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怪诞的表哥
也就是薛白初试牛刀、如火如荼地施政的同时,陈希烈也很忙,忙着稳固他的权位。
他几次亲自到韦见素的宅邸拜会,得到的回答都很敷衍,没给他这个宰相应有的尊敬。
“我家阿郎病了,不便见客。”
“老夫也年逾七旬了,尚在为国事奔走,韦公身体还要好些,如何能就此灰心?”
其实韦见素年纪也老了,他是大器晚成,不是身体更好。前两年跑到蜀地折腾了一趟,再因李琮当朝时的各种乱象气急攻心,近来确实是病了,只是不算严重。
终于,他不堪其扰,还是见了陈希烈。
两人相见,韦见素叹道:“何必呢?你我两朝元老,曾位极人臣,还有何不满足?”
“我为国事,岂是为个人前程啊。”陈希烈抚须道。
他就是不甘心,当了那么多年宰相,资历深厚,如今却不能真正掌权,每次都沦为摆设。
于是,他说起朝堂如今的形势,对薛白还是赞誉有加的。
“殿下贤明,一扫旧日气象,志在兴复大唐。可他根基尚浅,正值用人之际,可宰执之列岂能混入如杜有邻一般之庸才……”
说到底,还是想要与韦见素联手压制颜真卿。
说薛白根基尚浅,意思是他们还有掌握相权的机会。
末了,陈希烈道:“我知你有何不忿,有何担忧。放心吧,殿下心胸宽阔,我更是几次在他面前为你求情,你不必有所顾虑,一展抱负即可。”
韦见素终于喃喃道:“风烛残年,再一展抱负?”
陈希烈道:“不错,明日便来政事堂吧。”
***
政事堂也就是中书门下省,宰相处置国事的官署。
这日是双日,不必朝会。
颜真卿早早就到了,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堆积如山的卷宗,其中不仅有当下的公文,还有一些堆积的旧案。
陈希烈来了,则显得悠闲得多,每封公文都是扫一眼,看看有何大事。
他还命人煮了茶。
正在茶香四溢之际,韦见素到了。
听得门外的官吏们唤着“韦相公”,颜真卿与陈希烈都放下了手中的事务,之后对视了一眼。
几桩被两人暂时搁置的议程可以继续了。
简单的寒暄之后,三人围坐。
陈希烈、韦见素都是七旬,只有颜真卿还没到五十岁,两个白发对一个黑发,资历、人数上都是绝对的压制。
一桩桩分歧就被摆了出来,其中最大一桩就是崔祐甫的任命。
韦见素听了,沉吟道:“若论功劳,崔祐甫一封奏折即为朝廷开源节流,风气日新,此大功于朝……”
陈希烈知道他这么说,后面肯定还有一个“但”字。
正竖着耳朵听,门外却又传来了动静,听到有官吏正在唤什么相公。
三个宰相不由疑惑,如今实际上的宰相就他们三人,来的还能是谁?很快,一个高大的身影就大步流星地进了政事堂,解了他们的疑惑。
来的是郭子仪。
郭子仪因有“同平章事”之衔,说是虚职,但还真有资格到政事堂来参与议事,同样的还有李光弼。
而且他战功卓著、手握兵权,一旦真参与国事,话语权反而还更重些。
“哈哈哈,我是武夫,本不该来多嘴。”
郭子仪显得很豪爽,蒲扇大的手掌挥了挥,示意大家坐下说。
“不要多久,又得防秋,我很快得赶回泾原,本不该管朝堂之事。但近来难得有话想说,见猎心喜,见猎心喜。”
这成语用得不好,这里都是宰相,又有哪个是郭子仪的猎物?
但颜真卿还是问道:“郭公想说何事?”
“便是它。”郭子仪手一指,径直指向三人面前的文书,道:“朝廷既施了良策,日见成效,谏言之人立了大功,区区一个御史中丞之职,诸公何必吝啬啊?”
陈希烈一听就知道,这是薛白想安插杜有邻拜相不成,遂把郭子仪请出来了。
杀鸡用牛刀,他无话可说。
毕竟他已尽力了,请出了韦见素。
何况郭子仪马上就要返回泾原,不再参与政务,往后还是他与韦见素一起压制颜真卿。
“也好。”陈希烈道,“郭公如此说了,我附议。”
韦见素、颜真卿也都同意,此事遂定下了。
然而,郭子仪想插手的竟不止这一桩政务,四下一看,又道:“国事如此繁杂,只有三个宰相,太过辛劳了啊。”
他显然是被薛白安排过来的,算是把同平章事的虚衔发挥到极致了。
陈希烈就不可能答应在这么短时间内让郭子仪再提议让人拜相,当即给了韦见素一个眼神。
颜真卿却问道:“不知郭公有何高见?”
郭子仪郎笑道:“我引荐几个能臣,为诸君分忧,如何?”
颜真卿当即应道:“郭公只管说,我等岂是嫉贤妒能之人?”
说着,铺开笔墨,准备写奏折。
陈希烈心中微微讥讽,此时便知那“见猎心喜”是何意了,但此事哪有这般简单就能让郭子仪做成的?
第552章 宰相班子
狼毫笔蘸了墨水,颜真卿运笔飞快,龙飞凤舞地写下几句国为举才之言,等着郭子仪说名字。
“杜有邻。”
毛笔停了下来,颜真卿有些诧异。
这表情落入陈希烈眼中,陈希烈不由暗忖道,郭子仪竟没有事先与颜真卿说好不成?如此看来,还是有机会反对的。
“哈哈哈,郭公说笑了,杜有邻才能平庸,岂可拜相?”
陈希烈故作轻松地摆了摆手,试图把今日政事堂议事当作一场闲谈,而不至于落实到奏折上去。
否则,宰相们上了奏折,殿下一批,事情就无可挽回了。
另一方面,他也有些疑惑,因知郭子仪并非是薛白一系,今日怎会突然跑来为薛白如此卖力做事?且还是如此干系重大之事,就不怕薛白独断乾坤?
“莫急,且听我继续说。”
郭子仪停了一会才徐徐开口,又给出了一个名字。
“李岘。”
听到这个名字,颜真卿点了点头,陈希烈目露沉思。
李岘是何许人也?宗室大臣,太宗皇帝之玄孙,信安王第三子。
他宣慰过河东,曾与薛白约定会出兵支持河北,后又被调回长安当京兆尹,再得罪了杨国忠而被贬谪,可谓官途坎坷,可他仍然算是当今宗室大臣中最出色的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河南道转运使李峘便是李岘的兄长。
总得来说,这是一个与薛白还算有交情,又忠于宗室、方正贤良之人,是各方都能满意的拜相人选。
“李岘可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郭子仪道,“诸君以为如何?”
陈希烈迅速算了一下,若如此,宰相五人之中,他与韦见素联合,颜真卿与杜有邻一党,那遇到不决之事,就得各自争取李岘的支持了。
还算公允。
这当然不如现在三人执政的局面,但并非他不能接受的结果,因此,他没有马上回答,想看看旁人的态度。
“可。”
颜真卿表态的方式很简单,直接就把杜有邻、李岘的名字写在了奏章上。
陈希烈心想,只是写有何用,这奏折还未必能通过中书门下呢。
得看能商量出什么条件。
“还有一人。”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下一刻,郭子仪又报出一个人名。
“李泌。”
“什么?”陈希烈最为诧异。
他诧异的并非是有人举荐李泌拜相,李泌年纪虽轻,却属实有这個资格,这没什么好惊讶的。
问题在于人数。
宰相虽然没有固定的人数,可一般是三或五人,方才算好的正是五个人,再加一个人,就是六人,显得有些冗余了。
这种冗余倒也没有什么章程,就是一种直觉,陈希烈直觉监国太子是想要设五个宰相。
“可。”
颜真卿毫不犹豫,继续运笔写了李泌的名字。
陈希烈看着这一幕,心里已经下定决心,自己是决不会同意的,多了李泌,政事堂可就太挤了,坐不下这么多人。
“多谢郭公举荐,皆为良相人选啊。”
颜真卿写了奏折,再看了一遍,觉得哪怕杜有邻略平庸了些,这个宰相的班底也算是非常不错了。
他径直拿出自己的官印,郑重其事地盖上。
郭子仪见状,笑呵呵地拿出了自己的官印,哈了一口气,也盖在了这份奏折上。
陈希烈眼皮一跳,抚须道:“恕我直言,只怕是不妥啊。”
郭子仪笑问道:“有何不妥?”
陈希烈想了想,没有拿最平庸的杜有邻说事,避免与薛白正面冲突,而是指着李泌的名字,说李泌曾参与忠王之乱,是罪臣,没有资格拜相。
郭子仪遂说他有所不知,李泌辅助殿下平叛,又在范阳屯田,为国立功。
陈希烈又说李泌还年轻,需要多磨砺,而朝堂中宰相已经很多了,以后再让李泌拜相也来得及。
到了这时候,他已经能够接受杜有邻、李岘两人拜相了。
但颜真卿、郭子仪两人,一个气格雄浑,一个不怒自威,当面逼迫,让他很难驳回这道奏折,他只好看向韦见素。
几次前往拜会,好不容易请出山的帮手,正是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候。
韦见素也正在看陈希烈,两人目光对视了一眼。
之后,韦见素点了点头,从袖子里拿出他的印章,“啪”地一声盖在了颜真卿的奏折上。
“你!”
陈希烈倏然站起,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幕,不可置信。
“你们?”
“我们都老了。”韦见素拍了拍陈希烈的背,道:“得给这些年轻的能臣让路。”
“让路?”
陈希烈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词。
都是权场勾心斗角了一辈子的人,他如何不明白韦见素的心思,说是“我们”让路,实则是要他陈希烈让路。
如此说来,若加了一个李泌而显得冗余的宰相班底,只要再减掉他陈希烈一人,也就刚刚好了?
“不。”
陈希烈终于恍然大悟。
从一开始,韦见素就不是站在他这边,而是与郭子仪一伙的。他们也并非是薛白的人,而是朝堂上的中立派,认为让李岘、李泌两人拜相,换一个杜有邻拜相,值得。
哪怕损失了他这个资历深厚的老臣也再所不惜。
简单来说,他被他们抛弃了。
上一篇:祸绝诸天从东方不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