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939章

作者:王梓钧

  备注:第七点非常致命,它导致大明的化学家们,集体走向了一个死胡同。现在有一位学术权威,提出测量不同元素单质气体的密度比值,从而可以测出原子的相对质量。这种测法,永远得不出正确答案,元素周期表也无法得到验证。

  第八……

  谢衍一共列出了十七条内容,然后埋头书写自己的论文。

  这是一篇纯理论猜想的论文,在高精度天平出现之前,根本就无法靠做实验来证实。

  另一个时空,“分子理论”提出70多年后,才有人通过高精度天平进行验证。在这70多年里的大部分时间,化学家们都对分子理论不屑一顾。

  现在的大明,有高精度天平吗?

  估计没有。

  谢衍懒得管这些,他只负责把论文写出来,有多少人相信那就随缘吧。

  论文初稿,当晚便写完。

  第二天,补充修改。

  第三天,誊抄之后寄出去。

  接下来,谢衍就是痛苦无比的看书——学习四书六经!

  理科生也要学这玩意儿,只不过考试的时候,相比文科生要简单得多。

  脑子正常的都能通过,可以理解为古代的语文、历史和政治。

  好不容易把《论语》熟悉了一下,二哥谢堪拿着报纸进来:“朝廷又有大动作了。”

  “什么大动作?”谢衍问道。

  谢堪说道:

  “拆分浙江。把平江府从浙江省拆出来,吴县、吴江、昆山、常熟、嘉定诸县,全部划入南京金陵府管辖。”

  “拆分淮南。把安庆府从淮南省拆出来,怀宁、太湖、宿松、望江、皖口、桐城诸县,全部划归湖北省管辖。”

  “在昆明设立太学,云南、贵州、交趾、广西、广东的太学生,全部到昆明去读太学。”

  “福建、江西、浙江和南洋的太学生,则在南京金陵府读太学。”

  “南京的金陵知府,今后一律称为金陵府尹。增加南京的禁军数量,把南京总兵的军职提升半级。”

  “南洋诸多总督府,总督官职降半级。”

  “全国现有铁路,含有私人股份的,全部由朝廷赎买充公。”

  “恢复府县移民令,地方官必须每年上报移民数额,移民死亡率超过限额直接罢官。早年挪作他用的地方移民财政,必须全部恢复用来专款移民。”

  “你听懂了吗?”

  谢衍点头说:“浙江、淮南两省太富裕了,各自被切走一块地盘。南方的读书人被朝廷忌惮,一些太学生扔去昆明,一些太学生扔去南京。同时,朝廷加强对南京的控制,加强对海外总督府的控制。朝廷通过赎买完全控制所有铁路。地方失业人口过多,容易酿成民乱,每年移民一批出去。”

  谢堪赞许道:“你小小年纪,居然能看得明白,今后当官必有大作为。”

  “不是都写明白了吗?”谢衍没觉得有多难理解。

  谢堪拍手说道:“什么取缔童工,什么消减编外吏员,这些通通都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变法,现在才开始呢,朝廷诸公果然有魄力!”

  谢衍笑道:“移民是知府的职责吧?”

  “哈哈哈哈,对啊,”谢堪也跟着大笑,“这回轮到知府头疼了,咱爹可以站在旁边看热闹。”

  谢衍提醒说:“但咱爹管钱啊。”

  谢堪一怔:“也对啊,组织移民的款项,爹还得东拼西凑出来。唉,咱爹快要被愁死了。”

  “那些吏员听话了吗?”谢衍问道。

  谢堪说道:“哪敢不听话?上面暂时下放了权力,府里可以快速开除在编吏员了。一口气开除了三分之一,又让原来的编外吏员考试,考试合格的当场转为在编吏员。又开始清查钟家偷逃赋税,还放话按察司也要派人来调查,对那些大族杀鸡儆猴。如此种种,吏员们一下子全都有干劲了!”

  谢衍笑道:“挺损的。”

  直接开除三分之一的公务员,然后让临时工考试,只要考试合格就能转正。

  这不把公务员们吓傻?

  这不把临时工们乐疯?

  ……

  转眼过去一个多月,暑假快要结束了。

  洛阳。

  大明皇家学会,化学学会。

  一个四十多岁的年轻化学家,拿着一篇论文,走进副会长办公室:“老师,这篇论文似乎在胡说八道,似乎又有一些道理。学生着实拿不准。”

  副会长是个老头子,戴上眼镜仔细阅读,仅看完导论就皱起眉头。等他耐着性子把论文看罢,嗤笑道:“无稽之谈!”

  年轻化学家欲言又止,终究还是没再开口,默默的拿着论文离开。

  在另一个时空,分子理论提出半个世纪,才渐渐有人重视起来,又过了二十年才被人证实。

  因为对当时的主流化学家而言,分子理论是反直觉、反常识的,跟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是相冲突的。

  这位老头子副会长,是当今化学界的泰山北斗。

  一旦分子理论成立,就等于推翻他大部分的研究成果!

  年轻化学家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越看越觉得有些道理。

  虽然这篇文章,推翻了当下化学界所有学派的基础共识——原子靠静电力组合。

  但它确确实实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和研究方向啊。

  年轻化学家挠挠头,这论文的分子假说也太吓人了,等于掘了当今所有化学流派的理论根基。

  这篇论文要是被证实,近几十年来的化学家全都成了傻子!

  好在,它没法被证实。

  以此时的物理、化学工具而言,根本就不可能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但这种论文,肯定有人会为它而奔走。

  年轻化学家回到家中,当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干脆不睡觉了,拿出以前做过的各种实验记录,按照分子理论的思路进行比照测算。

  还是算不出什么结果,因为此时的测量工具太不精确了,而且实验气体难免含有杂质。

  熬了一宿,他天亮了也不睡,顶着黑眼圈开始给朋友写信。

第14章 环球航行归来

  开封,太学。

  朱世镕结束授课,在校园里溜达着返回办公室。

  他是太祖皇帝的六世孙,出自辋川谷一脉,爷爷那辈儿就没有爵位了。他的祖父是庶出,他的父亲还是庶出,就连曾祖父也只是底层爵位。

  说得好听点,他有一个宗室疏属的身份。

  说得难听点,他的血脉已经疏远到做首相都没人说闲话。

  这样也好,没有任何危险。

  太祖传下来的嫡系宗室,在鼎泰朝就被干掉了两个,全是因为勾结官员搞商业垄断,欺行霸市的同时连税都不想交。

  当然,他们真正被处罚的原因,是想染指通往西域铁路的陕西段,为达目的竟暗中阻挠官方铁路施工。

  鼎泰皇帝对他们已经够容忍了,最终的处置结果,也不过是把两人削爵,其后代也不准再继承爵位。

  如今辋川谷还在,那里面住着许多无爵宗室。

  但辋川谷的学术中心地位,早就已经荡然无存。

  谷内的全部土地,谷外的数万亩地,陆陆续续被宗室兼并。谷内、谷外的那些农民,全都成了诸多无爵宗室的佃户。

  也不用再强行拆分,因为那些宗室,早就已经分家了。

  随着子孙数量增多,今后还会继续分家,那些田产也会被分得更细碎。

  一个个连爵位都没有,无非变成大大小小的地主,朝廷也不必拨款养着他们。

  亦有少数励志者,做了进士官、伎术官早早搬走,又或者带着钱财去外地经商,反正不愿留在老家蹉跎岁月。

  “先生,洛阳来信。”助手捧着一个大信封。

  朱世镕随手接过来拆开,刚开始并没有太在意,看着看着突然坐直身体,放下信件拿起附寄的论文。

  这份论文,是誊抄的副本。

  氢气和氧气,早在太祖时代就定名了,而且是太祖亲自给定的名。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这在化学界早已成为共识。只不过氢氧符号,是大明化学家们自创的,没有采用H和O而已。

  化学教科书的内容早已过时,如今两大主流学派,早就各自更新了学说。

  且拿水来举例:

  一派认为存在水元素、水原子,而水原子是一种复合原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复合原子并不是太祖所言的分子,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基础原子。

  真正的分子,是有倍比关系的更复杂物质。比如氧化铜是一种基础原子,而跟它有倍比关系的氧化亚铜则是分子。

  另一派则认为,不存在什么水元素、水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组成水分子。由单一原子组成的才是元素,有两种以上原子组成的全是分子复合物质。

  但是,这两派有一个共同的误区,即同一种原子都是直接组成物质。

  如果用氧气来举例,就是氧原子直接形成氧气,不可能形成什么氧分子。

  用另一个时空的化学符号来表达,就是只有O,不可能有O、O。而O和O这种组合,只能在复杂原子或分子复合物中出现。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共识?

  因为探索、测量原子的实验,大部分是通过电解来得到气体。

  化学家们受到电解的启发,认为每一种原子都带电,原子想要组合就必须异性相吸。两个或多个同类原子,必然是同性相斥,所以不能单独出现O和O。

  因此,承认有水分子的那一派,却又不承认有氧分子,认为氧原子直接组成氧气。

  朱世镕跟洛阳那个老头子不同,他属于水分子派,而老头属于水原子派。

  他看到谢衍的论文里提到水分子,下意识的认为谢衍是自己人,从而抵消了对后续内容的抗拒。

  自己这一派的年轻人嘛,出错很正常,以后再纠正就行了。

  直至看见氧分子,朱世镕也皱起眉头。

  胡说八道!

  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氧分子?

  这个叫谢衍的论文作者,到底是谁教出来的蠢货?

  现在的化学家们,连分子和原子都没弄清楚,谢衍自然不可能把电子和共价键拿出来解释。

  谢衍只是在论文里,承认原子结合跟电有关(当下的基础共识),但不一定要遵循什么同性相斥。同一种原子,也可以组合成分子。

  他还提出单质、混合物、化合物概念,重新定义元素、分子和原子。

  朱世镕读到这里,感觉似乎又有些道理,至少提供了一个假想体系和研究方向。

  但接下来,朱世镕又眉头紧皱了。

  因为谢衍还提出一个猜想,在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可以是单质气体,也可以是化合物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这个猜想是反直觉的,所有的化学家们,一直认为不同的分子(分子往往被误认为原子)体积有差异。

  某方程和某常数,谢衍并未提及,因为过于超前了。

  朱世镕放下论文,拿出自己的烟斗,抖进去南洋产的烟丝,点燃之后开始吞云吐雾。

  朱世镕没有洛阳那个老头子的沉重学术包袱。

  因为那个老头子,学术成果太多了,而且已经六十多岁。

  让这种老人接受新的理论,并且还要推翻前半生的大部分成果,跟直接杀了他又有什么区别?

  半锅烟丝抽完,朱世镕开始给朋友写信。

  给朋友写完,又给谢衍写信,邀请谢衍到开封来做客。

  他不知道谢衍的年龄,刚开始以为是个年轻人,看完论文又觉得是个中年学者。而且地址留的是黄州府通判厅后宅,他猜测谢衍应该是黄州通判或其家人、西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