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909章

作者:王梓钧

  尤其是东江流域和韩江流域,在唐代每平方公里不足一户,到了北宋才慢慢发展起来。如今因为红薯和玉米的普及,还有官府的鼓励垦荒政策,人口年增长率极高,甚至有广州府失地农民迁过去。

  张宗元由码头前往城郭溜达,见一个农民模样的老汉往郊外走去,立即上前聊天:“这么晚了还出城,你家住在城郊吗?”

  那农民听不太懂官话,又见张宗元气度不凡,身边还跟着几个随从,顿时局促不安的站在原地。

  宗婺是广东人,只得兼做翻译。

  农民回答道:“这位相公,小民家住几十里外。夜里摸黑赶路,明天早晨就能回家。”

  “你家离河很远?”张宗元问。

  农民说道:“不远,也可以坐船回去,走路能把船钱省下来。”

  张宗元又问:“进城来卖东西?”

  农民说道:“我们那边也有镇子,但卖不出价钱,来城里能多挣几个。小民来城里卖些红薯干,还有山里采的草药,还有几块野兔皮子。”

  “家里有几口人?”

  “算上孩童有七口。”

  “几亩地?”

  “八十多亩,全是自己开垦的山地。有三十几亩还没垦熟,也收不到几个粮食,再过几年垦熟了就更好。”

  “还算孩童才七口人,种这么多地很辛苦啊。”

  “累点不算什么,只要把田垦出来,官府就发给田契。等儿子再长几岁,到时候就能轻松得多。”

  “你今年贵庚……就是几岁了?”

  “三十一。”

  “看来确实辛苦,已苍老成五十岁模样。”

  “自不能跟相公们比。”

  “村里有村塾、有教书先生吗?”“我们那个村,都是这十来年迁去垦荒的。村民都没几个,哪来的教书先生?”

  “再过些年就有了。”

  “呵呵呵。”

  一番闲谈结束,农民挑着空箩筐离开。

  也不全是空的,箩筐里有二尺花布、一丈蓝布,还买了一些食盐回去。

  这个苍老的青年农民,走起路来步伐轻快,甚至还哼着不知名的俚曲。丝毫没有因为生活艰辛而沮丧,反而因为卖掉农副产品而喜气洋洋。

  张宗元看着农民的背影,久久不语,不知心里在想些什么。

  来到广州,又是另一番气象。

  广东的大部分州县都很穷,唯独广州府繁荣得不像话。

  张宗元顺道拜访广东三司官员时,得知第一批福建移民已经来了。总计三千人,等着坐船去充实新占领的西爪哇。

  后续还有两批,一共要送八千福建移民过去。

  福建人口在北宋时就多到爆炸,大明开国之后不断组织迁徙。可只要日子还算不错,生育率就居高不下,福建人口并没有因为迁徙而下降多少。

  其实淮南、浙江也差不多,随着战乱结束,人口越来越多。朝廷每五年组织迁徙一次,并不强制执行,而是让百姓自己报名,往幽燕、辽东,以及日本那边的大明海外领迁。

  中原迁往西北,四川迁往川西和川南。

  ……

  “这么多移民啊!”

  王崇度隔江眺望临时安置在岛上的福建移民,恨不得全部带去澳州淘金。

  皇室私下支持的半官方人员,终究比不上真正的官府。

  巽他国是否被灭的消息都没传来,迁往那里的第一批移民就已运到广州了。相比而言,王崇度纯属小打小闹。

  李彬嘀咕道:“惠州那帮官员,死活不准我带走太多淘金客,居然安排官差在河道设卡拦截。”

  “能把人带走就不错了,你这次在惠州闹得太大。”高文宝笑道。

  河源县所在的惠州,由于开发时间较早,人口相对广东北部较多,但跟人地矛盾激烈的福建肯定不能比。

  李彬带人护送捡到狗头金的张贯回家,在沿途驿站敲锣打鼓大肆宣扬,人还没回河源县,消息就已经传过去了。

  李彬生怕轰动性不足,直接宣传张贯的狗头金卖了5000贯!

  结果惠州府各县,不断有人跑来打听情况,都想着前往澳州捞金子。

  在朝廷鼓励移民的时代,辖地内人口增涨并不能凸显政绩。反正已经摊丁入亩了,人口再多又能多收几个税?现在更看重的是耕地面积增加,以及工商业税收的增涨。

  只有那些异族数量过多,需要接收汉人移民的州县,人口增涨才在政绩考核中比重很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本来就人口稠密,且需要退田还湖的州县,甚至连耕地面积增涨都不纳入政绩。

  大明的地方官员考核标准,灵活性非常大。

  但架不住这次太轰动啊。

  一个老实巴交的穷苦农民,跑去澳州一趟就弄到“五千贯”。其他人自然会想,我去了也能暴富!

  惠州知府都被惊动了,调派官差设卡拦截。

  好说歹说,总算让李彬从惠州带走300人,其余全部被官差遣散回各自乡村。

  此时,正有医生在岛上给三千福建移民讲话。

  “你们去了西爪哇,注意多喝热水。尤其是一直下雨的天气,多喝热水,最好是糖水和盐水,熬粥喝也可以。种地的时候不要太累,别像你们在福建时那么拼命。还是那句话,出了汗就多喝热水。那里的盐便宜,自己也可以种甘蔗,盐和糖加在水里喝。”

  “别不把我的话当回事,这是之前那些移民,用命换回来的教训。有人分到许多土地,明明有土著佃户帮着耕种,却非要自己下地拼命干活。干着干着,有个别人莫名其妙就死了!”

  “有大明将士开疆拓土,多少土地等着移民去分?你们适应了气候,正常耕种就能享福,今后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不要急于一时,也不要疏忽大意!”

  “入他娘,你们要是死得太多,老子做医生的也得吃挂落!”

  次日,运载着第一批移民的船队,跟其他商船一起出港,浩浩荡荡的朝着南洋驶去。

  王崇度的船队也在其中。

  他站在甲板上,看着四处海面的壮观景象,一股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王崇度是读过史书的,他隐约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什么时代,而且还积极参与进一个个历史大事件。

  他很想拔剑高歌,奈何身上只有一把腰刀。

第1117章 电报在漠北

  大明攻取椰城之时,其实漠北战事已经结束了。

  韩世忠、刘锜联手,在漠北三战三捷。

  他们把脱里打得带着千余残部投奔蒙古,把想要分一杯羹的乃蛮部打回阿尔泰山。还没死的克烈诸部酋长和部众,纷纷投降接受大明朝廷的安排。

  就在此时,一个没有统兵权的武将,由韩世忠派兵保护其北上。

  这个武将名叫耶律洞真,当初跟随父亲耶律余睹投奔大明,父子俩跨海袭扰辽东也是有战功的。

  如今,耶律余睹已经病故,耶律洞真降一级继承爵位。虽然升调枢密院没有统兵权,但一直在熬资历慢慢升迁,现在已经熬成从三品武臣。

  北海,也就是贝加尔湖。

  耶律洞真来到大湖东南部,很快就遇到八剌忽部的军队。

  前几年,八剌忽部勾结克烈、蒙古,背刺自己的盟友蔑儿乞部。他们趁机占领贝加尔湖周边大片地盘,还获得了大明皇帝的册封。

  现在克烈部被打爆,八剌忽部又出手了,想要趁机吞掉贝加尔湖东南部。

  八剌忽,也可译为巴尔忽、巴尔忽真,字面意思是“林中百姓”。

  巴尔忽真,就是巴尔古津!

  “小王虎失剌,给大明天使磕头问安。”

  八剌忽部大酋长、朝廷册封的北海王,慌慌张张跑来给耶律洞真跪下。

  他说的是一种源自漠北的突厥语,由于分离出去还不久,耶律洞真勉强也能听懂。

  “起来说话吧。”耶律洞真道。

  虎失剌闻言有些惊讶,这位大明官员竟然会说突厥语。

  耶律洞真自我介绍说:“我叫耶律洞真。我的姑姑,是辽国天祚帝的文妃。我的父亲,曾是辽国左金吾卫大将军。而我自己,是大明的三品武臣!”

  这些身份摆出来,虎失剌瞬间肃然起敬。

  八剌忽部的祖先,是柔然人的一支,先是归附于唐朝,后来臣服于辽国。三四十年前,都还居住在贝加尔湖东南部,后来被蔑儿乞部逼得迁徙到古尔巴津河流域。

  不管是在辽国的身份,还是在大明的身份,耶律洞真都是虎失剌的主子!

  耶律洞真说:“你脚下这一片土地,朝廷可以赏赐给你。”

  “小王叩谢天可汗!”

  虎失剌大喜过望,朝着南方隔空叩拜朱皇帝。

  这里是贝加尔湖东南部,以前被克烈部给霸占。虎失剌虽然趁机带兵杀过来,但如果大明朝廷不允许,他就算占领了也不能过得安稳。

  耶律洞真又说:“即刻整兵往东,去寻找蒙古人的踪迹!”

  虎失剌立即拍胸脯说:“我一定听从天可汗的命令,把蒙古人从山林里找出来。”

  如果追根溯源,蒙古人此时藏身的地方,才是八剌忽部的祖宗之地,只不过已经是几百年前的事了。

  耶律洞真又说:“你且选一个嗣子,送到洛阳去读书。”

  虎失剌自是欣然从命,把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叫来,跟随耶律洞真一起前往洛阳。

  耶律洞真继续说道:“在北海之畔,你要设一处驿馆。这驿馆可供大明使者下榻,大明商贾也会到那里去互市贸易。朝廷会在漠北设立燕然都护府,你今后把朝贡物品送去都护府即可。”

  “小王明白。”虎失剌连忙答应。

  他之前也得给大明朝贡,由于路途太远,而且有克烈部阻隔,一直没有真正送上过贡品。

  今后就要老实进贡了。

  这种朝贡相当于变相交税,大明朝廷征收得不多,偶尔还会回赐布匹、食盐等物。

  耶律洞真又说起别的规矩,比如每隔三年,八剌忽部大酋长必须亲自前往燕然都护府报道。若无故不至,则形同谋反。就算自己生病了,也要派一个儿子过去。

  ……

  收下八剌忽部这条猎犬,战争的天平继续倒向大明。

  虎失剌派出大量部众,朝着呼伦贝尔草原北部山林进发。他们属于山林游牧兼渔猎部落,可以带着帐篷和牲畜迁徙,甚至遇到大雪都能够原地过冬。

  在八剌忽部的持续搜索下,一支藏在山里的蒙古部落很快被发现。

  虎失剌一边集结部队袭扰,一边给移师往东的韩世忠报信。至于岳飞的部队,以及被岳飞带来的漠南各部,则始终牢牢占据着呼伦贝尔草原。

  当韩世忠率部赶去时,那支蒙古部落已经转移。

  大量人口和牲畜在山中转移,必然留下各种痕迹。八剌忽部的老猎人们,带着韩世忠持续追击,用了半个月时间撵上蒙古人。

  韩世忠大胜,俘虏、斩杀敌军三千余,俘获老弱妇孺近万人,缴获各类牲畜二十万头。另有四五千蒙古兵突围逃跑。

  韩世忠和八剌忽部,一直往东搜索,把蒙古诸部的藏身地压缩到大兴安岭西麓。就在此时,天降一场小雪。

  才刚入秋就降雪了。

  韩世忠部带着许多御寒物资,又在八剌忽部勇士的教导下,学会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御寒之法。

  ……

  “父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忽图剌望着帐篷外的雪花焦急说道。

  合不勒汗手握刀把,双目炯炯,一言不发。

  刚从另一处藏身地过来的八哩丹,也就是成吉思汗的爷爷,同样焦急万分:“今年这么早就下雪,可能会冻死很多牲畜。如果明年不回草原放牧,根本不用明军杀过来,我们自己就会饿死很多人。”

  俺巴孩一脸郁闷:“哈丹的部众被韩世忠追上,只逃出来四千多勇士,妇孺、牲畜、粮食、毛毡全都没了。”

  合不勒汗看向自己的一个孙子忽秃黑:“你父亲是怎样想的?”

  忽秃黑说道:“必须打仗,不能一直躲在山里。孙儿这次过来的前两天,有一百多个叛徒逃跑,父亲亲自带兵追杀,还是逃走了十多个叛徒。他们肯定会把敌人引来,所以父亲忙着转移部众没来会议。”

  “哈丹吃了败仗,消息传到我的本部,我那里也有叛徒逃走。”俺巴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