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第159章

作者:羽卿书

  不知道多少个立方的江水冲击着下游龟裂的河床,滋润着这条已经失去水源半年的河谷。

  半年了,水位终于下降了,下游的也发生了洪水,在峡谷出口的地方有一些漫出了河床,好在水流并没有被挡住去路,所以淹没的地方不是很多,至少抢险队下游的驻地还是在安全地带的。

  而罗冲身旁的粘茂和詹萤,此刻都痴痴傻傻的张大着嘴巴,目瞪口呆的看着刚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剧烈的爆炸声,还有洪水冲击大地发出的轰鸣声,至今仍在峡谷中反复的回荡,无情的冲击着他们的耳膜和神经。

  石头没了!

  水放出去了!

  “汉,汉首领,刚才,刚才那是河神吗?你给河神献祭了什么?你还懂巫术?你能沟通河神?”

  粘茂终于回过了神,他刚才一直呆在罗冲的身边,就看到罗冲准备了一些“祭品”,然后放到了水里,接着那些祭品沉到了水里,然后就是一声堪比天雷的巨响,紧接着就涌起一道比房屋还要粗壮的水柱,等水柱再次落下的时候,原本无人可以撼动的大坝就这样被打开了。

  对,这一定是神力,是这个年轻的汉首领献给了河神什么好东西,然后借到了河神的力量,对,一定时这样的。

  然而罗冲并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回答他,而是轻蔑而又骄傲的跟他比划道。

  “河神?河神算个神马东西,它敢不听公话,老子一样炸死它!”

  卧槽!这个汉部落的小首领居然比河神还厉害,说把河神弄死就把河神弄死,那他又是什么人?难道是比河神还厉害的神灵?!

  粘茂的心中震撼不已,看向罗冲的眼神又敬畏了起来,他甚至不敢再与罗冲对视,深深的被罗冲刚才表现出来的霸气所折服。

  就在这个时候,罗冲手下自己的族人,也开始自发的跪拜起罗冲来。

  “首领万岁!”

  “大汉万岁!”

  这些年轻的小伙子们来自各个不同部落,加入汉阳城后,又在老人们的熏陶下知道了不少首领力能开山的传奇故事,虽然也有人说了那只是首领做出来的一种很厉害的东西,可那也是首领才能做出来的,换了别人你会吗?你能做的出来吗?所以这并不影响他们对首领的无限崇拜。

  然而这十来个人毕竟不是汉部落最早的那一批族人,他们听过罗冲开山的故事,却没有一个人亲眼见过那壮观的一幕,此时此景,亲眼目睹了首领再创神迹的过程,无不心悦诚服,五体投地的大声歌颂起首领万岁。

  不过粘茂可听不懂首领万岁、大汉万岁什么意思,他只看到了其他人像是跪拜神灵一样冲着罗冲下跪高呼,出于人本能的从心里,还有他对罗冲的深深敬畏,粘茂也毫不犹豫的趴在地上纳头就拜,虽然他并不知道这到底是在干什么?

  难道这才是祭祀真正的仪式部分?

  詹萤也没有例外,自己曾经的首领都跪了,她也不可能站着,一众人等纷纷匍匐在罗冲的脚下。

  如此一来,罗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唬住了粘茂,等回去就算对他的粘部落强取豪夺,相信他也一个屁都不敢放。

  众人就这样待在岩石上,一等就是两天,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一些带来的清水,倒不是罗冲不想走,而是因为下游泄洪,导致这里的水流流速太快了,想要回去就要逆水行舟,几个人根本划不快,很容易被洪水卷到下游去。

  两天的时间,蓄积了半年的江水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一米,两米,三米,足足下降了五六米,罗冲让人拴在旁边的木船,此时也彻底搁浅在泥泞的岸边上。

  不过这倒不是多大的问题,船小有小的好处,几个人用力一推就能重新推入水中了。

  随着罗冲的指挥,众人再次划着船来到了峡谷,会同另外的两条木船,一起去下游接那些抢险队的人撤离。

  去时花了好几趟,回去亦是如此。

  由于水位下降,原本可以直接划船的地方,现在都成了裸露的陆地,甚至不少的鱼也搁浅在泥泞的陆地上,嘴巴一张一张的挣扎,强忍着窒息的难受感。

  划船去不了原来的‘小岛’了,现在那里已经成了一座位于岸边不远处的小山丘,山丘下面就是大片广袤的平地,此时这些平地泥泞不堪,覆盖了整整一层从河道涌上来的泥沙,众人只能把木船停在江水岸边,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原来的营地走去,却没料到,那些看到水位下降的族人,已经自己跑到了下面来活动。

  他们在山脚下,水洼中,树洞里,捡鱼……

  等双方见了面才知道,汉部落的船队已经把第四批粘部落移民接走了,现在山上的营地中,还有100个汉部落的族人,以及不到50个粘部落族人,粘部落的其他1200多人,已经全部被运到了汉阳城,据说船队很快就会再次回来。

  而这个时候,粘茂又突然不想走了,这些在水里泡了半年的平地,上面布满了河中的淤泥,还有腐烂的动植物残骸,正是土地最肥沃的时候,甚至都不需要怎么耕种,也不需要怎么开荒,只需要随便撒上一把种子,仲夏就能收获新的粮食,早知道罗冲真的能把水位降下去,他们还跑个屁啊。

  但是现在后悔已经没有用了,自己的大部分族人都被罗冲拐走了,手边只剩下了不到五十个族人,能够干什么用,再把人运回来是不可能了,现在唯一的去处,就是跟着罗冲一起回他们的汉部落,可是以后呢?

  “跟我去汉部落吧,加入我们,我让你做一个氏族的族长,我会教你们更先进的种植方法,你们可以永远定居在一个地方,不用再经常迁徙,怎么样。”罗冲手里抱着一个白色的空坛子,大有一言不合老子就把你炸上天坐土飞机的架势。

  当然,那是空的,拿个坛子过来,只是为了提醒一下粘茂,让他别忘了前两天发生的事,反抗,是没有好下场的。

  “汉部落的神灵,我愿意率领部族加入您的部落。”

  被逼无奈之下,粘茂只得放弃种种想法,跪伏在罗冲的脚下,献上自己的忠心,他别无选择,他根本不知道汉部落在哪,但是自己的大部分族人又都在汉部落,离了群的鹿,只能被群狼撕碎,吃掉,而现在身边那一百多个汉部落的男人们,就是狡猾的狼群。

  “嗯,我不是神灵,我是上天的孩子,你可以叫我大汉天子,也可以叫首领,从今以后,你就是我们汉部落的詹氏族长了,你的名字还叫作詹茂。”罗冲很高兴的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拉他起来,识时务者为俊杰,嗯,这家伙还算比较听话。

  正当罗冲把詹茂拉起来之后,本以为这家伙比较听话,却没想到他却出尔反尔,立刻给罗冲提了个‘为汉部落着想’的建议。

  “首,首领,现在水退了,这里的泥地那么平整,还那么的肥沃,不如我们就在这里种植粮食吧,肯定能连续收获好几年的,到时候随便洒一些种子,就能养活几个我们这样的部落了。”

  “你想留在这里种地,那人呢?就靠你们这点人?”罗冲当即皱眉问道。

  “这里的人是不太够,不过这里靠水,从汉部落过来也方便,用船把送走的族人再弄回来就好了,我保证在这里种出来的粮食,足够很多人填饱肚子,到时候等粮食收获,首领可以再让人过来带走多余的粮食啊,我这也是为咱们汉部落好,有我们在这里种稻,可以多养活多少人啊。”詹茂一副情真意切的样子,努力的向罗冲哀求。

  哼哼——你看我像傻子吗?

  罗冲冷冷的看着詹茂在那里表演。

第479章 授田制

  罗冲冷笑一声,自然不可能答应詹茂提出的‘建议’,真的要把他们全部落留在这里,说不定罗冲前脚刚走,詹茂就带着人跑了,给汉部落在这里种粮食?

  嗯,这地方经过半年的江水滋润,而且地势平坦,确实非常适合种植稻谷,不过,汉部落现在根本没有空闲跑到这里搞开发,还是太远了,划船都要两天的时间,差不多要有四五百公里远,比汉阳郡到浏阳郡的距离还要多出四倍,还是把这些人都带回去,先把自家那一亩三分地开发好吧。

  就这样,罗冲对于詹茂的建议不予理睬,只等着船队重新归来,然后一批一批的将人拉走。

  大坝下游的抢险队有数百人,‘小岛’这里汉部落加上粘部落剩下的人也有两百人,现在一共25条船,可即便如此,想把人全都送回去也最少要运送三趟,趁着这段时间,罗冲也仔细把恢复的河道和周围的地形侦察了一下,并为这周围的各地取了名字。

  汝水河起源于北部的雪山山脉,不过只是其中的一条支流,这一点已经被游野的侦察队确定了;浏阳郡则坐落于浏阳河西岸,浏阳起于大泽,水源是从东面的沼泽湿地湖泊中流出来的,然后又一路南下,分成了两条水系,一条蜿蜒向东南,一条蜿蜒向西南,最后与汝水河相会,合成一条江水,入峡谷奔向下游,最后的终点是哪里,现在还没搞明白。

  不过现在知道这些就够了,可以直接按照河水的名字来命名,那个曾经坠落巨石形成堰塞湖的罪魁祸首,也就是那条长达300来米的峡谷,因其两岸皆是刀劈斧凿的崖壁,中为江水,崖高水深,终日不得阳光,于是就被罗冲称作‘乌峡’,说白了就是乌漆嘛黑的峡谷。

  至于这条两河汇流而成的江,由于河中产金沙,所以被称作‘金沙江’。

  峡谷,江水有名了,地名也不能落下,靠近峡谷的这一面洪水冲击而成的平原,也就是粘部落曾经待的这个地方,由于附近三水汇流,其水中又产黄金,因此被称作‘金川’。

  金川的东面则是一大片茂密的森林,其中有很多参天古树,两地隔江相对,被罗冲称为‘巨木’。

  这地方又有金,又有木,还有一条江水和大片肥沃的平原,说实在的还真适合设置两个郡来居住,如果再有了人,这里的火焰生生不息,那就是五行俱全了。

  当然,罗冲并不怎么迷信,只是出于对周围资源的看法,这周围有没有金属矿脉还不知道,但是河里有黄金是真的,不过用处不大,但是金川这里却有大片的肥沃的平原,如果用来种粮食,足可以养活几十万人。

  而金川对面的巨木,那里森林资源丰富,又紧邻金沙江,可以设置一些船坞,就地取材,砍伐巨木用来造船,当地的百姓可以发展制造业,丰富对岸金川百姓的生活,金川又可以提供大量的粮食来养活对岸的巨木,这两者相辅相成,绝对是一个适合开发的好地方。

  而且两地紧邻金沙江,位于汝水河与浏阳河的下游,走水道只需两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汉阳、汝阳、浏阳三郡,交通上也极其方便。

  只可惜啊,罗冲现在是看哪里都好,但就是人手不够。

  嗯,这趟回去就该想办法快速吸纳人口了。

  三次运输,大概12天之后,罗冲也和詹茂、詹萤等人,乘坐最后一趟船队回了汉阳城。

  在登岸的那一刻,詹茂是很懵比的,粘部落也是种植糯米的部落,他们每年春天的时候也需要刀耕火种,可是现在他看到的汉部落耕种方式,却颠覆他的世界观。

  两条笔直的人工河道,和上百条沟渠,把岸边平整的土地划分成一块一块的田地,数千人在田地间一起劳作,光是人口的数量,就足以让詹茂震惊的无以复加。

  不过这还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汉部落耕作的方式,人们赶着数百头野兽,有牛,有马,还有驴,脖子上套着圈,身后用绳子拉着一个木头做的东西,人在后面一手扶着木架,一手挥舞着荆条,赶着那些野兽向前奔走,每过去一次,就会在身后留下一条很深的沟壑,像是土里有什么东西把土翻上来了一样。

  为什么要翻土,不是在土里扎个孔,再撒几粒种子踩一脚就行了吗,他们这样把所有的土翻一遍,累不累?

  难道这样种出来的粮食就能长得多?

  詹茂百思不得其解,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汉部落不也是种的大米吗,虽然看起来不太一样,可也应该是种在水里的吧,可他们的田地都已经离水那么远了,还能种植水稻吗。

  不过很快詹茂就得到了答案,一些已经耕完的地,又有人挑来了腐熟的肥料,那是用各种粪便和秸秆干草堆积发酵而成的,然后又用水稀释,最后又用铁锨抛洒到田里,然后又用牲口拉着耙,耙平,最后又有人拿铁锨掘开了水渠,田里立刻就被河水覆盖了,那些远离河道的土地,竟被他们生生变成了水田,真是不可思议。

  撒种的过程詹茂倒是熟悉,汉部落播种也是直接撒的,但是撒的却很密集,而且只撒了那么几块地,其他的地方都还是空着的,这样的种植方式再次让詹茂迷惑起来。

  除此之外,靠近河道的地方都被改成了水田,但是那些离着河道稍远的地方,也有不少的旱田存在,那里没有人工河,只有几条小小的水渠,但是足以用来浇灌土地。

  而且那里种植的作物也不是稻米,而是一些詹茂从没见过的种子,他这才知道,原来汉部落还有其他的作物。

  “看到了吗,河那边的地,种的就是你们部落拿来的糯米。”詹茂旁边的罗冲指着汝水河东岸的土地说道。

  随着罗冲的指引,詹茂也看到了东岸,那里确实有不少人在种田,而且还是詹茂很熟悉的人,竟然全是粘部落的族人,旁边还有一些汉部落的族人,手把手的教导他们用牲畜耕地,以及怎么使用各种农具。

  詹茂顿时惊呆了,用询问的目光看向了罗冲。

  “没错,他们刚回来的时候,我就开始让人教他们种地了,而且你们带来的种子已经全被播撒在东岸了,一颗都没剩下。”罗冲肯定的说道。

  这下詹茂顿时死心了,想跑?那是不可能的,罗冲把他们的种子全用了,就算他现在带着人走,也没有一颗粮食可以种植,到时候族人们谁还会跟着他。

  再说,经过鹰锐在汉阳城的宣传,见识了汉部落的富庶和强大后,他们都已经舍不得离开了,再加上罗冲正好让人带回来的消息,说粘部落的首领詹茂,已经决定率领所有族人加入汉部落,这下他们就更不会走了。

  但是不走是不行的,罗冲会把他们完全分开,彻底打散,然后分配的各个城池去。

  不过这个事不能蛮干,必须温水煮青蛙,既要达到拆散他们的目的,还不能让他们产生反感和反弹,而这种事情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结婚,分家。

  这个以前罗冲一直想做但是没做成的事情,现在由于有了户籍制度支持,得已在汉部落实现。

  回到了城里,罗冲把詹萤领到了自己家,让小蝶照顾她,然后就一头扎进了城中心的办公大楼。

  在县衙顶层的办公室里,罗冲看到了桌子上放着几本厚厚的‘黄册’,也就是户口表格。

  这都是罗冲在治水期间,从浏阳郡送来的,由于浏阳郡去年设立人力集市,用各种生活物资吸引来大批的人口为浏阳郡搞建设,也吸引来不少的部落加入。

  一年的时间,从最初的7000多人,加上1000的食人族奴隶,现在经过统计之后,浏阳郡人口总和已经达到了三万四千二百七十六人,共有七千六百一十七户。

  整个浏阳郡三个城镇,已经是汉部落人口最多的一个郡,但是生产力却还比不上汉阳郡这边,其原因还是主要因为新加入的人口太多的问题,三万四千多人,起码有一小半都是不干活的。

  为了避免浏阳郡做大做强,脱离罗冲的控制,也因为浏阳郡耕地少,人口众多,为了减轻浏阳郡的压力,罗冲当即下达命令,让大树在春耕结束之后,调集2500户去年在浏阳郡做过工的新民,迁徙到汉阳郡来。

  这个就要注意了,罗冲说的可是2500户,新加入的那些人,平均每户4.5个人,2500户就是一万多人,相当于浏阳郡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人还是已经加入浏阳郡半年以上的‘工人’,调集到其他地方也能迅速投入生产。

  罗冲的打算就是,把这些人分别放到汝阳郡,缚马关,以填充这两座新城的空虚,这样一来,浏阳郡剩下的两万人,除了最早的八千老人外,就剩下去年秋末冬初才加入的那群新人,大部分连汉语都还没学会,就留在那里让浏阳郡继续教吧。

  这一招大放血,浏阳郡想再爬起来可不容易,最少也需要两年的时间,除了城池和房子还在,田地也开垦了出来,人员方面,基本上就要重新开始了。

  另一边,通知浏阳郡迁来2500户人口时,北方两个部落联盟南下来投汉部落的消息,也被驻防在那里的两支驻军用飞鹰送了回来。

  冰雪已化,联盟的所有人口,带着大量的牲畜开始南下了,希望罗冲做好接收的准备,让罗冲喜出望外的是,来的这些人可不是穷鬼,他们驯养了不少的高原野驴和羊驼,以及为数不多的大角鹿,甚至还有少数的牦牛。

  两个联盟本来是不养牛的,野牛不好抓,而且牛脾气大,还有尖锐的牛角,就算抓到了也不容易驯服。

  但是罗冲派过去了两支驻军,虽然人数不多,却给他们带去了汉部落抓牛,养牛,训牛的经验,成功的把牛鼻环这种神器传播到了北方的高原地带,所以在这等待迁徙的半年里,他们在汉部落士兵的带领下,在当地捕获了百来头活的野生牦牛。

  罗冲很高兴,当即回信给他们,说自己会派出人北上接应他们,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自己,汉部落想办法来解决。

  这件任务也自然落到了曾经北上的游野头上,没有人比他对北方的地形更加熟悉了。

  不过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铸造了一整个冬天的硬币,汉部落的私有制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新年的春季第一天,由于罗冲南下治理水患,所以没赶上开年祭祀,不过罗冲也不准备补了,直接宣布,把今年的祭祀改成了大会,在一月份春耕结束之后,再统一举行,伟大的汉部落首领罗冲,将会有重要的事情宣布。

  一时间,在春耕时节,忙里偷闲的族人们也开始议论起来,纷纷猜测着首领到底要宣布什么事情。

  到底宣布什么事情,罗冲还没确定下来,他还在家里闷着头的写计划和演讲稿。

  这次全民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推行私有制,得益于人口普查的落实,汉部落终于有了皇权到户的能力。

  首先,统计户口之后,汉部落辖区所有有户口的‘国民’,全部接受军事管制,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以后不管是服劳役,还是收税,统统由这种建制来执行,然后再逐层上递。

  其次就是推行私有制,当然了,贸然从公有制转变私有制,族人们也会不习惯,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所以私有制要逐步推行,最首要的一条,就是分地。

  不过分地是没问题,但是地怎么分却是个关乎国家存亡的问题,比如历史上的明朝,明朝可以说的上是汉人统治过的最强大的王朝,但是他最后灭亡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土地兼并。

  勋贵和富绅搞土地兼并,在灾年大肆低价收购土地,囤积粮食涨价,导致老百姓全都没了自己的地,成为地主的佃农,生活极其悲惨,再加上小冰河时期,各种天灾瘟疫横行,百姓过不下去,最终才造反的。

  为了避免这种事的发生,罗冲决定效仿秦制,其实和现代的制度也一样,那就是授田制,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任何私人,不管你是谁,都不允许私人买卖土地,百姓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最终的所有权。

  国家发给你一块地,没错,你可说这块地是你的,但是你的地不也在国家的领土上吗?所以你的地还是国家的。

  然后就是围绕着授田制的一系列计划,首先是田亩的国家标准,为了方便计算,最新的国家标准,一亩地的总面积改为600平方米,一百亩为一倾,一亩的面积也不再是原来的666.66平方米了。

  之后就是如何授田,每人授多少田。

  罗冲的计划,是根据20级功爵来受田的,不过爵位的事情,还要跟《汉礼》这本书一起写,暂时还不怎么用的到,目前先把底层百姓的授田制度定下来再说。

  汉部落最普通的百姓,一个成年人分20亩地,当然了,按照600平米算,换算成现代的亩也就是十几亩的样子,但是汉部落种植的都是水稻和玉米这种高产作物,粮食最少一年两熟,搞好了甚至可以三熟,只要肯劳作,20亩地养活一个十口之家的口粮是没问题的,而且还能剩余不少。

  其实按照目前汉部落的粮食产量,一亩地种植水稻或玉米,一季的产量就够一个人一年食用了,第二季种植的粮食则可以全部储存起来,甚至卖出去。

  而每个成年人分到的地足有20亩,那么这20亩地种两季粮食的话,假设这一户共有十口人,除去自家食用外,他们最少还能剩余3/4的粮食,可以用来换钱,买油盐酱醋,供孩子上学,买笔墨纸砚,婚丧嫁娶随份子,还要缴纳农税。

  汉部落的农税也是收粮食,目前的税额为4/10,也就是你家的地里收了1000斤粮食,要交400斤粮食为农税,另外除了粮食外,还有人头税,也就是古代常说的‘口赋’,差不多约为50斤粮食。

  不要觉得这个税很重,还有其他福利作为补充呢。

  成年男人分地20亩,只能用来种植稻(大米)、黍(玉米)、麦、豆,这四种作物,作为主要的粮食来源。

  男人分了地,女人自然也要有地,成年女人分地同样是20亩,但却是辅田,也就是字面意思,起辅助的作用。

  男人种粮,女人的辅田就用来种植桑、麻,花生,蔬菜,漆草,等其他的经济作物,一是为了提供其他的原料来源,另外种一些菜也能满足自己食用,种花生还能送到油坊榨油,总之都有用处。

  不过你既然得了国家的地,自然也是要交税的,女人辅田的税,自然不可能收一堆菜回去,主要收麻皮,蚕丝(这个主要是种桑养蚕才收的),还有天然漆,以及可以用来榨油制作印刷油墨的漆草籽,具体收什么,主要还是看你种的什么。

  不过如此重的赋税,老百姓一年到头基本上也存不下什么东西了,那该怎么办?重要的来了。

  孩子也要分田,生男孩分粮田五亩,女孩分辅田五亩,而且这些地不收税,另外考虑到这年头卫生医疗条件差,孩子夭折的多,所以罗冲又规定了一条,孩子涨到六岁,加田五亩。

上一篇:我欲九天揽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