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卿书
这要是一炮轰到对方的骑兵群里,那简直不要太爽,跟收割机一样。
“这东西也能打的出去吗?”大力有些吃惊外加怀疑的说道。
“打肯定是能打出去的,但是效果怎么样就不知道了,为了安全起见,这次大家都离的远一些。”罗冲解释道,他还真不知道打链弹的话能打多远。
众人闻言纷纷后退了一些距离,大力又小心翼翼的把两倍火药和链弹装填进去,因为没有两倍的定装药,于是只能一次填入两个一倍的,不然包装纸的质量实在支撑不住20斤的火药,因为药柱太长了,搬运的时候很容易会从中间断裂。
两倍装药时为了避免火药发生延时爆炸的问题,还要提前把两个药包的接口处捅破,然后用棒槌捣紧,接着才能装入链弹。
等在火门处倒好了引火药,大力做好了拉弦的准备,罗冲再次挥旗下令开炮。
轰隆一声巨响,这次众人都看到了飞在空中的链弹,因为那玩意飞起来实在太显眼了。
不过让人尴尬的是,链弹旋转着只飞出了三百多米就一头扎到了地上,这还是两倍装药,效果太让人尴尬了,连五百米外的第一处靶群都没打中,如果射程那么近的话,那还不如直接打霰弹来的痛快。
周围的众人呐呐不敢言,都不知道说什么好,虽然把两个十斤重的铁球打飞三百多米这样的事情已经足以让他们震惊,但看到首领皱着眉头的表情,显然是对这个结果很不满意的。
“再来一次,两倍装药,装链弹,射角十五度。”罗冲再次下令说道。
刚才那一次链弹落地造成的冲击很大,说明炮弹明显是还有余力的,只是因为滞空时间不够长,所以才导致的射程没有达到预计距离,这次他想试试看能不能通过调整射角的方式,来给炮弹提供更多的滞空时间。
大力很快依言进行装填,调整了射击仰角,炮口再次向上扬起一些,又是轰隆一声巨响,众人紧紧盯着飞在空中的炮弹,这次炮弹的飞行高度比之前高了很多,两枚铁球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飞快旋转着冲向前方,然后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
等了差不多一两秒的时间,又是劈里啪啦的一阵乱响,位于五百米外的第一个靶群瞬间被横冲直撞的链弹扫倒一大片,更远处的地面上也紧接着溅起一团烟尘,炮弹落地了,这次周围的众人都忍不住喝彩起来,不用说,链弹的射程绝对达到了六百米以上的距离,不然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验靶员很快骑着马前去查看,事实也证明了罗冲的猜测,五百米处的第一个靶群被斜着扫倒一大片,链弹的第一个落点也足足有680米,第二落点已经达到了750米,然后就停住了,原来链弹的反弹次数并没有单发铁弹的反弹次数多,罗冲本来还以为链弹会像打水漂一样多飞几次呢,现在看来,完全是他想多了。
仔细一想也是,链弹是两个相连的铁球旋转着向前运动的,落地时两个铁球也肯定会分出先后,这样一来,其中腾空的一枚肯定会受到落地那枚的牵连,力量相互作用下,很快也就抵消了。
这个结果还算可以接受,确实达到了预想中在中近距离上的巨大杀伤力,就是链弹根本没有弹道可言,那东西飞出去的方向只能看信仰,而且命中集群目标之后,连续的撞击会导致链弹偏离中轴线,这次试射的结果就很明显,链弹时斜着贯穿第一个靶群的。
不过这样的效果也差不多让罗冲满意了,链弹的目标就是五百米到一千米之内的集群目标,反正又不求精准射击,这玩意儿打的就是一个大范围,如果想要精准,那直接打单个的铁球就好了。
接下来是五百米以内的集群目标模拟攻击,罗冲很快再次下达了装填命令,然后又让人重新设置靶场。
这次使用的靶子全是稻草人,密密麻麻的站了几排,距离分别在二百米,三百五十米和五百米,一共三个阵列,每个阵列按照密集阵型站了两层。
“左右射界零度,射击仰角十度,两倍装药,双发霰弹装填。”
这次的霰弹大力虽然也不明白,但是还没等他问出口,旁边的铸炮工匠就已经把霰弹送了上来,这玩意儿是一个直径和炮弹圆柱形的铁皮桶,然后经过冲压切割,最后敲打定型,里面装满了直径1.5厘米的小铁球,一个铁皮桶的重量也有十斤重,两发霰弹加在一起的小铁球数量约六百枚左右。
装填完毕,罗冲一挥令旗,又是轰隆一声巨响,两个装满小铁球的铁皮桶在巨大的膛压下,刚出炮口就被炸的四分五裂,然后里面的霰弹就成扇形的散射面向前喷了出去。
二百米处的稻草人阵列瞬间被轰开一个缺口,直接把两排稻草人分尸当场,霰弹还在向前飞行,再次打穿三百五十米距离的稻草人阵列,直接飞向更远的五百米目标,不过到了五百米的时候,基本上就没几个稻草人倒下了。
这次罗冲亲自查看了霰弹散射效果,跟预计的效果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勉强也可以接受,二百米处的目标直接被轰散架了,三百五十米的目标也被打散一部分,还有一些只是被射穿了几个洞,到了五百米的距离时,几乎就全是洞了,还有没被打中的,因为到了那么远的距离,霰弹的散射面积已经太大了,根本无法追踪,而且之间的间隙也大的可怕,出现侥幸躲过射击的靶子也很正常。
这还是目标为稻草人的情况下,如果打的是活人或者牲畜,罗冲估计顶多也就打三百来米就顶天了,因为人和牲畜的躯干都很厚,里面还有骨架,对霰弹的阻挡力可比稻草人强多了,估计飞到三百多米,穿过几个人,剩下的也就无力继续飞行了,如果目标身披重甲,估计效果还要大打折扣。
但是这样的效果罗冲也可以接受,霰弹、链弹、单个的炮弹,从近到远的三种距离上的目标就都能兼顾到了。
不过这依然不是这种铸钢大炮的极限,如果单论炮弹的射程,其实还可以打的更远一些。
罗冲很快就发起了极限测试,先是左右射界零度,仰角十度下的三种装药射击,一倍、1.5倍、两倍。
当火炮处在十度仰角的时候,一倍装药就可以直接打到1850米,这和五度射角时装填1.5倍火药的射程相同,这样经过测试之后,就可以明确的知道,下次想要打击1850米距离以上的目标时,直接用十度射角就好了,不需要再用五度射角下的1.5倍装药,同样的射程,可以节省一半的火药,意义非常重大。
十度射角的1.5倍装药时,炮弹直接飞到了2200米,冲击力依然很猛,连跳了四次才彻底失去动能。
十度射角的两倍装药时,火炮的射程直接突破2500的大关,第一弹着点的距离就直达2620米,最后的弹着点甚至都跑到了三千米的线外面,虽然并没有超出多远。
不过罗冲仍然没有放弃,他再次下令十度仰角,装药2.5倍,打单发铁弹,这次的射程更加恐怖,第一弹着点就到了2950米,差一点就能直接突破三千大关了,炮弹的弹跳距离也明显增长,最后的弹着点已经到了三千五百米开外。
三倍装药的实验罗冲直接放弃了,不是怕钢炮会炸膛,他对铸钢芯冷的工艺还是很有信心的,放弃三倍装药的原因,是因为炮管不够长了,三十斤的火药,光是药柱的长度就占了炮管长度的一半,再装个铁球,给铁球留下的还有多少加速距离,而且剩余的这个炮管长度,罗冲估计都不够火药完全燃烧膨胀的,这样的实验根本没有意义,而且太浪费了。
这样一来,罗冲精心准备的掩体就用不上了,因为2.5倍的装药量依然不能拿铸钢大炮怎么样,还是好好的,罗冲预想的炸膛场景根本没有出现。
经过一次次各种角度,各种装药量,各种炮弹的测试后,罗冲也终于收集到了一个满意的实验数据,足够用来编写射击表格了。
周围的百姓们也在这大冷天里看的津津乐道,罗冲又随便抽选了三门炮进行质量检验,全都用最大装药量,直接上2.5倍,打单个的铁弹,连开五炮之后进行火炮质量检测,检测的结果让罗冲十分满意,最大装药量下连续射击五次,火炮的状态依然很好,甚至因为天冷的原因,铸钢大炮都没有热的过分,看样子还能再连续开上几炮。
质量也都检查完毕后,罗冲最后下令来一轮八门齐射,全都用射角十度的一倍装药,令旗挥下,轰轰轰轰,火炮被一门接一门的点燃,炮弹呼啸着冲向远方,场边百姓的气势也陡然一阵,纷纷被这壮观的场面感染的激动不已,大家都在欢呼雀跃。
在自己的百姓面前展示自己部落的大杀器,就像阅兵的效果一样,是可以提高国民自豪感,民族荣誉感的重要手段,罗冲没有阻止百姓们前来看热闹也是这个原因。
就是打算借他们的嘴告诉更多的人,汉部落有大杀器,不惧任何部落的挑衅和挑战,不服就轰他丫的。
最后的八门齐射和八门连射也将今天的试炮活动推向了高潮,前方所有的靶子全都被密集的炮弹清扫一空,而那些试炮场上的炮弹和靶子,除了链弹和单个铁弹被一一找了回来,其他的霰弹找起来可就费劲了,还有靶子的清理工作也很难。
最后为了省事,罗冲直接命令周围观看试炮的百姓自己去收拾,碎掉的木头靶子可以自己捡回家烧火,那些散布面积很大的霰弹,也交给了在场的所有百姓,谁要是捡到了,就可以直接拿回去当作纪念品。
听到这个好消息,百姓们也欢呼着帮忙清理起了靶场来,不过罗冲这个时候就已经带着人,拉着八门大炮先回城了。
晚上还要继续改新书开头,我好苦逼啊(╥ω╥`)
第698章 遗族百姓的新生活
试炮结束,各种标准参数也已经定了下来,罗冲很快就下令开始批量生产,先期生产两百门12磅标准型火炮,没错,就是标准型,不分陆战和海战,全都用一种。
罗冲打算先弄出120门做一艘炮舰,用来随时支援各地,因为汉部落现有的领地,不管是开源郡旁边的大湖,还是汤部落那边的入海口,亦或是海外的竹岛,都是可以用船抵达的地方,因此部署这样一支机动火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剩下的八十门在本部留下二十,其余的六十门全都部署到草原上的开源郡,一部分用于城墙的固定炮台,拿来防御,另一部分安装配套的炮车,用来野战机动使用。
炮车已经弄了出来,就差固定炮位的炮座没有开发了,这种用于固定炮位的炮座,不管是在城墙还是舰船上,都是可以使用的,和炮车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个无法机动,但是制退能力和复位能力一定要再优化一下才行,野战用的炮车主要还是载重和机动方面的要求更高一些,两边的需求都是不同的。
固定炮位的特点一般就是加装钢铁导轨,使炮架只能沿着铁轨前后运动,然后还要在炮位前面的掩体上加装绳索和滑轮,便于炮手在紧凑的空间中操作。
废了几天时间把钢轨和炮座弄了出来,然后罗冲就带着几门炮和炮座的样品去了浏阳郡的造船厂,之前汉部落就开始试制一艘80米长的大船,现在刚把龙骨铺设完毕,趁着还没完全建好,正好拿来改成风帆炮舰。
船壳还是那个船壳,基本不用变动,唯一需要变动就是内部舱室的布局,炮舰需要全通式的甲板,还要分割出专用的火药库和炮弹库,以及更加合理的船员居住区等细节变化。
这样的一艘风帆炮舰,需要的人数是很多的,要知道每门炮都需要一个班组,120门炮,就按每个炮班五人,也得600个船员,这还不算船上的水手这些负责船只运行的职位,全部加上的话,恐怕要超过八百人了。
那么多人的吃喝拉撒全都要在船上进行,对舱室的优化那就是必须的。
另外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通话指挥系统,舰长在顶层指挥的时候,命令要能瞬间传到下面的各层火炮甲板,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炮舰应有的火力优势。
改造船舱和设计布局都是个细活,为了能够让汉部落的第一艘炮舰,或者说海军的种子能够成功发芽,罗冲直接就在浏阳郡住了下来,每天亲自参与到造船的指挥工作中。
而就在罗冲忙着造炮舰的时候,那六艘前去支援游野的帆船也抵达了汝阳河上游的三岔河口,成功的和游野的那艘双桅帆船接上了头。
游野那边大半年没回过老家的船员们自然是好一番激动,而船上那些跟着来看热闹的遗族族长或者船员,则是更加的激动加震撼。
原以为汉部落能够造出双桅帆船这样的庞然大物就已经很吃惊了,毕竟这种方便快捷,运输能力又超强的水上交通工具,都是他们亲自体验过的,可是他们也没想到,汉部落居然还造了这么多,这次一下就又来了五艘一模一样的双桅帆船,而且还有一艘更大的三桅帆船压阵,足足比他们现在乘坐的这艘要大出一倍。
见到汉部落的实力那么强大,他们对将来打赢食人族的那些白鬼子就更有信心了,到时候也好救回自己的族人和他们一起去汉部落过更好的日子。
双方代表亲热的交谈一番,很快就继续启程前往河谷中的营地了,趁着冬天的季风,船帆鼓胀的推动七条大船,花了足足半月的时间才抵达了河谷营地,而在营中坐镇的游野和几千遗族百姓们,也早就对汉部落的那些物资支援翘首以盼了。
不然再过半月的话,等天气更加寒冷,河水冰封三尺,到时候春天融雪之前,船队想回都回不来了,可是他们没有种子的话,明年春天一定会耽误农时,到时候好几千人的吃饭问题就真的不好解决了。
好在他们终于还是赶了回来。
河谷的简易码头前,数千人都出来迎接船队的归来,把从汉部落刚来的人们也惊了一把,他们真的想不到,游野居然在离着汉部落本部那么远的地方,还能搜罗那么多的‘野人’,这事办的,回去肯定是大功一件啊。
可惜,自己怎么没有早点跟着出来,看来只有到外面闯荡,才能有更多立大功的机会,不行,这次一定要把首领交代的事情办漂亮点,争取早日赢得首领的肯定,到时候也好给自己争取个探险啥的任务。
许多刚到这里的人都这么想着。
这次从汉部落来的人不少,毕竟是一个全新的定居点,虽然只是临时的,但毕竟有这么多的人口,该办的事一点都不少,光是各个行业的工匠就有不少的人,他们还带来了不少好装备,有的甚至连游野都没见过。
比如船上弄来的电石灯,游野出去的时候,汉部落还没有这玩意儿呢,想不到都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了。
“哎呀,游长史,可喜可贺,这次您可是给汉部落立了一件大功啊。”新来的官员代表刚下船就给游野作揖贺喜道。
“哪里哪里,这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游野自己哪能办那么多的事情,以后还要仰仗各位多多帮助,你们在这里看好营地,游野也好到外面多找些人回来,咱们这个功劳还可以继续发展壮大,功劳越大,大家将来就分的越多不是。”游野也十分圆滑的说道。
“游长史可是客气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绝不敢推辞,再说了,我们也不可能辜负了首领的期盼不是,大家都是在为部落的发展做贡献,互相之间不用那么客气的。”新来的官员代表也笑呵呵的回道。
游野不禁心中暗骂老狐狸,老子好心给你分功劳,你居然拿首领来压我……
不过这些话他自然不会说出来,脸上笑着和对方客气了几句,就开始指挥营地里的百姓来搬运物资了。
这次带来的种子和工具都不少,还有很多的铁锭,可以让工匠们在这里自己制作农具,这一个冬天都有的忙了,他们要在开春之前制作不少的农具出来。
其余的生活用品也很快搬了下来,近千个铁锅被堆在营地中间的空地上,还有其余的工具和布匹等物资,汉部落的富裕程度简直让营地里的遗族百姓咂舌不已,这些还都只是汉部落闲置库存的一部分,那要是加上汉部落本族那些百姓用的东西,汉部落该有多少的生活物资,他们简直不敢想象。
铁锅和布匹都是可以免费领取的东西,不过也不能直接发放,既然现在这个营地由汉部落来全面接管,那就要按汉部落的规矩来办事,最先需要完成的,就是把人口和物资重新统计,登记造册,这样也好方便明年开春之后组织生产和工作。
游野给老家来的那些人安排好了住处,虽然房子简陋了些,但是大家还算满意,最起码能遮风挡雨,屋子里还有火炕,住人是完全没问题的,功劳没有那么便宜就能赚到的,不做好吃苦的打算,就没资格挣这个功劳。
另外还有给官吏们准备的简易官署,其实就是一个用围墙垒起来的小院,里面也是土坯房,稍微要高大那么一点,院子中间还立了根旗杆,挂着汉部落的大旗。
那些新来的族人们很快也把办公用品安置了进去,他们甚至连桌子都是自带的,一起带来的,当然也少不了文房用具。
官员和小吏们也很快进入了角色,搬来一堆空白的表格和竹简就开始紧张的编户齐民工作了,这是他们的第一项任务。
游野专门召集了遗族的族长们过来开会,解释了这个编户齐民的意思,还有这么做的好处,可以清楚的知道所有百姓的家庭状态,这样也好合理的安排工作和分发物资,各位族长们也理解这个意思,纷纷表示回去会很快把这件事情弄清楚。
以前自己族群里混乱的婚姻和族系状态,都要重新梳理一遍,这些事情也只有他们各自的族长才能完成。
用了一天的时间,各个遗族的族长们把自己族中的家庭都捋清楚之后,编户齐民的工作这才正式开始。
虽说每个人都要按照姓氏取个名字这样的事情对他们非常为难,但是一想到只要登记了户口就能领到很多好东西,大家还是忍不住发动脑筋开始给自己和家人想名字了。
新来的官吏们也很高兴,这里虽然非常简陋,但是整个营地的布局还是不错的,房子排列的井井有条,让他们的工作轻松了不少。
这大冷天的,他们自然不好让所有人都站在外面等着,于是就派小吏去一排一排的叫人,按照房子的布局分列开始办公。
遗族的百姓们也很快收到通知,然后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去登记户口,填完了表格上的家庭信息,然后又从小吏那里拿了一个现场用竹简制作的户口本,那东西居然是用烙铁在竹简上书写的,想要修改都修改不了,最后还用一个烧红的铁印章在上面打下了官府专用的户籍烙印。
接着又被告知需要妥善保存这种‘户口本’,以后分发物资和安排工作,甚至发工资什么的,都需要凭借户口本来办理,那些遗族的族长们为了多领到一些物资,自然也不会有瞒报人口的可能。
拿到户口本的百姓很快就领到了铁锅和布匹工具等物资,又在汉部落那些负责分配物资的工匠处学习到了新的烹饪技术,很快,一种新的烹饪方式就快速在营地中传播开来。
土灶加铁锅,木柴炖鱼、肉,再往锅沿上贴上一圈玉米饼子,简直不要太美味。
只可惜这里没有什么蔬菜可以吃,这要是在汉部落本部,每家每户都会在冬天存一地窖的萝卜和卷心菜,大白菜这种神奇的植物汉部落目前还未发现,实在是可惜的很,不过这样的生活已经很让那些遗族的百姓们满足了。
新送来的布匹也被按人头发放了下去,不多,基本只够做身内衣,外面还是要穿兽皮才行。
这一点哪怕是在汉部落也是差不多的状态,不过好在汉部落这些年饲养的绵羊很多,到了冬天几乎人手一件羊皮袄子,毕竟这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可以用来保暖的兽皮了,其他的要么少,要么太贵。
汉部落从今年年初开始试种棉花,获得成功后,紧接着就推广了出去,把所有的种子全都种了下去,一直到冬季来临,也只收获了一季棉花,而且也不是很多,全都被小蝶拿去织布用了。
不过那些新繁育出来的种子都留了下来,只需等到明年开春,汉部落就可以实现部落内全面推广棉花种植,等到明年再收获两季,有了足够的棉花存货,到了明年冬天的时候,百姓们就可以穿上用棉花做成的衣服和被子了。
织布其实一直都是次要的,能织布的纤维有很多,但是拿来当填充物,还能用来保暖的纤维,是真的不多,没有棉花的话就只能用羊毛,但是想用羊毛做到让所有百姓穿上棉袄盖上被子,那实在是太难了,汉部落得养多少的羊才行。
至于鞋子,汉部落是不发的,那东西一般也都是族人们自己制作,虽然这些遗族的百姓们没有旧衣服可以拿来做鞋,但是草鞋依然也能穿上一阵子先顶着,别看只是草鞋,其实也能编成密不透风的长靴,冬天照样可以穿的那种。
穿上了新意,脚踏新鞋,家里有柴,锅里有粮的遗族百姓们,这个时候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冬天都待在家里没事干,于是就有人专门跑去看新来的那些工匠制作器械。
木制水桶,木制独轮车,铁器菜刀,农具,这些技术上的活计还是遗族百姓们第一次见到,看到一块块平凡的木头和铁块在工匠们的巧手中变成各种好东西,有人当场就准备报名学习。
游野针对这个情况,也是做出了一些安排,这里是前线反攻大本营,既然挂着这个名头,自然要更加小心几分,让所有成年男性保持足够的兵力是不能少的,那么现在想要学习技术的话,就只能让未成年的那些半大孩子先学,至于成年人,游野就直接答应他们,想要学习技术,就等到以后回到汉部落的时候再学,汉部落还有更多的技术可以教他们,到时候的选择更多。
第699章 分类选修的教学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在营地里响起,几十个从汉部落过来的工匠正在临时搭建的工坊中忙碌着,周围还有不少营地中自发来学技术的学徒,当然了,学徒现在根本就摸不着锤子,他们现在的任务只有加炭,拉风箱。
一个个的虽然穿着单薄,但却热的满身大汗。
打铁是门技术活,但也不是特别的难,这东西说白了其实和捏泥巴有点类似,都是给材料塑形的工作,只不过一个是用手,一个是用锤子。
少年学徒们看着那些从船上卸下来的钢锭,在大师父们的手中变成各种精巧的器具,眼神里充满了深深的艳羡。
菜刀,农具,工具,这是营地里目前最缺的东西,不过好在工坊开工之后,这些物资的紧缺就得到了缓解。
营地狩猎队的男人们现在已经全都装备上了新造的长柄斧头和柴刀,趁着现在天还没下雪,他们要赶快去多砍一些木柴回来,原本营地里储备的柴草是差不多够用的,但是现在又来了那么多人,而且铁匠和木匠们制作东西也需要用到木材和木炭,他们不得已只好再次去山上伐木。
营地里其余的半大孩子和一些男人,只要不参与狩猎伐木和巡逻的,差不多也都被组织起来去学技术了。
农具已经在紧张的生产了,但是有农具没人会用也是个大问题,开春就要准时开始春耕,到时农具肯定能够准备出来,但是使用农具的人也要提前学习起来才行。
有从汉部落司农寺过来的官吏专门指导,百姓们也知道这是汉部落重要的谋生技能,因此学习的都很认真,毕竟他们可是亲眼见过,也吃过自己种出来的玉米的。
这种只要肯卖力,就一定有饭吃的感觉,是他们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更何况种地虽然辛苦,但是却很安全,远比出去采集狩猎的难度要小。
不过受限于临时营地的条件,现在他们用来耕地的犁也只能用人力犁,毕竟牲畜少的可怜,仅有的十几头野驴还要承担很重的运输工作。
司农寺负责水利方面的大佬也在忙着实地勘察工作,他们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地势,还有水源走向,合理的规划开垦范围,这是个细活。
河谷两岸靠近岸边的地全都被规划成了稻田,这样方便灌溉,至于玉米,那东西本来就适应能力强,而且又耐旱耐寒,种在山坡上反而更合适些,就是引水稍微有些麻烦,说不得还要在山坡上修几个蓄水池,然后用水车从下面提水上去。
农田规划和农技培训都在紧张的进行中,营地里的女人们也没闲着,被组织起来学习针线活,学习怎么裁剪和缝制汉部落的衣服,介绍汉部落的服装特色。
纺织方面自然也不可能少了,这次虽然带来的织布机不多,但是纺纱机却有不少,还有已经淘汰掉的一些织布机,虽然也没指望营地自产的布匹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装粮食的麻袋却是要他们自己来制作的,汉部落不可能什么都给他们准备着。
另外,在纺织原料方面,汉部落也给营地这边提供了各种麻草和棉花的种子,也好让他们有选择的进行培育和种植。
蔬菜方面的种子也不少,一般这种东西在汉部落都是由女人负责的辅田种植的,所以在蔬菜种植方面,女人们也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