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 第989章

作者:漫客1

  “我送殿下。”

  ……

  “陛下,北直隶总督衙门,是时候搬离燕京了。”

  甘露殿里,沈老爷微微欠身道:“这北直隶总督,今后要不要常设,还有待商榷,但是总督衙门与京兆府衙门重合,很多事情不好处理,臣已经问过了几个宰相,宰相们的意思,都是将总督衙门迁出燕京,迁到保定府为好。”

  皇帝陛下放下了最新一期的邸报,看向沈毅。

  “沈卿想要离开燕京了?”

  沈老爷笑着摇头道:“没有的事情,臣只是觉得,两个衙门重合,很多事情运行不畅。”

  京兆府虽然在北直隶境内,但是并不归北直隶管,而是直属朝廷,再加上这燕京原本是沈毅的总督衙门在管,新设了京兆府之后,很多政令重合,或者冲突,已经运转不下去了。

  而沈毅的特殊身份,他是不太好去干涉京兆府的。

  皇帝陛下摸着下巴想了想,开口道:“北直隶总督衙门可以搬出燕京,但是沈卿你,却不能就这么离开燕京,燕京城里很多事情,朕都需要沈卿你去办。”

  “这样罢。”

  皇帝思考了一番,开口道:“将北直隶的三司衙门设在保定,让他们择日搬过去,北直隶的政事就在那里办,但是总督衙门依旧留在燕京,沈卿你平日里不用处理北直隶的政事,只需要看三司衙门送上来的文书就是了。”

  听皇帝这么说,沈毅也只能点头答应,开口道:“陛下圣明。”

  皇帝笑着说道:“朕听说你门下那个李准,办事很是得力,要不要把他派到北直隶的布政使司中去,朕给他安排个官职?”

  沈毅一怔,随即开口道:“陛下,李准这个人,只是举人出身,平日里在臣手底下,做的也是整理文书的差事,实在是不好外派为官。”

  “唔。”

  皇帝点头道:“既然沈卿不肯放人,朕也就不夺人所好了,这北直隶衙门的事情,朕会让中书和吏部尽快办好,沈卿就不用操心了。”

  沈毅笑着说道:“这样再好不过了,臣虽然是进士出身,但是二十多年来真正坐班理事的年头实在是不多,这段时间主理总督衙门,可把臣给累坏了。”

  皇帝哑然一笑:“你呀你,还是太懒了。”

  两人闲聊了几句之后,皇帝看向沈毅,问道:“老三近来去找你了?”

  “是。”

  沈老爷深呼吸了一口气,开口道:“太子殿下是来找过臣不少次。”

  “他总算是聪明了一些。”

  皇帝悠悠的说道:“知道依靠孙家没有用,还得是指望着沈卿这个太子太师。”

  沈老爷苦笑道:“臣也帮不了太子殿下什么。”

  “可惜……”

  皇帝只说了这两个字,就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招手让沈毅坐下,等沈毅落座之后,他才笑着说道:“跟你说点有意思的。”

  沈毅有些好奇:“陛下,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赵楷死了。”

  皇帝笑呵呵的说出了这四个字。

  沈毅愣神了一个瞬间,才反应过来赵楷是谁。

  北齐昭武帝。

  这些年,昭武帝一直被关在建康,迁都之后,也没有将他带过来,依旧把他留在了建康,交给了南京朝廷看管。

  到现在,昭武帝已经在建康住了十二年了。

  洪德帝掰着手指,笑着说道:“朕上午收到的奏报,他暴死在了女人的肚皮上。”

  “这厮这些年在建康,硬生生生了十几个孩子。”

  洪德帝笑容里满是促狭:“终于死了。”

  对于寻常人来说,这么个死法可能是件美事,但是对于一个曾经是广袤国土的帝王来说,这样被圈禁起来只能当下种的生活,实在是再憋屈不过的事情了。

  将来史书上记述这件事的时候,昭武帝一定难逃后人的如刀纸笔。

  沈老爷啧啧有声。

  “便宜他了。”

  洪德帝笑呵呵的说道:“等下一回派人去朱里真那里的时候,就带几个赵楷的孩子过去,让他们血脉相认,不知道关外那个朱里真汗,到时候会是个什么表情。”

  沈毅微笑应和道:“非把他气死不可。”

  “收到这个消息,朕心情都好了不少。”

  皇帝陛下站了起来,拉着沈毅的衣袖,笑着说道:“走,咱们出宫去。”

  沈老爷眨了眨眼睛:“陛下,咱们去哪?”

  皇帝单手背在手后,一边朝外走去,笑呵呵的回答道。

  “去你家喝酒去!”

  沈老爷被他拽着,神色一下子僵硬了下来。

  这谁顶得住啊!

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少年人的巧遇

  一转眼,又是一两个月时间过去,时间来到了洪德三十一年的正月。

  建康。

  不,应该说是南京了。

  建康现在,依旧有六部衙门,但是已经没有中书了。

  赵昌平是以宰相的身份留在南京统掌南京各部,但是因为政治中心北移,说白了,他这个南京宰相也就是个南直隶巡抚或者是南直隶总督。

  而现在,在赵相公府上,一身蓝色棉袍的四皇子,正规规矩矩的欠身行礼,开口道:“老相国。”

  赵昌平这会儿,耳朵已经不太好使了,不过他还是听见了皇四子的话,默默起身还礼,然后开口道:“殿下不必客气。”

  四皇子毕恭毕敬,低头道:“老相国,蒙您老人家帮忙,南直隶的土地清丈,已经基本上结束了,接下来应该如何施为,请老相国示下。”

  “接下来?”

  赵昌平取下了脸上用了好几年的老花镜,放在一边,看向坐在自己书房里的四皇子,微微摇头道:“殿下,没有接下来了。”

  “这南直隶,原先是咱们大陈的京畿,再加上南京留有原来的户部,你这清丈土地才能进行下去,即便如此,殿下也是险象环生,再往南,你到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去清丈土地……”

  “是很难的。”

  赵相公提醒道:“殿下知道沈毅罢?”

  “这自然知道。”

  四殿下连忙说道:“沈侯威震天下,谁能不知道……”

  “殿下只知道沈子恒北伐,横扫朱里真,名扬天下,却未必知道,他早年奉命去东南办过市舶司。”

  “如今东南五个市舶司,当年都是沈毅办起来的,他那个时候同时奉命剿倭,手底下有一卫抗倭军,整整五千人。”

  “即便如此。”

  赵相公微微摇头道:“即便如此,带着皇命的沈毅,也只在浙江福建两省,将市舶司完整的办了下来,到了广东的时候,就不得不向地方势力做出一些妥协了。”

  “殿下现在,有五千兵马吗?”

  李鉴连忙摇头。

  他有些着急,看向赵昌平:“老相国,可这是父皇交办的差事,我不能只办了一个省,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去罢……”

  “殿下可以去福建再试一试。”

  赵相公轻声笑道:“到时候实在办不成,就在福州生一场病,回京复命就是。”

  四殿下少年心性,心里还有些不太甘心,不过他还是不敢当面拂逆赵昌平的,只是低头问道:“老相国,南直隶再往南,该是浙江江西才是,您怎么让我直接去福建去?”

  “一会儿殿下就知道了。”

  赵昌平低头喝茶,轻声道:“殿下且在我这书房里,稍微等一等。”

  “是。”

  约莫过了盏茶时间之后,赵家书房的房门被人敲响,门外的下人喊了一声。

  “老爷,沈公子到了。”

  “嗯。”

  赵相公开口道:“请进来。”

  很快,一个十五岁左右的少年人,小心翼翼推门走了进来,进了书房之后,他先是抬头看了看赵昌平,然后二话不说,跪地叩首道:“侄孙沈济,拜见师伯祖。”

  赵昌平从座位上起身,走到少年人面前,伸手将他搀扶了起来,上下打量了他几眼,伸手比划了一个高度,笑着说道:“记得你家刚搬去燕京的时候,你才这么点高,刚回跑,一转眼,也要长大成人了。”

  说着,他又看了几眼沈济,忽然感慨道:“你父当年初到建康的时候,约莫就是你这个年纪。”

  沈济微微低着头,没有说话。

  赵昌平拉着他的衣袖,指着书房里另外一个年轻人,笑着说道:“这位,三郎应该见过罢?”

  沈济这才发现,书房里还有其他人,他扭头一看,立时认了出来。

  李鉴在燕京纠缠沈桑桑的时候,常去沈家,有时候见不到沈桑桑,就拉着沈济玩耍。

  沈济正要行礼,只见李鉴已经满脸笑容,上前拉着沈济的手,微笑道:“三郎怎么也到南方来了?”

  沈济连忙低头道:“四殿下。”

  “我是跟母亲一起回母族探亲,在江都老家过的年,这会儿刚从江都离开,准备南下福州,因为父亲交代过,到了南方一定要来拜访师伯祖,因此才登门……”

  他看了一眼四皇子,神色有些古怪:“殿下怎么在师伯祖这里?”

  “我到南边来办差。”

  李鉴脸上,已经满是笑容:“我是第一次办差,很多事情都不懂,自然要过来请教老相国。”

  这会儿,赵昌平已经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坐下,他看了看两个年轻人,微微怔神了一个瞬间,然后开口问道:“三郎,你父亲在北边一切都好罢?”

  “是。”

  沈济连忙欠身道:“从迁都之后,父亲就一直在京城办差,现在都还好。”

  “嗯。”

  赵昌平笑着说道:“难得他能够耐得住性子,踏踏实实的坐几年班。”

  问了两句沈毅的情况之后,赵昌平又问道:“你母亲呢?没有一起过来吗?”

  沈济连忙欠身道:“回师伯祖,我母亲也到了南京了,只是她……不太方便过来,因此只让侄孙一人过来。”

  叶婵毕竟只是妾室的身份,这种宰相之家,没有赵家人邀请,她的确不太合适主动上门。

  “明天一道过来罢,在家里一起吃个家宴。”

  沈济低头应是。

  赵相公想了想,又问道:“你们母子,何时动身去福州?”

  “母亲思家心切,我们在南京歇几天,就要动身了。”

  “嗯。”

  赵昌平打量着沈济,笑着说道:“三郎生长在沈家,看起来却比大郎少了几分傲气,多了几分温和,真是难得。”

  沈济笑着说道:“在师伯祖您的面前,便是大兄到这里,也要毕恭毕敬。”

  “不,还是不一样的。”

  赵昌平笑着说道:“你大哥在老夫面前,虽然也恭敬,但是改不了他那个毛猴子一般的性格,你要沉静得多。”

  老相国捋胡须,想了一会儿,点评道:“你们兄弟二人的性格加在一起,便很像是你父了,他做事的时候风风火火,但是遇事的时候,又足够沉静。”

  一旁的四殿下,碰了碰沈济的肩膀,笑着说道:“三郎,我正好也要南下,咱们结个伴,一起去福州如何?”

  “啊?”

  沈济先是抬头看了一眼赵昌平,略微思考了一下之后,开口道:“殿下,我只是跟随母亲一道南下的,这事我还要问过母亲。”

上一篇:死亡巫师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