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 第275章

作者:漫客1

  因为马上就要到年三十,沈毅这几天一直跟三哥沈陵一起,在东市街买东买西,准备年货,到了二十九下午,一家子的年货终于准备的差不多了,青儿萍儿两个丫鬟,就开始在厨房里忙活,提前准备一些过年的硬菜。

  时间快到傍晚的时候,沈毅正在家里温茶看书,丫鬟萍儿过来汇报,说张公子登门拜访。

  沈毅这才扔下了书,披上了厚衣裳,亲自到前院迎接,见到匆匆赶来的张简之后,沈毅上前,拉着张简的衣袖,笑着说道:“大过年的,师兄不在家里待着,怎么跑到小弟这里来了?”

  “出事了。”

  张简面色严肃,他看着沈毅,低声道:“刚才,中书下发了今年朝廷的最后一道圣旨。”

  沈毅有些诧异,问道:“朝廷下发圣旨,能有什么事?”

  张简跟着沈毅一起进了家门,他默默吐出一口浊气,开口道:“中书转上谕,擢杨蕃为工部右侍郎……”

  杨蕃是宰相杨敬宗的长子,前十来年,杨公子三个字闻名建康,声明甚至还要胜过赵公子赵涿。

  杨蕃二十岁出头,便以恩荫入仕,只是后来杨老头退下来之后,他的官职也变成了闲职,基本上就是挂个职位,不问事了。

  而现在,朝廷突然给他升官,直接就是工部侍郎。

  虽然这位杨公子也已经四十岁左右了,但是这种程度的拔擢,还是非常惊人的。

  沈毅闻言,微微眯了眯眼睛。

  “师兄莫慌,断头饭而已……”

第五百零七章 两边的酒席

  腊月二十九的晚上,沈府之中,师兄弟两个人点了个炉子,又弄了个煮酒的小火炉,一边煮酒一边说话。

  眼见酒已温热,沈毅端起酒壶给张简倒了一杯,轻声道:“师兄,如果陛下真的要重用主和派,那么便不会有抗倭军,那天就更不会……”

  更不会与太后起冲突。

  不过这句话,沈毅没有说出口。

  背后揭人短不是什么好习惯,背后揭天家的短,就更不是好习惯了,因为一个不小心,很可能会被帝国铁拳狠狠地捶上一下。

  张简咂摸了一口烫酒,然后摇了摇头:“话是这么说,但是先是崔煜起复,再是杨蕃荫官,一切迹象,无不在昭示陛下的态度,朝廷里那些墙头草,又该重新倒向杨家那一边了。”

  “一个工部侍郎而已。”

  沈毅轻声道:“还是个右侍郎,在六部所有侍郎之中都是垫底的存在,无非是面子上光烫一些,没有什么实用。”

  他敬了张简一杯,微笑道:“师兄,咱们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成了。”

  张简微微摇头,叹了口气:“子恒你还是想的浅了一些,按现在这种态势,如果咱们这些人北伐有望,这顿饭自然就是杨家的断头饭,但是如果将来北伐无望,或者是屡战屡败,那么这顿饭就不是什么断头饭了。”

  “朝廷里的主和派,会重新强盛起来。”

  皇帝这个职业是非常特殊的职业。

  这个职业做久了,只要是个合格的皇帝,自己本身的性格就会慢慢淡化,而变成一个类似于平衡机器的存在。

  这个机器,并没有太多个人情感可言。

  比如说陈国北伐这件事情。

  如果是个人情感上论,那么皇帝陛下当然是绝对站在沈毅,站在甘泉书院,或者说是站在“鹰派”这一边的,但是他身为皇帝,又不能完全按照自身的意志来办事。

  皇帝最主要的任务是平衡朝廷各方面的势力。

  而平衡势力最根本的作用,就是维持朝廷继续存在,继续运转。

  如果朝廷有一天,遇到了事关存在与否的局面,那么只要是对生存有利,皇帝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放弃沈毅以及整个鹰派,重新重用鸽派。

  也就是张简所说的,这顿断头饭,也就不是断头饭了。

  沈毅很是赞同的点了点头。

  他敬了张简一杯,微笑道:“师兄这番话,鞭僻入里,我敬师兄一杯。”

  两兄弟碰了一杯之后,沈毅看向张简,继续说道:“正因为师兄所言不虚,我等才更要努力替朝廷做事,只要咱们的事情办好了,那么这顿饭,就是他杨家的断头饭。”

  张简闻言,脸上的表情有些黯淡。

  “说白了,还是子恒你一个人替朝廷,替陛下做事情。”

  “我一个太常寺丞,又能为朝廷做些什么?”

  “师兄现在不需要做什么。”

  沈毅眯着眼睛,微笑道:“师兄安安心心在建康,做好自己的职事,将来一步一步升上去,对于书院以及张家来说,就是最好的事情了。”

  “小弟在外面办差,说白了,只是一步闲手。”

  “胜固欣然败亦喜而已。”

  沈毅面色平静,轻声道:“小弟这边差事没有办好,将来想要升上去就是千难万难,但是我这边的路断了,还有师兄那一边。”

  “书院总是有希望的。”

  张简吐出一口酒气,伸手提起酒壶,给沈毅满上。

  “罢了,不说了。”

  “咱们兄弟喝一杯。”

  一杯酒下肚之后,张少爷看向沈毅,面色诚恳:“但愿你我兄弟,能够像赵师与陆师叔一般,一世至交!”

  沈毅微笑。

  “但愿师兄早日进入中书省拜相,这样小弟也好早点回江都教书逍遥去。”

  张简哈哈一笑。

  “说不定将来,是子恒你进中书拜相,愚兄我去江都教书!”

  两个人对视一眼,彼此的目光里都是笑意。

  ……

  就在沈府两兄弟喝酒的时候,距离沈家不是特别远的杨府,也是灯火通明。

  杨公子在自家后宅里,摆了一张大桌,请了相熟的十几个人,庆祝自己擢升工部侍郎。

  其中,现任吏部员外郎陈裕陈丰德,也被邀请到场,不过陈员外在酒桌上保持了相当程度的低调,基本上都是只喝酒,不说话。

  杨公子今天非常高兴,喝酒喝的脸色涨红,他一边喝酒,一边跟一帮朋友大声喧闹,听着身边一众人的奉承话,杨公子兴奋的满脸通红,大声道:“今天事发仓促,这顿饭吃的有点简单了,明天,明天咱们去邀月楼,杨某摆个三桌酒宴,弄几坛三十年的陈酒,大家聚在一起,喝个痛快!”

  今天腊月二十九,是朝廷上班的最后一天。

  明天年三十开始,就是长达十五天的年假了,这段时间里,朝廷的所有衙门都会关门“停摆”,一直等到上元节之后陛下在德庆宫开朝,朝廷才会重新恢复运转。

  因此今天明天,在场的这些官员都是可以肆意饮酒,不用上班的。

  十几个人大声应好,笑闹之声不绝于耳。

  吵闹了好半晌之后,一个有些老迈的身影走了进来,老人瞥了一眼在场的所有人,然后看向自己的儿子,声音中带了一点薄怒:“都闹够了没有?”

  老人一句话,在场的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最终,杨公子尴尬一笑,站在老人面前,低着头说道:“爹,这不是儿子升了官,兄弟们高兴嘛……”

  “你那是升官啊?”

  杨相国毫不客气的反问了一句。

  杨蕃微微低头,轻声道:“爹,儿子四品散官擢三品实职侍郎,怎么不是升官了?”

  “不仅是升,还是破格提拔。”

  “这种事情,必须要宣扬出去,动静越大越好。”

  杨公子微微低着头,轻声道:“最好能告诉整个建康的所有人,这样这个官才是没白升。”

  杨公子也不是蠢人。

  他也知道,这次升官透着点诡异之处,不过他也是借力打力,正巧借着这次升官,重振杨相一系的信心。

  杨老头瞥了一眼自己的儿子,闷哼了一声,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然后他看向陈裕,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

  “丰德,你跟为师来一趟。”

  陈裕连忙起身,来到了老恩师旁边,然后跟着杨相国一起离开了这个喧闹场。

  师徒俩走在杨家的后花园里,一股冬夜的冷风袭来,让杨老头不禁紧了紧衣裳。

  陈裕连忙走到老人家身侧,低头道:“恩师,外面天冷,进屋罢。”

  “年纪大了,天冷头脑才能清醒点。”

  老头看向陈裕,问道:“蕃儿擢工部侍郎的事情,丰德如何看?”

  “是危机。”

  陈员外微微低头,继续说道:“但是对于恩师以及师兄来说,未必就不是一个机会。”

  老相国追问了一句。

  “什么机会?”

  陈裕抬头看了一眼老头,然后默默低头。

  “再一次掌枢的机会。”

第五百零八章 越王府的请柬

  因为外面天气实在是太冷,杨老头也没有办法一直待在院子里,老头领着陈裕进了相府的暖阁里,暖阁的几个奴婢,早已经点好了炉子,两个人坐下来之后,杨相国静静的看着眼前这个弟子,微微叹了口气。

  老头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还是相当清醒的,他指了指自己的鼻子,轻声道:“为师已经年过七十,在中书省做了十几年宰相,首相也做了六七年,基本上不可能再一次掌枢了。”

  陈裕微微低头,笑着说道:“即便恩师不再出仕,杨家还是有师兄的,师兄现在已经是工部侍郎,距离中书省只一步之遥而已。”

  六部侍郎这个位置,如果干得好,有两个出路。

  其中一个,自然是往上升,由右侍郎升为左侍郎,再由左侍郎扶正,成为一部的尚书,朝廷的大九卿。

  而六部侍郎,其实还有另外一条路。

  那就是越过尚书,直接进入中书拜相。

  当然了,能直接拜相的,一般都是上三部的礼部侍郎,吏部侍郎以及户部侍郎,像杨蕃这种初升的工部右侍郎,距离宰相的位置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丰德太抬举蕃儿了。”

  老头接过陈裕递过来的茶水,吹了吹茶杯上漂浮的热气,然后轻声道:“他这些年仗着为师的势,才能在建康城里吃得开,混了个什么杨公子的名头。”

  “他是恩荫入仕。”

  老头喝了口茶水,静静的说道:“毕竟不是进士出身,根基就不够深厚。”

  “这番陛下突然拔擢他,也是别有用意,不是因为他真的有什么本事。”

  “他这辈子,即便仕途顺畅,没有因为被张老头那边的人给拉下来,顶天了也就是六部侍郎,连位列九卿的希望都很小。”

  所谓的张老头,就是张简的祖父张敬了。

  两个老人同列中书十几年,虽然明面上一团和气,但是背地里较劲的事情并不少,而两位宰相分歧最大的地方,就是对北齐的态度。

  说的直白一点,杨敬宗是主和派,而张敬是强硬派。

  虽然还没有成为泾渭分明的“两党”,但是已经有了相争的雏形。

  说完这句话,这位头发已经花白了大半的老相国,抬头看向眼前的陈裕,微微一笑:“但是丰德你不一样。”

  “你是两榜进士,正经的二甲出身。”

  老头语重心长:“咱们这一派的将来,将来多半要落在丰德你的肩上。”

  陈裕,前任江都知府。

  虽然他在江都任上,因为出了粮价案,最后一个任期被吏部只给了个中上的考铨,但是还是被皇帝破格拔擢,成为了六部之中第一部,号称官中之官的吏部,成为了吏部的员外郎。

  虽然没有在吏部主持一司,但是吏部员外郎的身份,在朝廷里已经不能算低了。

上一篇:死亡巫师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