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第172章

作者:羽卿书

  大树领着罗冲进了大堂,很快又在罗冲的命令下取来了浏阳郡的城区规划图,现在整个浏阳郡已经有了五座独立,但是却彼此相邻的土城,每座的面积都要比汉阳城还要大上一圈,按照罗冲的叫法,这叫坊市。

  坊市的行政级别被定为乡镇级别,比县城要小上一级,比村大一级,目前来看,除了一个没什么人的官署区,还有一个遍布夯土棚屋的工人临时安置区,只有三个坊是正经的居民区,其中那些外来务工,但还没有明确加入汉部落的人口,现在就住在临时安置区的棚屋里,只不过今年初春被调走了一万多人后,这里再次冷清了下来。

  但是浏阳郡从开春之后,仍然有外来部落不停的从南方过来,虽然人数比去年少的多,可能连十分之一都没有,但罗冲还是对南方的区域很感兴趣,毕竟,现在没有什么比人口更能让罗冲心动的了。

  不过这毕竟是不能强求的事,凡是都要一步一步的来,有这个时间,不如想想怎么把现有的人口充分利用起来。

  罗冲慵懒的靠在椅子上,手指一下一下的点着地图,思索一阵之后,开始拿笔在地图上画了起来。

  浏阳郡地处一个小平原,东临浏阳河,西边就是茂密的森林,也就是汝阳郡的所在,南北两处山脉中间,夹着的就是这块约有80万亩的肥沃土地,而且这还是以前按照666平米一亩算的,换成现在的600平一亩,总数应该要上百万。

  这么大的一块地,如果全部开发出来,哪怕只是用来种田,光是收获的粮食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现在很明显的一个情况,那就是浏阳郡这边的人口太集中了,开垦出来的田地,也基本上都是靠近河边的水田。

  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毕竟之前汉部落的主要粮食就只有一种水稻,越是远离河岸的土地,利用起来就越困难,开挖人工河和沟渠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哪怕是有几头恐象帮忙,可铲土运土也必须用人才行。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如今汉部落已经有了可以大规模种植的小麦,还有玉米,大豆,甚至用不了多久连高粱都能种植。

  有了这些作物之后,浏阳郡的人口就可以向周围扩散出去,让百姓深入田间地头,以村落的方式开垦土地种植作物,虽然防御性差了一些,但是周边的野兽都已经被汉部落肃清的差不多了,如果建设那种封闭式的村落,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防御作用。

第508章 惊呆的大树

  这种村落的形式类似于秦汉时期的里聚,也很像那种早期的老小区,建筑风格什么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小区它都有一圈公共的围墙,整个小区只留一个门口供人出入。

  其实早期的小区确实参照过这种思路,就比如某座城市,到现在那些小区的名字,基本上还都叫某某里……

  罗冲设想的村落也是这种样子,所有住户整齐的排列,然后留出几条巷道,周围用房子或者围墙组成一道简单的防御工事,最后只留出一个出入口。

  这样的村落布局,不仅可以防一些小型野兽,也能防止外人攻击,更关键的是,它可以把整个村的人都圈起来,便于管理和控制。

  人数不用太多,每个里,也就是村落,有百户人家左右即可,不过在分布和拓展方向上,罗冲还是选择了靠近水渠的地方,毕竟就算是远离河岸,也最好有个水渠方便灌溉农田。

  当然,还有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划一条人工河出来,然后把所有的村落都沿着人工河的两岸分布。

  建造房屋和里墙,不管是烧砖还是直接用夯土筑造,都少不了要用到泥土,那么泥土从哪来呢,本来就是平原,又不能随地乱挖,正好两个村落负责一个河段,等村落建设的差不多了,这一段的人工河也差不多挖好了。

  之后只要再引几条小水渠,把河水引到农田里就行,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在村落之间建立一个水上交通网,虽然是很小的人工河,但也没打算跑什么大船,主要是用来跑一些商贩用的小船,哪怕是竹筏都行。

  这样各地的商贩就可以沿着河道去各个村落卖货,就算交易量不大,也总比村里的百姓跑城里赶集要强,离得远的村民,想进一趟城里少说也要走上半天,回来又要半天,为了买点东西一整天的时间就没了,实在太耽误功夫。

  打定这个主意,罗冲肯快就把它变成了具体的计划,浏阳郡今年要继续向外输送人口,只不过这些人口依旧在浏阳郡的管辖范围之内。

  人工河从东向西,宽十米,深四五米即可,每个河段由两个村一起挖,各自挖靠近自己的这一半,就地取土用来建造房屋和里墙。

  人工河的起点就从浏阳河岸边已有的水渠向东延伸,先期不要把太多的人浪费在上面,毕竟城池周边的土地也需要人耕种。

  罗冲的计划,是准备先向东分出十个村落,河道两边各五个,每村百户,共计人口一千户,这些人说实在的还是少了一些,想要短期之内挖河建村,少不了还需要城里的帮助。

  当然,为了完成这个计划,罗冲自然不可能在这点帮助上吝啬,要知道现在这只是投资,等这些村落有了产出,那回报可是比投资值得多了。

  再者说来,这样的村落是平地挖河,河道就是修的再好,也不可能拥有太多的水田,不能种植水稻的话,那就必须种植麦子和玉米高粱等作物,这样一来,汉部落的小麦种植也能早点发展起来。

  人力方面,数量不够的话,也可以把那些刚刚寻来的外地部落找来帮工,工资什么的都从城里来出,一应的工具也都让郡里掏了。

  罗冲很快就把这个任务给大树交代了下去,让他们今年就主抓这个拓村的项目。

  另外一点,就是这条人工河上面要有桥,而且是拱桥,下面还要能行船的那种,这样即不耽误行船,又能方便两岸之间的沟通。

  这种桥如果在河水中建造,以现在汉部落的技术,当然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则不一样,汉部落完全可以在平地建好拱桥之后,在往里面引水,也就是旱地造桥,桥成灌水。

  如此一来,就算再复杂一点的桥梁,只要没有水的干扰,汉部落的技术也是可以完成的。

  “首领,那这个向东拓村的任务有具体要求吗,比如干到什么时候,要向外拓展多少个村,人工河要挖多远。”

  等罗冲详细的介绍了计划,大树也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罗冲想了想,说出一句让大树差点没惊掉下巴的话。

  “这就要看你的本事了,你要是有能耐,就把这条河给我挖到汝水河去,用这条人工河把汉部落的三个郡连起来,到时候我给你算一个大功。”

  大树直接就当场石化了…(⊙_⊙;)…,从浏阳郡到汉阳郡,这中间的距离走路就要七八天,足有一百多公里,挖一条上百公里的河,哎妈呀,不行,有点头晕……

  先不说这工程量有多大,就说这沿河的村落,光是人口就需要多少,现在就是把浏阳郡的所有人口都拉到河边上去,也连不到汝水河边啊,自己的任务这也太艰巨了吧。

  不过罗冲也看出了大树的想法,站起身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着说道。

  “你也不用太过担心,咱们这条河本来就是分段挖的,又没说整条河的任务都让你的浏阳郡来干。

  汉阳郡今年分出去的几个县城还没建好,没有个两年的功夫肯定帮不上什么忙,汝阳郡自己怎么也要一年时间才能抽出人手来。

  今年你先自己干着,等过上一两年,我让那两个郡也开始挖河建村,到时候咱们两头一起往中间挖,分成三段来挖,早晚有一天能把两条河连起来,你看你怕什么,我又没给你下时间要求,你就先干着呗,能拿出多少人就用多少人。”

  大树听了罗冲这话说完,才把心放到肚子里,不然让他一个郡来挖这条上百公里的人工河,他怕自己到死都够呛能看到两河贯通的那一天。

  安排好了这个建设村落的任务之后,就剩下罗冲这次来的第二个目的了,那就是在浏阳郡这边建造一个专业造船工坊。

  浏阳河水宽,河面足有百米,上启大泽,下通金沙江,过乌峡流向东南,那里是草原大湖的东面,而对于那一片广袤的土地,汉部落却一无所知。

  南方的部落究竟从何而来,他们为什么不辞辛苦的向北迁徙,那边还有多少人口,多少部落,有没有别的稍微先进点的文明,哪怕是像粘部落那样刀耕火种的游耕部落,怎么着也得有一些吧。

  假设东南方向真的有不少懂农耕技术的部落,那边的人口就绝不会少,而人口,正是汉部落最需要的资源,当然土地也是。

  虽然以汉部落目前的实力,还没能力过去占领,但是先派一支船队顺江而下,到下游去探探情报也好啊,看看金沙江下游的风土人情,搜集一下那边的地理、水文、气候等信息,也好为将来汉部落的占领做好准备不是。

  而想要一支足够面对任何情况的内河船队,那么一个专业的造船厂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第509章 初代帆船

  内河行船其实还是老一套标准,稍微对船舶懂一点的就知道,首先是吃水浅,船底要尽可能的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良好的通过性。

  内陆河水位大多都没多深,船舶吃水太深的话,是很容易搁浅的。

  其次就是低干舷,也就是水线以上的部分比较低,船舷距离水面一般也就一米左右,这一点就是由吃水深度决定的,毕竟吃水浅的船,水线以下本来就没多少东西,如果再把上层建筑做的太高的话,那么就会造成船舶重心不稳,一股大风过来就有可能把船吹翻。

  其它的像是船艏和船艉,这个是平是尖还是圆的就没多重要了,反正是在内陆河航行,也没多大区别。

  当然,这些都是不重要的,最关键的一点,是这次罗冲准备开始生产桨帆船,也就是以风帆为动力,逆流或顶风时可以船桨提供动力的船只。

  另外,考虑到现在还没有人懂得操纵帆船的技术,所以罗冲准备给初代的船帆设计为中式硬帆,目的当然是为了操作简单,学得快,易上手了。

  根据船帆的种类,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古中国大部分都是纵帆式的硬帆,这个即使没见过实物,在影视剧中也不难看见。

  中式的纵硬帆,是一个竖着的长方形,帆面为双层结构,里面有很多横着的竹竿插在里面作支撑,提升帆面的受力强度,而且还便于转动船帆的受风方向,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站在下面像升旗一样把帆升上去就行了,操作十分简单,但是船只的灵活性较差。

  西方的帆船,后期基本上都是横帆式的软帆,桅杆上绑了好几层横梁,船帆也从上到下分成了四五节,而且帆布里面也没夹竹竿木棍之类的支撑物,操作也十分麻烦,甚至需要水手在桅杆上爬上爬下,非常危险,看过加勒比海盗的对此应该十分有印象。

  不过有一弊就有一利,这种横帆式的软帆,虽然操作起来麻烦的鸭皮,但是对于风力的运用却能达到最大化,主帆,副帆,尾帆,前桅三角帆,多种风帆组合起来使用,可以让船只更加的灵活,甚至可以做到让船只在逆风中航行。

  一般西方船只前面的三角帆,就是逆风航行用的,这种三角帆在顶风前进的时候,可以利用侧风和逆风让船只走Z字形路线前进,也就是俗称的蛇皮机动。

  当然,这种帆实在是太复杂了,就连罗冲自己都不是很懂,更别说那些连帆船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的族人,所以目前的初建阶段,还是用老祖宗的硬帆好了,先拿纵帆练练手再说。

  另一点就是,由于船只上面安装的是纵帆,所以很可能在逆风逆流的情况下失去动力,无法让船只前进不说,甚至还会被水流冲击的后退,所以在这船上还要加装摇橹和船桨,作为辅助动力使用。

  而且由于这些船都是要在宽阔的江面上行驶的,那么造出来的船当然也要大一些,这个具体的参数,罗冲直接套用的前世建国早期的内河炮艇尺寸,再根据实际情况稍微增宽一点,最后定下的初代尺寸,是长20米,宽6米的内河帆船。

  这个尺寸有多大呢,按照普通平房的尺寸,差不多就是两间房子宽,六间房子长。

  实际上一般作为武器的炮艇,船宽不会有那么宽,因为武器需要速度,在船舶专业,长宽比越大,船的体型就越瘦长,速度也就越快,这是一个不变的定律,因为流体力学里面,瘦长的形状受到的阻力都更小。

  现代军舰的长宽比普遍都在八倍左右,算是平衡感,排水量,和速度几方兼顾最合适的形状,二战时期的战舰就更变态了,为了追求速度,还有更长的起飞甲板,长宽比都能做到十二三倍,这种船转弯的速度稍微快一点,就很容易侧翻,简直丧心病狂。

  而罗冲定的尺寸,长20米,宽6米,长宽比才三倍多一点,速度肯定是不会有多快的,但是比起历史上一些有名的船型,这种船的速度也不算慢了,毕竟传闻中的郑和大宝船,就是一个长一百二三,宽六十多米的怪物,长宽比连两倍都没有,怎么看怎么像个木盆,速度能快就怪了,不过那个东西确实够大,甲板面积比标准足球场还要大上一号。

  另外,为了尽可能的提高船速,还要提高可操作性,罗冲决定做出一款圆形的船头,半隧道式的平尾船。

  圆形的船头没有尖头的破浪性,但是这船也不去海上,没必要追求这点,方头的船阻力又比较大,所以罗冲才选择了比较适中的圆形船头,当然,只是比较圆而已。

  隧道式的平头船艉,主要是增加了船艉的可操作面积,不仅可以在船艉正中间安装一个方向舵,还能同时在舵机的两边各增加一个摇橹,作为辅助动力,而且这种船艉在逆流行驶的时候,船体的形状会导致向后的阻力变大,能变相的起到一个上坡刹车防溜车的效果。

  为了汉部落的第一型帆船,罗冲可谓是煞费苦心,光是铅笔画的草图都有厚厚一沓,虽然他自己画的也不咋标准吧,但是好歹自己能够看懂。

  这次带着图纸来到浏阳郡,就是想早点让自己设计的船只下水。

  考虑到船比较小的问题,也没必要再专门挖个带水的船坞,直接就在岸边建一个船坊就好了,干船坞开工,做好了直接推着就能下水。

  为了加快船只的建造速度,这次的罗冲没有再吝啬汉部落为数不多的产铁量,特别允许这些船使用铁钉,不仅用铁钉造船,还有相应的钢铁工具,船锚等配件,都要紧着这边来。

  船厂的位置就在岸边,大小也有一个坊市那么大,之所以搞那么大的占地面积,是因为这里不止是用来造船的,还有木料堆放处,毕竟刚砍的木头可不能拿来做船,必须要阴干一年以上的时间在才。

  同时这里还要建造一大排的风力锯木厂,为帆船的制作提供木料。

  另外还有一个小铁匠铺,这里虽然没有高炉用来炼铁,但是却有自动锻锤,用来制作一些工具和铁钉再合适不过。

第510章 一石多鸟

  木材堆积场,铁匠铺,风车木材加工厂,船坞,一共四个部分共同组成了这个新建的坊市。

  当然,它现在只存在于图纸上,想要把它变为现实,可能又需要一年的时间。

  不过罗冲不在乎,这种事情就是要趁早才好,越往后拖,用的时间就越长,尤其是船队探索这个‘国策’,对于汉部落将来的影响十分巨大。

  再次把这项重任交代给大树,让他组织手下的官吏们筹备物资和钱粮,还要招募或者调集合适的工匠,目前可以先派一些小吏实地测量一下,然后让人把地皮清理干净,一些该搬过去的东西就要早点动手了。

  这两件事安排完后,大树还有一项短期就要做的事情,那就是派遣官吏去集市上普及秤的用法,早日让商贩们都学会用秤,杜绝原来瞎卖乱卖的事情发生,不管什么玩意都按个卖,这怎么行,如今既然有了秤,那自然就要尽快统一这个重量单位。

  草草的休息了一夜,到了第二天清晨,罗冲很早就来到了岸边一个临时搭建的小码头等候,等什么呢,自然是等菱部落的甜杆了。

  昨天的时候,罗冲已经见过了大树给他留着的一捆甜杆,确实和他前世吃过的甜杆一样,甜味也够足,只不过菱部落运过来的时候,早已经把梢和根都砍掉了,罗冲无法确认,这个高粱和自己前世的高粱是否一样。

  主要是他们把稍砍了,那上面才是开花结籽的地方,所以现在这个甜杆的结实率到底怎么样,也就是高粱米的产量有多少,到底能不能支撑酿酒的消耗,现在还根本无法预估出来。

  当然,即使上面的高粱还未发育到可以当粮食的地步,甜杆也是必须要种的,哪怕不能酿酒,光是制糖这一个门路,都够让汉部落发大财了。

  就在罗冲胡思乱想之际,码头东北面的河面上,菱部落的筏子队也飘过来了,由于筏子的载重十分有限,所以为了多装一些货,他们也是派出了许多的筏子。

  罗冲看到之后愣了一下,转头对旁边的大树问了一句。

  “他们就没有提出过要从咱们这购买船只吗?还是说你们没有卖?”

  “这个,他们倒是问过,但并没有说要不要买,我也不知道首领让不让卖,也不知道卖多少合适,那之后他们就没问过了,我也就没当回事。”大树老实的回答道。

  “嗯,那就卖吧,你不是说他们从咱们这赚了不少钱吗,那就想办法再赚回来。

  就卖以前那种八米长、三米宽,一次装20人的木船,改造一下,后面加个摇橹就行了。

  价格吗,十个人造一艘这样的船,差不多要十天,这人工费就是一百元,木材还要找那些伐木队的收购,再加工成木板,还有铁钉,密封防水,油漆,加在一起差不多就快500元了。

  这样吧,干脆凑个整,就一千元一条,在集市上挂牌卖给他们。”

  罗冲一听大树居然没有卖船,立刻就打起了卖船的主意,要知道和那些生鲜食品相比,车船才是大件货啊。

  在汉部落这个三四分钱就能吃一顿饱饭,人均月工资才30块的地方,花1000元买一艘小不点的小船,那就要不吃不喝的攒上三四年才能做到,这可不是谁都能买得起的.

  好不容易碰到个菱部落这样,又有钱,又需要船只的部落,不狠狠的宰上他们一顿,罗冲实在是心里难安。

  大树听完罗冲这一系列的算账,也是有点傻眼,不明白为什么明明算出来也就500左右的成本,首领却眼都不眨的翻了一倍。

  不过这是为汉部落赚钱,没什么不好的,反正坑的是外人,大树不再犹豫,转头对旁边一个随行的小吏耳语几句,让他立刻去挂牌卖船。

  但是两人还在说话的时候,罗冲就又来了一句。

  “记住啊,自己人买也是这个价。”

  “啊?首领,卖给咱们自己部落的人也是这个价钱?”大树差点咬到自己的舌头,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于是又问了一遍。

  “你以为呢,当然是这个价了,不赚钱怎么养船厂和工人,不赚钱怎么研发新型船只,不赚钱工人们哪有动力,你以为钱是大风刮来的呢?

  再说了,你以为除了菱部落,咱们自己部落会有人掏的出来那么多钱买船吗,买了船又干什么用呢,所以卖给咱们部落自己,你是肯定卖不出去的。”罗冲当即小声的解释道。

  “卖那么贵,当然没人买得起了。”大树听了罗冲说的话,忍不住小声嘟囔了一句,不过还是被罗冲听到了。

  “怎么,你不服,觉得我没向着咱们自己人?”罗冲笑看着大树反问道。

  “我没有,不是我,我真没说……”

  “我说的也是事实,价钱定的太低了不利于以后的发展,必须让工人们有钱赚才行,但是价格太高了,买的人又少,这样还是赚不了钱,你知道应该怎么办吗?还有,你觉得我没有向着自己的族人,是吧,那你说该怎么才能一次性解决这两件事情。”罗冲再次对大树考校道。

  不过这次大树没有说话,只是摇了摇头,他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种事情,一是钱币刚刚发行,商业上大家根本没有经验,二是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他是真的不懂,怎么样既能赚钱,又能照顾一下自己人。

  好在罗冲也明白大树的本事,没有让他多等,立刻就说出了自己的办法。

  “这种小船,一千元一条是肯定没人买的起的,因为谁都不能一下子掏出那么钱来,可你又不能降价,那该怎么办呢?

  咱们虽然对外卖船,可是也能对内租船啊,比如鼠大这个月干的事情,他能拿的出1000块,但是买了船就一文不剩了,所以他也买不起。

  不过我直接把船租给他了,60块钱一个月,相当于两个人的工资,这样一来,就显得没多少了,他现在租了两条船,每天从汉阳城往他的汝阳郡鼓捣物资,随便赚点差价都不止四个人的工资钱,你明白吗。

  而我们官方的造船厂,这条船造出来卖是卖不出去,可要是租船,一个月60元对于商贩来说都不算什么,看起来好像没赚钱,实际上一年十四个月下来,光是租金就能收回来840元。

  到了第二年,我们直接把这条一年龄的船降到800元,然后继续出租,还是60元一个月,两年下来就是将近1700了,这可比原来的一千还要值钱。

  等第三年的时候,这条用了两年的船,我们还可以用500元的低价卖出去,总会有人买的,这样一来,虽然时间长了点,但是我们赚的钱确实原来的两三倍之多。

上一篇:我欲九天揽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