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296章

作者:王梓钧

  即将过年的时候,张镗、陈东等三十余人,结伴来到成都。

  “xxx拜见明公!”

  众人见面就拜,在兴元府观政三月,已然做出自己的选择。

  ……

  说到观政,时间且退回朱铭离开兴元府时。

  张根和妻子黄氏,还有五十多个士子,坐船前往汉中。

  这些士子,有的是太学劝退生,有两个桂州士子,剩下的全是金州本地人。

  船只先在大明乡停靠,沈有容代替朱国祥进行接待,全部在客栈暂时过夜歇息。

  张根夫妇去见女儿,一家三口相顾无言。

  张锦屏低头说:“父亲,母亲,外子已做出那般事女儿也只能嫁鸡随鸡,只是害苦了张氏一族。”

  “唉!”

  张根一声叹息,他还能责怪女儿不成?

  实在找不到事做,张根踱步出去溜达,身后始终跟着烦人的贼兵。

  此时正在收割稻谷,那遍地金黄的稻田,带来让人愉悦的丰收之感。可惜没看到多少男人,入眼全是妇女在下田劳作。

  “这便是朱家父子做的好事,”张根终于找到骂人的理由,“青壮都带出去造反了,连收割稻谷都得靠老弱妇孺。”

  张锦屏说道:“有了打谷机,妇人收稻也不算太吃力。”

  张根指着田里的一台机器:“那便是打谷机?”

  “对。”张锦屏点头。

  这种脚踩式打谷机,流行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多在南方丘陵山区使用,后来渐渐被烧油的机器取代。

  两个人抬着,就能上山下谷。

  一人即可轻松操作,另一人负责割稻,非常适合小家庭生产。

  经过朱国祥的改造,通体竹木结构,一根铁钉都不需要。用脚踩动踏板,棕带传动做功,竹片击打脱粒。

  张根脱鞋下田查看,仔细研究好一阵,点头说道:“此物方便,可节省壮劳力。”

  再联想到造反的朱家父子,张根变得更加恼怒好端端的造什么反?多发明几样便民机器不挺好吗?

  张锦屏说道:“等安置好更多流民,大明乡的一些妇人,就会去成都跟丈夫团聚。”

  张根知道流民从哪儿来的,京西南路那些昏庸之官,竟然放了好几拨流民过来从贼。

  歇息一日,继续行船。

  严大婆、沈有容、郑元仪等人,以及头领们的家眷,都要接去兴元府重新安家。

  朱国祥开府之后,他的幕府设在汉中,而朱铭的幕府暂时设在成都。

  父子俩对此都不在意,怎么方便怎么来。

  一路坐船西行,沿途到处都在秋收,汉中(包括整个四川)今年都是丰收年。

  东南其实也挺顺的,可惜入夏之后又遭洪水。

  究其原因,无非围湖造田过度,相应水利设施还未调整。

  朱勔搞花石纲动用太多民力,不但新的水利设施未建设,老的水利设施也缺乏维护,导致这些年几乎年年都有洪灾。稍微降雨过多,就有某处决堤。

  陈东眺望着江边的金黄稻田,忽然说道:“富元衡、雷观二人,应该是去为先生效力了吧?”

  “多半如此,否则怎会同时病逝。”魏良臣点头。

  陈东猛地来一句:“我有种预感,先生估计真能成事。”

  魏良臣说:“巴蜀空虚,西军又在河北,至少也能割据一方。西军若在河北大败,先生在四川就稳了。”

  “西军如果回来平乱,伱盼着哪面赢?”陈东问道。

  魏良臣说:“不知道。我既盼着朝廷平定巴蜀,又盼着先生席卷天下。前者忠于君,后者仁于民,这忠仁二字原为一体,如今却必须做出选择。”

  陈东笑道:“跟着先生学了那么久,还没体悟到忠字本义吗?孔夫子可没教导愚忠。”

  “话虽如此,知易行难啊,大宋毕竟是天命正统。”魏良臣叹息。

  经过最初的愤怒与迷茫,这些太学劝退生都渐渐冷静下来。

  他们目前还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第354章 观政二

  唐德宗狼狈逃到汉中,改元兴元,取振兴社稷之意。

  于是,汉中就变成了兴元府。

  张根一路至此,发现汉中并未遭到什么破坏,反而有种非常诡异的安定状态。

  此刻进城,街上百姓也喜气洋洋,没有过去两年那种愁苦。

  张根知道是什么原因,城市居民需要交的苛捐杂税,全部计算下来已经直接减半。

  不是朱国祥收得低,而是宋徽宗收得太重!

  沈有容掀开车帘观望,对严大婆说:“妈妈,这便是兴元府,果真繁华热闹得很。”

  “是热闹。”严大婆笑得合不拢嘴。

  她们两个现在不是婆媳,而是义母女的关系,白祺也成了朱国祥的养子兼继子。

  朱家父子起兵之初,严大婆吓得神魂不定,过些日子也就渐渐适应,现在甚至有些享受这种身份。

  她也不能帮着做事突然开始信佛,每天早晚念经祈福,祈求菩萨保佑朱铭一直打胜仗。

  马车挺大,文小妹、安娘、张锦屏、郑元仪也在车中。

  文小妹和张锦屏都心情复杂,只有安娘与郑元仪最纯粹,有的时候,眼界越宽、想法越多就越烦恼。

  利州路转运司衙门依旧阔气,现在成了朱国祥的府邸,佣人数量明显减少。

  女眷们被安排到后宅,严大婆、张锦屏、郑元仪合住一院。

  “这里比大明村好多了。”严大婆笑道。

  郑元仪搀扶着老太太:“我陪老夫人逛逛。”

  “好,好!”严大婆乐得合不拢嘴。

  张锦屏在父母面前从容淡定,私底下却是忧心忡忡,总梦见朱铭穿着盔甲一身是血,然后她满头大汗着从梦中惊醒。

  陪同沈有容去拜见朱国祥,张锦屏问候结束,就忍不住打听:“大人,可有大郎的消息?”

  朱国祥说:“前两天接到战报,大郎已攻克三泉县。”

  “无事便好,”张锦屏拿出两封信说,“这是儿媳与元仪妹子的家书,烦请大人随同公文寄与大郎。”

  “好。”朱国祥点头。

  又闲聊两句,张锦屏起身告退。

  朱国祥说:“汉中官员的家眷,你与有容可多多联络,请那些女眷去秋游也可。你出身大族,见多识广,平时须多帮衬有容。”

  “是,儿媳告退!”张锦屏屈身行礼离开。

  屋里只剩夫妻二人,沈有容瞬间变了脸色,带着责怪的语气质问:“都说好让祺儿做文职,你怎让他带兵打仗了?”

  沈有容很少生气的,万事都顺着丈夫,今日还是结婚以来第一次发火。

  朱国祥只能安抚:“他有自己的想法,劝也劝不住,多多历练也好。”

  沈有容不怎么会吵架,便坐在那里生闷气,不给丈夫好脸色看。

  朱国祥说:“我已经写信,让大郎尽量照顾,军中文职而已,没有什么危险的。”

  听得此言,沈有容的怒火稍息,但还是闷着不说话。

  朱国祥感觉浑身别扭,又安慰几句,便借口处理公务溜了。

  张根与众士子被召见,等到了大堂,才发现人数挺多。

  有利州路的官员徐敷言、柳瑊、刘会元、符行中等人,也有兴元府和利州的本地士子。

  “见过朱相公!”

  集体行礼的是各路士子,秉承着对朱国祥的敬意而已。

  其他当官的,却没给什么好脸。

  朱国祥鞠躬作揖:“在下才疏学浅,不善理政治民。虽说是请诸位来观政,其实害怕有什么做错的地方,希望得到诸位君子的斧正。”

  “不敢当,我等败军之人,哪找得出元璋公的错漏?”徐敷言没好气道。

  朱国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还请不吝赐教。”

  张根一路上都在想,见面肯定臭骂一通,质问朱国祥为啥谋反。此刻真正见到,却没有说话的欲望,木已成舟,问再多都是白费力气。

  左思右想,张根只问了一句:“观政三月真能离开?”

  朱国祥微笑道:“到时候悉听尊便。”

  “好。”张根决定混三个月就跑。

  朱国祥道:“这一个月来,已发布的政令悉数誊抄,诸君可以先熟悉一下,再决定自己要观政的衙门。今日讨论改制议题,还望诸君畅所欲言。”

  一个属官拿出黑板,用粉笔在上面写字。

  取消利州路,连同金州一起并入兴元府,再改兴元府为汉中府。

  众人觉得多此一举,不过是改路为府,从之前的州府平级,变成州是府的下级而已。

  朱国祥突然来一句:“若占领川峡四路,则设四川行省。行省设三司主官,分管民、军、刑。各位以为如何?”

  张根顿时有了精神,这是多出一级行政单位。

  原为:中央—路—府州军监—县。

  现为:中央—省—府—州县。

  这是父子俩商量的结果,说白了就是把明代那套弄过来,地方行政更加细化和垂直。

  事实上,明代还有一级隐形单位,即:道!

  隶属于布政司的是分守道,隶属于按察司的是分巡道。还有专管打仗的兵备道,专管考试的提学道,专管军队整肃的清军道等等。一个道,往往管理多个州府。

  陈东问道:“也即是说,今后的府与路相当,而朝廷只管行省?”

  朱国祥点头:“若无四川行省,则川峡四路一盘散沙,轻易就被义军所攻取。”

  这句话,听得张根极为赞同。

  川峡四路说是一个整体,其实都在各自为政。

  黄概以成都府路转运使的身份,兼任四川制置发运使。真正打仗的时候,他实际只能调动成都府路兵马,其余三路可以不听他的命令,须得朝廷临时派来经略安抚使之类。

  而且,经略安抚使若无开府大权,也很难实际管理麾下各路。

  大宋那种做法,方便朝廷收税,方便直管地方。代价是全国一盘散沙,官员各自为政,遇到打仗就一塌糊涂。

  朱国祥又说:“大宋官制太过复杂,今后只以差遣为准。官与职,皆改为虚衔,用来赐予荣誉。”

  柳瑊忍不住问:“俸禄怎么拿?”

  朱国祥说:“官、职、差遣,不管虚衔与实职,哪个品级高,就按哪个领取俸禄,不可能再一官两俸、一官三俸。”

  这是在消减俸禄开支,大宋的官员待遇确实离谱。

  朱国祥又说:“低级官员和吏员,俸禄较之大宋有所提升。至于料钱、职贴、添支、职田之类,全部合并为职贴,相应予以降低。”

  宋代高级官员的收入,实在是太过分了。

  就拿宰相来说,仅料钱一项就300贯,这纯粹是伙食补贴,禄米还要另算的。

  而与高级官员相比,低级官员和胥吏,工资低得连自己都养不活。

  朱国祥的改革,就是大减高级官员俸禄,稍减中级官员俸禄增加低级官员和胥吏的俸禄。

  不准再养无薪胥吏,根据地区情况,确定胥吏的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