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938章

作者:王梓钧

  这个时候,雍王也看到了机会,悄悄跟那些文武勾结。

  太监见到皇帝活不久了,太子也病逝了,太孙又年幼不堪,轻轻松松就会被雍王和大臣拉拢过去。

  于是,雍王、太监、文官、武将,四方势力联手掌控内外,结成一张大网只等着老皇帝驾崩。

  老皇帝无力反抗,干脆顺水推舟、以退为进。把真正贤良的文官贬出去,把还能信任的武将调去长安、开封,又让少数绝对心腹留在洛阳保护太孙出逃。

  那些绝对心腹,尤其是带兵武将,暗中接受皇命,假装同流合污,给奸臣们营造一种已控制全局的错觉。

  负责护送太孙逃离洛阳的一位禁军指挥使,原本靠着祖上余荫只是子爵而已,在新君继位之后直接被册封为县公!

  谢衍甚至怀疑,是否因为中年时的遭遇,让鼎泰帝变得性格极容易应激,导致后半生的施政手段过于激烈,活生生把自己给变成了孤家寡人。

  说得直白一些:总有刁民想害朕!

  在图书馆一楼,有几位学生认出了母子俩。这里不得大声喧哗,他们站起来作揖行礼,但并没有说话发出声音。

  谢衍见母亲欠身还礼,也学着对方的样子作揖。

  王贻彤低声对儿子说:“你上楼吧。我不为难这里的公人,就在一楼看书等你。”

  谢衍拿出自己的府学生腰牌,向图书管理员出示之后,便轻手轻脚爬楼梯上得二楼。

  王贻彤不认为儿子看得懂学刊,但无所谓。

  反正儿子上了二楼,就不可能再出去乱跑,而自己正好可以在一楼看看书。

  她在家也憋坏了啊,一直想出门逛逛,今天终于遂意了。

  王贻彤走到放的几排书架,先取一本现实主义题材。

  她举止端庄,神色从容,继续往前面走。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抽出一本才子佳人,并用先前那本来作遮挡。

  王贻彤开始寻找座位。

  旁边一个学生站起来,低声说道:“府学内舍生郑耽,拜见夫人。”

  王贻彤回礼道:“小郎君万福。”

  这个学生让开座位说:“夫人请坐。”

  “多谢。”

  这学生在通判夫人面前留了姓名,便喜滋滋的归还图书离开了。

  王贻彤跟最角落的另一人换了座位,终于毫无顾忌的开始看才子佳人。

  随她出门的几个健仆,则散在周围假装站着看书,暗中阻止任何人过来打扰。

  才子佳人而已,被知道了也没人笑话她。

  但王贻彤得保持形象啊,她幼时家教极严,这种是不被允许阅读的。如今虽然已经嫁人了,甚至长子已经娶妻了,再没有谁来约束,她依旧对自己要求严格。

  看一本都跟做贼似的!

  当读到书中的小娘子,与落魄书生私会时,王贻彤的嘴角不由翘起。她连忙抬头看向周围,发现无人注意这边,于是又继续读起来。

  只不过,她接下来抬袖遮住嘴巴,防止有人瞧见她看书时花痴般傻笑。

  哎呀,这本字数有点多,今天恐怕是看不完了。

  王贻彤想支使某人把书借走,可思来想去找不到合适人选,而且一楼的图书似乎不能带出去。

  仔细想了想,王贻彤招手把贴身侍女唤来:“让余大陪你去买书,别让他看到买的是什么,用皮纸把包好了带回来。”

  说着,便让侍女看看封面。

  侍女一脸严肃的领命离开,出了图书馆才捂嘴偷笑。

  要知道,这位夫人可是以母老虎著称!

  却说谢衍上了二楼,仔细询问之下,才知道学术期刊都在三楼。

  他继续上去,沿着书架浏览各类图书。

  三楼存放着大量科举不考的经史子集,还有全套的大部头官修正史。

  这类正史,由于销量不大,因此印刷量较少。往往收藏于富贵人家的藏书楼,寻常士子要么去富人家里借阅,要么就只能到公立图书馆来查找。

  五代及以前的史书,没有什么变化。

  到了宋朝就变了。

  有《宋史》、《辽史》、《西夏书》、《金书》、《安南书》、《高丽书》、《大理书》、《高昌书》等一大串。

  还有什么《南洋诸国志略》、《西南诸蛮志略》、《西域诸国志略》、《印度诸国志略》、《天方诸国志略》、《泰西诸国志略》……

  谢衍不知道什么是天方,但他听说过天方夜谭。

  顺手取下一本《天方诸国志略》,翻看目录时发现一堆大食,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绿衣大食什么。

  再浏览前言,终于搞明白什么是大食。

  大食:出自波斯语,原为一部族之名,又译为多食、多氏、大寔。以大食为名之国,皆信沙漠教。

  谢衍对中国古代历史都不熟,更别说什么波斯、埃及、阿拉伯。

  他看得一阵眼晕,便把书放回去。

  接着又抽出《泰西诸国志略》,这次总算稍微熟悉了些,有什么罗马啊、法兰西啊、十字军啊。

  《西域诸国志略》,则更像是一本西域诸国覆灭记。

  朱铭和西夏公主李清露的儿子,跑去中亚建立了大宛国,定都在河中府(撒马尔罕)。

  由于推行宗教自由政策,并拉偏架扶持佛教,而且发展儒家学说,大宛开国之初的几十年地盘不大,忙于镇压一次又一次的宗教叛乱。

  期间,大宛国王还多次请求大明迁徙汉民过去,三十年间陆陆续续移民七八万人。

  只能移民这么多,一来路途过于遥远,二来安西和七河也需要移民。

  大宛国的开国君主,在晚年征服了复兴状态的古尔王朝,最西的地盘甚至到了霍拉桑(伊朗东北部),最南的地盘囊括半个阿富汗。

  很快,大宛国王驾崩,爆发王位继承战争,边境军队纷纷回京参战。

  大明皇帝降旨怒斥这种行为,并出动七河都护府的军队南下调停。

  等内乱平息,还没消化的新占地盘全部叛乱,接下来十多年都在忙着打平叛战争。

  主要是阿富汗山区太难打。

  大宛国的军队,只能控制关键城市和周边区域,然后命令那些山区部落缴纳贡金。

  山区部落总是降而复叛,镇压叛乱非常耗费钱粮,如果杀得太狠又没人交税。最后把大宛国的财政拖垮了,不得不扶持一个傀儡国王,而大宛军队则从阿富汗撤出。

  大宛国从阿富汗撤军,除了财政窘迫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跟哥疾宁王朝打仗。

  经过连番大战,哥疾宁丢失了北部、西部领土,蜷缩回开伯尔山口以南不敢动弹,并且赶紧向大宛国王俯首称臣。

  此后和平了二十年,大宛国主要朝着西边扩张,试图打通丝绸之路控制里海东岸。

  就在大宛国远征里海时,哥疾宁的新君悍然出兵,不但想要脱离大宛国而独立,还打算收复二十年前沦丧的国土。并且,他们还拉上阿富汗的傀儡国王。

  大宛国第三任君主大怒,把远征里海的军队,拉回来南下阿富汗平叛。又让大宛国的东部军团,从开伯尔山口一路杀到印度河流域。

  大宛国王让自己的弟弟留在那边,并册封弟弟为天竺国王。

  天竺就是印度,音译不同而已。

  嗯,在印度河流域建国,完全可以称为天竺国王。

  如今这个天竺国都还存在,主要国土在印度河流域,然后往旁遮普东边扩张,连续好几次重兵围困德里城。

  但是,天竺国已经被婆罗门化了。

  开国时带去的军队太少,在覆灭哥疾宁之后,必须向地方贵族妥协。

  印度河流域的贵族,竟然愿意放弃沙漠教,纷纷带着百姓改信佛教,而且还痛快的接受儒家学说。

  渐渐的,儒家学说在印度河流域变味,带过去的佛教也开始出现种姓制度……

  现在,天竺国的土邦王公们,开口闭口孔子孟子荀子。甚至声称这三位儒家圣贤,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下凡转世,只不过当初一不小心转世到了中国。

第13章 掘了大明化学界的根子

  《大明皇家学刊·化学》是一份双月刊,全年总共也只有六期。

  谢衍从十年前的期刊看起,在熟悉各种符号之后,阅读速度跟翻书一样快。因为有许多论文,只看标题和导论,就知道研究方向走进了误区。

  把近十年的化学期刊浏览一遍,谢衍又去看更前面十年的。

  接着,抽选一些重要论文仔细阅读。

  在这期间,王昇上楼来了一趟,问就快中午了是否先去吃饭。

  谢衍哪有吃饭的心情?

  又过一阵,老妈亲自上楼来,见谢衍正在认真看书,就一声不吭的转身离去。

  “给他送去馒头和水。”王贻彤叮嘱道。

  王昇说:“不如送肉包子。”

  王贻彤说:“带馅的有异味,在图书馆里吃会影响他人。”

  “还是娘子想得周到。”王昇连忙出去买馒头。

  下午,谢衍嚼着馒头继续看论文。

  他从某些论文的引用备注当中,又挑了一些更古老的论文来看,时间最久的甚至远在四十年前。

  不时有士子从谢衍身边路过,好奇的瞟几眼又走开。

  因为期刊内容都很前沿,科举考试根本不考,只有相关学者和太学生才会研究。

  黄州府的士子,谁看这玩意儿啊?

  一本本学术期刊放在这里,数十年来无人问津,大部分都还是崭新的。

  临近傍晚,王昇又奉命来催。

  “马上就走。”

  谢衍应了一声,拿起挑选好的十多本期刊,走到三楼的借阅柜台上:“我要借回家看,麻烦登记一下。”

  这位图书管理员,是府学外聘的临时工,本身就拥有举人身份。他属于兼职,既能领一份工资,又方便平日里读书,而且说出去也体面。

  管理员显然认识谢衍,无比惊讶道:“谢六郎君竟然精通化学之道?”

  谢衍笑着回答:“偶有研究。是不是借走需要付押金?”

  管理员说:“不必了,登记就行。”

  几十年无人翻阅的期刊,就算弄丢了也无所谓,更何况眼前这位是通判家的公子。

  拎着十多本学刊下楼,马车早已在街边等待。

  谢衍刚爬到车厢里,手里的东西立即就被老妈夺去。

  王贻彤随手翻着检查了几下,脸上全是疑惑表情:“你真看得懂啊?”

  谢衍只能给自己找理由:“这些日子渐渐清醒,发觉数理化很容易学,我似乎是被撞得开窍了。”

  王贻彤明显不信,但儿子看正经书是好事,没有必要继续刨根问底。

  当晚,父亲又没回家吃饭,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反正这些日子已经瘦了一圈。

  晚饭随便刨了两碗,谢衍就回自己卧室,继续翻阅借出来的期刊做总结。

  他提笔写道:

  第一,太祖皇帝留下了元素周期表,提出了粒子说,并给出分子和原子两个名词。

  第二,已有大明化学家提出了“道尔顿分压定律”,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粒子说,半错误、半正确的解释分子和原子。

  第三,根据前一位化学家的成果,人们开始质疑太祖给出的分子、原子区别。认为只有一种粒子,可以称为分子,也可以称为原子。但最好是称为原子,因为粒子不可再分。

  第四,依旧有化学家,相信有分子和原子两种不同的粒子。

  第五,已有化学家提出倍比定律,近二十年来,化学家们一直试图测定原子质量。

  第六,化学家们不认为气体原子(分子被误认为原子)体积相同,因为这个说法是反直觉的。

  第七,化学家们认为单质气体是单原子,因为各派共识是原子靠静电力组合,因此相同的原子不可能组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