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切以大橘为重
“轱辘听题,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有四个选项,第一,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第二,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李古圆看着顾陆,“第三,缺乏可以委此任的优秀人。第四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选——”
“先别选,你还记得,我总结的方法吗?”李古圆打断,他推了推眼镜。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总感觉镜片反光。
“除了直接询问王朝衰败的原因,否则答案不会是王朝缺点。”顾陆说。
“没错,因为王朝的缺点是以我们后世立场总结的,当时有时代的局限性。”李古圆说,“所以第三和第四直接去掉,只剩下两个答案。”
经过一两个小时的补习,顾陆发现李古圆真的很会总结,就好像刚才总结的方法之一,就必须是富有经验的历史老师才能总结的吧。
补课休息时间,顾陆喝着饮料,他在同学李古圆这里真是白吃白喝,外加白嫖补习。
顾陆都有点不好意思。
“嗯?”顾陆无意间瞥见文件夹半盖住的一叠纸。
共二十多页,如果是普通的纸,叠着也不厚称不上“一叠”,但这些a4纸先被揉捏成一团,再将其摊开。
每张纸都有褶皱,就厚了。并且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
该不会是给戚采薇写的情书吧?顾陆想着。
乱动别人东西是不好的,所以哪怕已被勾起好奇心,他仍旧将头扭走。
待李古圆货架上给顾客找东西返回,顾陆才问,“汤圆这是什么?”
“噢,投杂志写的废稿。”李古圆随意回答,然后用文件夹完全盖住。
但纸有褶皱,所以文件夹有点翘,还是挺吸引人注意。
“投稿失败了?”顾陆问。
李古圆说:“也不是,感觉写得不好,就没投递。”
第106章 萌芽干什么吃的?
“没投递怎么知道是否能过,”顾陆说,“能给我看看吗?”
李古圆意动,犹豫良久,才心一横的回应,“这些都是废稿,肯定写得没办法和你相比,要是你想看的话也可以看看。”
“你先看着,我去看看我爷爷。”李古圆说完,下一秒就从小房间消失。
百乐杂货铺的东西很杂,甚至有游泳圈,里面有间耳房,摆着一张单人铁床,中午如果守店累了,可以在床上小憩一会。
周末,李古圆就在耳房给顾陆补习,爷爷就帮忙看店,由于年龄的原因,每遇到需要爬上爬下拿货的情况,李古圆就会去帮忙。
当前他也不是去帮爷爷,主要把稿子给外人看,有种逃避“处刑”的心理。
身为双子星之一的他,李古圆是不会亲眼见证被处刑的,他会离开!
二十几篇稿件,顾陆一一翻阅起来。李古圆虽然写字爱连笔,但字迹还是比较清晰,即便有不认得的,结合前后文,连猜带蒙也没问题。
和《奶奶的花盆》类似,故事更倾向阐述自身感情的传达,写的事比较小,比如“考试发挥失常”“怎么才能妥善想母亲表达想买新鞋”等,有点破产版《我与地坛》味道。
[很多时候父母会大度的询问我意见,但家长心里实际早就有了答案。如果回答和父母大相径庭,就将会面临一番我也不知道真假的社会经验。我更期望和父母说出方向一样,但又代表我一部分态度的意见……]
《萌芽》审核标准,顾陆不清楚,之前在简社长推荐下投稿萌芽,但一周过去一点动静都无。
多说一句,顾陆不是走常规路子发投稿邮箱,而是直接发到编辑邮箱。毕竟能弄到编辑邮箱,代表也是圈内老鸟,多少有点成绩,老作者肯定有点特权。
至于《少年文艺》,顾陆还是比较清楚,他买过两三期,对杂志的内容和水平有了解。
二十多篇稿件里,至少有四五篇能过稿,笔力比起同年龄的学生,好上不是一星半点。
“怎么样?是不是不行?”
李古圆不想被当面处刑,但又按捺不住急切想得知“审判结果”的念头。
因此在顾陆阅读的数十分钟,他透过货架缝隙悄默默看好多次,直到顾陆放下皱巴巴的草稿,李古圆才跑来。
顾陆只是犹疑一两秒,李古圆就马上打哈哈,“没事,我就说了,这些都是草稿,不行也正常。”
一系列反应看出,李古圆对自己写得东西很没自信——和前面他嘚瑟的炫耀杂志连载有矛盾吧?
“没说不行,”顾陆道,“只是我投《萌芽》也没过,所以感觉我要说你能过没什么说服力……”
“什么?!”李古圆震惊,他直接打断,“萌芽什么眼光,连你的文章都没过,这尼玛迟早要完!”
呃——倒也不必这么义愤填膺。顾陆安抚了汤圆,继续说,“你可以投《少年文艺》,我感觉有六分之一的可以过稿。”
顾陆说,“这杂志是国内青少年文学的两座山峰,也挺牛的。至少刊物的文学性,和《萌芽》是一个梯队。”
“真的?”李古圆本来就处在变声期,嗓子粗粗的,但这两个字震惊到拉扯出细声。
“我真的能过《少年文艺》?”李古圆小心翼翼地问。
“好奇一个问题,”顾陆问,“汤圆伱为什么还没投出去,就断定稿子不行?故事都比较完整。而且前面也有成功经验。”
“……”李古圆突然不吭声。
《奶奶的花盆》和二十多篇草稿的笔风如出一辙,顾陆首先就否排除代笔的可能。
又一分钟过去,顾陆没再坚持打破沙锅问到底,毕竟每人都有秘密。
“这是投稿邮箱,杂货店有电脑,可以打出来,我個人觉得这几篇好看。”顾陆挑出几篇故事性最优秀的。
“我先把这几篇先打到电脑上投过去。”李古圆回应,马上又说,“对了,今晚我妈做了你爱吃的尖椒兔,一定要多吃点。”
“那怎么好意思。”顾陆想,那么可爱的兔兔,先腌制再油炸……口腔开始分泌唾液。
接下来,顾陆巩固历史知识,李古圆开始敲字,灯光下两个伏案的背影,都在奔向更好的自己。
高中历史高分,不等于历史知识有多丰富,但能考高分,确实比不认真知道更多。
晚上七点左右,李古圆就开始频频往店外张望。
百乐杂铺店是附近居民区最大的店铺,早七点(夏天会更早)到凌晨,过年放假也不闭店。
加上李古圆家只距离一两百米,因此都是做好饭菜端来,不过今晚李父李母手里提的东西比较多。
一大盆白米饭、一盘子烤鱼,和三个不锈钢保温桶装的三菜一汤——尖椒兔、土豆炒洋芋、肉末茄子、小菜豆腐汤。
菜很多,还麻烦了汤圆爷爷去拿。
“万州烤鱼啊!”顾陆感慨晚餐的丰盛。
此话让身为重庆巫溪人的李父有些不忿,开口解释,“这是巫溪烤鱼,别看街上很多店叫万州烤鱼,其实他们根本不懂行!”
“我们巫溪之前属于万州管,为了便于宣传就叫万州烤鱼,后来我们巫溪独立出来归与重庆管辖……”
“总之,只有巫溪烤鱼。”李母总结,“这话我耳朵都听起茧了,一会多吃点,他做的烤鱼味道相当不错。”
李母后半句是对顾陆说的。
把两个红色的塑料啤酒箱当做桥墩,一块木板架上头,就有了一张临时餐桌。
干饭人干饭魂!
“老板来包宏声,吃得这么好啊?”
有生意,李父立刻放下碗筷,来收银台拿烟,嘴上还聊了两句,做社区百货的生意的,大部分顾客都是熟人。
因为好吃,所以顾陆很快就干了两碗饭,七分饱。
“吃饱了。”顾陆放下碗筷。
“正是长身体的阶段,怎么才吃两碗饭?哪能吃饱。你看李古圆,一顿三四碗还不长肉。”李母不由分说端走碗,给顾陆添饭。
顾陆推辞,“阿姨,真的吃不下了。”
“那你吃点菜,把兔子吃完,我们都不爱吃,专门给你买的。”李母说着,从红绿辣椒堆里挑出兔肉,夹到顾陆碗里。
从第一次来李古圆家,李父李母就是这么热情,两世了——还是头一次那么清晰感觉到那么直接的关爱……
并且居然是从同学母亲身上得到的。
该高兴还是emo一会?
当然是高兴,毕竟过去的不会再经历,以后有顾陆好果子吃的。
杂货铺的灯光并不算亮堂,但顾陆感觉太光亮了,暖黄的灯光在他眼中模糊地晕开。
第107章 这是惯例
顾陆还在百乐杂货铺里瞧见了时代的眼泪——被叫做“水乌龟”的加热棒。因为太危险,一七和一八年引起好多火灾,被大面积禁用。
说不定,这些东西能触发合成序列。顾陆嘀咕着。
“轱辘,你给我的投稿邮箱不是某个编辑的私人邮箱吧?”李古圆送顾陆到路口坐车,路上他突然发问。
李古圆可是知道,眼前的同学是杂志的常驻作家,肯定有些特权。
“没有,我给你的就是杂志投稿渠道,因为你的文章是有水平的。”顾陆回应,“我也想让你自己知道你是有实力的,过稿没有掺杂其他因素。”
闻言,李古圆先是有点错愕,然后很小地松了一口气。
错愕是没想到对方对他那么有信心,放松是李古圆不想依靠朋友的关系上刊。
“别送了,我坐三蹦子回家。”顾陆说。
李古圆本来想记下三蹦子的黄色车牌,以防万一。不过天色已晚,再加上他近视也没看清……
并不是戴上眼镜就完全不近视,实际伴随着学业压力的加剧,李古圆的眼镜跟不上高涨的度数。
“应该没什么事吧。”想到这里,李古圆马上呸呸两声,怎么感觉和立flag一样。
他心里想着要反向操作,“那个三蹦子肯定不是好人!”
三蹦子,在重庆又叫拜拜车,拜拜是方言里的瘸子,因为刚开始大多数司机是残疾人。
十几分钟之后,顾陆到达目的地,慢悠悠地上楼。
“对了,对了!”
上楼时灵感迸发,顾陆马上掏出手机搜索,如果他记得没错……果然,通过手机搜索,这世界并没冯骥才先生。
冯骥才先生的两册《俗世奇人》,节选是上过教科书的。
而顾陆突会突然灵光一闪地想起这件事,是因为俗世奇人中有“万年青”一篇。讲述的就是一个小杂货铺,老板无论风吹雨打,绝不让乡亲们吃闭门羹。
有天,老板有事要去外乡,请了一個短工看店,千叮咛万嘱咐店门必须开——不出意外就出意外了,短工没办到,还是关了门。
当时老板就阐述自己为什么不关门,和李父吃饭时聊起过年也会开到八点关门,话语很类似。
“太可惜了,如果不是台词列表被占用,肯定能触发《俗世奇人》啊!”触发不易,顾陆叹气。
刘慈欣的科幻短篇,我拿什么合成你啊!
科幻短篇里什么重要的物品,是他可以拥有的?顾陆陷入短暂的思考。
因为《俗世奇人》在地球时就是发表在《故事会》《收获》这两个杂志上。
从故事会到教科书,再到鲁迅短篇奖,俗世奇人应该是唯一等级跃迁的书籍,真就太适合短篇连载了。民国时期的民间传奇故事,顾陆很想拥有。
“也不是完全没机会,等我把科幻短篇搬出来,再去汤圆家里做客……”顾陆感觉李父是比较唠叨的性格,再聊起一样的话题时,类似的话肯定会重复。
打开自己的家门,顾陆把客厅和卧室的灯都打开,他倒不怕黑,主要是多个灯光感觉热闹些。
又是周一,有升旗仪式,因为有社团国旗仪仗队存在,八中的升旗仪式观赏性挺高。
不过对10班同学来说,对另一件事的关注度更高,全班按月考表现调位置,在老班主持下,班上格局大变样。
高一班级分座的逻辑和成绩挂钩,文科好和理科好的同桌。
例如顾陆文科不错,那么他同桌就是理科不错的戚采薇。如此安排,初衷是学生在互相竞争和交流的情况下,形成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快让我熏陶熏陶写作细菌,作文扣了五分。”戚采薇说,“有这五分我能……”
“班级排名能再提升一名?”顾陆接话。
“那倒不是,不过年级的排名好像可以提高,”戚采薇班级排名第7,月考年级排名61名。
高一生谁不在意成绩啊!但顾陆除外。
“语文卷子能借给我吗?”戚采薇认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