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923章

作者:王梓钧

  朱贽亲自做下的破事儿不多,但无数人打着他的旗号鱼肉百姓,甚至连皂吏杂役都到处吹嘘自己是蔡王的人。

  他们做的每一件坏事,都被大名府百姓算在蔡王头上。能不天怒人怨吗?

  就拿蔡王府的长史来说,区区一个没啥实权的五品官。他跟随蔡王朱贽搬到大名府不足三年,案发后竟被抄出六万贯宝钞!做了多少坏事才能捞到恁多?

  还有蔡王的小舅子。

  此人的远祖是范阳卢氏,近祖是宋初的玉川卢氏。玉川卢氏,又在北宋分家为九大支脉,蔡王的小舅子就出自其中一支。

  对了,这九支卢氏的第三支,开堂始祖本来应该姓柴。柴荣的一个儿子,被卢氏抱养又入赘了卢家。

  这个姓卢的小舅子,以游学为名到处跑。他住进姐夫的蔡王府时,其实那些王府属官已经在乱来了。

  小舅子跟王府属官一拍即合,从偷偷违法很快衍变成光明正大的搞。而且他馊主意多,捞钱的路数也多。这货被抓捕的时候,屋里藏着八万贯宝钞,皆是在两年之内捞到的。

  他们还巧取豪夺城郊土地,两年时间就占了近万亩。这个事情牵扯的百姓最多,在当地的影响也最恶劣。

  更扯淡的是,这大名府郊外近万亩土地,蔡王朱贽只分到两千多亩,剩下的全被王府属官和小舅子瓜分了。

  钱财方面也是如此,朱贽仅捞到几万贯和一堆财宝(平时消费经常有人买单)。如果抛开财宝只论现金,王府属官们和小舅子加起来,是朱贽所获钱财的三倍有余。

  朱铭对这个儿子的厌恶,除了因为儿子干坏事之外,还有就是觉得这个儿子太蠢!

  “真是杀不完啊。”朱铭看着案上的弹劾奏疏。

  《大明月报》刊载对蔡王的处置,瞬间鼓舞了无数御史和地方司法官员。

  一般的案件,都察院、刑部、大理寺、按察司、州府法曹就能处理。但涉案官员到了一定级别,就必须给皇帝和内阁打报告。

  短短两个月时间,中央就收到八份需要打报告的查案奏请。这还不包括较远的那些省份,相关奏疏还在半路上没送到。

  以前不敢查的案子,因为蔡王都可以流放,御史和按察使们现在敢查了!

  今天被朱铭单独召见的是魏良臣。

  陈东虽然还不满六十岁,但前些年主持各种大案操劳过度,这两年的身体状况有些堪忧。

  一场秋风秋雨,就让陈东再次卧病在床。

  魏良臣仔细查看那些奏请,感慨道:“人心不足蛇吞象,总有那么多贪得无厌的。这几年还有一种说法,称大城市物价过高,官员俸禄还应该继续涨。物价再高,能有前宋末年的物价高吗?”

  朱铭说道:“有这种诉求也正常。今后找个机会,按照各地的官牌年价,酌情给大城市的官员增发贴职钱(职务津贴)。”

  贴职钱一直都有,尤其是基层伎术官(包括劝农官)给得最多。还有那些到偏远穷困地区赴任的官员,朝廷也给足了贴职钱。

  魏良臣翻到一封奏请突然停下:“此人是都察院御史出身,查处贪官得力才转的民政官。没想到,以前是他查别人,现在又有人查他。”

  “是你的门生吧?”朱铭问道。

  魏良臣说:“臣没有门生。但臣与此人确实走得近,时常有书信来往,他每到一地赴任,还会给臣捎些土特产来。可以从他查起,御史出身的官员就该先被查。”

  “那个杨蔚也一并查了。”朱铭说道。

  “是。”魏良臣领命。

  朱铭在前宋做太学正时,杨蔚算是他的学生。虽然一直名声不显,但凭借特殊出身、籍贯和能力,如今已做到河北右布政使。

  问题很大。

  有御史借蔡王被流放的机会,奏请彻查杨蔚。

  这家伙不但是皇帝的学生,而且还属于四川派干将,在朝廷里面背景很硬的。

  左都御史可能扛不住,需要已经做了阁臣的魏良臣去压阵。

  朱铭的意思很简单,通过流放一个儿子,狠狠的整肃一次官场。并且要彻底树立一种廉政观念:权势再大、背景再硬,敢贪赃枉法也会被抓!

  或许朱铭死后,大明官场会重新变得黑暗,但这种廉政观念却可以留在人们心中。

  变成一种追求,变成一种希望。

  变成黑夜之中,一个光芒微弱却永不熄灭的火种。

  ……

  朱国祥因为孙子被流放,一时间没了旅游兴致,居然赖在杭州不走了,整天坐在西湖边上吹风散心。

  为了不骚扰地方,包括随行侍卫在内,近千人的吃喝拉撒,由皇室和国库各摊一半。

  国库出钱很正常,朱国祥此番并非纯粹旅游,更像是代表皇帝巡视地方。

  当然,地方上肯定也会出钱,比如杭州这边就把长盛园翻修了一下。

  但朱国祥严重怀疑,以李文会的做官风格,极有可能是借太上皇把园林晦气洗掉。等太上皇离开之后,这园子多半就能卖出去了。

  每日都有商贾,把牲畜、果蔬等物,运到长盛园这边来售卖,那些商贾也是经过了官府审查的。

  “陛下,今日送货的商贩,带来消息说浙江右布政使被抓了。除了右布政使,省府两级衙门还被抓了好几个。听说杭州市舶司,一口气抓了六个。”随侍太监汇报道。

  朱国祥一声叹息:“唉!”

  老太监乖乖站在旁边没再说话。

  大明开国以来,继续延用阉人,却又没再大批阉割。

  最初的阉人来自宋室,提拔那些无权无势的前宋太监,同时培养前宋宫廷的年幼太监。

  紧接着,灭掉湖南钟相、河北伪宋、东南小朝廷,又俘虏收纳了一些小太监进行培养。

  再然后就是俘虏金国的小太监,近些年还有高丽、大理的小太监。

  这些亡国小太监,培养两三年就听话了,只知有大明,而不知有故国。

  大明宫廷也有少量亲自阉割,来源皆为没有统战价值、却又不能轻易放过的敌国贵族幼童。不怕这种幼童搞出什么事来,另一个时空的明朝也经常这么搞。

  比如郑和,就是从云南俘虏回来的。参与修建北京城的阮安,则是从交趾俘虏回来的。

  太监制度不可以废除吗?

  朱铭也曾想过。

  但不现实,如果强行废除,有可能留下巨大隐患。

  朱铭已经尽量在压缩阉人编制了,譬如皇城之内的办公区。虽然属于皇城区域,却与后宫、东宫隔开。所以,给内阁、通政院、都察院、翰林院等机构打杂的,都已不再使用阉人。

  至于宫外的皇室产业,就更是不用太监。

  太监管理皇室产业就不贪吗?

  一个鸟样。

  周围该灭的国家,已经被灭得差不多了,无法从敌国俘虏小太监,今后肯定要增加阉割数量。

  不会随便在民间找人阉了,古代太监的两大来源:一是战俘,二是罪犯。

  如果哪里有叛乱,抓住叛军幼童会阉一拨。

  罪大恶极者,直系子孙中的幼童,也会挑选出来阉割。

  否则补不齐后备太监缺额。

  古代社会,就是这么残忍血腥。

  自阉之人,朱铭不要,而且数量也不多。

  如果自阉之人数量极多,说明这个王朝已经进入末期。比如另一个时空的明末,一堆一堆的自阉者进京,刚开始朝廷还会收留,弄得太监数量爆炸干脆直接驱赶。

  朱国祥的这位随侍太监,已经五十多岁了。

  他在前宋宫廷属于小透明,一下子变成皇帝(朱国祥)亲随,虽然出了宫就没啥权力,但他还是对朱国祥感激不已、忠心耿耿。

  这么多年过去,朱国祥和这个老太监的感情,甚至比一些没见过几面的皇孙还深厚。

  另外还有两个女官,也服侍朱国祥多年。

  大明皇室现在的规定,是宫女到了一定年龄,就可以离开宫廷回家嫁人。想继续干也可以,这些人就能慢慢提拔为女官,负责宫廷里的少数管理事务。

  朱国祥身边的两位女官,皆为前宋的宫女。

  她们已寻不到亲人,不知如何在民间生活,便一直留下来渐渐变老。

  听起来似乎有些不人道。

  但真让她们嫁普通人,她们还看不上呢。因为她们不是寻常宫女,而是太上皇身边有品级的女官!

  不但有品级,甚至还能领退休金。

  “小钟,你老家在山东吧?”朱国祥突然说。

  随侍太监回答:“在前宋的京东西路,挨着黄河不远。”

  朱国祥问:“你觉得大明怎样?”

  随侍太监笑道:“自是了不起的盛世。臣虽记不清幼时之事,却也依稀有些印象。当时黄河决堤泛滥,臣全家背井逃荒,父母都病死饿死了。咱大明治住了黄河,山东、河北百姓肯定能过好日子。”

  “你想不想回家乡看看?给你放个假回去。”朱国祥问。

  随侍太监说:“家里早没人了。黄河也改了道,从我们那个村淹过去,便是回到村中恐怕也找不到祖坟。”

  朱国祥又问:“你说再过一百年,大明会变成什么样子?”

  随侍太监想了想,回答道:“超迈汉唐。”

  朱国祥踱步走到楼阁窗前,推开窗户便可见西湖。

  秋末的寒风吹拂,湖面上波光粼粼,朱国祥看着远处的船只发呆。

第1135章 科学思想萌芽

  冬去春来,正是江南好风景。

  朱国祥吹着初春的微风,告别住了小半年的杭州,沿着浙江(新安江、富春江的统称)逆流而上。

  他住过的那个长盛园,虽说是洗掉了煞气,却暂时还无人问津。

  因为浙江官场贪腐案越查越大,不但官吏人人自危,就连商人也心惊胆颤,这种时候谁有心情买园子啊?

  更何况,煞气有没有除尽还不一定呢。

  没见太上皇住进去才个把月,就有一个皇孙被流放了?

  这长盛园的煞气太重,就连太上皇都扛不住。不过太上皇终归是当世尧舜,自有天命在身,那煞气随机转到一位皇孙身上应灾。

  如果太上皇不住进长盛园,蔡王朱贽肯定屁事儿没有!

  此类说法,在杭州颇有市场,居然连一些官员都信了。

  船队一路经富阳、桐庐、严州……走走停停,至徽州时歇息下来,朱国祥在徽州住了大半个月。

  顺便,去攀登黄山看日出。

  接下来,没有走徽饶水道去江西,而是走徽宣水道去宣城。中途偶有弃船步行,船只早就由当地官府准备好。

  并未扰民,途经地区的官员皆乐在其中。

  就连被征调船只的船主,也仿佛是中了彩票大奖,无偿提供船只给太上皇一行,顺便还有机会获得太上皇接见。

  用他们的船也就几天时间,耽误不了什么事,但他们可以吹一辈子!

  从杭州绕一个大圈子,朱国祥沿途游山玩水、接见官民,最终弯弯绕绕到了南京城。

  这里是宋代江南东路的首府,经济还是很发达的。

  被大明定为南京之后,吃掉浙江许多府县,还在此驻扎有重兵,南京的繁荣程度再上一个台阶。

  金陵知府,或者说金陵府尹,正是大名鼎鼎的张择端。

  这位画家最初在大明的翰林画院供职,后来屡次申请做治民官,降了整整五级去当县令。

  居然政绩斐然。

  其实从《清明上河图》就能看出,张择端精通建筑、造船和百业。就拿画里的各种船只来说,精细到船上的每一个部件,不通晓各式船只结构是画不出的。

  历史上的张择端,应该已死五六年了,如今却还在活蹦乱跳的做官。

  朱国祥接见一番官员、士绅、名流、百姓,便去玄武湖泛舟,继而游览秦淮风月。

  这时的秦淮河,还不是什么红灯区。

  秦楼楚馆、勾栏瓦舍也有,但并非主流,更像是繁华的沿河商业区。

  长干里也去打卡了,那属于南京的核心商业地带。也不知藏着多少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只能说凤去台空江自流。

  离开南京之前,朱国祥去拜祭王安石墓,还接见了王安石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