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699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半路上又变怂了,害怕死在战场上,于是一个劲儿的劝李全禄撤兵。

  李全禄一是害怕战败,二是为了平账,索性就真的撤兵,把粮食牲畜扔给韩世忠。

  李察哥为啥不愿深究此事?

  因为李全禄是他的嫡系。

  李全禄倒卖军粮做生意的收益,一直都有分出来给李察哥上贡。

  他知道李全禄在倒卖军粮,却不知道李全禄胆子那么大,竟然搞得军仓已经不剩多少。

  都是贪官,谁也别说谁。

  兴庆府周边出现大量起义军,跟李察哥本人脱不了干系。

  这厮仗着国都周边府县的部落,已经从游牧变成农耕好拿捏,疯狂侵占那些部落的耕地。

  历史上,李仁孝推行的一系列仁政,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分配土地。

  即把李察哥给熬死之后再抄家,获得无数田产分配给国内百姓。

  只此一项,就立即赢得各部的拥护,部落酋长们纷纷支持李仁孝改革。

  …….

第三千七百四十五章 绿洲

  九万大军,在战场上摆阵就是個问题.

  他先分出三千轻骑,穿越黄河南岸的沙漠,绕过去袭击明军的运粮队。

  此时是有很多绿洲的,一旦遇到明军精锐,西夏轻骑立即渡河钻进沙漠里。

  这确实把岳飞、韩世忠搞得很烦,只能沿黄河撒出轻骑观察敌踪,一遇敌情立即点燃狼烟报信。

  之前攻下来的诸多西夏碍城,本来就具有烽火台的作用,现在正好驻扎少量士兵利用起来。

  直至明军逼近三十里外,李察哥终于带兵出战。

  数千较弱的步兵,被李察哥留下来守城。

  八千来自镇燕军司的骑兵,被李察哥派去北边埋伏,沿乌加河绕到明军侧后方二十里。

  上万轻骑兵被李察哥撒出去,闹出动静扰乱明军轻骑,以达到遮掩战场的目标,顺便帮那八千侧绕友军打掩护。

  李察哥亲率剩余步骑徐徐前进。

  岳飞、韩世忠这边,则是清一色的骑兵,约有三万两千人左右。

  步兵要么被留下防守天德军城,要么沿途驻守各处碍城,

  就连炮兵都留在最近的碍城里,等骑兵围城之后再把火炮拖过去。

  两军之间的距离,被渐渐压缩到十余里,双方轻骑还在游走厮杀。

  当相距只有三四里时,李察哥投入更多轻骑兵,并让步兵整理队形列阵向前。

  李察哥的九万大军,真正的核心精锐,其实只有八千人。

  两千亲军。

  三千铁鹞子。

  三千强弩兵。

  强弩兵由李察哥一手打造,是西夏军队里比较新的兵种,为了射破宋军的军阵而建,甚至号称能射穿宋军的重甲。

  这种强弩的弓臂皆杂牛角,箭头则冷锻而成,穿透力胜过宋辽的普通弩箭。

  士兵的来源五花八门,不论哪个族的都可以,但必须身强力壮,因为还配有盾牌防箭。

  北宋末年,西夏强弩兵被打残,直至大明建国都没恢复。

  明金大战那些年,李乾顺在建立火器部队,而李察哥却在恢复强弩兵。

  西夏其实还有一种卫戍兵,装备好得令人发指。

  它挑选宗室、豪族子弟当兵,说白了就是“质子军”,初建时个个勇猛善战。

  现在已经沦为“大汉将军”,充当皇宫侍卫和仪仗队,真打起仗来估计逃得飞快。

  此时此刻,两军对垒。

  来自南方两大军司的步兵,列在前排和两翼,分为好几重军阵。

  一部分轻骑兵绕去战场两侧,一部分轻骑兵列在两翼。

  还有两支轻骑兵,护在中军两侧,他们负责配合铁鹞子出动。

  李察哥的亲兵和强弩兵,作为中军静观变化。

  岳飞立于一座小土丘上,用望远镜观察战场,很快发现己方的轻骑扛不住了。

  那些轻骑来自草原各部,铁箭头都不够用,披甲率也非常感人。

  面对同样装备的西夏轻骑,但西夏那边的人数更多,打着打着就开始不断后撤.

第三千七百四十六章 骑兵冲锋!

  “令杨沂中出击!”韩世忠对传令兵说。

  河北大战之后,韩世忠从山东调往陕北,帮朝廷收取那些军阀的兵权,杨沂中就是那时归入韩世忠麾下.

  却见令旗挥动,随着一阵战鼓,杨沂中率1500骁骑杀出。

  正在追杀草原轻骑的西夏骑兵,见状吓得纷纷勒马后撤。

  他们可不敢跟骁骑兵硬碰硬,胡乱射两箭就跑,把大明骁骑诱向己方大阵。

  韩世忠又喊:“李昱出击!”

  李昱原为北宋厢军军官,后做了山东巨寇,极盛时拥兵数万,这个时空被张叔夜带兵收服。

  杨沂中、李昱二人,各率1500骁骑,把败退当中的草原骑兵救下。

  然后他们继续冲杀,顶着敌军漫天箭矢,冲向西夏大军的两翼轻骑。

  骁骑兵虽不如重骑那般武装到牙齿,但也人马俱披甲胄。

  此时此刻,好多骁骑兵连人带马身中数箭,依旧勇往直前直冲敌军两翼。

  韩世忠再喊:“杨进、刘正彦再去!”

  韩世忠麾下武将,放在历史上都非常有趣啊。

  杨沂中奉命诱捕岳飞,李昱出兵阻拦赵构南下,

  刘正彦兵变把赵构吓得阳痿,杨进也拥兵数万不愿被招安。

  “去请岳都护出兵。”韩世忠对传令兵说。

  很快,岳飞带着徐庆、王贵,率领麾下骁骑全部杀出。

  西夏那边,杨沂中、李昱二人,已把两翼敌骑搅乱。

  杨进、刘正彦率兵冲到西夏军阵前,大约15步时朝着西夏步兵射箭,继而划过优美弧线掠过步兵大阵的左右两厢。

  步战长枪比他们的骑枪更长,但两厢步兵来不及转向,大明骁骑从侧面掠过时出枪捅刺。

  那里本来应该有西夏骑兵保护,但已经被杨沂中、李昱给搅乱,杨进、刘正彦冲掠过步兵冲过去,反而在持续冲击西夏骑兵。

  李察哥没想到韩世忠打得这么野,居然一开始便投入大量精锐,他吓得连忙调动铁鹞子和强弩兵。

  一千五百铁鹞子带着五千轻骑,迎面向杨沂中的一千五百骁骑撞去。

  此时此刻,杨沂中刚杀穿三千西夏轻骑,等于是腹背受敌遭到三面夹攻。

  铁鹞子凶名在外,毕竟属于重骑,杨沂中可不敢硬碰硬。

  他在敌军形成合围前,变向朝着侧前方的西夏轻骑冲去。

  杨沂中付出两百多骁骑被围剿的代价,强行冲破那股西夏轻骑,绕向更外侧跟上前接应杨进汇合。

  与此同时,杨沂中下令吹号,提醒韩世忠铁鹞子出动了。

  就在大量西夏骑兵围追杨沂中、李昱、杨进、刘正彦四部时,

  之前败退的大明草原骑兵,重新冲向西夏的步兵大阵轮番射箭。

  西夏强弩兵背着盾牌上前,他们打开盾牌后方支架,

  把大盾竖在前方挡箭,自己躲在盾后装填箭矢。

  一轮一轮强弩齐射,大量草原骑兵中箭倒下.

第三千七百四十七章 再敌铁鹞子

  “李将军,拜托了。”韩世忠说道。

  李世辅带着三百重骑及其扈从骑兵,默默跟在岳飞、徐庆、王贵三人的骁骑后面。

  岳云紧张而激动,这是他第一次上战场.

  辽国也有铁鹞子,属于皇室、宗室、贵族的私人卫队。

  西夏铁鹞子最初就是模仿辽国,后来又吸收了喀喇汗国的重骑兵特点。

  它的铠甲很厉害,全部采用冷锻技术。

  韩琦曾经派人做实验收取数据,用强弩射六十步外的铁鹞子甲。

  基本射不进去,偶有一两支射入,都是恰巧遇到札甲缝隙。

  沈括则说,西夏铁鹞子的冷锻甲,相比宋辽甲胄可减重三分之二且防御力不减。

  这个数据多半有些夸张,但西夏冷锻甲重量更轻是肯定的。

  近几年来,大明生产的重装棉甲,内衬铁片也采用水锤配合人工冷锻。

  至于铁鹞子的战马,多来自甘州马场。如果换个名字,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山丹马场!

  西夏的甘州马场,比山丹马场的规模更大。

  但宋夏百年战争,军马消耗量太大。尤其是宋军夺取天都山,

  西夏失去了那里的养马地,不得不从河湟购买战马补充。

  接着宋军又夺取河湟,西夏只能提高其他地区的养马量。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真正让西夏缺马的原因,是官营马场被蚕食侵占!

  李元昊当年要马不要粮,没粮了就出兵去抢。

  可抢粮食终归不稳定,百年之后,马政败坏,许多牧场被开垦为农田。

  没有开垦为农田的,也日趋减少养马量,改为提高牛羊的数量,比如甘州马场即如此。

  这种状况,直到李仁孝改革才得以扭转。

  李仁孝甚至在新法当中,专门制定甘州马场的相关条令,

  禁止私人侵占蚕食马场,禁止马场擅自多养牛羊。

  问题是,李仁孝如今才十五岁,刚刚登基还没来得及改革啊。

  更糟糕的是大明崛起,西夏没有夺回天都山等马场,更不可能占领河湟谷地,甚至都无法再越境劫掠。

  面对连年的天灾人祸,西夏马政败坏得更彻底。

  比如威福军司,就不断增加农垦面积,提高那里的粮食产量,甚至还倒卖军粮赚取钱财。

  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肥沃的套外地区宁愿饥荒,也不能减少产马量,没粮食吃了就去宋国抢!

  除了战马,西夏的冶铁数量也在锐减。

  规模最大的夏州冶铁务,由于铁矿开采过度,产量和质量都在降低。

  西夏铁鹞子在宋徽宗时期,因为连年战争损耗过大,实际战斗力已经开始拉跨。

  战马不如从前,铠甲也不如从前,甚至兵源也不如从前,严格来说已经不能算重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