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 第884章

作者:漫客1

  “没有议论完的,户部商量完了之后,报给中书,中书整理一下,送到朕这里来。”

  说完,皇帝陛下站了起来。

  “散了罢。”

  文武百官这才跪地叩首,山呼万岁。

  等到皇帝陛下离开之后,这些官员才都不约而同的围到了沈毅面前,对着沈毅不住拱手,笑容满面。

  “恭喜沈侯爷,荣升太子太保。”

  “恭喜沈侯爷。”

  有人笑着纠正道:“现在,要称沈尚书了。”

  “沈尚书,应当是国朝开国以来,第一个这样年轻的大九卿。”

  一旁又有人附和道:“岂止是第一年轻的九卿,沈尚书身上随便一个官职拿出来,应该都是宗室勋贵以下的第一人了。”

  沈老爷从前在官场,人望并不是很好,主要是他不怎么跟这些官员们来往,平日里也没有什么利益牵扯,再加上他升官太快,大多数人瞧他这个“幸臣”不顺眼,沈毅也懒得去跟那些红眼病社交。

  而到现在,向来人缘不好的沈毅,被一群官员围在了中间,里三层外三层,几乎挤不出来。

  沈老爷拱手绕了一圈,好容易才从包围圈里挤了出来,离开了德庆殿之后,沈毅快步追上正准备去户部清账的赵昌平。

  “师伯。”

  赵相回头看了他一眼:“这么快便挤出来了。”

  他笑着打趣道:“还是年轻人体力好,当初老夫升任中书的时候,被他们这些人围在中间,全然挤不出来,差点憋死在里头。”

  沈毅跟着笑了笑:“难得听见师伯说笑。”

  “老夫没有说笑。”

  赵相公先是下意识你板起了脸,随即又露出笑容:“不过今天,也的确开心,后辈之中有子恒这般的人物,甚慰人心,甚慰人心啊。”

  沈毅跟赵相说了几句闲话,然后开口道:“师伯,那个郑詹,您认识么?”

  赵昌平停下脚步,回头看向沈毅,神色古怪:“不是子恒安排的?”

  “我刚回建康没多久。”

  沈毅摇头道:“邸报司又不在我手上,我哪里知道那田光祖的旧事?就算是派人去查,也需要时间不是?”

  “这就奇了。”

  赵相公微微摇头道:“也与老夫没有关系。”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不过子恒你这些年平南扫北,在朝野民间,名声极大,建康大街小巷的说书茶馆,大多都说过你的故事,在朝廷里有几个拥趸,也不出奇。”

  “或许,就是单纯看不过眼,出来说几句公道话。”

  沈毅轻轻点头。

  “或许是吧,多谢师伯。”

  如果这位郑御史,是沈老爷的“粉丝”,恰巧在御史台里听过自家上司的一些传闻,在朝廷里因为一时义愤,出言相助,逻辑上……

  倒也说的过去。

  当然了,具体,沈毅还是要派人去查一查,问一问的。

  见沈毅发呆,赵相公开口道:“子恒,老夫要去户部清账,你现在去哪里?”

  沈毅想了想,开口道:“趁着天还没黑,我去一趟鸡笼山,跟恩师说说话。”

  赵相公点头,笑着说道:“你去罢。”

  “过年的时候,记得把济中带上,到师伯家里来。”

  沈毅应了一声。

  他没有衙门,也不用上班,离开了皇城之后,直接坐车到了鸡笼山山脚下,然后下车徒步上了鸡笼山。

  鸡笼山山麓,一座书院已经建成,还没有靠近,就依稀可以听见其中的读书声,可见其中的学生已经不少了。

  沈毅走进这座书院之后,很快被人带到了陆安世的书房里,书房之中,只有这师徒翁婿二人。

  沈毅给陆夫子倒了杯茶,笑着说道:“那天回来的时候太着忙,没有来得及跟恩师多说话。”

  “今天过来,有一件事,要跟恩师禀报。”

  沈毅一边给他倒水,一边开口道:“兖州知府常建德贪赃枉法,是学生授意查办的,其人……”

  陆夫子接过茶水,抬头看向沈毅,笑着说道:“既然犯了国法,你自然该办他,跟为师说什么?”

  沈毅默然道:“毕竟是您的学生。”

  “为师的学生门人太多了,要是人人都需要你照拂,你也就不用做其他的事情了。”

  陆安世拉着沈毅坐下,语重心长。

  “子恒啊。”

  沈毅低头:“学生在。”

  “在外人眼里,甚至是在你跟易安这一代人眼里,朝廷里是有一个甘泉派在的。”

  “但是在为师这里,从来就没有什么甘泉派。”

  陆夫子笑着说道:“为师当年,若是有拉帮结派,争权逐利的心思,又哪里会弃官不做,回江都当了个教书先生。”

  沈毅一怔,问道:“那师伯那里……”

  “昌平兄本人,大约也是没有这个心思的。”

  “不过他官位太高,被人架住了。”

  陆夫子起身,走到沈毅身后,摸了摸沈老爷的脑袋。

  “子恒,你做你该做的事情就是。”

  “不必顾忌什么书院不书院。”

  “他们那些个蝇营狗苟的人,也代表不了咱们书院。”

  陆夫子看着沈毅,目光里满是骄傲。

  “退一万步说,即便那些人能代表咱们书院。”

  “相比较子恒你做的事情来说,不管是书院的关系,还是其他一些劳什子关系。都……”

  “微不足道。”

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全力配合

  沈老爷坐在陆夫子对面,给老丈人添了杯茶水,笑着说道:“倒也没有恩师说的这么严重,学生与咱们书院,也没有走到对立的地步,只是书院里有些不堪用的,在这个最紧要的关头,便不能用。”

  “同样的道理,要是书院里有像易安师兄那样的人才,学生自然会用。”

  甘泉书院这个出身,这些年明里暗里其实是帮了沈毅不少的,尤其是当年沈侯爷在江都落难蹲大狱的时候,不是陆夫子,他恐怕很难全身而退。

  这种香火情分,沈毅自然不会忘掉。

  譬如说,两个能力差不多的人,其中一个是书院出身,沈毅多半就会偏向书院一些。

  在其他方面,或多或少也会讲一些人情,不可能他这个书院出身的人,平白无故,专门与书院作对。

  陆夫子点头道:“子恒现在,肩膀上有亿万斤重担,你应该怎么做,要做什么,为师已经教不了你了。”

  陆夫子情绪还是很不错的。

  他是个愤青,从年轻到老一直都是,不过年轻的时候,恰逢袁渡北伐大败亏输,连带着他也没了心气,中年丧妻之后,心灰意冷,干脆回江都教书去了。

  如今,北伐一顺再顺,让这位老夫子,又重新恢复了热血。

  他看着沈毅,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才看向自己的女婿:“子恒啊。”

  沈毅连忙说道:“恩师您说。”

  “为师想知道一些北伐的事情,不知道你……方不方便说。”

  沈毅见他这个模样,哑然失笑:“恩师您问就是,能说的我都跟您说。”

  陆夫子眼睛一亮,问道:“子恒,现在北齐还有多少兵力?咱们还有多少兵力?”

  沈毅低头盘算了一下,开口道:“就总数来看,北齐现在可用的兵力,估计还在三十万人以上。”

  “而我们大陈在北边的王师,差不多二十万左右。”

  “要是算上北边的鞑靼人,北齐兵力的数目,还要更多一些。”

  “啊?”

  老夫子有些愣住了,他很是失落:“怎么还差这么多,不是一直在打胜仗么?”

  沈侯爷很是耐心,微笑道:“恩师,战场上优劣胜负,并不一定在人数多寡,北齐的精锐已经接连损失,再加上他们丢城失地,士气低迷,内部朝廷也都人心惶惶……”

  “再有就是,胡汉之别,愈发割裂。”

  沈毅微笑道:“现在,咱们大陈在北边,是很大的优势,您老人家大可以放心。”

  陆夫子点了点头,开口道:“听你这么说,为师心里踏实多了。”

  他拉着沈毅的袖子,脸上露出笑容:“本来前几年想着,给我那大外孙蒙完学,再把建康的这座书院给办好,为师应该就可以闭眼了,现在看来,为师要想方设法多活几年,争取有一天……”

  “跟着子恒你,去燕都看一看。”

  老人家抬头北望,眼睛里隐隐有泪水涌出来。

  “去亲眼看着,大陈那些悬棺入土。”

  沈毅拉着恩师的胳膊,笑着说道:“恩师可一定要长命百岁,过两年学生和青雀再给您生个外孙,让您带着蒙学。”

  “将来啊。”

  沈侯微笑道:“我带您去燕都,办第三座甘泉书院。”

  陆夫子哈哈大笑。

  “好好好。”

  沈老爷伸出手掌,笑着说道:“咱们爷俩,一言为定。”

  陆夫子也伸出手掌,与沈毅击掌三次,脸上的笑容不减。

  “真好啊。”

  这位江南大儒,喃喃自语。

  “十年前,哪里能想到会有今日的光景……”

  ……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很快,就到了年关。

  而在这几天时间里,沈毅基本上没有怎么出门了。

  因为一份份文书,如同雪片一样,从前线送到了他的桌案上。

  一直到了腊月二十九的这天,沈毅还在侯府的书房里,处理前线的文书,有时候还得出门去一趟兵部,假模假样的去跟兵部的几个堂官,商议商议前线的军事,以免被人说擅专军事。

  他现在挂着兵部尚书,又跟姜老头关系不错,再加上顶个太子太保的加官,整个兵部他品级最高,没有人能置喙半句。

  到了腊月二十九下午,沈毅书房的房门被人敲响,陆若溪在门口,叹了口气道:“夫君,有人找你。”

  房间里,很快传来了沈毅的声音:“又是那个田光祖?”

  “你告诉他,我不认识那个郑詹,也不认识大理寺的官员,这件事我帮不了他。”

  这几天时间,田光祖已经数次登门求见沈毅,姿态放的非常低,就差给下跪磕头了。

  甚至差一点,他就要跪在侯府门口磕头了。

  不过沈毅懒得见他,一次都没有理会他。

  当面打脸这种戏份虽然很爽,但是田光祖这种咖位已经不够了,这一次就算大理寺查实,他也不会入刑,最多就是丢官而已,再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他在大朝会上当着文武百官攻讦沈毅,无非就是为了名声,因为求名而身败名裂,也算是因果循环了。

  陆若溪推门走了进去,端了一碗汤放在沈毅的桌子上,轻声开口道:“哪有回到家里,还天天忙活公事的?看夫君这样,倒比那些坐堂的官员还要忙碌了。”

上一篇:死亡巫师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