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卿书
“对了,我上次说的要各地组建自己的纺织厂,现在办的怎么样了。”发现需要了解的东西差不多都查完后,罗冲再次问起了关心的纺织业务。
第668章 纺织业布局和玻璃瓶白酒
丹山县的县令听首领问起了纺织,立刻就带着罗冲去视察了。
去年的时候,由于汉部落的盘子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仅靠汉阳城内的一个纺织厂已经无法满足部落的用布需求,而汝阳郡内的纺织厂却是以生产丝绸为主的高端纺织厂,一般的百姓们压根用不起,基于这种情况,罗冲很快下达了纺织手工业渠道下沉的命令。
首先是汉阳郡下属的三个县,在罗冲派出的技术团队支持下各自生产起了织布机等纺织设备,然后鼓励当地种植特色纤维作物,招募闲散女工培训技能,最后成功建设县级纺织厂。
就拿丹山县来说,其人口规模其实比当初的汉阳城人口还多,哪怕是现在也不相上下,所以当地所产的纤维作物产量是不亚于汉阳城的,织布机等设备全由郡里派来的大师傅指导,当地木匠自己生产,因此在生产设备方面和汉阳城也不相上下,要说最有特点的,那肯定就是原料不同了。
没错,就是原料不同,汉部落目前的纺织纤维有好几种,主要以苎麻为主,其次是羊毛和羊驼毛,然后是桑蚕丝和栗蚕丝,现在的棉花还在试种,并未形成主流,但是丹山县这里不同,他们自己开发了好几种新材料,那就是亚麻,汉(大)麻,青麻和黄麻。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自然就是罗冲推出的功爵制度了,谁让罗冲说了,只要搞出一种实用的发明技术,或者为部落发现一种新的材料,都可以凭此升爵,这不就是逼着那些想要爵位的人主动寻找吗。
所以汉部落能发展那么快不是没有理由的,这是制度带来的优势。
亚麻苎麻一类的植物其实很常见,这东西在山里就像是野草,漫山遍野到处都是,只是你认识不认识的问题,罗冲不可能全都认识,百姓们也不可能全都认识,但这并不妨碍想要爵位的人把它们都采回家里挨个实验,总能试出几种能够使用的,丹山县这里的四种新麻就是这么来的。
要说麻纤维里面长度最长的,那肯定是非苎麻莫属,但是相对较短的亚麻、黄麻、青麻这些麻种类也各有用处,随着汉部落引入了糯米的种植,用糯米做植物胶的技术开始普及,有了这种植物胶,以前没什么用的短纤维才真正派上了用场。
亚麻是麻纤维里的高档货,生产出来的麻布比苎麻要舒服,也更加精细,堪比植物里的丝绸,质量那是吊打苎麻产品,现在丹山县的亚麻布料已经成了汉部落麻纺品中最高档的存在。
黄麻和汉麻的档次就和苎麻差不多了,不上不下,质量稍好,当时和苎麻纤维的长度比起来那就是弟弟,但是中档也有中档的用途,那就是生产功能布料,也就是鞋面,鞋底,船用帆布之类的东西,在汉部落也是非常畅销的。
最后剩下纤维较短的青麻,全部被用来生产麻绳和麻袋,销量同样喜人。
罗冲走进丹山县的纺织厂,入眼的就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整个工厂车间内都充斥着咔哒咔哒的机杼声,那是踏板和飞梭的混合交响曲。
默默数了一下,光是车间里的飞梭织布机就有一百二十台,每一台都有人在不停的操作,按照现代的叫法,那就是全功率运行,至于精梳机和纺纱机,那都在另一个车间里。
“这里生产的都是什么布,给我介绍一下吧。”罗冲对身旁的县令问道。
“回首领,这里一共有一百二十台飞梭织机,其中五十台是生产亚麻布的,因为亚麻布穿着舒服,所以在夏季卖的非常好,到了秋冬季节也非常好卖,到了那时候主要用来做内衣,比较粗糙一点的苎麻布拿来做外衣,所以我们生产的亚麻布一直很畅销。
其余的七十台织机都在全力生产帆布,至于麻袋和麻绳之类的东西,我们主要都是直接把原料送到缚马关那边去,交给他们生产,因为缚马关那边的剑麻种植规模是汉部落最大的。”县令连忙给罗冲介绍道。
罗冲点了点头,从他的话里也听出了不少信息,汉部落现在的纺织业布局很有特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丹山县,就以生产内衣布料和帆布为主,麻田县则是以小蝶老家的编部落为基础建设的,当地大片的苎麻田都是现成的,而他们那边的主要产品则是外衣布料和床上用品。
到了缚马关那边就基本不生产布料了,而是刻意的搞成了汉部落的麻袋和麻绳制造中心,谁让他们那两边都是山地呢,种植剑麻最为合适,而剑麻拉力强、抗酸碱的特性,就成了制作船用缆绳最好的原料,将来罗冲还准备将剑麻推广到竹岛和汤部落,在当地挤压他们的农耕面积,还可以就近生产船用缆绳和帆布。
而在这三个县的首府汉阳城,要说起来纺织那就是没有特点,因为汉阳城做的很杂,什么都能做,什么都特别精通,但就是哪一种的规模都比不上别的地方,为什么,因为罗冲在这。
汉阳城的纺织业最大的特点不是哪一种形成了规模,而是以全部落纺织技术领导者的地位存在的,不管是纺纱,还是织布,亦或是染色,在技术层面汉阳城都是第一,这里的纺织工坊就像一个研发中心,所有的新材料都要现在这里试用,等摸索出工艺后再下放推广,丹山县的亚麻纺织,里面用糯米浆当植物胶的技术就是汉阳城研发后再反哺回去的。
至于汝阳郡,这里倒是也非常有特色,现在是汉部落最大的丝绸纺织基地,各种丝织品花样百出,今年又在罗冲的提示和小蝶的主导下,汝阳郡成功推出一款丝麻混纺的布料,用栗蚕丝和亚麻混纺而成,制出的成品是一款会反光的麻布,舒适度比亚麻牛,色彩也很鲜艳,再加上锦缎特有的反光效果,立刻成为一款中高档的爆款,穿不起的纯丝绸的也能消费这种丝麻布料。
新钢郡和卫山郡那边就不用提了,这俩郡压根不是搞纺织的,一个是新兴的钢铁大户,在汉部落占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卫山郡的业务除了农业之外,现在主要发展的地方特色经济是制糖、酿酒、还有高科技,毕竟大湖里的那几个湖心岛离着他们近嘛。
浏阳郡在纺织业也有自己的一套,这里是汉部落最大的羊毛纺织基地,也是最大的皮制品基地,因为当初吸纳尖角部落之后,几乎所有的高鼻羚羊都弄到了这里,后来经略草原之后,由于这里是开阔的平原地带,还靠着大河,从草原弄回来的山羊绵羊大部分也都送到了这里,成了汉部落圈养羊类牲畜规模最大的一个郡,因此这里不管是羊毛还是羊皮都是最多的。
当然,浏阳郡的当地人也种植一些亚麻和苎麻,除了拿来交税之外,还为了响应首领提出的混纺号召,主动开发出了一种毛麻混纺布料,非常的厚实,而且十分柔软,主要成分以羊毛和亚麻为主,是一款非常好的冬装外套布料。
至于东薪郡,不提也罢,毕竟是新郡,光是挖煤就够他们忙的了,织布想都别想,能把粮食和挖煤这两样理顺了就算成功。
挨个把这些郡县都转了一圈,地里种的秋季玉米都齐腰高了,到了九月中旬的时候,罗冲再次来到了浏阳郡这边。
自从电石灯出来到现在也有两个月的时间了,现在已经开始在各地出现,不过受限于产量,目前还没有普及,只有浏阳郡和卫山郡仗着地理优势分到的货多一点,毕竟靠着近。
电石灯开始改变着汉部落的生活习惯,这种廉价而又超级亮的照明设备,随着灯塔的投入使用,快速的在百姓中传播开来,每家每户都以能够拥有一盏电石灯为梦想,甚至现在汉部落新结婚的小年轻们也将电石灯视为了结婚必备品,跟罗冲前世买车买房有的一拼。
有了充足的光源照明,这夜生活就更加丰富了,以前老早睡觉那是逼不得已,现在则不同,只要你愿意花钱,在家点大半夜的灯都没人管你,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电石灯开始在公共机关普及。
首先是学校,五六盏电石吊灯就能将整个教室照的亮如白昼,以前一到阴天就上不了课的时代终于过去了,现在学校甚至有了早自习。
而在街边的商铺里,这个主要还是以汝阳、浏阳、卫山三郡为主,他们的街边商铺最多,现在这些商铺的营业时间都延长了,晚上一直开到宵禁为止,大约十点钟左右,这样一来,那些忙了一天的人们就可以在晚上出来逛街了,甚至还因此衍生出了夜市,这在以前一到天黑就冷冷清清的汉部落是无法想象的。
对此最为惊讶的不是别人,而是身在汉部落的牛尾,也就是鑫部落的商长老,这家伙在汉阳城里留学已经一年多了,常用字基本能会读会写了,和别人交流也已经告别了翻译,这次听到风声,说是游伏从竹岛回来了,他就主动要求跟着罗冲到浏阳郡来看看,主要是为了迎接游伏归来,顺便问问老家的情况,还有汉部落和鑫部落的合作事宜。
有些事情是部落不知道的,但是身在汉部落的牛尾却很清楚,他怕自己部落在跟汉部落的合作中吃亏,所以特意来看看。
罗冲来浏阳郡也是为了等游伏回来,不过他可不会在这傻等,利用有限的时间干更多的事情才是罗冲的准则,这次过来出了等游伏回来之外,他还有视察新船试制,酒水包装销售等事情要做。
造船的事罗冲很放心,只是去看了一眼,这种小船对浏阳郡造船厂来说没什么难度,他过去除了给众人讲解了一下水密舱的设计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需要自己指导的。
最让罗冲感兴趣的,其实是玻璃瓶的白酒,这玩意是绝对的新鲜啊。
关于如何用玻璃瓶盛装白酒的问题,就衍生了好几个方案,当然,主要还是以玻璃瓶加软木塞,和玻璃瓶加螺纹瓶盖两种方案为主,但是这两种也各有各的特点,无所谓谁好谁坏,罗冲一时间还真有些拿不定主意。
用坛子这种容器拿来装酒不方便运输,也不方便拿放,倒酒的时候还容易洒出来,造成极大的浪费,要知道这可都是粮食酿造的啊,罗冲哪舍得浪费,于是趁着玻璃研发成功的势头,趁势推出了玻璃瓶装白酒的实验项目。
玻璃瓶好做,直接放在模具里吹呗,但是拿来装酒怎么密封却是个问题,软木塞就和红酒那种包装差不多,要求就是瓶嘴要稍微细长一点,增加木塞和瓶颈的接触面积,使其更好的密封,这个造型方面倒是没多大问题,关键是不好开啊,还需要专用开瓶工具,用来做高档酒倒是可以,但不利于推广。
所以想来想去还是螺纹瓶盖最划算,但是这个在技术上要更难一点,首先是瓶口的螺纹,这个就不好处理,罗冲给出的意见是先吹一个瓶子出来,瓶子整体弄好之后再处理瓶口,毕竟玻璃的多次加工工艺其实很常见。
最后专门为了这个工艺,罗冲还为此制造了专用机器,其工艺流程就是先在一个瓶子整体模具中把玻璃瓶吹出来,然后把金属吹管取下,用夹持器夹住瓶身,二次加热瓶口一端,等瓶口烧红烧软之后,再把瓶口套在一个圆形金属模具棒上,用杠杆操作两半内部刻有螺纹的金属模具抱住瓶口,并施加压力,使瓶口螺纹定型,再把多余的红热玻璃用刀削去,最后将瓶口处理圆润。
瓶盖方面罗冲选择的是薄铁皮和厚铁皮两种,先用水力冲压设备冲压出瓶盖雏形,然后用一台手摇车床在瓶盖上挤出螺纹。
这样做明显要比软木塞式的密封方式加工难度大的多,但是却更有发展前途,所以罗冲不介意多花点功夫。
软木塞只能用在细颈瓶上,但是螺纹瓶盖不同,不光是酒瓶,辣酱罐子也可以用,各种酱制品都可以用,就连罐头也可以用,尤其是罐头,更是罗冲准备发展的重点,甚至将来的产量比白酒还要多。
汉部落马上就要发展海贸了,将来的海鱼该怎么用几个月的时间运到内地来,水果蔬菜怎么在船上长期保存,以汉部落先在的技术,唯有腌制罐头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第669章 游伏归来
和罗冲一起乘船来到卫山郡,牛尾的心中是复杂的,虽然只在汉部落待了一年的时间,但这一年之间的见闻却让他感到害怕,汉部落发展的太快了。
一年前刚来的时候,牛尾还在汉阳城的学校里上学,每天回到家只能点着桐油灯照明,那个时候他就在想,这东西真先进,也不知道这些油哪来的,反正不可能是他见过的动物油,这要是在自己的部落,谁舍得用动物油点灯啊,给人吃的油水还不够呢,更何况他们压根就没想过还有灯这种东西,平时晚上需要照明也顶多点个火把,要不干脆弄一堆篝火,可是现在。
看着眼前高耸的灯塔不停向外扫射的光柱,牛尾深深的感到了一种自卑和无力感,自家的油灯还没普及呢,人家这边都换上更先进的电石灯了,也不知道那玩意儿到底是怎么做的,扔点碎石头进去,再加点凉水就能拿来当灯点,而且还那么亮。
电石灯带来的不仅仅是科技的代差,有些就连汉部落本地的族人都想不到的东西,牛尾却想到了,仅仅是一个电石灯,就让汉部落获得了更多用来发展的时间。
身处的位置不一样,所看到的层次也不一样。
这么说吧,以前到了晚上天一黑什么都干不了,但是现在有了电石灯,汉部落晚上的活动时间就平白多了四个小时,每天四个小时啊,这就相当于每天比鑫部落多了半天。
四个小时虽然不多,也不会被汉部落用来组织集体做工,但是放在每家每户上面,这用处可就大了,妇女可以趁着晚上多做两双鞋,多做两身衣服,男人也可以多扎几个扫把,多编几个竹筐,两口子在夜市摆摆小吃都能增加收入,上学的孩子最起码也能比平常多学一个小时,综合起来一看,汉部落整体的发展都在提速,这个速度简直让牛尾看的头皮发麻。
“看到没,这个就是灯塔,最晚到明年,我们就会竹岛东北角建上一座,如果你们鑫部落需要在暗桥那里也建一个的话,可以让你们大统领跟使团说,我们一定会帮忙的。”罗冲站在卫山郡的城墙望楼上,对身边的牛尾说道。
牛尾当然知道汉部落不会那么好心,就算真的帮他们建灯塔,也不可能不要报酬,这里面的代价一定很大,再说了,他们鑫部落又没有船,要灯塔有个毛用,建好了也是为汉部落建的,他又不傻。
“汉首领,我们鑫部落现在还没有船只,就算建了灯塔也没什么用处,但是那种民用电石灯如果可以卖给我们的话,我们大统领一定会很高兴的,要是汉部落能把造灯的技术卖给我们,那就更好了。”牛尾试探着说道,他心里其实很明白,民用的电石灯比灯塔有用多了,要是鑫部落也能普及电石灯,最起码发展的速度就不会被汉部落拉开太远。
“这……卖灯当然没什么问题,但是制作技术却不行,不是我不愿意给你们,而是这里面的技术非常高,以你们鑫部落的水平,就算告诉你们你们也造不出来,别的不说,光是灯体的铁皮你们就没有,你们连冶铁的能力都没有,我告诉你们有什么用。”
罗冲看了牛尾一眼,见他还想反驳,连忙继续补刀,“别说你们可以炼铜的事,铜根本就做不了电石灯,我们已经试过了,就是因为铜皮不行才用铁的,电石放到铜皮做的容器里会发生爆炸。”
罗冲张嘴就开始胡说八道,明摆着欺负牛尾不懂。
牛尾心里十分憋屈,这是赤裸裸的被人家鄙视了,可是罗冲说的他又不能反驳,毕竟鑫部落炼不出铁来那是事实,连原材料都没有,就算告诉他们技术他们也做不了。
从汉部落进口材料拿回来自己加工组装?那不是扯淡吗,以汉部落的脾气,估计卖材料比卖整个灯卖的还贵。
被罗冲直接拒绝后,牛尾也不好说什么,只能退而求其次,再次跟罗冲问道。
“汉首领,既然电石灯我们做不了,那直接从汉部落买也行,但是里面用的电石是消耗品啊,这个来回从汉部落买是不是太麻烦了,跑一趟就要几个月的时间,您看能不能把制作电石的技术卖给我们,我们愿意为此付出合适的代价。”
罗冲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这个也不是不行,但是制作电石需要大量的煤炭,你们竹岛有煤炭吗?如果有的话,我不介意把电石的制作技术卖给你们。”
“煤炭?”牛尾愣了,他现在还不知道煤炭是什么东西。
“就是和木炭差不多的东西,可以拿来当柴烧,但是是天然的黑色石头,挖出来就能烧的那种,你可以看作天然的石头木炭。”罗冲解释道。
牛尾皱眉沉思,他还真不知道竹岛有没有这东西,最起码以前是肯定没有的,要不然鑫部落早用上了。
“这个煤炭有没有我还不清楚,不过希望汉首领能帮忙给我们大统领传个消息,让他派人找一找,如果竹岛上有煤炭的话,希望汉首领真的能把电石的制作方法卖给我们。”
“这是当然,我说话算话,肯定不会骗你们的。”罗冲毫不在意的说道,竹岛要是有煤炭就见鬼了,就算真的有,三两年之内他们也开采不出来,等到三两年之后,竹岛到底是姓汉还是姓鑫就不一定了,所以答应他们也无妨。
两人关于电石灯的话题结束,牛尾又向罗冲询问能不能换取汉部落的榨油技术,这个罗冲倒是同意了,但当牛尾问起需要用什么交换时,罗冲却说需要用大量的小麦和白盐来换。
白盐对鑫部落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小麦就成了一个大问题,鑫部落的主粮是玉米,小麦根本就没有,只能从汉部落引进,而且还要鑫部落种好之后再卖给汉部落,表面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牛尾总觉得哪里不对,不过到底哪里有问题他还真说不出来。
“为什么一定要小麦,我们用玉米来换不行吗?”牛尾好奇加不解的问道。
罗冲摇了摇头说道,“玉米不行,第一是我们汉部落的族人吃不惯,第二就是储存的时间太短,我要小麦其实就是为了给部落多存点粮食而已,没有脱壳的小麦可以储存五六年的时间,你们也可以在竹岛大量推广,就算不卖给我们,拿来自己存着也不亏啊。”
牛尾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没觉得哪里有问题,罗冲是汉部落的首领,他有存粮食的想法很正常,这个理由十分合理啊,稍微放下了戒心,牛尾就答应了下来。
而罗冲说的话则是半真半假,他想存粮食确实是真的,但是非要小麦就有点扯淡了,汉部落每年产出的水稻都吃不完,那东西也可以存好几年,不比小麦的储存时间短,这么做的目的,其实还是为了给鑫部落制造粮食危机而已,因为小麦在汉部落现有的几种主粮中,产量是最少的,到时候把竹岛的玉米都换成了小麦,别说卖给汉部落,够不够他们自己吃的都不一定。
“汉首领,我们需要从汉部落购买的东西太多了,又是粮食又是白盐,我担心我们鑫部落负担不起,您看看能不能再增加点别的东西。”牛尾想了想再次问道,实在是所有交易全用粮食和白盐,对鑫部落的压力太大了。
“这个好办,我们还会高价收购纸张,你们鑫部落不是竹子多吗,我可以让使团把制作竹纸的技术传给你们,你们利用当地的竹子造纸然后再卖给我们,有多少我们要多少,这样总可以了吧。”罗冲继续坑着牛尾说道。
牛尾却对罗冲的这个提议喜不自禁,竹纸是个好东西啊,原材料到处都是,砍的越多长的越快,而且汉部落的纸价一直都不便宜,如果鑫部落真的能够量产竹纸的话,那说不定真的可以做到进出口平衡。
不外乎牛尾会这么想,实在是现在汉鑫两个部落之间的交易太不公平了,汉部落是掌握了高科技的一方,对鑫部落形成了全面的技术碾压,而这种情况就造成了,汉部落往往只需要拿出一点高级的东西,就能换到鑫部落大量的基础资源,不管是粮食还是白盐,都是最基础的东西,价值低,只能靠量来换取汉部落的一点好东西。
可一直这样,鑫部落也吃不消啊,所以牛尾才会想,鑫部落能不能也生产一些高价值的东西,和汉部落做平等交换,而竹纸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在汉部落上过学的牛尾知道汉部落对纸张的需求有多大,更知道纸张的价值,因此他丝毫没有怀疑罗冲是在坑他。
而罗冲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条件,表面看起来好似是在为鑫部落着想,其实这个交易多汉部落的好处更大。
首先是汉部落自己的纸张产能不足,对纸张的需求很大,如果能让鑫部落大量生产纸张的话,可以缓解汉部落纸张的紧缺。
另一方面,从技术角度来看,传统造纸工艺又是一个耗时很长,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鑫部落真的要普及造纸的话,就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上面,这就是罗冲的消耗政策,花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造出来的纸既不能吃,也没什么用,只会严重的迟缓鑫部落的发展,甚至是影响到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如此一来,罗冲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两人站在城墙上看着不远处的灯塔,心里各自数着自己的小九九,都在想着怎么从对方的身上获得更多的好处。
几天的时间一晃而过,游伏也没让罗冲他们多等,在九月初三的那天,游伏率领的开拓团船队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终点,卫山郡码头。
看着矗立在码头旁边的灯塔,游伏也是颇为惊讶,他没想到自己还没回来的时候,首领就已经弄出了一个灯塔来,而且卫山郡码头的繁忙程度,也是让他着实吃惊了一把。
码头上,从湖心岛运来的焦炭和煤炭正源源不断的向岸上输送,一个特制的矿石装卸泊位煞是惹眼,在那个普通的木制栈桥上面,有一个十分夸张的木制龙门吊设备,这个吊机上面装有两个料斗,操作时先用滑轮和绳索把空斗垂到船上,然后再用相反的操作把料斗吊装到岸上的一边,那里已经停好了四轮运货马车,这个时候只要把料斗底部的一个开关打开,里面的焦炭就会自动漏到车斗里,装卸效率实在太快了。
而在另一边的普通货船那边,也有类似的龙门吊设备,只不过下面吊装的不是料斗,而是一个可以自动抓持的四爪吊钩,不管是木桶还是箱子,亦或是麻袋,只要把吊钩放在货物上面,在提起的时候爪子就会自动收紧,等到了另一边着地的时候,爪子又会自动松开,用来装卸船上的物资实在太方便了,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抓取散装的货物,必须有个箱子、木桶或者麻袋之类的包装才行,不过这对于汉部落来说显然不是什么问题。
这些东西在游伏离开的时候,都还是没有的,由不得他不惊讶。
“游伏拜见首领,开拓团幸不辱命,总算是完成了这次开拓海路的任务,我们还带来了不少海边的好东西,都是咱们汉部落没有的,特意带给首领品尝。”
见到罗冲带着一群人专门跑来迎接自己,游伏得意的同时也不敢过于造次,连忙主动向罗冲行礼。
“快起来,你们一路风吹雨淋,一走便是小半年的时间,着实辛苦,将士们放心,此行归来人人有功,稍后让你们的团长报功后便可各自领赏,都起来吧,城中已为你们备好了接风的酒宴。”罗冲先是亲手把游伏拉起来,然后又对登岸的众人虚扶一把,保持首领威严的礼节还是要的,毕竟汉礼就是他自己写的东西。
“多谢首领赏赐酒宴。”话毕,身为团长的游伏再次带领众人又施一礼,这次简单的凯旋仪式就算是完成了。
第670章 游伏想要捕鲸
卫山郡的酒宴上,八仙桌摆了几十张,跟着游伏回来的所有人全都列坐在席,这是对于他们的犒赏。
最上首的一张桌子,罗冲坐在主位,云志和游伏分列两旁,下面还有开拓团的四个船长,以及鑫部落的商长老牛尾。
“来,大家都尝尝咱们汉部落新出的白酒,这是用高粱米加酒曲酿造,蒸馏提纯后再勾兑出来的,比以前的米酒味道更加香醇,不过酒劲也更猛烈,最好先来一小口,不然当着首领的面喷出来就不好了,哈哈哈……”
云志笑呵呵的拿起玻璃酒瓶,给在座的每人都倒了一杯,对于白酒而言,云志是非常自豪的,谁让这是他辖区里的特产呢,别的郡县可都没这玩意儿。
一个紧挨着云志而坐的船长非常有眼力劲,看他给首领和游伏倒完之后连忙把瓶子抢了过去,这才挨个给别人倒了起来,碰到个这么懂事的家伙,云志也眯着眼笑了起来,对身旁的这个船长点了点头。
游伏和牛尾等人则是看着面前的酒瓶和酒杯啧啧称奇,晶莹剔透的玻璃酒具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游伏则是从中看出了一个信号,首领舍得用玻璃制造这些容器,说明汉部落已经掌握了大批量制造廉价玻璃的工艺,最起码要比以前用水晶制作的玻璃要便宜的多。
还有这酒,汉部落的产酒量虽然不多,但是游伏可没少喝,他出门的时候首领都会让他在船上带一些,可那时候喝的都是米酒,全部用大米酿造,做出来的酒也跟米汤一样浑浊,度数也就三四度上下,像眼前这种透明的和水一样的酒,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不过他可不会把这玩意当水,因为那股酒精特有的味道实在太冲了。
“来,大家举杯,祝贺开拓团凯旋归来,也祝汉鑫两个部落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见众人的杯子都倒满酒水后,罗冲率先举杯祝词道。
“多谢首领赐酒。”众人在罗冲的号召下,每个人都小酌了一口,然后下一秒就传来一阵嘶嘶啊啊的声音,有的人脸瞬间就红了,有的还在倒吸凉气,也有的张着嘴不停的喊辣,罗冲则是气定神闲的笑看着他们。
这酒罗冲也不知道具体有多少度,但根据口感最起码也有四十度上下,算是比较常见的中度酒了,他喝起来倒是没觉得什么,像这样的白酒半斤八两对于现在的他来说还不算什么,但是其他第一次喝这种‘高度酒’的人,都纷纷觉得受不了。
罗冲这一桌的人差不多都一个表情,全都憋着一口气,感觉自己的鼻子都在喷火,醇香的白酒流过喉咙进入胃里,顿时让他们有一种腹中烧火的感觉。
游伏运了几口气,强压下那股酒劲之后,率先给与点评道。
“首领,这酒味道醇香,酒液清澈似水,但是里面的酒劲却猛烈异常,入腹如同火烧,颇有些暖身的功效,要是在冬天饮用一定会更加美味。”
“不错,这种烈酒在冬天暖身最为合适,平时还是少喝为好,喝多了容易醉,会耽误办正事的。”罗冲先是点头赞同,然后又对众人告诫了一句。
酒精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从科学角度上确实能够起到暖身的功效,这点是没错的,但是醉酒酗酒也不是什么好事,不仅伤肝,还会耽误干活,需要提前警告他们一番。
大家就着菜又喝了几口之后,游伏当即又提起自己关于航海的建议来。
“首领,咱们以后如果要发展海路航运的话,必须要研究新船才行,这次我们开拓团乘坐的船只就不怎么合适,在风浪中航行太危险了。
我们第一次出海的那趟,途中遭遇狂风暴雨,由于舷墙太矮的原因,那海里的大浪是一个接一个的往甲板上拍,差点就把我们的船拍翻了。
而且我们的船吃水也浅,在风浪中颠簸的十分严重,船舱的设计也不适合防浪,那天一个大浪扑来,直接就把海水灌进我们的舱室了,木炭全都被泡了个湿透,后来的几天一直到抵达竹岛之前,我们两三天都没吃过一次热食,全都啃干粮喝凉水度过的,现在想起来,当时真是太危险了。”游伏有些感慨的讲述着自己行船的经验,同时也是给罗冲提供一个改进的思路,告诉罗冲哪里不适合在海中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