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813章

作者:王梓钧

  英国本土,小国寡民,自然可以这样搞。

  你在中国这样试试?

  分分钟农民起义。

  朱铭现在面临的,不是蒸汽机的问题。

  而是把小冰河期的天灾挺过去,把粮价给慢慢打下来。然后继续开发湖南湖北,再吞并消化安南地区,用安南的粮食支援广东、福建。

  接着,才是放开对山东、江南的棉田限制,让棉花产量根据市场需求而增加。

  开拓海外殖民地,从印度获取棉花,这种模式虽然可行。但在航海成本进一步下降前,是不可能抑制本土棉田无序增加的。商人和农民,只会根据眼前利益做事!

  什么,用化肥提高农业产量?

  直到朱家父子穿越那会儿,已经21世纪了,全球也只有十多个国家能自产化肥。

  化肥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而不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历史上的第一种化肥,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而解决化肥的大规模生产问题,更是在辛亥革命的前两年。从化肥在实验室出现,到化肥的大规模生产,用了半个多世纪。

  朱国祥要是能把化肥大规模搞出来,以那种科技水平,大明早就能开着飞机投炸弹了!

  伸手在小火炉上向火,朱国祥问道:“下一步,你准备做什么?”

  “吞掉大理,”朱铭说道,“不过要等粮食充裕以后,去年打西夏耗费了太多粮草,而且连年天灾搞得储粮所剩无几。如果能风调雨顺两三年,征讨大理的粮草就够了。现在打当然也可以,但战后移民的粮食没法解决。”

  朱国祥道:“广西、川南、湘西、贵州,一直在流放罪犯和移民开垦。继续这样搞十年,等边境人口充实起来,再打大理就瓜熟蒂落了。为啥要急着几年时间搞定?”

  “铜矿,”朱铭解释道,“铜钱外流太严重,反而是白银进口多起来,逼得我把铜本位都改成银本位了。以前是银价锚定铜价,现在是铜价锚定银价。”

  “云南那边的铜矿是很多,但能把缺铜的问题解决?”朱国祥对此一知半解。

  朱铭笑道:“清朝中后期,中国95%的铜产量来自云南。云南铜,江淮盐,那是清朝中期的两大财源。”

  朱国祥问:“云南的铜矿,现在勘探出来了吗?”

  朱铭说道:“肯定没有勘探完,但已经在开采的就足够了。听商人带回的消息说,大理国在三年前,一次性就用铜铸了上千尊大小佛像!”

  “大理国真有钱。”朱国祥啧啧赞叹。

  甚至早在南诏国时期,就已出现重愈十万斤的建极大铜钟,到如今都还是大理的镇国之宝!

  可想而知,那里是真不缺铜。

  大理国灭亡原因:产铜!

  (有人说,宋代宰相的俸禄才300贯。真实情况是,宋代宰相有各种福利,仅食料钱一个月就补贴300贯,如果带节度使虚衔就补贴400贯。还有职钱、禄粟、添支钱、元随钱、贴职钱、公使钱、冬春绫罗绸缎、炭薪草料蜡烛食盐……)

  (一个身兼观文殿大学士的宰相,仅公使钱就有每月1500贯。拿包拯获授的龙图阁直学士来举例,仅这个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每月就有500贯的公使钱。公使钱说是用来公务接待,其实全凭当官的自行处理。)

  (朱铭把那些杂七杂八的都取消了,只保留少部分福利。中枢重臣即便月入千贯,也仅是宋朝的多少分之一。)

第1002章 电气时代?

  聊了一阵,朱国祥站起来:“给你看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朱铭好奇跟上去。

  朱国祥笑着说:“保证你看了震惊得很。”

  大冬天的,风雪交加。

  父子俩坐着马车,前往东廓城。

  那里有个小院,以前用来藏匿宝马车,朱国祥还带着工匠在那儿搞发明。

  虽然朱国祥已经搬走好几年,但那个小院却一直留着。

  “嘎!”

  院门打开,几个年轻人迎上来。

  一个是朱国祥跟文小妹的儿子,叫做朱文竹,封号为闽王。

  一個是从诸多工匠学徒当中,脱颖而出的顶级工匠余昂。

  一个是在太学赖着读了十年,天文地理、四书六经、数学物理皆通的张从道。

  院门关闭,房门打开。

  堂屋正中央的桌子上,放着个高约一尺的物件。

  朱铭看向那物件旁边的电线,压住内心激动问:“电池?”

  “不错。”朱国祥点头。

  朱铭说道:“怎么搞出来的?”

  “隐约懂得原理,慢慢做实验呗。”朱国祥微笑道。

  朱国祥发明电池,前后折腾了五年。

  刚开始用线圈来手摇,感觉不是现阶段的正确出路。物理方法他暂时放弃,继而转为化学方法,努力回忆元素周期表。铜是最先选的,另外的材料慢慢做实验。

  朱国祥指着电池说:“一块铜片,一块锌片,中间夹着盐酸片,再反复进行堆叠,中心用的是石墨棒。”

  “锌容易制取吗?”朱铭问道。

  朱国祥说:“大明铸币厂,铸造的铜钱就含锌。蔡京铸造的夹锡钱更狠,铅含量26%,锡含量13%。现在的制锌工艺,已经能够达到要求了,不过还可以继续改进。”

  中国历史上,制锌工艺攀登高峰是在嘉靖年间。

  后来有一艘清朝中期的沉船被打捞起来,船上的锌锭纯度达到了98.99%。

  “盐酸呢?”朱铭又问。

  “最开始我用的是盐水,后来想起……”朱国祥扭头看了看其他人,“你知道的,我就改成了盐酸。制备盐酸我就用了一年多时间,目前已经有两种方法。一是用铅催化煅烧黄铁矿,二是用胆矾,直接蒸馏就可得硫酸。再用硫酸加食盐,就能得到盐酸。”

  朱铭仔细查看这个电池:“好像结构很简单的样子?”

  朱国祥笑着说:“只要造出了一个电池,就能造出无数个,比研发缝纫机简单无数倍。文竹,给你皇兄演示一下。”

  朱文竹立即上前,用电线接通正负极,电磁铁就把一枚铁钉吸起。

  朱铭盯着电池看了好一阵,突然间有点精神恍惚。

  他这里棉花还没彻底推广呢,朱国祥竟然把电池搞出来了。

  难道要跳过蒸汽时代,直接进入电气时代?

  良久,朱铭说道:“你这种电池,输出的电量有限吧?”

  “确实很有限,”朱国祥说道,“其实最原始的手摇发电机,我也已经搞出来了。但想要大规模运用,还得先通过蒸汽机来发电,也就是造一个煤炭发电厂。现在的短板,其实是炼钢,把炼钢技术也提上去。”

  朱国祥攀的这些科技树,完全不按正常轨迹,在朱铭看来着实有点魔幻。

  在两宋之交的时间段,蒸汽和电居然都有了。虽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距离大规模投入使用还早,但一百年之后能发展成什么样子?

  朱铭难以想象。

  朱国祥笑道:“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这个电池可以先运用起来,我打算下一步发明有线电报。”

  “有线电报?”朱铭看向其他三人,装作一副不明白的样子。

  朱国祥说:“我跟他们三个,已经在着手做了,目前正在设计电码。”

  朱铭就觉得很神奇:“你一个研究种地的,怎就知道这些?”

  朱国祥跟儿子勾肩搭背,低声说:“都是初高中的物理化学知识啊。我知道大致的原理,再带着一大帮人,潜心研究好几年,如果还弄不出来岂不是太笨了?”

  朱铭跟老爸交头接耳问:“电灯泡呢?”

  朱国祥说:“实验过了,亮不起来。我估计要把灯泡抽成真空才行,反正实验了很多次都不能亮。”

  “有线电报有把握吗?”朱铭问道。

  朱国祥说:“有线电报非常简单,我在研究手摇发电机时就有想法了。但我不知道无线电报怎么弄,只晓得是运用电磁信号,你知道电磁信号怎么发送和接收吗?”

  “我是文科生,你有点强人所难了。”朱铭提醒说。

  父子俩搂在一起低声交流,把旁边三个年轻人都看傻了。

  尤其是朱文竹,羡慕皇兄和父亲感情深厚,他只在小时候跟父亲如此亲密过。

  朱铭问道:“有线电报什么时候能弄出来?”

  “半年之内。”朱国祥说。

  朱铭再度无语,他难以想象,自己通过发送电报,给前线的岳飞传递军令,那是一种怎样的稀奇体验。

  岳飞,电报……

  两个词汇组合起来就很离谱,充满了一种蒸汽朋克的荒诞美。

  现在的问题是,蒸汽机搞出来了,电池也搞出来了,接下来该怎么发展?

  思来想去,朱铭觉得顺其自然最好。

  蒸汽机先运用到官营的工厂和矿山,比如锻铁、铸币等等。对电池的使用,则是从有线电报开始。

  不主动往民间推广,但也不禁止民间传播,同时利用太学传授相关知识。

  民间能学到多少,学得有多快或多慢,朱铭都任其发展不去干涉。

  只靠朱国祥和他的团队,不断突破技术可以,但具体运用拓展却很难面面俱到。民间自有聪明人,会把这些细节给补上,拓展蒸汽机和电池的使用方式。

  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朱铭能够想象得到,当电池和电磁铁拿到太学,会引起师生们怎样的轰动。

  这两个玩意儿又结构简单,太学师生很快就能大量复制。然后他们会继续研究电学,把这个当成新奇玩具,尝试各种各样的用途。

  离开小院,父子俩同乘一车,其他人另乘一车。

  朱铭感慨道:“在北宋末年,发展出火枪火炮已经有点离谱了。伱现在又是蒸汽机,又是电池电报,五十年以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朱国祥无法回答,只能再次提醒:“钢铁啊,炼钢技术得追上来。这个我是真不懂,想研究都不知怎么下手。”

  “慢慢来吧,不要着急,我们发展得过快了。”朱铭说道。

  朱国祥说:“那个张从道很好,绝对是个天才。而且没有结婚,整天读书搞研究,对当官没啥兴趣,我打算把三女儿嫁给他。”

  “这个你自己决定。”朱铭无所谓。

  ……

  大理国,一位公主此时也在大婚。

  国相高量成的原配病逝,段誉把女儿嫁给他续弦,再度加深君臣之间的合作。

  但是,君臣联手也压不住高氏。

  高量成能够震慑大理国内其他大族,却镇不住高氏内部各种势力。

  如今,高量成迎娶公主,不但没有平息争端,反而激化了这种矛盾!

  现在是一群段氏子孙、一群高氏子孙,在互相寻找盟友各自争权。

  段氏子孙,都想做皇位继承人。

  高氏子孙,都想做高氏继承人。

  段誉已经指定了太子,但其他儿子不管这个。高量成已经是高氏的家主,但其他高氏子也不管这个。

  形成这种复杂局面的原因,是高皇后病逝却没留下嫡子。

  现在所有的大理国皇子,包括太子在内,全都是庶出的。不管立谁做太子,其他皇子都不服,而且他们有不服的底气。

  那个底气就来自高氏。

  国相高量成的父亲是庶出子,他爷爷废长立幼引起高氏动荡,当时就连高皇后都卷进去了。

  现在,支持高量成的高皇后已死,高氏各派系又闹起来。

  高泰明的子孙,高泰运的子孙,高升祥的子孙……个个都有地盘和军队,个个都不服高量成。他们趁着高皇后死了无嫡子,各自选择扶持一位皇子,既帮皇子争夺帝位,也为自己争夺高氏家主之位。

  “陛下,公主此次大婚,高氏各支一个都不来,只派人随便送了点贺礼。”负责送公主出嫁的太监回来禀报。

  段誉愤怒至极:“一个都没来?”

  太监回答:“都没亲自道贺,以各种理由推脱。有称病休养的,有要镇压乱匪的,反正都没有露面。”

  “我知道了。”段誉深吸一口气,让太监暂且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