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皇孙身份被朱元璋曝光了 第24章

作者:倚楼听雪

不远处,那妇女走到七八岁孙子面前,因为没买到包子,被孙子拳脚相加。

朱元璋看的眉宇横拧,气道:“孙子打老人,是为不孝,真是风气败坏!”

朱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自作自受,没必要同情。”

朱元璋认同点头,没好气道:“对!这妇人这副德行,能教出什么好鸟来!”

朱怀摇头笑着,对老爷子这点记仇的小心思无语又好笑。

他拉着朱元璋在摊位坐下,感慨道:“真是盛世民风,一个大肉包子才一个钱。”

朱元璋听了后有些骄傲:“可不是,这可是应天府,是皇帝治下的京师,当然盛世民风!”

朱怀由衷点头道:“是啊。”

不管后世怎么评价朱元璋,说他杀伐暴虐也好,说他弑杀无情也罢。

但朱怀真的身出这个民风简单的年代,尤其看到应天府治下的亲民物价,他真心认同朱元璋的治国之策。

“嘶!香!”朱元璋不管烫,直接将包子扔嘴里大口的吃了起来。

“蒜,来两瓣儿蒜!”

“还给咱弄点醋来,麻油也来点!”

店老板恭顺道:“老爷子,麻油和醋,外加一个钱。”

朱元璋不乐意了,“凭啥还加钱?”

朱怀无语又好笑,老头明明很有钱,还喜欢在这小事上斤斤计较,他对朱元璋道:“主要在麻油,提炼麻油成本高,要加个钱也正常。”

店老板憨笑道:“你家孙子懂俺们辛苦,老爷子,您多学着点啊。”

被揶揄了,朱元璋也不气,反而笑着道:“你小子,比咱知道的多!中,多给个钱,加醋和麻油!”

第36章 、三宝太监!

朱元璋今天心情不错。

刚才妇女插队的事似乎并没有影响老爷子心情。

朱元璋问店家道:“小娃,这里做生意咋样?可有官府欺负你们?”

店铺老板是个三十多岁的汉子,听到别人叫他小娃,还有些不适应,不过看朱元璋这把年岁,便也释然。

他憨笑道:“小本生意够活头就行,有皇上老爷子在,谁敢欺负咱?”

朱元璋笑的眼睛都睁不开了,一脸骄傲的对朱怀道:“娃子,瞅瞅!咱皇上没让老百姓失望吧?”

朱怀知道,这老头是洪武老爷子的忠实粉丝,他也跟着笑道:“是是。”

店家有些自豪的道:“要不是咱大明皇上攻破应天城,咱现在还在蛮子统治下民不聊生呢。”

“当年我爹,我爷爷,就是在蒙元狗的欺辱下饿死了。”

“咱现在能吃一碗太平饭,那都是皇上他老人家的天大恩德!”

“而且咱这治安,可比当初好太多了,官府欺负咱,他不怕掉脑袋?”

任何一个时代的百姓,都不会如此骄傲的编排官吏,唯独洪武。

因为朱老爷子真能杀人,尤其是官!

朱怀有些感慨,他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老朱在,朱棣就不敢动。

单单这份民风,谁要敢和朱老爷子对着干,都不要朱老爷子派兵镇压,百姓就能给他们弄死。

朱元璋笑容更甚,似乎回想初当初大军攻破应天府的样子,幽幽叹口气:“咱也穷过来的,能看到百姓们好,咱心情就好。”

朱怀认同的点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百姓永远都是衡量一个王朝兴衰的天平秤,他们如杂草一般平凡,但谁要忽略了他们,那便离亡国不远了。”

朱元璋拍着大腿,兴奋的吼道:“你小娃,说的好!说的咱心坎上去了!”

这是朱元璋治国许多年总结的道理,他没怎么读过书,成为帝王之后便自律的日夜读书,如今说他是大儒都不为过。

他读了很多年,才悟出这个道理。如今被朱怀一语道破,心怀大畅。

朱怀笑笑,两人吃的也差不多了,最后一点汤底的豆花喝完,两人便抬腿要走。

刚走出门外。

朱怀就注意到先前那用两个铜板买包子的乞索儿。

他眼神清澈,眼中带着对生活无穷的希望,双手捧着破烂的碗,孜孜不倦的要饭。

他的要饭和别人不同,他准备了一块抹布,一盆水,善人给钱,他给善人擦鞋,以劳动来获得报酬。

盛世之下,依旧还有人吃不上饭。

朱元璋摇头叹息。

他是皇帝,但大明的财政依旧萎靡,他还需要加倍努力,去改善大明百姓的生活。

可朱元璋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

如今都六十三了,还能活多少岁?

所以他需要找一个合格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去延续他亲手打下来的辉煌!

所以他格外的谨慎,格外的小心!

朱怀也心有感慨,盛世之下,依旧还有很多这样的人。

几十年之后,西夷的坚船利炮,会打开国人的国门!

几百年之后,野猪皮会叩响汉人的关门。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鸦片战争,国土丢失,汉人在风雨飘摇中受到血与火的洗礼。

然而我们从没丧失过斗志,我们依旧在反抗!我们终将铸造成属于我汉人的辉煌!

但,能不能将国家机器推动快一点?能不能不让这些惨剧发生?能不能让这个璀璨辉煌的大明,一直延续下去?

久久的沉默,爷孙两出奇的一致,默契的一致,却各有所思。

如果有一天,我真能造反成功,真能登上那个位置,我是不是可以造出一个不一样的大明帝国?

不可否认朱棣是伟大的,但很多未来的发展,朱棣是不知道的。

“叫什么名字?”

朱怀看着坐在角落的乞索儿。

那乞索儿抬眸,眼神带着几分敬畏,道:“小人马三宝。”

“小人本是皇宫太监,本要送去北平伺候燕王爷,路上感了风寒,便被抛弃了。”

朱怀瞳孔缓缓瞪大,是他?

说马三宝或许有人不知道,但要说举世闻名的郑和下西洋,恐怕无人不知!

马三宝就是郑和改名前的名字!

真是天意弄人呐!

朱怀挥挥手:“府上缺个伺候人的,要是愿意,跟我走。”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怀,不过也没阻止。

坐在地上的马三宝倏地跪起,不住叩首:“谢谢爷,谢谢爷。”

朱怀没多说,对廖家兄弟道:“将他带回去洗洗换个衣服,以后管着府上杂事。”

廖家兄弟点头:“好!”

等人走远了,朱元璋才问朱怀道:“为什么乞丐那么多,偏偏要接济他?”

朱怀愣了愣,他当然不能说这太监有着无比强大的勇气和不怕死的开拓精神。

“想起了一段往事。”

朱元璋神色一窒,眼中带着几分疼爱和怜惜,无比坚定的道:“好孩子,都过去了,不要想糟心事,有爷爷在,日后再也不会有人欺负你!”

朱怀点点头,继续道:“咱洪武老爷子也是乞丐出生,我刚才又想起洪武老爷子往事,所以能接济就接济吧,而且他能想着用劳动换取报酬,说明他不是一个单纯坐吃等死的乞丐。”

朱元璋突然哈哈大笑。

朱怀挠挠头:“老爷子咋了?”

朱元璋大手拍在朱怀肩膀:“娃子看人越来越准了,也越来越懂得思考了,不错!这小乞丐心里有股子劲,兴许日后对你有帮助也说不得,你做的很好!”

朱怀正色道:“老黄头,我突然有个想法。”

“嗯?”朱元璋狐疑的看着朱怀。

朱怀道:“南直隶在修建城墙,苏州府在清理淤泥沉沙,那么这些乞丐,为什么就不能参与进去?既能有饭吃,还能有工钱。”

朱元璋愣了愣,随后笑的更开心了,这独到的眼光,简直让朱元璋满意极了!

第37章 、朱允炆的招数!

朱元璋回到奉天殿。

回来的时候已经到了傍晚,望着案头上堆叠整齐的奏折以及那封赐封朱怀的奏疏,他若有所思。

“陈洪。”

朱元璋对外说了一声,陈洪便走了进来。

“今天谁来过?”

陈洪恭敬的道:“早些时候,太孙端着一碗面来找皇爷,没找到,便收拾了奏疏走了。”

朱元璋哦了一声。

然后道:“你去将户部侍郎傅友文、吏部尚书詹徽、工部尚书沈溍招来觐见。”

“遵旨。”

洪武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未设户部尚书,户部以侍郎傅友文为首。

现在内阁制度还没彻底组建起来,朱元璋的下属权力机构以六部为首。

至于司礼监,就更遥远了,朱元璋讨厌太监,十分讨厌,现在太监都是目不识丁且没有一点权力的。

没一会儿,三部堂高官走来。

“微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

朱元璋挥手:“万什么岁,儿子都死了,莫扯淡了,咱说,你们听,可不可行,给出意见。”

三位大人对视一眼,朱元璋越是如此随意,说明心情越是不错。

“淮北洪涝,流民多不胜数,无数乞索儿涌入应天。”

“苏州府修新安江,你工部需要大批徭役。”

朱元璋先干练的抛出问题。

他一向如此,对臣子说话从不说多余的废话。

随后他将朱怀和他说过的话,整理成册,上面关于关中和江南的应对措施,加上朱元璋的补全,一套完整方案就此诞生。

“拿去看看,这是应对措施。”

户部侍郎傅友文急忙接过,三位臣子一同阅览。

上面有关于开海给利、修筑河堤、建功德碑等一系列针对治河的方案。

还有关于流民修建城墙,以工代灾的安置措施。

三人看完,面色微微变了变。

每一条措施,都掐中要害,考虑到所有可行性和预防性。

“这”

傅友文看着朱元璋,欲言又止。

朱元璋道:“但说无妨。”

傅友文沉思片刻,道:“臣以为,建功德碑,鼓励百姓参与治河,以流民代替劳力修筑城墙甚至治理河沙,此策皆切中要害,是为可取之处。”

顿了顿,傅友文继续道:“至于这开海,怕会酿成祸端,臣觉得此乃大谬。”

国朝严禁开海,一方面是防止陈友谅、方国珍参与势力滋扰东南,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如日本等国企图不轨。

朱元璋眉宇轻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