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第114章

作者:羽卿书

  如果说前面的四幅画,是那些原始人根据他们所看到的东西产生的联想,那么第五幅画就显得有些玄学了,因为它确实预测了还没有发生的事情,那些更加远古的先民,他们是怎么知道那些部落将来会聚到一起的。

  当然了,这也可能是哪个聪明人想到的主意,他们受到食人族的迫害之后,自己又无力反抗,于是就觉得应该和别的部落聚在一起,人越多实力就越强大,这也许就是他们的一种期望,只是在他们那个时代还无法实现而已。

  罗冲极力的在为这些画的出现找理由,反驳其中无法解释的玄学成分,可当他继续看下一幅画的时候,他前世培养了二十多年的世界观终于崩塌了。

  第六幅画很玄学,以至于让罗冲无法接受,他知道原始时代的泛神论有多严重,因为人类的无知,所以很多事情他们都无法用科学解释,对这些不明白的东西,他们自然就把它归为神学。

  第六幅画的内容描述的就是一个神的图腾,这个神的形象不是什么常见的野兽,而是一个人,一个骑着独牙大象的男人,而且神的头上还戴着冠,还插着簪子,这特么的就诡异了啊,这不就是罗冲自己吗。

  而且更让罗冲觉得匪夷所思的,是这个图腾的形象,原始人的绘画技能很低下,他们不会画什么多视角的多面体,一般都是用平面线条勾勒,所以这个头上戴着冠,还插簪子的男性图腾,用简笔画画出来就很像汉部落的‘漢’。

  ‘漢’这个字把它拆分来看,不就是最上面一个冠,然后横着插根簪子吗,下面的一个方块被从中间分开,是不是很像人类的胸大肌,下面的两横一竖正好分了六块,很明显可以看作是腹肌,最下面还有两条腿。

  所以综合起来,这就是一个头上戴冠,胸肌腹肌很发达的男性形象的图腾。

  嘶——

  罗冲倒吸一口凉气,这,怎么解?

  他当然知道汉字就是从图画中演变出来的,原始人见到了什么东西,然后把看到的东西用线条画出来,最后就变成了文字,可这里面有个条件啊,那就是他们看到的东西,让他们画抽象的东西不是不可以,而是他们没见过,这得多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自己创造东西啊。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这个图腾只有胸肌腹肌两条腿还可以理解,那么图腾头上的冠和簪子是哪来的呢,他们又没见过,要知道这可是罗冲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才开始推广的啊,而且貌似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束发插簪子的人,应该就是罗冲自己吧。

  如果这个男性的图腾神像还可以用文字演化来解释的话,那么最无解的就是那头独牙大象了,这特么要说不是灰山,连灰山自己都不信,而更加诡异的是,灰山是跟着罗冲之后才变成独牙的……

  罗冲甚至还在假设,假设作画的人曾经看到过一头独牙大象,又幻想出了一个戴着发冠的男人,那么这两种形象如果是单独拿出来,分开画的话,罗冲都可以理解,但是这两样组合到一起的话,那肯定是罗冲和灰山无疑了,不然上哪去找那么巧合的组合?

  确定了画里面画的就是自己,罗冲心情复杂的继续往下看,他没办法不复杂,因为这些画真的就是个预言,还是已经应验了的预言,画里面出现了罗冲和灰山,而那个图腾,现在还印在汉部落的族旗上呢,不就是那个‘漢’嘛。

  第七幅画,呃,怎么说,就是那个骑着独牙大象的男人,联合了很多的部落,或者是部落联盟,总之就是人越来越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画里面的内容,就是罗冲骑着灰山站在一个地方,然后他的身后跟了很多人,这些人全都不一样,身边还跟着一些野兽,或者是奇奇怪怪的东西。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罗冲和灰山,那就代表了汉部落,而后面那些身边跟着野兽的人,可以看作一个人和一个图腾,一人一图腾,这不就是代表了一个部落嘛。

  而且,在以罗冲为领袖的这个小团体之外,还有很多别的带着图腾的人正在向罗冲的方向走,这不就是说,还有其他的部落在逐渐加入罗冲的麾下吗。

  接受了前面的内容,第八幅画的内容就更好理解了,上面画的是罗冲带着很多的部落,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很多部落加入之后的汉部落族人,这些人各个都很强壮,就像那个图腾神像一样,每个人都肌肉发达,身强力壮。

  这些人一起沿着河流来到了巨猿生活的雪山,然后就是两方交战的战场,骑着大象的罗冲手里拎着一个巨猿的脑袋,而灰山的两条前腿则是踩在一具无头的巨猿尸体上,看起来这场战争应该是打赢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画到这里就结束了,也让罗冲肯定了一个事情,这幅画真的就是一个预言,而且正在慢慢的实现,除了他还没有带人去雪山决战之外,其他的都已经实现了,或者说正在实现。

  那么问题又来了,拥有这些画的部落,他们很容易就能看出画中的意思,这些画综合起来,其实就表达了一个思想,团结起来力量更大,团结起来就能打败任何敌人。

  他们既然知道了这个意思,为什么不自己去团结更多的部落呢,非要等着罗冲去团结所有人,仔细思考一下,这件事除了罗冲,别人还真的做不到。

  为什么那么说,因为原始人的生存方式在那里摆着,他们需要打猎,需要采集果子,以此来获得赖以生存的食物,可这同样也就限制了他们不可能汇聚到一起。

  因为一个地方的猎物和果子是有限的,只能养活那么多人口,所以一个部落的领地之内,根本就容不下第二个部落,因为食物不够两个部落一起生存,聚到一起就得饿死,那还怎么往一块凑合。

  而罗冲就可以,他推广了耕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这才解决了多部落聚集在一起食物不够吃的难题,所以他才能成为所有部落的领袖,要是这么说的话,也确实是这么回事。

第337章 称帝

  罗冲能想明白这其中的原因,为什么所有的部落都将加入自己的麾下,那是因为他能解决所有人的生存需求,可是游野那个家伙想不明白啊,他还纳闷为什么那么多的部落都会跟着罗冲呢,可越是想不明白,他就越对这个神话迷信。

  游野很懵逼,自己跟随的首领居然是神,而且还要统一所有的部落,这让他对罗冲更加的敬畏了,而且还隐隐有些兴奋,这可是众神之神啊,自己离他是那么近,现在就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做事,将来还要跟着他统一所有的部落。

  同时他现在也很迷茫,他不知道现在该做什么,是继续完成罗冲的命令,一直侦察到食人族的老窝,还是该做点别的事情,所以他给罗冲送了这封信,询问罗冲的意见,他们接下来该干啥。

  罗冲也在想这个问题,游野他们遇到这个部落联盟应该是个好事,如果这些人相信这个预言的话,那么只要给他们证明,罗冲就是那个预言中的领袖,那么这些人很可能就会直接投到罗冲的麾下,让汉部落的实力更加强大。

  白捡的人口,自然没有不要的道理,而且这个预言神话似乎也有可以利用的地方,预言里不是说罗冲就是那个领导所有部落的神吗,那罗冲干脆就承认下来,这样对于接收那些相信预言的部落来说,阻力就会小的多,也更加的顺其自然。

  而且罗冲还可以把这个预言的内容好好宣传宣传,玩个舆论造势,坐实自己就是天命之子的身份,来个顺势登基上位,建立大汉帝国,登基称帝,以天子的身份,尊天命,顺民意,正大光明,理所应当的去征服更多的部落。

  这样一来,也许连打都不用打了,也不用在耍什么阴谋手段,就能快速的聚集一批国民。

  抛开这个不说,以目前汉部落发展的迅猛态势,现在人口都已经过万了,已经建立了两个城池,新城区的那些劳工部落,按照这个趋势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也会成为汉部落的族人。

  人数越来越多了,而汉部落还是个部落,在这么以部落的形式发展下去,将会出现很多问题,单是管理起来都很麻烦,因为没有合理的管理体系,光靠罗冲一个人管理几万人的大事小情,那他得活活累死。

  所以现在建国就很有必要了,早点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对将来的领地扩大,还有人口增加,都是有利的。

  这事趁早不趁晚,现在还正好有个机会,不搞一下实在说不过去,打定了主意,罗冲当即给游野回了一封信。

  信里罗冲直接命令他从小队中抽调两个人,把那个部落联盟的领导阶层都请过来,顺便带上那些预言的石板原画,如果他们能联系到附近其他相信预言的部落联盟,那就把那些联盟的领导也带过来,就说是预言里的天命之子召集他们。

  当然这次出行的初始目的也不能半途而废,抽调两个队员带人回来,游野再带着剩下的十个人继续侦察食人族的老巢,也正好验证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像预言中说的那样,食人族的老巢到底是不是在一个火山口里,那个地方是不是真的有很多的雪山,这片大地的河流源头,究竟是不是在那,这次都正好证实一下。

  信已经让巨鹰送走了,预计也就是一两天之后,他们就能收到罗冲的回信,再等他们聚集了高层,一起带着石板过来,应该最快也就是一个多月之后的事情了,趁着这段时间,罗冲也正好捋一捋接下来发展的思路,以及建国的准备。

  汉阳城的教学楼依然在快速建设,小孩子们也在玩着自己的游戏,大人们也忙着各自接到的任务,而罗冲就开始空出时间来,研究大汉帝国未来的发展方针。

  关于建国之后的行政划分,这是一个大问题,最早的周朝整了个分封制,弄出来几百个诸侯国,让他们各自治理,这当然是不行的,只有中央集权国家才能快速发展,才能让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增加国民的凝聚力,罗冲自然也不例外,他也要搞中央集权。

  最早玩中央集权的,那就非秦始皇莫属了,就是秦朝首创的郡县制,才把全国的所有权利抓到皇帝的手里。

  而现代,郡县制早已被改动的面目全非,形成了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模式,那就是省,市,区县,乡镇,农村,不过汉部落现在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人口,所以也没必要分的那么细了,行政等级少一点,也更容易管理。

  汉部落现在最小的单位就是城,一个城4000人到8000人不等,可以单设城主一职,这么点的人口,放在现代也就是一个村大小,最多也就是乡镇级别,可是对现在的汉部落来说,就已经算是很大了。

  城之下,就是村,汉部落接下来的发展,就可以选择那些适合大规模种植农作物的地方筑城,也就是乡镇,以城为点,点连成线。

  然后在这些城镇之间建立村落,这些村落会以驿站的形式存在,通过村落沟通各个城镇,成为交通上的补给区,同时也能带动村落发展。

  不过这有一个先觉条件,那就是要保护村落的安全,要知道村落可不像城镇那样,有高大的城墙和守城军队保护,可以阻挡敌人和野兽的进攻,而村落的人,他们可没有什么能够自我保护的方法,所以村落的安全问题,还要靠城镇来维护。

  罗冲的设想是这样的,先寻找合适的地方建设城镇,这就相当于设点,这样最少建设三个城镇之后,就以这三个点围成一个区域,由三个城镇共同出人清理这片区域的危险因素,比如可能存在的敌对部落,或者强大的凶猛野兽,把这个区域内的范围地毯式的清理一遍,然后再往这个区域内建设村落,这样最起码野兽的危害就算消除了。

第338章 半私有制的鑫部落

  其实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很像是军事化的战略扩张,以筑城为例,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驻军的堡垒,先在要害地位修上一个这样的堡垒,那么即使是建设在敌群的中心,堡垒依然能坚挺的生存下去。

  然后由点及面,当堡垒多了之后,由三个或以上的堡垒连线,这样就能圈出一个属于己方实际能够控制的势力范围,说白了就是在地图上用城镇画点,连线,圈地。

  圈地之后,那么最外围的一圈城镇连成的线,就相当于边陲,也叫做边防线,国防线。

  等圈出一块地后,由几个城镇开始向领地内扫荡,杀光所有的凶猛野兽,和非己方管辖的部落,或是收编,或是贬为奴隶。

  等防线之内的领地肃清之后,那么就可以往领地内派驻更多的人口,建设村落,扩大农作物的面积,和自然资源的开发。

  这个时候驻守在里面城镇的士兵就没有什么用了,可以在这些内地的城镇留下一些治安警察类的兵种,或是少量的城防军,然后其余大部份兵力向边防线调离,组成边防军队,其主要责任就是巡逻边境线,防止一切敌人入侵,把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挡在国门之外。

  除了从内地抽调边军之外,还要在满足边防兵力的情况下,抽调野·战部队,继续在国境线外筑城,把防线一直往外推,逐步扩大国土占有面积。

  等地盘大了之后,原来以城镇为最大的行政单位就不怎么合适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整合,比如三四个城镇组成一个县,三四个县组成一个郡,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市,再由三四个郡组成一个州,等同于现在的省,不过这都是后话。

  以汉部落目前的状态,说什么州郡县都是白扯,顶多有几个城镇的镇长就不错了,而且目前还只有两个城池,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却要一步一步的走,总结起来就是四句话:

  脚踏实地做事,稳扎稳打发展,勤劳脱贫致富,贸易兴国安邦。

  建国的思路理清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罗冲在等着新城区的建设,等着汉阳城的商品制造,等着游野把那些愿意投奔自己的联盟首脑带过来,以及那些用来造势登基的预言石板,那是他成为天命之子的佐证,其实这就跟刘邦斩白蛇一个意思,只是自己称帝的一个噱头而已。

  汉部落在有条不紊的发展之中,为即将建立的帝国做着准备,而在遥远的西南海岛,鑫部落也在为造车大业而努力着,一方面准备种子和汉部落换取车辆样品,一方面努力研发自己的车辆。

  值得一提的是,鑫部落的内部结构,已经进入了半私有制的模式,在部落总部的清泉谷之下,还有很多一两千人的小村落,统一受总部管辖,之所以说是半私有制,是因为他们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以及养殖的家畜不用上交,全由自己分配,但是他们却没有私有的田产和房产,鑫部落暂时还没有发展到土地私有的模式。

  这些百姓虽然没有分配固定的田地和房产,但是每当有人成家立业的时候,也会在村落的外围建造新的竹楼生活,私占土地并不受限制。

  究其原因,说白了还是人少,虽然他们已经有了将近三万人,可是和他们占领的面积相比,荒地仍然有的是,想要建设新的房屋,那就自己找地方建,部落并不会统一建设房屋。

  一般百姓想要建房的时候,就会请同村的邻居帮忙,不过建房的主家也要拿出一些粮食作为报酬,不是很多,但是建房期间管帮工吃饭是肯定的,如果是开垦新的田地,则是在现有的大田周边自己开垦,需要耕田用的牲畜和金属农具,则要拿着粮食和政府换购。

  也就是说,鑫部落并不收农税,但是政府却独揽牲畜贸易和金属冶炼,百姓想要获得肉食,兽皮,金属制品,只能用粮食和政府交换,但是你占多少地,种多少粮食政府不管,一般百姓也是能种多少种多少,粮食越多,日子过的越好,就能换更多的东西。

  另外关于牲畜方面,牛马是政府管控的,民间只有牛,没有马,想要牛那就拿粮食换,而且如果百姓自己养的牛下了小牛犊,也要上交政府,当然政府也会给出相应的补偿,总之就是不给你那么多牲畜就对了。

  猪羊可以自己养殖,但是兽皮要上交,这应该就算是养殖税吧,然后百姓没有衣服穿,想要兽皮,还要拿猪羊或者粮食和政府换,百姓之间可以允许交换肉食,比如用粮食换肉,但是不允许交换活的牲畜。

  这些制度可以说问题很大,但他们还并不是一个国家,原始时代的庞大部落,领导层能够想到这些主意来控制下面的族民就已经很优秀了,不过也能从这些制度中看出,鑫部落是一个很重视商业的部落,基本上政府的财政收入全都依靠对外贸易的牛马来获得,以及他们自己冶炼的金属。

  就在竹岛的西北端,靠近西南海岸的一个村落里,鑫部落的好几个长老都正在这里研制车辆。

  不远处的几个竹楼下面,还有妇女和孩子正坐在空地上干活儿,面前放着一个竹编的大簸箩,里面斜放着一条劈开的竹筒,妇女一手拿竹筒,一手拿着晒干的玉米往竹筒里面的竹节上搓,每搓一次就能搓下不少玉米粒。

  旁边的小孩子也在干着相同的事情,似乎这就是他们平时的游戏一般,不过今天却有个例外,有不少孩子都跑去看那些长老研发车轮去了。

  想要造车,那么最关键的一个零件就是车轮了,车轮的制作材料在这个时代,自然是以木头为好,金属的太重,陶轮太硬,不耐磨损,而且易碎,木头自然是上上之选,可是没有青铜,没有铁质工具,拿什么处理木头,这不现实啊。

  不过这难不倒鑫部落的一众长老,还有那个曾经听说过牛车的商队队长,短短几天的时间,他们已经研发出来了两种车轮。

第339章 鑫部落的车轮

  一种是以长老们为首,刀劈斧凿做出来的实木车轮,说白了就是直接用铜斧在圆木上砍下来一个木头片,中间再钻个孔用来插车轴,这样的轮子制作简单,但也有缺点,那就是太重,而且很难做到一样大小。

  另外这样的轮子也同样遇到了罗冲当时制作车轮的问题,这个大木头片切厚了自重就太重,不过转起来比较稳,毕竟抓地的接触面比较大嘛,就跟跑车轮胎似的。

  如果切的比较薄一点,自重问题是解决了,车轮变轻了,但是车轮的稳定性就变差了,走起路来就跟罗冲当时做的那个一样,两边打摆子。

  而且这样的实木车轮还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做的太大,因为它最大的直径就是圆木的直径,而超过一米的大树,他们根本就没办法干倒,就算用铜斧花几天的时间砍断了,也无法运输或者劈砍出一个木片车轮。

  再说了,就算他们真的能切出直径一米的木片车轮,那么半径也才半米,也就是说车轴的高度是半米,而车架又要安装在车轴上,可以想象出这辆车的底盘会有多低,根本就不适合牛马托运。

  不过这挡不住他们的发明创造,实木车轮做不了大车,但是做小车还是没问题的,几位长老充分发挥想象力,最后居然用竹子做支架,木片为车轮,做出了鑫部落的第一辆独轮车。

  这独轮车是两个人推着走的,一个人在前面扶着两个把手,顺便用绳子拉,另一个人在后面往前推。

  这样虽然耗费两个人力,但是比起挑扁担来说要省力不少,至于为什么要用两个人,是因为他们发现如果给独轮车装上一定重量的货物之后,就很难操控车子的平衡。

  什么?有人说弄两个轮子?不是他们不懂两个轮子更稳的道理,而是他们根本没办法做出两个直径一样大的木片轮子。

  另一种就是以商队队长为首制作的车轮,看起来和汉部落的车轮很像,实际上只是个样子货而已。

  商队的小队长听说过牛车的具体细节,自然也知道车轮的构造,车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轮芯,就是那个套轴的地方,二是用来支撑的发条,三是车轮外圈。

  小队长先是砍来一些细一点的竹子,挑出一样粗细的备用,把这些细竹竿截成一样的长短,用来当作支撑轮子的发条使用,然后制作轮芯的时候就遇到了麻烦,他无法精确的制作出木头的轮芯,另外的也没有合适的工具,不过这难不住他。

  小队长很快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用泥土来做轮芯,轮芯是车轮最复杂的一个零件,它要同时连接发条和车轴,不仅要在水平方向开一个插车轴的孔,还要在外径上等分出很多插接发条的孔,那么复杂的一个零件,小队长干脆用泥巴捏了一个,然后再烧制成陶器零件。

  有了陶制的轮芯,接下来就好办了,发条都是现成的,直接把细竹竿插上就好,最后的外圈,小队长则是选用一种外壁比较厚的竹子制作。

  挑选粗细合适的厚竹子,然后也不要劈开,直接用火烤弯,逐步弯成一个圈,然后平均分好发条的位置,再用铜锥子烧红之后在竹竿上钻洞,最后把外圈连接上就好了。

  这样做出来的车轮很精致,而且想要多大就能做多大,自重也很轻,毕竟除了一个陶土做的轮芯,剩下的材料可都是竹子做的。

  不过这样的竹子车轮虽然满足了制作大车的需要,但是它同样有缺点,首先就是强度不够,也就是不够结实。

  竹轮制作的大车,装载一些轻型的东西还算没问题,可是如果的装的太重了,轮子就会变形,甚至崩裂,就连那个陶制的轮芯也忍不住吐槽一下,那种陶制的零件实在太脆了,硬度又那么高,如果车上装了重物,在行进的时候稍微颠簸一下,陶土做的轮芯就有崩碎的危险,实在是因为陶器没有一点的缓冲余地。

  再有一点就是车轮打滑,而且挑路挑的厉害,可以想象一下,他那个竹子车轮是用整根的竹子制成的,最外面的一圈只是用火烤了一下,可是竹子的外表有多光滑,这还不知道吗?

  车轮表面太光滑直接就导致了抓地力差,摩擦力很小,走起路来不打滑就怪了。

  虽然这两种车轮问题一大堆,但这也解决了鑫部落从无到有的光棍局面,算是一个不错的开端,最起码他们已经积累了制作车轮的经验,以后再改进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一群人兴高采烈的带着新发明出来的车子去了清泉谷,想要在首领面前邀功一番,看看能不能获得什么赏赐。

  而在汉阳城的北方,一只巨大的飞鹰脚上带着罗冲发给游野的书信,还有一小包东西,一路向备疾飞,它的方向感很好,视力极佳,还有地面上的河流作为引导,它是不可能自己走丢的,除非塔被击落。

  一路向北翱翔,用了两天的时间,巨鹰终于看到了那个住在河道分岔口附近的部落联盟,就在巨鹰抵达的时候,他们带着的另一只巨鹰也从远处回来,抓了一只小鹿,结果正好遇到自己的同伴,两只鹰当即又喊又闹,在空中转了好几个圈,这才恋恋不舍的带着东西回到地面。

  游野那个家伙看到罗冲的回信,当即也是把信的内容讲给了部落联盟的那些首脑们听,也引得那些老头们一阵惊讶。

  “你说你们首领就是石板上那个统一众族的神人?可有什么证据么?”一个部落的老者问道。

  “这里有一张我们首领让送来的族旗,请各位看,这上面的漢字是不是和你们石板上的那个图腾神像很像,另外这里还有我们首领戴的发冠和发簪一套,你们看,这东西就是我们首领发明的,他可是我见过的第一个戴这东西的人。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我们首领的坐骑也和壁画上的一样,是一头独牙大象,而且前一阵子我们刚和食人族交战结束,周围的部落也全都加入了我们汉部落,这些画里面的内容,在我们部落都在实现。”

第340章 去汉部落考察

  游野还在一样一样的掏东西给那些人看,这都是罗冲特意让巨鹰带来的,不然没有点真凭实据,他还真怕请不动那些人,绑自然不可能绑的,不仅是因为对方人多,他们没办法动手,最关键的是罗冲要的可是友好相处,最好不要起冲突,这样将来也好和平收编那个部落联盟。

  十几位联盟首脑都围了上来,他们大多都是上年纪的智者,或是身强力壮的青壮年,但此时这些人全都做出一个表情,那就是震惊。

  鲜红色的毛布大旗,正中央的一个方框被染成了黄色,然后上面用黑色颜料写着一个硕大的‘漢’字,这个隶书的繁体字看起来,确实和他们画的那个图腾神像差不多。

  而且还有那一套金黄色的发冠和簪子,这东西上面刻着比较繁复的镂空花纹,正面也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漢’字,全部由纯铜打造,看新旧程度,很明显是很久以前做的了,绝不是这两天刚弄出来糊弄他们的。

  “这是,这就是那位神戴的东西?还有这个图腾,这个图腾叫什么?是那位神带来的图腾吗?”

  围观的人群中,一个年龄看起来很大,实际上应该也就四十多岁的‘老头’,颤抖的抚摸着旗帜和铜冠说道。

  “你说最近有几十个部落都加入了你们部落,那他们是住在一起吗?人数肯定不少吧,这么多人住在一起,他们吃什么?”人群中再次有老者出声问道。

  这些人虽然说是相信预言的内容,倒不如说那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为他们自己也认为,做到岩画上的内容很难,可现在真的有人做出来之后,他们心里更多的是不信,还有震惊和一丝激动。

  难道好日子就要来了吗,那个能领导众部落共同生存的部落出现了吗?

上一篇:我欲九天揽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