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第410章

作者:香瓜很香

众人一听,镇国君又有妙计了,不由纷纷期待的望向了他,问道:“镇国君有何妙计,快快说来一听。”

李阳道:“我们可以发行纸币,印钞票,替代原有的铜币。”

“纸……纸币?”

一听这话,众人一脸懵逼。

李阳点点头:“在纸上印刷上面值,以此作为货币,故称纸币、钞票。”

李斯等人全都惊呆了!

用纸作钱,镇国君确定没有疯?

试问,谁会要这种钱啊?

将这些纸钱拿给商人,让他们开工修运河,那些商人会收这种钱才怪呢。

一时之间,国政院里一众人等,下巴全都惊掉了。

一个个目瞪口呆的看着李阳,简直不敢相信他会说出如此离谱之语。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李阳的拥戴者,以往哪怕李阳的想法听上去多么的标新立异,他们也一直事事毫无保留的支持李阳。然而,这一次他们可真的是觉得李阳的想法太过荒唐了,这简直就是儿戏嘛!

一国之货币,岂能随便用纸来替代?这不是胡闹吗。

扶苏也是惊得张大了嘴巴,好久才从惊诧当中回过神来,小心翼翼的确认道:“太傅,您是……认真的?”

李阳一本正经的点点头:“臣自然是认真的,一国之货币,岂可儿戏乎。”

“…………”扶苏和众人直接无言以对了,心里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这还不是儿戏?试问这天底下还有什么比这还更儿戏的事情吗?

这可是一国货币啊,用纸来替代……这玩笑是丧心病狂的想法,好不好。

说实话,如果眼前这位不是镇国君李阳,扶苏和李斯等人,都想直接用一个“滚”字送他走!

一个疯了的人,怎么还能留任朝廷呢。

只不过,大家自然不敢如此对李阳不敬。

李斯道:“镇国君之想法,实在是太过颠覆我等认知,斯认为此事有待商确。”

“李相言之有理,此事有待商确。”扶苏和纪偕、萧何等一众人等,也纷纷点头。

很显然,大家并不接受这种太过逆天的想法。

毕竟,在他们古人的眼里,纸就是纸,怎么样都无法与财富金钱的属性挂勾。

一时之间,李阳也十分郁闷了。

看来,要想在秦国发行信用贷币,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容易啊!

然而……

就在这时,李阳的身后突然响起一道声音:“下官以为,发行纸币不一定不可为。”

第三百五十七章 人才?

“下官以为,发行纸币不一定不可为。”

…………

居然有人赞同发行信用货币,李阳还是有些意外的。

要知道,此时不管是无脑信任他的扶苏,还是李斯、萧何,哪怕数学家张苍,都是认为用纸当钱,无比的荒唐。

这个时候,居然还有人赞同自己发行纸币,那也算是见识超群了。

所以,听到这话的时候,李阳便赶紧回头看去……

这一看,李阳就更为诧异了,因为说这话的人,竟然是之前一直反对自己修运河的董翳。

这一刻,李阳着实的颇感意外,而扶苏和李斯等人,也是非常的惊讶,纷纷一脸惊讶的望向了董翳。

不仅是诧异他为什么会支持李阳,同时又好奇他支持用纸作钱的理由。

董翳见到众人齐唰唰地望向自己,也是怔了一下,显然被一群人盯着,还是有些感到不自在的。

“那个什么,下官以为,自古以来,钱只是人们用于交换物品的一种特定使用工具。古人,曾用贝壳作为钱,而后,用金银铜等金属作为钱。以往的钱,在今日已不在是钱,如今的贝壳,岂能称钱?哪怕就算是一柄铜剑,它亦只有其自身价值,却亦不可称为钱。陛下统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亦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六国归一后,陛下废止了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故今日,铜器不可作钱,唯我大秦铸币厂统一所铸的圆形方孔钱,方可视作钱。如此看来,钱,并不一定非指金银铜,它之所以称为钱,乃是人们达成共识,视为钱之货币,方可称之为钱。而这共识,非你、我,亦或某一个百姓,可以来指定,去达成同识,而是靠朝廷来指定的。”

说到这里,董翳看了一眼众人,发现众人都听得津津有味,于是这才放心的接着道:“而如今,我大秦若是指定统一印刷的纸币,方可称作钱,那它便可以是真正的钱。故而,下官以为,镇国君若以纸作钱,并非不可。”

“…………”扶苏等人一时都愣住了。

因为他们发现……董翳说的居然好有道理。

钱之所以能作为交换物品的特定货币,确实就是全社会达成的共识,而这种共识,又是朝廷发起的。也就是说,朝廷说什么可以作钱,什么就是钱。

比如铜制的各种用品,与大秦铸币厂统一铸造的铜币,材质虽是一样,但形状不同,它便不能作为钱来使用。

所以,钱,就是朝廷特定的货币。

既然如此,朝廷用纸作钱,又有何不可呢。

一时之间,众人都陷入了沉思。

而李阳,则是一脸的惊喜,这个家伙……不错哦!

因为董翳所说的这套理论,其实就是国家信用。

国家利用信用发行或指定某种货币工具,为钱,而全社会则将此种货币工具视为钱。这一切,不就是信用货币的理论么?

乖乖,想不到啊,这家伙居然还是一个人才!

说实话,李阳对董翳的认识,只不过是仅限于历史书上的三秦之一,投降项羽,最后获封的三个秦王里的其中一个。

至于这个人,究竟有什么才能,凭什么做到可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青史里留下名字,李阳还真不了解。

不过,在李阳看来,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都不会是泛泛之辈。哪怕是一个坏名声,那你也得先有那个坏到让历史记住你的本事吧?

所以,今日听到董翳的一番关于国家信用货币的言论,李阳对眼前这个人,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万一这货是个金融人才,可就赚大了。

“好,说不错!”

李阳当下便叫好喝彩,道:“你之所言,其实归纳总结,便是信用货币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