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切以大橘为重
一方是英国皇室:[受英国皇室xx邀请,关注英国青少年健康所创作的书籍。]
另一方是英国目前的执政党,想要的序内容和上述差不多。
姚小驹夹在中间,也一时不知道如何选择。反正也有一些其他事,就干脆回国,和作家当面说清楚。
双方给出的条件也差不多,顾陆惊讶的是,“为什么皇室和执政党能打起来?”
“打起来很正常,皇室代表的是面子上的英国,执政党代表的是里子的英国。况且这种事发生也不是一两次了。”姚小驹在伦敦呆了这么久,肯定是比较了解的。
英国是真擅长得寸进尺,不愧为是世界的搅屎棍。
顾陆要对双方提出的条件进行对比,才能给姚小驹答案。
从长线来说,皇室是一直存在的,给个面子,能够保证长线利益。但执政党在短期内能够给予很大的支持,顾陆身为成年人,他想全都要。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全都要呢……”
新作的成绩,姚小驹没多说,顾陆也没多问。因为能让双方想抢功的前提是,蛤蟆先生是功。成绩不言而喻。
没错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口碑迎来一个反转——用反转来形容或许不够恰当,更准确说是“惊喜”。
好比心理学家贝恩·比昂,他在《伦敦早报》有专栏,平日分享很多被误解的心理学知识。就跟中文互联网“鉴定互联网热门视频”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日的专栏标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21世纪心理学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顾陆为我们献上了一个惊喜。
很多人还以为贝恩也被充值了呢。
好在他写的评论言之有物,详细内容太长,就稍稍引用两段。
[1936年,意大利医学博士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理念——“儿童乃成人之父”。
作为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我非常确信,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在童年就埋下祸根。所以我不会完全的将所有一切都推到童年身上,但我也尊重事实。
昨日我通读了中国著名作家顾陆的新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一本心理学科普。作家和心理学科普,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会让人皱眉,但顾陆的作品做足了准备。
他的新书蛤蟆先生,十分立体的展现了“儿童乃成人之父”,对于内容的逻辑,以及严谨的科普,我惊叹与感动。
为方便我们英国公民阅读,顾陆甚至借用了我们国家最家喻户晓的童话《柳林风声》为故事背景。以一位热情、爱冒险的蛤蟆先生陷入抑郁为开篇,描绘了一幅心灵成长的地图。
抑郁的蛤蟆先生与心理咨询师苍鹭进行了10次面谈后,内心重获光明。身为心理咨询师,我也不敢说能够比苍鹭先生做得更好。
面谈过程中,咨询师苍鹭提到了三种重要的自我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而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曾经体验了糟糕的儿童自我状态,这充分对应了“儿童乃成人之父”的理念。
童年阶段对人的一生都至关重要,我在之后的许多学校演讲中,将尝试提出这个观念。
而教育委员会在初中小学对本书进行宣传,是我在看完俗话才能够体会到的,教育委员会的用心良苦。校园教育者需要了解这些,更应该像咨询师苍鹭先生那样,成为学生的心灵捕手,保护好孩子们的童年。站在苍鹭先生的视角用心揣摩,能够从中习得一些和孩子们沟通的奥义。
读师范学校的小伙伴应该对玛利亚的名字不陌生,蒙氏教育的创始人。教育理念是“把儿童当成独立个体,且反对填鸭式教育”。
中间贝恩还分享了不少案例,来佐证这本书技巧的实用。
末了,他再度夸奖:[如果没有对英国的了解,他不会选择《柳林风声》。如果不是对孩子们清澈的爱,他没必要创作出如此专业的作品。我现在相信《威茅斯系列》不是对英国的攻击,而是对英国深沉的欣赏了。]
什么叫岁月史书,这就是!
再过几年,估计压根就没人知道,克苏鲁的出现是为了回击太阳报的攻击了。
“真的这么精彩实用吗?我想我应该购买一本,因为我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
“对孩子们清澈的爱……想到了前阵子看到的新闻,好像顾陆儿时的家庭情况非常差,如果放在里昂,顾的父亲都会被抓进警察局的差。所以他创作这部作品,是在自我救赎吗?愿上帝保佑你。”
“顾陆没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却写出了如此专业的心理学书籍。我的贞德,难以想象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威茅斯系列当然不是对英国的攻击,如果讨厌一个地方,是不可能把这个地方写进书里的。”
等等讨论。
甚至还有小天才说,“好像顾陆还有一本科普书籍,叫《平面国》,听人说是一部可以引起孩子对空间数学感兴趣的作品。现在心理学科普作品,又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有一个想法,是否每个学科,都应该让他创作一部科普书籍,这样能为教育事业带来一定推动。”
如此口碑之下,拉起了非常高的销量。
首周,哦不还没有一周,就五天时间,销量就突破了22万册。你想想英国一共才多少人,再想想当前互联网的兴起,实体行业的没落,一个非常夸张的数据。
这就是受众面,克苏鲁系列的受众面,还是无法和童话作品相比。没错,蛤蟆先生是童话作品,因为从宣传开始,出版集团就刻意忽略了科普属性。
因为无论中外,人类对科普都带着抵触心理。很大一部分人,因为上学时读书读太多,瞧见科普题材,连简介都不会看,直接就会叉掉。
“心理学科普销量能这么高?要不干脆我也创作一本?”沃森灵机一动。
他是非常关注时政新闻的,凡是有什么大新闻,他都会蹦跶出来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进行一番分析。别说没用,他的收入是同等级心理学家的数倍。
故此,蛤蟆先生拿到自07年之后,最快破二十万册销量的时间。
为何是自零七年呢?因为零七年是《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在英国的出版时间,就这本书,三十四小时就突破了20万册。
“现代人最看重什么呢?哦,是情绪!”沃森想到了,创作思路也清晰了,“我要不要写一本为何现代人会因为一点小事,而突然爆发出很大情绪的作品?”
“名字就叫《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吧,听上去就让人有购买的欲望。”
沃森教授这样想着,他行动力非常强横,因为下一刻打开电脑就已准备写开头了。
突然来了一个电话,是秘书女士的电话,对方告诉他:“《每日电讯报》的记者想要采访您。”
对于采访,沃森是来者不拒。对太阳报都接受,更何况是每日电讯报。
这是英国四大报之一,报纸的读者群体非常广泛,因为内容也广泛,有体育、旅游、艺术、时尚等专栏。
整理了一番西装,沃森来到会客室,和采访的记者见面。
得说一句,和贝恩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不同,沃森是开了一个“心理健康传播公司”。
记者是一位女士,名叫阿妮·吉克,灰色职业装透露着干练,带有一定感染力的笑容常挂嘴角。
“你好,沃森教授,我是《每日电讯报》记者,叫我吉克就行。”阿妮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会议室不大,不过架设一台摄影器材是足够了。
两人相互打招呼,目前摄影器材是没开的,阿妮先告知采访内容。毕竟是正规报纸,不是太阳报。
“我们是因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部作品而来。”阿妮说,“我们调查到,顾陆先生在几年前在伦敦看了儿童剧《柳林风声》,就想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当时他来拜访了沃森教授你,我们想知道这部作品创作方面的一些故事,沃森教授是否给予了很多专业的知识。”
嗯?
“这么隐秘的消息居然都被调查出来了,现在这个社会真没有隐私啊,呵呵。”沃森云淡风轻地扯嘴角,实际大脑疯狂旋转。大概两秒钟,沃森想到了,好像他之前确实邀请过对方。
本来是想让顾陆宣传一下自己的新书,然后他也出言吹捧顾陆的作品,一来二去他们的身份不就都高了嘛?学术圈的基本操作。
没想到,这中国人一点也不按照常理出牌,拿着书就回中国了,一点动静也没有。
“并不是没有隐私,只能说当时顾陆先生与太阳报的争执非常激烈。”阿妮说,“热点新闻人物肯定是有人跟踪的。恰好顾陆先生来拜访了沃森教授。”
原来是这样,沃森脑子里面闪过了两个念头。
第一个,看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比他想象中还要出名。因为只有名气这么大,才会引来媒体挖掘书籍背后的故事。
第二个,顾陆在创作这本书之前,肯定是询问了其他心理专家。
“原来是这样,可以理解了。”沃森说。
有一个机会摆在沃森面前。
当然,如果他随便承认了,将来被顾陆打脸,那就太丢脸了。
所以沃森准备“夸”,使劲地夸,编故事夸,夸得顾陆不好意思,夸得对方不好戳破。
这样他既有了热度,又安全。
想明白这些,沃森喝了一杯咖啡,他要开始编故事,哦不,要开始讲述了。
第498章 外国自有意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成功是可以预见的。”沃森开口定调子。
也成功引起了每日电讯报记者阿妮的兴趣,不愧是经常在电视露脸的教授,是懂采访的。
“顾陆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沃森说,“所以几年后的今日,我依旧记得。”
看上去是一句废话,实际是在拖延时间。
“吉克女士,你知道乔治六世吗?”沃森抛出问题。
废话,乔治六世谁不知道,好莱坞还拍摄了一部名为《国王的演讲》的电影。阿妮示意自己在认真倾听,教授可以继续说。
“我们都知道,乔治六世是我们国家历史上一位非常特殊的国王。他天生口吃,但通过妻子以及心理治疗师莱昂纳尔·洛吉的帮助,克服了天生的困难。”
沃森说,“乔治六世经过了非常庞大和夸张的练习,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他通过广播发表了著名的对德宣战!”
“顾陆先生也有口吃?”阿妮有点小激动,这可是大新闻!
“那倒没有,”沃森回应,前者忍不住翻白眼,没有的事你绕一圈做什么?
“乔治六世听从莱昂纳尔的建议,会随身携带笔记本,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练习。在马车上,在火车上,在狩猎中,在清晨起床被服侍穿衣途中,他都会拿出小本本。”沃森说,“顾陆先生也是如此,他随身携带了一个笔记本。”
“来之前就把需要询问的问题全部记录在上面,”沃森说,“你应该知道,我曾经在剑桥大学有过任教经历。这么优秀的学生也罕见。”
沃森说,“站在心理学家的角度,顾陆先生囊括了成功的一切要素。”
紧接着,沃森还讲了一个故事,在顾陆拜访他之后,两人相见恨晚,就前往旁边的餐厅。途中被绊倒,人摔在了地面上,但手却稳稳托举着记录的笔记本。
“吉克女士应该深有体会吧,伦敦街头的口香糖太多了。”沃森还要夹杂一点私活,他之前就因为口香糖摔倒过。一个口香糖黏在地面肯定不会影响走路,但成百上千个……
“如果顾陆先生当时双手撑着,就像这样,”沃森做出个双手向前的姿势,“他不会受伤那么严重,但他没有这么做。我询问为什么。”
把口中的咖啡一饮而尽,编故事有点浪费口水。
“顾陆先生的回应是:好的知识不能掉落在地面上。”沃森说,“凭着顾陆先生对知识的尊重,他就该成为本世纪最出名的作家!”
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听见,一定会眼前一亮。这下子终于认识了,味道对了!这尼玛不就是意林读者的“外国小故事”吗?
阿妮脸上有点怀疑态度,你说的这玩意是真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看见不少人评价作品为本世纪最好的心理学作品。”沃森说,“我赞同这个评价。吉克女士,你想想,顾陆先生一个外行人,如何能写出内行人都佩服的作品?这是核心原因!”
有个隐藏的深意,顾陆用心保护的知识是什么内容啊?是请教他沃森得来的知识!
这下子都不是自有大儒为我辩经,这分明是只有大殖子为我编故事。沃森可能还嫌自己发挥不够好,还继续补充。
“从威茅斯系列开始,我与英国就结下了情缘,我想写一本对英国有帮助的作品。当时我没想到是这么一部作品。”沃森直接说。
感觉这人说话五分真五分假啊,阿妮内心想着,但那又如何?这样报道出来,有关注度。
不过为了《每日电讯报》的真实度,阿妮特别询问了几年前顾陆摔倒的街道具体地点。
具体地点?没关系,沃森在采访完之后和阿妮一同出门,瞧见哪个地方顺眼就指哪个地方。
阿妮·吉克拍摄了两张图,有图有真相,《每日电讯报》的报道有了!
沃森教授目送着记者的离开,他没想到天上还会掉披萨。这么一看,《躲在蚊子背后的大象》销量肯定不错。
“和哈利波特摆在一起,蛤蟆先生这几日太火爆了。”阿妮在返回报社的路上,瞧见了街边书店,目光望进去。最显眼的[重点推荐区域],赫然就有蛤蟆先生。
并且阿妮还收到了消息,枫叶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蛤蟆先生的销量也相当不错。
具体报告等回报社后用电脑下载观看。必须要快,最多后天报道就要出来,蹭热度最重要的就是时效性。
话分两头,英国可以波澜壮阔,但国内必须稳住。目前顾陆就很稳,跟着童教授搞课程的同时,自己也搞来一件“小事”。
如果要在北大当老师,有个硬性要求。博士起底,并且你的第一学历还必须要是顶尖985高校。
当然,上面这是硬性条件,如果你有非常好的学术成果,一切也都可以谈。
顾陆肯定是不满足第一个的,本身还在读研。可学术成果这方面,咕噜大王是没问题的!
他本人只发布了一篇《语言教学与研究》,以及两篇《世界汉语教学》,就着陆教授还指导了许多。但他作为研究对象,创造了很多顶刊。就智库里那些研究外交的专家,因为顾陆不知道写出了多少文章。
再有,广外以及重庆邮电大学,都在流行“顾学”。为学子们开辟了一条路。
基于上述原因,北大专门为咕噜大王组建学生讲课团队(目前只有顾陆一人),并配备了指导老师,也很正常了。
如果不是顾陆没教师资格证,这个弯都不用转。因为如此一来,本质上是学生的一个活动,很多学校都会进行这种学生授课的尝试。
只要指导老师保驾护航就行,而顾陆保驾护航的就是北大中文系主任陆教授。
《创造一种语言的注意事项》顾陆课程的名字,每周一节。
不用选课,任何北大学生都可以来看看。
“创造一种语言?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所做的那种?”陆教授这消息之后不由笑了笑。
拉扎鲁是波兰的一个眼科医生,他为世界公民创造了一种“世界语”。除了单词累赘,阴性词和阳性词的词缀不科学之外,世界语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个人”创造语言。其他的伊多语、逻辑语、萨斯亚美语等根本就不能直接使用。
“一段时间不见,就搞了大新闻啊。”陆教授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