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598章

作者:王梓钧

  “真正执行起来,比你想象中更难,河南、江西这种省份尤其难。”

  “至于陕西,我暂时都不敢动。因为陕西有大量贫瘠边地,戍边需要每年征发大量丁役。大明确实不怕西夏,很多陕西边军也抽调外省,可熙河、横山地区却有大量寨堡,这些寨堡都得全省征发丁役钱来维持。”

  “陕西又丁少地多贫穷,一旦摊丁入亩,百姓负担沉重,必然民变丛生。朝廷正在让内阁拿出方案,每年由中枢多划拨钱粮,以减少陕西省的丁额,安排妥当之后才敢去摊丁入亩。”

  “当然,摊丁入亩最大的问题,还是彻底清查各地田亩。这也是闹出乱子最多的原因,必须重新制定鱼鳞册,把乱七八糟的土地归属给理清,田根(田骨)、田面(田皮)得好生捋顺。否则无数的土地纠纷官司,就能把府县官吏累得半死。”白崇彦听完这一席话,顿觉头大如斗。

  朱铭笑道:“我已让吕本中给你开路,让吕家去查洛阳大族,去年拆分迁徙了一批。否则的话,你去了河南之后,便在洛阳都举步维艰。”

  白崇彦拱手说:“臣必竭尽全力办好。”

  朱铭说道:“不用着急,三年不成,那就六年。等你从河南卸任,至少是一个尚书职位。”

  河南有個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洛阳等少数府县,现状是地少人多,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而又有很多府县,地多人少,甚至是大片土地抛荒。

  如果直接摊丁入亩,必须通省均摊,导致富裕府县的百姓负担沉重。

  如果不通省均摊,人少地多的穷县同样负担沉重。

  因此,白崇彦需要先安排省内移民,把人口稠密的富县百姓,分批迁徙到地多人少的穷县。还得在迁徙移民过程中,各县互相配合,趁机清查土地,捋顺一团乱麻的土地确权。

  在河南摊丁入亩,比在江西还困难,因为它集齐了各省遇到的所有问题。

  江西反而相对简单,只要脑袋硬、胆子大,铁腕打击士绅即可!

  朱铭拍拍白崇彦的肩膀:“你在河南打开局面之后,我这里就可以放心迁都了。以后,洛阳周边改为京畿,开封变成河南省会。”

  “真要迁都?”白崇彦一惊,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是在为朝廷迁都打基础啊。

  朱铭笑道:“黄龟年能力不俗,又非世家大族出身,我让他去河南给你做副手。”

  “那还好。”白崇彦认识黄药师。

  清代的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延续。

  其实在明代部分地区,已经有官员这样搞。即进行一条鞭法改革时,顺手把丁役钱也鞭了,当时名叫“丁随田办”、“随粮派丁”。

  朱铭现在搞的摊丁入亩,却不是跟银子挂钩,也可缴纳铜钱或粮食。

  另外,商贾和工匠的徭役朱铭不敢直接往田赋里摊。

  这源于宋代的畸形城市化发展,导致城市化率过高。商贾和工匠的丁役钱如果摊进田赋,必然导致农民难以承受。

  明清两朝则不同,由于生产力长足发展,兴起大量的城外市镇。又以一个个小镇为中心,孕育出中国独有的乡土经济模式,农民去镇上赶集就能获取生活物资。

  说个数据就清楚了,南宋极盛时期的江南地区,其小镇数量只有明代的四分之一。

  两宋则是失地农民,一股脑儿的往城市跑,没有形成那么多小镇。等于是明清的小镇居民,大部分成了城市居民,那城市化率能不高吗?

  造成这种现象,生产力发展不足是一个原因,官府对农民压榨太狠也是一个原因。

  即便朱国祥、朱铭父子,取消了大量苛捐杂税。但宋代遗留下来的重税传统,导致大明新朝的实际税收,相比历朝历代依旧很重。

  白崇彦拿着一堆摊丁入亩资料,全是各省施行时的典型案例。

  朱铭害怕地方官束手束脚,对于那些搞出民变的官员,只要做得不是太离谱,一律不予严重处罚,只是象征性的罚俸一两个月。然后,再寻个时机进行嘉奖。

  甚至有县令派遣差役,出城抓捕闹事百姓。吓得百姓惊慌逃命,在护城河边争相过桥,落水溺死八十多人,朝廷也只是罚俸三月而已。

  那个县令屁事儿没有,反而是串联闹事者,被举家发配到幽州耕种。

  政治信号释放得非常明显,很多想要往上爬的官员,都莽足了劲推行摊丁入亩。

  白崇彦来到洛阳,黄龟年率领官吏出城迎接。

  左布政使白崇彦,右布政使黄龟年,按察使章谊,都指挥使张近,洛阳知府吕本中,还有一些参政、通判、县令等,这就是洛阳三级衙门里的官员。

  章谊是章惇的同族后代,平时看似老好人一个,关键时候却能当机立断。

  历史上,他因多次解决钱粮问题,被赵构提拔为户部尚书。还在苗刘兵变时提出合理建议,也懂得招商、屯田那一套,属于南宋实干派官员。

  这个时空,章谊因为推行摊丁入亩得力,被朱国祥提拔为河南按察使。

  张近则是在金州追随朱铭起兵的老人,担任主将时擅杀不听话的副将,严重影响他后面的正常升迁。因为作战断了一根手指,就被朱铭扔去巡检系统,多次军改之后升为河南都指挥使。

  洛阳众官员,为白崇彦接风洗尘,言谈甚欢,颇为和谐。

  次日,白崇彦问黄龟年:“德邵兄先来履任对河南更为熟知,哪些官员可以勠力齐心?”

  黄龟年笑道:“皆可。”

  白崇彦恍然大悟,原来太子已经安排好了,他立即招来章谊、张近、吕本中等人议事。

  吕本中是最积极的,他被朱铭忽悠到洛阳,身为吕家子负责清查吕家。虽然早就分居两地,但二吕同源啊,洛阳吕氏把吕本中恨得牙痒痒,他在洛阳的名声完全毁了。

  一不做二不休,吕本中干脆豁出去,一心一意清理洛阳大族,被他发配去陕西、幽州的各族子弟就有近百人。去年又拆分大族,把两千多人迁徙到北方各县。

  “洛阳府各县百姓,还是人多地少,必须往南边搞省内迁徙,把南部州县的荒地都开垦出来!”吕本中变得越来越铁腕。

  黄龟年说道:“宜叟兄(章谊)善于理财,迁徙百姓所需的钱粮、种子、耕牛、农具,还须宜叟兄多多筹划。”

  章谊说道:“我只是按察使,无权做这些事。”

  白崇彦说:“那就临时弄一个差遣,章先生来牵头负责。”

  黄龟年道:“我跟杨将军,盯着移民之事,防止出什么乱子。”

  张近拱手道:“若有宵小生乱,俺就调兵扫平!”

  章谊提醒道:“各地县令和士绅豪强,才更需要安抚,实在不行得用强。”

  白崇彦说:“俺过几日便动身,巡查全省各个府县,当面跟地方官和士绅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诉求,能安抚便安抚,如果安抚不了就用强硬手段!太子说不着急,用六年时间在河南摊丁入亩,但咱们做臣子的怎能拖延?今天便定下一个日期,三年之内要完成此事!”

第744章 四川铁钱问题

  四川暂时不搞摊丁入亩,因为货币改革更为棘手。

  朝廷想用银元和铜钱,渐渐代替四川铁钱,但执行起来实在太困难了。

  不能直接废除铁钱,否则四川必然生乱,无数百姓的财产将会清零。

  而如果要循序渐进,富户又成为最大阻碍。

  他们会搜集市面上的银元、铜钱,藏在自家地窖里传给子孙。

  北宋初年改革四川货币,就是这样被搞砸的,扔再多铜钱进四川,都被富户悄悄囤积起来。气得北宋朝廷直接摆烂,而且下令铜钱不得入川,以防把各省铜钱卷入四川这无底洞。

  内阁和户部牵头去年制定了四川(及汉中)货币腾换方案。

  第一,关闭邛、嘉、雅、利、夔、眉、益七地铸钱监,今后四川不再铸造铁钱。

  四川(及汉中)七大铸钱监,改为冶炼钢铁、打造铁器。其中五监转为私营,剩下两监转为打造兵甲。

  第二,严厉打击私人铸钱行为。

  依法应当夷三族,但朝廷决定特赦,转为发配川南蛮夷之地!

  鼓励百姓举报,一经查实,厚赏五百贯。若案情重大,厚赏一千贯。

  第三,允许百姓用铁钱交税。

  官府所得铁钱税款,留诸地方者自用,上交中央者全部熔炼。等于每年销毁一批上交中央的铁钱,这会让中央税收锐减,北宋朝廷是不愿意干的,朱氏父子却认为对长久有利。

  第四,每年通过转移支付,向四川各府县,发放一批外省铜钱。

  这些外省铜钱,只能用于基建和俸禄。比如修缮官道、栈道、水利等等,也可向官员发放工资。

  ……

  雅州,名山县。

  这里所产的名山茶,是宋代茶马交易的拳头产品,深受草原各族首领的喜爱。

  所以名山百姓很苦啊,士兵押茶死亡逃散太多,就改为征发役丁押茶。他们从川西一路北上,由汉中进入陕西,接着再前往青海或西夏。

  一趟来回,死者近半。

  名山县的穷苦百姓,对大明极为忠诚。

  因为茶马贸易换了方式,改为商人采购运输,四川茶商运到汉中,汉中茶商再运去兰州,由兰州的茶马司负责收购。

  官运改为商运,立即就不死人了,就算死人也属于意外。

  名山县除了茶叶,还特产铁钱!

  百丈监(铸钱机构)位于名山县、百丈县、浦江县的交界带,去年朝廷宣布停产,卖给商贾转为民用。

  大明第一届进士孙梦良,此刻眉头紧皱站在铁溪河边。

  都头胡鸣快步跑来:“孙主簿,搜遍了也没找到,是不是弄错了?”

  旁边一个穿着褐衣的汉子说:“弄不错,这里私铸铁钱四个月了。对外说是冶炼生铁、打造农具,其实在悄悄铸造铁钱。官家是圣人,对名山百姓有大恩,官家说不准铸私钱,那就肯定是犯法的!”

  孙梦良沉默不语。

  举报铸私钱的汉子急道:“这里是杨十二郎亲自督造,隔三差五就来一趟。他还对工匠说,谁敢乱嚼舌头就杀人全家。平时周边山岭都有人放哨,不准任何人随意进出,我是翻山从那边悬崖逃走的……”

  说话间,一个中年男子坐船而来,登岸就拱手作揖:“见过孙主簿,在下杨浩,字养之,族行十二。”

  孙梦良面无表情:“等着。”

  “等什么?”杨浩一愣。

  孙梦良说:“等县令从州城借兵过来。”

  杨浩心中惊恐,故作平静道:“都是误会,何必惊动州兵。在下的族兄,早在前宋未灭时,就已去汉中投奔官家,如今却在延平做知府。听说孙主簿是福州人,家兄得空定去拜会一二。”

  杨家属于名山大族,拥有多座茶山,汉中属于他们的经济命脉。

  因此朱家父子在汉中起兵,把北上贩茶的通道给堵死,名山杨家麻溜跑来投奔。不但财源滚滚,而且还有杨氏子弟,一路升迁做到知府级别。

  孙梦良冷笑:“正因杨家有从龙功臣,又在名山神通广大,县令才不得不去州城借兵。我自问来得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你杨家还是提前收到风声。尽早供出县衙里谁是内应,审案时还能酌情轻判。”

  “哪有此等事情?私铸钱币可是要夷族的!”杨浩继续装傻充愣,“我名山杨氏,要钱有钱,要官有官。去年还从官府手中,买得这处铁矿山,不说日进斗金,也是吃喝不愁。怕是患了失心疯,才会做夷三族的买卖。”

  “呵呵。”孙梦良干笑两声。

  杨浩有些着急,又说道:“孙主簿,家兄不但在福建做知府,还与阁臣、尚书相熟,曾一起在汉中共事。若能解除今日误会,孙主簿今后有什么差遣,我名山杨氏保证竭力相助。”

  孙梦良质问道:“你是在用阁臣与尚书,出言威胁本官吗?”

  “不敢,只是想结交孙主簿而已。”杨浩连忙解释。

  孙梦良说道:“严县令那里,你也别瞎忙活了。就算他收过杨家的钱财,此事也不敢帮你们掩盖,而且还能趁机将功补过。你恐怕不知道,四川官员考评政绩时,如果破获私铸铁钱案,可以直接评为最上等。”

  杨浩听得双腿发软,这事儿他还真不知道。

  “拿下!”孙梦良喝令。

  都头胡鸣有些犹豫,建议道:“是不是该查明了再拿人?毕竟杨氏乃名山望族,而且还出了从龙文臣。”

  孙梦良看向胡鸣:“你也与杨氏有来往?”

  “绝对没有!”

  胡鸣矢口否认,随即大喊:“拿人!”

  “误会,误会……”

  见几个衙前冲过来,而且不听自己狡辩,杨浩竟从慌张变成嚣张,怒喝道:“我乃杨十二郎,谁敢拿我?”

  官差们还真被唬住了,一個个停下脚步。

  杨浩继续耍横:“我名山杨氏,与成都杨氏同出一源。前宋的成都茶马司官员哪个不跟我杨家相熟?到了大明新朝,太子进占成都的第二年,面对前宋官兵六路围剿,我杨氏冒着杀头的危险投靠陛下。这可是大功?这可是对大明的忠心?告诉你们,我族兄还是陛下的记名弟子,跟在陛下身边处理过一个月公文!”

  说着,杨浩又转向孙梦良:“你一个小小的主簿,拿着鸡毛当令箭,无凭无据就敢查到杨氏头上。惹得陛下龙颜大怒,伱这一辈子仕途都要葬送!”

  孙梦良嘲弄笑道:“陛下的记名弟子?嘿嘿,你恐怕不知道,陛下的亲传弟子,在洛阳碰了几千贯钱,也被陛下亲自下令严惩。你族兄是陛下的记名弟子,我就不是天子门生吗?吾乃大明第一科进士!”

  杨浩愈发心虚却嘴硬道:“从龙之臣更大,还是首科进士更大?你一个主簿,莫要胡乱呈威,这世上很多人你惹不起!便说四川两位布政使,还有这雅州知州,亦与我族兄有交情。”

  孙梦良说:“此言我记下了,一定上疏朝廷,请三法司彻查他们。”

  杨浩说道:“你一个区区主簿,有什么资格上疏朝廷?”

  孙梦良说道:“我是正经的进士官,怎就不能上疏?就算我的奏疏石沉大海,我孙家就没有故旧在做官?侯官孙氏,亦非等闲。拿人!”

  宋代的侯官孙氏,其远祖是孙权的儿子孙亮。

  一众官差面面相觑,他们听了半天,也没搞明白谁更牛逼。

  都头胡鸣却喊道:“拿人,听我的。”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