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这个时候,就必须更有威望的贤者来领导,各个族群的首领都听他的。
这种贤者就是诸侯,他们的地盘就是方国。
但诸侯让战争规模变得更大,还需要更有威望的贤者来领导。
天子诞生!
接下来的内容,是详细阐述封建制度。
又论述封建制为何被郡县制取代,并认为封建制是以国为私,而秦朝开创了天下为公的郡县制。
柳宗元还说,这些变化并非什么圣人之意,而是大势所趋自然衍化的结果。
等张良佑把文章朗诵完毕,魏良臣说道:“陛下大致同意柳宗元的观点,并且还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西南和东北,那里还有许多蛮夷部落。”
“他们茹毛饮血、刀耕火种,是因为没有获得教化。”
“他们的生活,跟华夏上古之时大同小异。”
“人与野兽争斗,学会了制作弓箭长矛。”
“人与自然抗争,学会了生火取暖,学会了穿衣御寒,学会了修筑水利,学会了耕种养殖。”
“人变多了,就要有首领。否则难以平息内部纷争,否则难以抵御外族侵扰。”
“于是就有了部落首领,诸多部落又有了大首领。”
“炎黄二帝,还有蚩尤,便是当时的大首领!”
“大首领们互相征战,不断兼并异族,便有了华夏。有了夏商周!”
“周朝裂土分疆,诸侯封建治国。”
“许多诸侯,都位于蛮夷之地,他们征服教化蛮夷。”
“则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皆同化为诸夏。”
“诸侯渐渐起势兴盛,周天子大权旁落,便出现春秋战国……”
这种数百年后的基础知识,此时还非常新颖独到,在场大部分人都听得很认真。
魏良臣朝着北面拱手:“当今圣天子,通晓天地造化。”
“这些,都是天子在经筵大会上讲的。”
“历朝历代,都是大儒为皇帝讲经。而我大明,却是皇帝给大儒讲学。”
突然,魏良臣指着旁边一个士子:“炎黄二帝兼并蚩尤部落,蚩尤会老老实实听话?”
“不会。”那士子回答。
魏良臣又问:“那蚩尤部落是如何被吞并的?”
那士子说道:“征伐。”
“不错,征伐,”魏良臣说道,“不论是炎黄兼并蚩尤,还是诸侯同化夷狄,都必须先靠武力征伐。”
“把异族打败了,把异族打服了。”
“再去教化他们,把蛮夷也变成诸夏。”
“所以最初华夏只有一隅,现在却广有天下。”
魏良臣又指向另一位士子:“打仗靠什么获胜?”
这士子回答:“有贤臣运筹帷幄,有猛将冲锋陷阵。”
魏良臣摇头:“这些都要有,但更重要的是钱粮。”
“有了钱粮,才能养活三军将士,才能打造精良兵甲。”
“前宋之时,童贯伐辽为何大败?因为缺钱少粮。”
“将士发不足军饷,哪还有什么士气可言?甚至出兵仓促,兵甲都不齐备。”
“那么钱粮从何而来?”魏良臣又问一個士子。
那士子说:“来自税赋。”
“不错,税赋,”魏良臣说道,“陛下曾与众臣讲述。炎黄之时,百工初立,甚至还用木头农具,铜材稀缺只能拿来造礼器,种地也不得其法收获甚微。”
“那个时候,征不到太多赋税,也养不起太多军队。都是一些脱产的部落贵族,带领一群还需要种地的国人打仗。”
“后来铜器普及,可以用来做农具,耕种之法也更成熟。”
“收获的粮食越来越多,能供养的军队也越来越多。由此崛起的方伯诸侯也越来越多,周天子得以统治天下。”
“再后来,有了铁器。有了铁做的农具,能开垦更坚硬的土地。”
“十人、二十人、三十人,使用铜制农具耕作一块良田。这就是井田制。”
“如果一家三五口,使用铁制农具就能耕作一块良田。”
“那么井田制便没有存在的必要。”.
第三千五百八十九章 荀子性恶论
“同样的人口,能耕种更多的土地。”
“诸侯有充足的钱粮,那么多余的人口,就可以征兵打仗。这就是战国!”
士子们听得目瞪口呆。
前面的历史知识,只是让他们眼前一亮,毕竟柳宗元就有类似观点。
但现在用铜铁、耕作、赋税来阐述夏商周演变,却是自古以来闻所未闻.
在三观受到强烈冲击的同时,仔细思考似乎又有点道理。
魏良臣继续说道:“秦灭六国,以秦始皇之残暴,为何柳宗元却说开创了天下为公?”
“因为周朝层层封建,从诸侯到大夫,人人皆私,周天子无法征得钱粮赋税。”
“一旦哪里出现天灾,其他诸侯是不会救助的,周天子也拿不出钱粮去赈济。”
“而秦朝实行郡县制,秦始皇能统一征调钱粮。”
“汉承秦制,最初虽分封郡国,但大势所趋怎能长久?”
“最终还是推恩消灭诸侯王。汉武帝、汉宣帝统一征调,才打出大汉天威。”
“诸侯没了,却有世家豪强。因此汉代迁徙大族,聚陵而居。”
“世家豪强渐不可制,他们兼并土地、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国家无钱粮可征,百姓无立锥之地,这便有了两汉末年之乱。”
“魏晋南北朝,世家更是变成门阀。修筑邬堡,控制人口,田连阡陌,累世卿相,左右朝政,宛如国中之国。”
“隋唐租庸调,以均田制立国。五姓七望带头兼并土地,均田制败坏,租庸调崩溃。”
“朝廷不能供养军队,始有节度使,引发安史之乱。”
“此祸延续至五代,前宋虽然统一,却始终无法收复燕云。”
“宋代的冗官、冗兵、冗费从何而来?”
“冗官是恩荫泛滥,做宰相的能恩荫几个子孙,做知府的又能恩荫几个子孙。”
“国公能恩荫几个子孙,县侯又能恩荫几个子孙。”
“就连皇帝生日,知州派儿子进京贺寿,这个儿子也能恩荫为官!”
“冗兵是因为要打仗吗?朝廷赋税日重,大族兼并无数,流民越来越多。”
“只能不断的招募流民为厢军,最后全国军队竟有百万之众!”
“从范文正公,到王荆公,甚至是那奸臣蔡京。为何一直要变法?”
“就两个字:钱粮!”
“有士子问我,大明为何要打压义门?且拿江州义门陈氏来举例。”
“他们建书院和医堂,让族人都读得起书,让族人都看得起病。”
“天灾之年,还会赈济乡里,即便外姓之人也能得活。”
“这确实值得称道,不愧义门之名。但他们哪来的钱?哪来的粮食?”
“他们仗着钱多兼并土地,把同乡外姓变成客户。”
“自己却免征徭役。甚至是隐匿土地人口,导致官府难征赋税。”
“地方官为了交差,只能加征当地其他百姓的税额。”
“这导致更多农民破产卖地,江州陈氏又趁机兼并。”
“导致官府更难征税,当地外姓之人赋税更重!”
“前宋拆分陈氏,他们在五县只剩47处田产。”
“可仅仅过了百年,他们的田产又恢复到200多处。”
“这些田产怎么来的?靠损公肥私,靠压逼外姓。”
“如果全天下的大族,都搞义门这一套。朝廷还怎么征税?”
“剩下的小户小民,赋税该有多重?”
“到时候,再来一个方腊,再来一个钟相,朝廷哪还有钱粮出兵镇压?恐五代乱世再起!”
“现在,你们明白为何朝廷要打压义门吗?”
这个问题是张良佑提出的,他站起来端正作揖:“多谢先生教诲,晚生已知其中道理。”
陆陆续续,有数百学生站起,朝着魏良臣作揖。
剩下之人,有些不认可此理。
尤其是对历史的阐述,他们认为汉唐乱世,并非土地兼并而起,而是因为昏君和奸臣作祟。
还有一些没啥反应的,纯粹是因为坐得太远,听不清楚魏良臣在讲啥……
魏良臣说道:“此番道理,陛下已写成《历史论》,正交给翰林院学者润色。”
“今后科举的策论题,极有可能会考!”
科举要考?
本来还想出言反驳观点的士子,突然齐刷刷就闭嘴了。
张良佑连忙问道:“《历史论》只出现在策论题吗?”
魏良臣解释说:“策论题对于《历史论》,时考时不考,尔等只须熟读钻研即可。”.
第三千五百九十章 文脉之争
“不过嘛,中进士之后,授实官之前,要在吏部参加关试。《历史论》是关试的必考内容!”
士子们闻得此言,赶紧牢记在心中。
如今的大明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
一甲、二甲在中央实习之后,可以直接授予官职。
占总录取人数70%的三甲进士,授官前却要考吏部关试,并根据考试成绩外放具体职务。
因此,关试的考题范围也很重要.
天文、地理、物理、农业、水利、赈灾、律法……等等科目,即将从科举当中取消,全部转为吏部关试内容。
只剩数学,依旧是科举必考。
这种做法并非赵渊向传统儒生妥协,而是为了照顾广大贫寒士子。
古代教育资源本来就不平衡,此时的教育普及率,也远远不如明清两代。
那么考试内容就不能有太多“杂学”,否则对贫寒士子而言是一场灾难,大族子弟必然凭借“杂学”垄断科举。
但又必须留一个,才能促进自然科学发展,因此数学就成为保留项目。
对贫寒士子而言,数学比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更好掌握。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