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被调来帮忙的漕军将领谢深,在跟宗武闲聊时感慨:
“俺祖籍就在大名府,二十几年前的时候,黄河决堤倒灌府城,不知淹死了多少人,俺家就是那时离乡搬走的。”
“小时候听俺爷爷说,他几岁时黄河改道,河道从大名府南边变去北边……”.
“唉!这大名府是前宋的北京,却遭洪水来回淹灌。”
“眼看着人口恢复,一场洪水又淹死无数。”
宗武说道:“当今圣天子雄才大略,黄河水患已是治住,大名府从此可以安定了。”
“确实雄才大略。”谢深点头说。
他是漕军将领,经常押送货物到处跑,知道大明是怎么治理黄河的。
别的复杂工程不用讲,只说搬迁一个州城、五個县城,就是前宋不可能做到的。
哪个大臣治河时敢这样搞,当场就会被喷得辞官,
即便前宋君臣想这么做,具体执行时也地方阻力重重。
哪能像赵渊这般,皇帝开口一声令下,地方就得无条件执行。
宗武看着富庶的大名府城感慨一番,便拿着大明宝钞去换取钱财,赏赐给本地参与征讨西夏的将士。
这里跟开封不一样。
开封郊外的仓场属于国库,户部一纸公文就能调出物资。
大名府这边属于地方府库,户部当然也能调用,
但手续相对复杂,还不如直接用大明宝钞换钱呢。
在大名府封赏之后,宗武的任务就只剩岳飞那里了——开封以东的军队,征夏时最远只调动了大名府驻军。
而且大名府的驻防军数量很多,主要任务是抗洪抢险,一旦发生洪汛全得出动。
宗武一路坐船来到保定府,拿出一大半宝钞换成银元和铜钱。
更北边暂时没有宝泉局,只能在这里换钱,然后一路运去草原。
甚至保定府的漕军也不多,正忙着往开封运赈灾粮,宗武又去请知府帮忙召集一队民夫。
“原来天使竟是宗相公的侄孙郎君,失敬失敬!”知府郑朴热情接待。
宗武作揖还礼:“叔祖弥留时有遗愿,让子孙们有机会再来河北看看。”
“在下一路至此,发现河北富庶不输河南,叔祖泉下有知亦当欣慰。”
郑朴笑着说:“以前河北残破,是因为跟辽国对峙,即便不打仗也赋税沉重。”
“而今辽国已灭,不再驻扎大军靡费钱粮。”
“荒废的水利全部修缮,还新开挖了许多灌渠,轻徭薄赋怎能不富庶?”
“仅在这保定府,这几年输往朝廷的粮赋就有数十万石,而且常平仓里还有余粮呢。”
“今年听说西北大旱,保定府夏收之后,除了该上交的粮赋之外,还往开封加运三万石麦子。”
宗武赞叹道:“正赋之外还能再加运,郑太守政绩卓著啊,来年必定可以高升。”
郑朴捋着胡子微笑,谦虚摆手:“此乃臣子本分,上报圣君,下安黎民。”.
第三千八百四十八章 契丹族
郑朴还想举办文会,把士子们叫来,跟宗武一起游山玩水。
宗武婉言谢绝,说有皇命任务在身,回来的时候再搞这些也不迟。
他带着民夫押送钱财继续北上,过拒马河来到辽国故地。
都说这里被金国给打烂了,刚收复时千里无人烟,只在城镇周边有农民耕种.
宗武却发现许多新兴村落,一问才知道是南边迁来的,
黄河工程搬迁了很多村镇,其中一半都被迁到拒马河以北。
也有村落番汉杂居,一边放牧,一边种地。
那些奚族、契丹族、渤海族、女真族百姓,虽然都学会了说汉话,
还必须留汉人的发髻,但依旧保留着一些异族风俗。
宗武在一个村子歇息,负责招待他的村老是个契丹人。
说是村老,其实还不到五十岁。
这里的年龄结构很畸形,辽金时期的连年灾荒战乱,让各族老人都死得差不多了。
那契丹族村老对宗武说道:“放牧的越来越少,种地的越来越多。”
“你看村外那些地,几年前有一半用来放牧,现在都改种豆子了。”
“劝农官说头几年种豆子,可以增加肥力,三五年之后就能改种麦子。”
宗武本来对契丹人有极深的成见,但眼前这个村落,却已经半汉化了,跟汉族百姓没啥大的区别。
“村里的孩童比大人更多。”宗武说出自己看到的现象。
契丹族村老笑道:“三年免税,两年赋税减半,家家户户都有余粮,日子比在辽国、金国更好。”
“官府也鼓励我们生孩子,生一个孩子就免征三亩地一年的粮赋,孩子成年了落户口还有奖励。”
宗武又问:“各族都在通婚吗?”
契丹族村老点头说:“官府不准同族通婚,契丹人跟奚人通婚可以,”
“跟汉人通婚也可以,就是不准契丹人跟契丹人通婚。”
“各族男儿都喜欢娶汉家女子,把她们娶回家能干得很。”
“又会采桑养蚕织布,又会帮忙伺候农田。”
“可惜汉家女子不多,哪家的小娘成年了,上门提亲的能把门槛踩烂。”
“那可都成了宝贝。”宗武笑道。
契丹族村老说道:“可不是宝贝?我那小儿媳就是汉家女子,养蚕养得可好了,纱也纺得很漂亮。”
“我从来不舍得让她干重活,洗碗煮饭都让奚族的二儿媳来做。”
“这汉家女子就是不一样,我让大孙子去学种地,”
“她却让我大孙子去读书,说是今后能考进士做相公。”
宗武惊讶道:“这里还有村塾?”
契丹族村老解释:“隔壁村有村塾,走七八里路就到了。”
“以前荒芜的时候还有狼,被咱几个村联手打死完了,小孩子自己去读书也不怕。”
闲聊两个小时,宗武跟村老一起用饭。
他发现,在这里生活的平民,比南方很多地方都更轻松惬意.
第三千八百四十九章 知府
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土地,但必须自己耕种,因为招不到佃户。
缺点是生活物资不足,买盐、买醋也要走很远的路。
偶尔有货郎下乡,必定成为焦点,受到村民的热情接待。
甚至就连私盐贩子,官府都睁只眼闭只眼。
根本不用几代人,由于番汉杂居,而且禁止同族通婚,第一代异族就已开始自动汉化.
……
越是接近燕山府城(北京),人丁就越是兴旺,已经有江南的县级水平。
挺悲哀的。
堂堂府城,还曾经是辽国首都,人口却只相当于江南县城。
年龄结构还是那样,小孩子数量特别多,都是这几年使劲儿生的!
燕山知府叫做邵镒,赵渊在金州起兵时,
他是西城县的押司,稀里糊涂就被裹挟着造反。
此人精通争权夺利的小手段,喜欢捞钱但又不敢贪太多。
能力有限,胆子也有限。
他被迫跟着造反时,甚至做好了招安准备,
只要官兵杀来立马举城投降。
就这种人,居然已做了知府。
谁让人家资历深厚呢,赵渊做金州知州时就是老熟人。
赵渊起兵之初,任命了四个县令,邵镒就是其中之一。
但凡能力再强一点,邵镒早就升为中枢大员了,
这知府纯粹是熬资历熬上来的。
算算年龄,也该退休了。
邵镒年纪比较大,在女人方面力不从心,
于是喜欢舞文弄墨、附庸风雅,经常召集辖内士子一起搞文会。
而且游山玩水时到处题词,字写得一般般,
诗词更是平庸,却总让人刻在石碑、崖壁上。
正经事也做,比如大兴文教。
他从府库拨款支持社学、村学建设,给社学和村学老师们发补贴。
然后作为自己的功绩大肆宣扬,每次举办文会,士子们也以此作诗拍马屁。
还隔三差五的去视察各级官学,用他的说法就是鼓励向学、提携后进。
真正原因是辖内人口太少,除了农闲时组织百姓疏通灌渠,其他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正事儿可做。
那些日常事务,有没有知府都无所谓,也就某些事情需要知府签名盖章。
此时此刻,邵镒就在视察燕山府学。
教授、教谕等老师,带着学生们聚集在院子里,耽误大好时间听邵知府吹牛逼。
那些牛逼,已经吹了无数次,听得耳朵都生出老茧了。
但邵镒还是兴致盎然的继续重复:
“在前宋的时候,安康府还叫金州。”
“西城县,就是金州的附郭县城,俺便在那西城县做押司……”
“你们都晓得,前宋昏君奸臣当道,地方上也多贪官污吏。”
“俺虽然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得很,怎奈知州、州判、县令全是贪官!”
“有一年,突然换了个知州,你们猜猜却是谁?”
说到这里,邵镒故意卖关子。
老师和学生只能装作不知,齐声问道:“可是当今陛下?”.
第三千八百五十章 小官也敢偷
邵镒笑着猛拍大腿:“正是大明圣天子!”
“陛下履任金州,一路微服私访,在凤凰山北麓、衡口镇的西边,看到许多农夫在春耕时节淘金。”
“寻个老农一打听,嘿,竟是那州判强迫农夫淘金,便是春耕时节也不能停。”
“为何州判敢那般做?只因前宋太过腐朽,当官的随意鱼肉百姓……”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