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599章

作者:王梓钧

  几个官差立即把杨浩按住,而且表情颇为兴奋,很明显杨氏名声极臭,在早年的茶马贸易中害死很多人。

  “反了,都反了,你们竟敢对杨家动手,一个个就等着灭门吧!”

  杨浩还在无能狂吼,孙梦良充耳不闻。

  又过了几个小时,一个衙前跑来说:“找到铸钱模具了,就沉在铁溪河里,潜水摸了好半天总算寻见。还从河底摸出许多铁钱,毛边都没磨掉,一看就是新铸的。”

  孙梦良大喜:“继续打捞!胡都头,你临时招募些青壮,呼朋唤友谁来都行,去把杨家老宅给围住,一个都不许放走。”

  “遵命!”

  胡鸣感觉自己要立大功了,今后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季,卖给私人的五处铸钱监,有四处陆陆续续接到工匠举报。

  这些家伙明明就不缺钱,却冒着被夷三族的危险,暗中干那铸造私钱的勾当。

  私铸铜钱也还罢了,至少能用。

  私铸铁钱,却完全是跟朝廷对着干,皇帝和太子巴不得铁钱早点熔毁完毕。

  只要查实,涉案户主和实际管理者直接砍头。三族之人虽能特赦,却也要流放川南,从此跟那些蛮夷打交道,而且所有财产全部充公。

  这也算支援西南大开发了。

  今后四川的犯事者,罪名够得上流放的,一律往川南那边扔。

  筠连、盐津、叙永、古蔺……如今都在蛮夷手中,迫切需要汉人去充实。

  远在京城。

  内阁与户部正在激烈讨论,是否该在四川重新发行纸币,一大半官员都持有反对意见。

第745章 大明宝钞

  几位阁臣当中,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纸钞的,居然是武官转文官的种师道。

  种师道的情绪非常激动,甚至站起来拍桌子:“不管是交子还是钱引,凡世间纸钱者,皆祸国殃民之物。纸者,非金非玉,竹木可制,一旦泛滥,祸患无穷。大户数代之经营,小民一生之积蓄,尽丧于此物者众矣。前宋之西军,便是葬送于交子钱引!”

  众臣相顾,支持发钞者都不好接话,反对发钞者则连连点头。

  种师道所言句句属实,而且有亲身经历的切肤之痛。

  宋徽宗继位之初,交子就已经被玩崩了。

  但赵佶和蔡京这对君臣,连陕西和淮南都发行铁钱,四川铸钱监业务忙不过来,甚至让浙江铸钱监帮忙造铁钱。他们怎么可能不盯上纸币?

  崇宁元年,蔡京通过茶马司,强行在陕西发行交子。

  由于交子在四川信用崩溃,刚开始蔡京还不敢玩太大。第一年只发行了三百万贯纸钞,而且拿出一百万贯铜钱做储备金。

  在陕西初步取得信用之后,第二年竟在刚收复的河湟发行交子。

  被派到河湟戍守的边军,所领军饷全变成纸钞。因为局部发行纸钞太多而河湟物资又严重不足,士兵拿着纸钞却要饿肚子,导致次年河湟边军逃亡大半。

  第三年,蔡京又在河南发行交子。

  第四年,除了两浙、两广、两湖、福建之外,就连江南和江西也都发行交子。而福建之所以不发行,纯粹因为那里是蔡京的老家。

  就此,蔡京发行的交子,信用完全崩溃。

  但依旧没有停下脚步,蔡京把交子改为钱引。换一个名字,换一个发行机构,继续他的疯狂印钞之旅。

  数年之间,仅为了开销陕西军费,蔡京就发行纸钞2430万贯。

  兰州与河湟一带,边军领到的全是废纸,年年征兵戍守,月月士卒逃亡。

  直搞得全国天怒人怨,交子、钱引无法流通,宋徽宗和蔡京才终于被迫收手。

  翟汝文接着种师道的话头说:“距离蔡京停发纸钞,如今还不到二十年。全国军民早就被搞怕了,尤其是士兵和商贾,他们一听到交子、钱引两词,首先想到的是逃难避祸。大明现在不缺钱粮,国库日渐盈余,为何要发钞引来天下疑虑呢?”

  甚至就连陈东也说:“当年,蔡京在两浙也想发纸钞,商贾反应激烈串联罢市,甚至连纲运、漕运也受影响。为了漕运安全,蔡京才放了两浙一马。国朝以仁政立信于民,今发纸钱虽得其利,却是因小失大万万不可取也!”

  张镗跟着说:“就算要发纸钞也不可作为军饷发给将士。稍不注意,恐有士卒哗变。”

  一个又一個大臣发言,反对者占了一大半。

  朱国祥、朱铭父子俩相视苦笑,都是赵佶和蔡京干的好事啊,滥发纸币把全国官商军民都搞出心理阴影了。

  现在解释再多都没用,因为众臣都非常明白,他们知道纸币的好处和弊端,也知道只要不滥发就行。

  问题是,一旦开了口子,谁能保证今后不滥发?

  而且纸币信用破产,距今不到二十年,百姓还没从阴影里走出来。就算强行发钞,也很难保证其正常流通。

  纸币流通,最重要的就是信用啊!

  宋朝刚刚发行交子时,由于难以仿造,而且便于携带,那是真受百姓欢迎。一百贯的纸币,能换一百多贯钱,实际使用价值甚至超过其面额。

  钱琛其实也是反对发纸钞的,但朱太子私下跟他沟通,此时不得不站出来说话。

  他拿出一张已经做好的样钞,开始介绍大明纸币:

  “此钱不以交子、钱引为名,而是叫做大明宝钞。”

  “宝钞的防伪沿用交子,以十色笺印刷。宝钞背面,以明纹印日月图案。宝钞正面,以明纹印面额和山川宝鼎。”

  “至于暗纹,则印大明圣天子之头像。”

  “前宋交子,多采用红黑两色套印。官家嘱托工部匠人,创四色套印法,大明宝钞皆改为四色套印。”

  “另有花押等防伪标识。”

  “每一张大明宝钞,须盖内阁、户部、工部与督察院专用印钞章。每次增发宝钞,须皇帝、内阁、户部、工部、督察院共同商议通过。”

  “凡有伪造宝钞者,即私印大明圣天子头像,即伪造内阁、户部、工部、督察院之官印。以谋反罪论处!”

  “朝廷拟设宝泉局,专司印刷宝钞。宝泉局主贰官,由户部、工部、督察院选派担任,并进内阁讨论,交由陛下批准。”

  “每发一百贯宝钞,须有二十五贯或金或银或铜之钱币为储备金。”

  “宝钞可用于纳税,官府不得拒收。即便损坏,只要能够辨认字迹,只要还有七成以上钞面,官府皆不可拒收。”

  “损毁或折旧的宝钞,可送回宝泉局换取新钞。”

  这张样钞由钱琛递出,在阁部院大臣之间传阅。

  其采用的纸张十色笺,源于唐代四川的水纹纸。

  这玩意儿可以做水印图案,有明花和暗花两种水印。

  暗花必须对光射透才能看到,明花则有凸起的颗粒感。是不是跟你手里的软妹币很像?

  别太小瞧古代纸币的防伪技术!

  还有花押等防伪标志,这些都被大明宝钞沿用,而且还从两色套印改为四色(青黄红黑)。

  这种宝钞,成本不小,技艺颇高,能仿造的都不是一般人。

  朱铭补充一句:“大明宝钞发行之后,全国能造十色笺的造纸坊,必须到本地官府去报备。每月造了多少张,又卖给了哪些人,切割下来的边角料怎么处置,都需要在官府详细记录!若是不守规矩,轻则罚款,重则……哼哼。”

  众臣一脸懵逼,刚才大家不是在反对吗?

  咋就突然甩出一张样钞,而且还讲起了怎么处置造伪钞的?

  朱国祥说道:“大明宝钞,暂时只在四川及汉中发行。四川商业繁荣,可市面上全是铁钱,大额交易皆以丝绢代钱行之。这都什么年代了?现在是大明新朝,商贾还在用丝绢当钱,跟以物易物有什么区别?丝绢再值钱,那也是实物,运输成本极高。本地交易尚可,若是运到外地交易,商贾那是大大的不方便。”

  钱琛又拿出一份调查报告,那是朱国祥、朱铭派人调查的。

  钱琛说道:“四川省以及汉中府,其实在时局稳定之后,富商大贾已经重新用商票了。往往是长期合作、值得信赖、又分属两地的富商,他们自己印制商票私下交易。”

  “比如我是成都的巨贾,我有值得信任的富商在汉中。我们两个互发商票,再盖上私印和签名,并在账簿上记录,就可以异地兑换实物。这跟宝钞有什么区别?”

  “陛下和太子的意思,今年先发三百万贯宝钞,在成都、汉中和渝州三地,设立宝泉局的分司。”

  “先让当地的富商巨贾,用铁钱或实物来购买宝钞。宝钞发行的最初几年,不涉及普通百姓,只在商贾之间当成商票来用。”

  “而且,商贾如果想兑现,可立即前往宝泉局,把大明宝钞兑换成铁钱。暂时只能兑铁钱,今后还可以兑银元和铜钱。”

  “等宝钞在商贾当中获得信誉,再渐渐发行更小面额的,平民百姓也能用来日常交易。”

  众臣听完,仔细琢磨,发现找不出纰漏。

  至于宝泉局,则有些不伦不类。

  它同时受到户部、工部、督察院的领导,具备印刷、发行纸钞的功能。有点像央行。

  而宝泉局的派出机构,具有自由兑换纸钞和金属钱币的功能。又有点像商业银行。

  但是,它暂时没有存储、借贷功能。

  朱国祥说道:“如果诸卿没有异议,那就这么定了。”

  不少大臣欲言又止,但终究没有再反对。

  皇帝和太子,把样钞都搞出来了,而且制定好一系列规则,这明显就是筹划很久的事情。

  只那个四色套印技术,估计就让工部研发了好几年。

  大臣们现在反对还有用吗?

  不但无用,还会闹得君臣之间不愉快。

  朱铭说道:“第一年发行三百万贯宝钞,第二年再发行五百万贯。如果商贾乐意接受,也可以酌情增发。但无论发多少,都必须准备金充足,没有准备金时不得滥发。此事须谨慎,前宋纸钞崩坏当引以为戒。”

  “是!”

  众臣应诺,其实颇不是滋味。

  朝廷的底线,永远都是没有底线。

  现在准备金和宝钞比列定为1:4,今后财政紧张就可能变成1:5,乃至于不要脸的变成1:100。

  太祖、太宗守规矩,开国大臣们也守规矩。

  可一百年、两百年之后呢?

  越到王朝中后期,就越没有底线,财政出问题了谁管那么多?

  当十钱、夹锡钱、铁钱这些再烂,那也属于金属货币,勉勉强强是可以使用的。唯独纸币这玩意儿,印多了就真变成废纸。

  翟汝文离开皇城,叹息道:“纸钞又现,百年之后如何收拾?”

  种师道却说:“百年以后哪里管得了?只要现在不发给士卒即可。”

  萧楚说道:“百年以后,大明如果入不敷出,朝廷多半也会发纸钱。如今发不发,其实没多大干系,凡事不可因噎废食。”

  众臣心思各异,但大都比较担忧。

第746章 宝钞不够分

  萧楚在内阁转了一圈,便又前往东宫求见。

  朱铭热情接待,亲自给这老头儿冲茶。

  瞎扯闲聊一番,萧楚问道:“交钞之利,无非有二。其一也,便于携带,可通贸易。其二也,以纸代金,可获锱铢。太子在四川发行宝钞,其根本用意为何?”

  朱铭说道:“皆有。”

  萧楚又问:“息兵一年,国库便有盈余,如今又在倭国发现金银矿。大明朝廷真的缺钱吗?”

  “暂时不缺。”朱铭说道。

  萧楚说道:“朝廷既不缺钱,那在四川发行宝钞,便是为了通货贸易。”

  朱铭点头:“然也。四川商贾,大量存储丝绢,把丝绢当成钱财囤积。用商票交易的只是少数,四川各地的大额交易还是以丝绢为准。川中富庶之地,就因为钱币掣肘,其商业始终与外省有阻碍。我听人说,甚至有商贾把上品红茶当钱财的。”

  萧楚生怕激起太子的逆反心理,小心翼翼顺毛捋:“若是为了通货,确实应当在四川发行宝钞。”

  朱铭笑道:“萧先生直接说后半段吧,前面的恭维客套可以免了。”

  萧楚开始进入正题:“宝钞的好处,一在通货,二在敛财。宝钞的坏处,却在滥发。有没有一种法子,可得其好处,而去其坏处呢?一旦做成,不但四川可发宝钞,全国各省都可发宝钞!”

  “请讲。”朱铭说道。

  萧楚挺直腰杆说:“只发一百贯和五十贯的大额宝钞,专门用于商贾交易。至于小额交易和日常买卖,则还是以银元、铜钱为货币。这样一来,朝廷既得发钞之利,商贾也得通货之便,还对升斗小民没有影响。”

  朱铭说道:“这个做法,我也想过,并与父皇反复商讨,确实是最稳妥的法子。”

  “既有稳妥之法,为何还要弄险呢?殿下也说了,朝廷并不缺钱,不可因小而失大啊,”萧楚劝谏道,“百年之后,或许有君臣滥发宝钞,但此事不该始于开国圣君。太祖太宗,一朝之祖宗也。祖宗先行之,后来者必效仿,且可振振有词不加遮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