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933章

作者:王梓钧

  母亲解释说:“我有些想念会宾楼的辣椒,就喊了一份送过来。六郎伤势未愈,今日就别碰辣椒了。”

  食盒打开,谢衍看着辣椒愣了愣:“这种辣椒到处都有吗?”

  母亲说道:“近几年传到湖南了,黄州府也有少数农夫种植。价钱还挺贵的,再过几年传开了就能便宜些。”

  “辣椒是从哪里传来的?”谢衍问道。

  母亲说道:“海外一个叫美州的地方。太宗晚年的时候,推测大洋极东之地有一美丽之州,遂派遣船队扬帆探寻。”

  “就真探索出来了?”谢衍惊讶道。

  母亲笑道:“太祖、太宗两位皇帝都是天降神人,他们的推测岂会出错?不过也有传言,刚开始并不顺利。第一批、第二批探海船队都失踪了,直至太宗驾崩的第五年,第三批探海船队才从吕宋返航。”

  谢衍又问:“有在美州设总督府吗?”

  母亲摇头:“美州太过偏鄙,没有多少百姓愿意移民过去。一直都是朝廷组织探索,每次顺带运过去一批死囚。中间好像还停止了二三十年,估计现在那边的人口也不多。”

  在发现美州偏远穷困之后,朝廷还一直坚持探索其陆地,这让很多大臣都表示不理解。

  但几乎每一位皇帝,都会组织船队去美州,似乎在寻找一种叫橡胶的宝物。

  至今也没找到橡胶,但陆续带回许多别的东西。

  比如辣椒。

  比如土豆。

  比如烟草。

  这个时空的母亲挺会吃辣,被辣得额头直冒汗,居然还越吃越起劲。

  谢衍也想尝尝,但因伤势“未愈”而禁止触碰。

  下午他回到书房,把各类课本拿出来研究。

  四书依旧是必考的,六经依旧要选择一经,谢衍瞟了几眼就头大无比。

  不过阅读着那些文字,总有一种熟悉感,估计是这具身体的原因。

  “能不能绕过四书六经走捷径?”谢衍问道。

  王昇说道:“如果选择考理进士,四书六经出题会简单一些。尤其是六经,出题非常简单。但考理进士的时候,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却难上加难啊。”

  “那我就考理进士!”谢衍大喜。

  王昇劝道:“六郎,理进士真的很难。文进士的数学、物理等考题,听说被理进士们讥为儿戏。”

  谢衍说道:“我就喜欢挑战难题,千万不要拦我!”

  他随手打开一本数学教材,看着看着就懵了。

  阿拉伯数字他认识,加减乘除符号他也认识,可有一些符号却似天书见都没见过。

  这些符号,是大明数学家们自创的!

  谢衍连忙翻开物理教材,同样有一大堆符号不认识。

  尼玛,不兼容啊。

  整个下午,谢衍都在认真看书,主要是熟悉这个世界的各种符号和单位。

  吃晚饭的时候,二哥和小妹回家了,父亲却一直没露面,估计是失业者暴动还没处理好。

  ……

  洛阳。

  垂拱殿的偏殿,议政厅内。

  刚赶回京城的退休大臣杨立德,朝着叶太后作揖道:“圣人明鉴,改革非一朝一夕之事,过于激进莽撞反而会坏事!”

  叶太后问:“杨先生匆匆赶来京城,又急着觐见皇帝,就是想劝陛下暂缓改革吗?”

  杨立德说:“《大明旬报》那篇文章一出,好多地方都乱起来了。哪有朝廷写文章煽动百姓作乱的?”

  叶太后今年还不到三十岁,眼窝有些深,鼻子有点挺,其余都跟汉人没啥区别。

  小皇帝今年十一岁,非常懂事的坐在那里。一会儿看向这个,一会儿看向那个,似乎想搞懂大人们为何争执。

  叶太后没有接话。

  首相邓公武说:“童工禁令,去年底就颁布了,今年一月一日起施行。这都已经夏天了,有几家工厂遵守禁令的?不但工厂不遵守,民间报刊也对此只字不提。他们想干什么?”

  杨立德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能过于急躁。就算要急行,也该让官吏动手,而不是煽动小民暴乱!”

  “我煽动小民暴乱了?”邓公武冷笑,“我通篇都在讲道理、摆事实,没有一个道理是错的,没有一个事实是假的!”

  杨立德恍然大悟:“原来那篇文章,竟是出自邓相公之手。”

  叶太后突然开口:“是我让首相写的。”

  杨立德再次看向叶太后,发现这位太后表情坚毅,目光炯炯有神,非寻常妇人可比。

  他猛然意识到什么。

  叶太后是女神童出身,而且还是七河地区,这一百多年来唯一的女神童。一直坚持读到太学上舍,才被选为太子侧妃的。

  能读到太学上舍的女人,就算没有顺利毕业,也绝对具有大毅力、大智慧。

  这场变法,极有可能是太后在主导!

  当然,实际操作离不开首相邓公武,因为太后没有从政经验可言。

  叶太后问道:“你知道当年七河都护府乱成什么样子了吗?”

  杨立德说:“七河都护府,已经被先皇梳理了。”

  叶太后冷笑:“七河都护府很好梳理,无非平息几次叛乱,多杀一些文武官员和异族。但如果汉地乱起来了呢?”

  “汉地不会乱,如今的大明正值盛世,”杨立德说道,“先皇晚年,休养生息,财政已渐渐宽裕。多次平叛之后,也整顿了各地军队。如今国库充盈,兵强马壮,疆土辽阔,已经远超汉唐极盛之时!如此盛世,哪用得着变法改革?一旦改革,必然生乱!”

  邓公武阴阳怪气来一句:“连童工禁令都无法推行的盛世?”

  杨立德转向叶太后:“圣人请复我官职,我必将童工禁令落实,保证一年之内全国工厂再无公然使用童工者!”

  邓公武哈哈笑道:“若没有我那篇文章,你会抱病跑回朝廷来,揽下童工禁令的推行之责?既然病了,阁下还是回家安养吧。”

  叶太后说道:“杨先生忠公体国,退休期间还抱病回朝讨论国政。如此行为应该嘉奖,就赏赐一百块银元吧。行人司挑选官吏,护送杨先生回乡养病。”

  杨立德欲言又止,因为叶太后死盯着他。

  终于,他还是退下了。

  能够如此顺利的打发掉,多亏了雍王那场政变。借着谋反罪名,一股脑儿杀掉几十个权贵,下狱、流放两百多个附逆者。

  朝堂前三排,为之一空!

  前十排,只剩下几个倒戈武将。

  其中不乏有冤杀的,他们并不知道政变内情,只是下意识的依附“新君”。并且在另一位新君通电勤王之后,他们立即选择闭嘴观望,最后还到洛阳郊外去迎接新君回京。

  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们被伪帝提拔重用!

  邓公武也躬身告退。

  叶太后牵着小皇帝的手,登上御辇返回宫中。

  她取出一个老旧的箱子,亲手用钥匙打开,里面赫然放着十几本小册子:“再过三个月,皇儿也该满十二岁了。这些书册,你每天背一页,不要与外人言说。”

  “这是什么?”小皇帝好奇道。

  叶太后说道:“你皇爷爷从六岁到十二岁,一直跟在已经退位的太宗陛下身边,直至太宗陛下驾崩为止。这些书册,都是太宗陛下传给你皇爷爷的。”

  小皇帝瞅了瞅,伸手拿起一本翻看。

  叶太后继续说道:“这些书册,是你几位兄长夭折之后,皇爷爷暗中派遣心腹交到我手里的。你要记住,太宗陛下不会有错,你皇爷爷也不会有错。如果今后有大臣说的不一样,那么他们就肯定是奸臣。”

  小皇帝半懂不懂,只知道点头。

  叶太后又说:“你那篡位的雍王叔,便是那些奸臣的首脑。不对,他连首脑都算不上,只是奸臣选出来的傀儡。”

  小皇帝问:“雍王叔和那些奸臣,不是都已经被杀了吗?”

  叶太后说:“奸臣是杀不完的。你皇爷爷杀了很多奸臣,但他年纪大了,实在杀不动了。不但奸臣借尸还魂,就连一些忠臣也变成奸臣。”

  小皇帝问:“娘说邓太傅是忠臣,那他以后会变成奸臣吗?”

  “有可能,但不一定。”叶太后道。

  小皇帝听罢,眼中生出恐惧之色。

第8章 太后和首相还是过于强势了

  又是一天,谢衍正在吃早饭,突然听到厅衙方向传来嘈杂声。

  谢以勤脸色微变,放下碗筷就出去。

  谢衍和二哥谢堪连忙跟上。

  小妹也想去看热闹,被母亲给按回饭桌。

  厅衙门口的大街上,两百多个父母带着儿童,跪在那里大声哭嚎。他们历数自己的生活艰辛,如果禁止童工就养不活孩子,请求官老爷们给一口饭吃。

  隔壁的府衙门口,情况差不多,也是哭嚎声一片。

  吏员们耐心文明的进行劝说,居然没有暴力执法将他们轰走。

  谢以勤和已经上班的官员,此刻的表情都非常难看。

  这些父母和童工,来自不同的工厂,能聚在一起请愿肯定有人组织。而且,吏员也暗暗站在请愿者的一方,外来的流官们反而变得势单力薄。

  “大判,该如何处理?”谢以勤的专职秘书(进士官)低声问道。

  谢以勤说:“让他们先嚎着,我去一趟府衙。”他又对两个儿子说,“别看了,读书去。”

  谢以勤转身从侧门出去,很快又从府衙侧门进入,找到了同样一脸阴沉的知府杜因证。

  知府在理论上总揽一切事务,但主要负责布政、亲民、人事、科教、朝贺、祭祀等等。尤其是考核官吏、监临属县、承转公文这些,能轻松把全府官吏给压得死死的。

  “那些工厂主,连个招呼也不打啊。”谢以勤叹息。

  杜因证说:“你我这次须齐心合力了。唆使百姓哭衙请愿,只不过是投石问路,接下来指不定还会发生什么。”

  资本虽然投献勾结权贵,但不是哪个官都有资格被投献的。

  蛋糕早就被切得差不多了。

  像杜因证、谢以勤这种流官,干几年就要被调走,他们跟辖地内的世家豪强牵扯不深。

  或者说,本地的世家豪强,根本不需要巴结他们。

  人家另有靠山!

  如果知府、通判明理懂事,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在许多日常工作上,本地世家豪强还会积极配合,尽量让流官取得一个好看的政绩。

  但如果哪个流官不懂事,平时的施政就寸步难行了。

  “拖着?”谢以勤问。

  杜因证仔细想了想,点头道:“拖着!”

  两位父母官初步达成意见,心照不宣,各自离开,仿佛今日啥都没发生。

  他们都不知道局势会怎么发展,只能尽量拖延时间。

  直至事态进一步明朗,才会真正做出选择。

  有可能,知府和通判齐心协力改革。

  也有可能,知府和通判互相斗起来!

  谢以勤回到厅衙,对属下官吏说:“准备一些茶水,随他们哭喊,喊累了请他们喝茶。谁敢闯进厅衙大门一步,立即抓去大牢待审!”

  更远处的指挥使衙门,收到一封军方加密电报。

  指挥使邵澄盯着电报看了半天,犹豫良久,终于做出决定:“奉内阁、兵部与湖北都司之令,出兵抓人!”

  城外军营,很快热闹起来。

  甚至有许多轮值驻扎军营的官兵,偷奸耍滑根本就不在岗。将校们为了聚兵,不得不派遣骑兵,先是在城外到处吹聚兵号,继而又骑马冲进城里沿街吹号。

  军队的纪律,已经变得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