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540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王安石在做出决定之前,根本就没有亲自去黄河查看,只知道听取他那些干将汇报的信息。”

  “他甚至还想着立即堵塞北流,把淤荒地全部变成良田,根本不把黄河的凶险放在眼里!”

  “就是因为王安石行事太过急躁,直接导致黄河夺淮入海。”

  “洪水波及四十五个县,毁掉农田三千多万亩。”

  “第三次回河,完全变成党争。”

  “新党得势,就听新党的。旧党得势,就听旧党的。”

  “新党支持的,不管对错,旧党就全盘否定。”

  “旧党支持的,不管对错,新党也一概反对。”

  “这哪里是在治河?”

  赵渊闻之沉默。

  王安石真的很努力,在回河之前,他一直在引黄放淤。

  利用黄河泥沙改良土壤,又配套兴修700多处水利,开发灌溉了一千万亩地。

  可当时党争太过激烈,让王安石考虑问题总往党争那边想。

  司马光甚至没有反对他的意见,只不过在实地考察之后,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法子,也即让王安石的方案变得更稳妥。

  王安石下意识就认为司马光想要坏事,其意图是拖延时间最后把事情办砸。

  为了压住司马光,王安石选择最激进的治河方式。

  最后酿成无穷祸患,导致未来的几十年,黄河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当时苏轼在徐州防洪,就是拜王安石所赐,气得苏轼写信破口大骂——水位如果继续上涨,苏轼和全城百姓全都得死。

  赵渊问道:“你打算怎么做?”

  赵逢吉说道:“把今年的黄河洪汛扛过去,在明年或者后年,征发三十万民夫疏通二股河。”

  “然后再用司马光的法子,缓回黄河令其改道东流。”

  “当然,王安石的引黄放淤也要用,可在沧州开垦灌溉出千万亩良田,并且改良沧州的那些盐碱地。”

  赵渊笑道:“你倒是取巧,把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法子一起用。”

  “本来就可以并行不悖,为何只能取其一?”

  “黄河就是黄河,有利也有弊,万万不可非黑即白。”赵逢吉说。

  赵渊突然问:“束水攻沙可行否?”

  “束水攻沙?”

  赵逢吉虽然没听明白,却又像是抓住了什么。

  赵渊说道:“把黄河各处缺口都堵上,让河水自己把泥沙冲入大海。”

  赵逢吉摇头道:“若把缺口都堵上,三五年内必定大决堤。”

  赵渊说道:“关键汛期,当然也要泄洪。”

  “兹事体大,臣请与同僚详细讨论。”赵逢吉说。

  赵渊表明态度:“你们是懂治水的,按你们的法子来。”

  “我只是提出建议,能否可行还是你们说了算。”

  临河县到濮阳的几处埽坝,去年就已经加固了,今年还在持续加固。

  赵逢吉又增筑了溢水坝,让多余的河水流往故道二股河。

  顶住今年的洪峰,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当然,如果黄河水量过大,严重威胁到开封安全,那就只能选择合适河段决堤泄洪了。

  泄洪之前,还得转移百姓.

第三千三百九十七章 束水攻沙

  抵达临河县城,赵渊暂时住进县衙,县令全家则搬出去住。

  赵逢吉把符行中、王槐叫来,大致说了一下束水攻沙的思路。

  这个思路,跟当前治水完全相反.

  此时治理黄河,就是不断的分流。

  实在无法分流了,就人为引导黄河改道。

  符行中分析说:“黄河之水,寻常时候水四沙六,伏秋时节水二沙八。”

  “一味分流,则水势减缓,泥沙必然停滞。”

  “如果以堤束水,水合则势猛,自可刷走河底泥沙。”

  “官家之法,应当可行。”

  王槐说:“固然可行,然则凶险无比。”

  “须得想法子,应对每年的洪汛。”

  赵逢吉说:“北流太缓,须得东流才可攻沙。”

  王槐说:“如果东流,二股河是首选,这跟我们计划不冲突。”

  “但二股河的河道太窄,须两河一起流,才能容得下黄河水量,”

  符行中说道,

  “可若是两河并流,水势又减缓了,起不到束水攻沙的效果。”

  赵逢吉说:“选二股河的北道,那条河道更直。”

  “南道作为备用,洪水过大的时候,就利用南道分流泄洪。”

  符行中说:“这样做的话,就必须拓宽北道,工程量巨大无比。”

  王槐说道:“北道途经的城池太多,清平、高唐、平原、德州、乐陵、无棣……治所全都得搬迁。”

  “一旦提出这个方案,能把户部给逼疯。”

  “这些州县的官员,也必定全都上疏反对。”

  赵逢吉说:“我们只管提出来,最后看官家怎样定夺。”

  “那还得把这套法子做得妥帖才行,”

  符行中说道,

  “现有的筑堤方法,用来束水攻沙肯定年年决堤。”

  赵逢吉仔细思索一阵:“堤外建堤,多重保障。”

  “还要根据实际地形,建造其他不同种类的堤坝。”

  “该束水时束水,该放水时放水。”

  王槐说:“在缕堤之外,再远远建筑遥堤。”

  “平时用缕堤束水攻沙,黄河水量增大时,漫过缕堤自动进入遥堤。”

  “这样一来,既能束水攻沙,又能安全泄洪。”

  “这样还不保险,”

  符行中说,

  “可在遥堤与缕堤之间,建造若干横向堤坝,把那片区域变成道道方格,就如海船的水密舱一样。”

  “便是缕堤溃堤了,横向堤坝也能缓冲,不至于携汹涌之势冲垮遥堤。”

  王槐说:“在地势凶险或堤坝单薄之处,还应当修筑分水的堤坝,如此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赵逢吉说:“明年先疏浚二股河的南道,作为北流的分水河道,把这几年给扛过去。”

  “同时疏浚拓宽二股河的北道,修筑好各式堤坝,搬迁沿途的州县治所。”

  “等二股河北道工程完成,就让黄河改道走这边束水攻沙,而南道则用于百年难遇之大水时分流。”

  符行中咋舌说:“按这套法子来,恐怕要调动五十万民夫,耗钱以亿万计。”

  “还得搬迁那么多州县城池……”

  赵逢吉无比光棍儿道:“还是那句话。”

  “我们只管提出可行方略,至于是否这样办,全看官家定夺。”

  “如果反对的官员太多,官家也感到为难,那就还是用老办法治河。”

  束水攻沙之法并非一劳永逸。

  长年累月下来,泥沙还是会渐渐沉积,河床还是会慢慢抬升。

  只不过泥沙沉积、河床抬升的速度,肯定会比以往要慢很多。

  或许能管数十年。

  如果维护得好,百年也没问题。

  .....

  赵渊站在黄河大堤上,用望远镜观察对岸的小吴埽。

  黄河改道北流之后,在小吴埽急转弯,这里就成了最险的河段。

  一旦小吴埽决堤,下游的濮阳城立即被淹。

  收起望远镜,赵渊问道:“按照你们那套法子,究竟需要多少河工与钱粮?”

  赵逢吉说:“至少要五十万河工,而钱粮不计其数。”

  “究竟需要多少钱粮,暂时还说不准,但两三千万贯肯定不够。”

  “我尽量筹集,实在不行就发国债。”赵渊说道。

  钱能办成的事儿,那都不叫事儿。

  但在大多数时候,却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王安石当年治理黄河失败,跟司马光斗法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他急着堵塞北流,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财政快撑不住了!

  一直不堵北流,那边的岁修就不能停,得持续消耗维护经费,而且还得多征无数的役工。

  尤其是征召役工,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当时已有许多家庭因此破产.

第三千三百九十八章 春天的凌汛

  这可不是一年半载的问题,按照司马光的稳妥之法至少还得维持北流两三年。

  那得耗费多少钱财和劳役啊!

  如果直接堵了,既可节省钱财和劳役,还能尽快恢复北流黄泛区的民生。

  当时双方拉扯了几个月,东流的水量达到六成时,新党迫于财政压力就想闭塞北流.

  司马光说,至少要八成才可。

  皇帝打算把新旧两派都派去视察,但最终只派了新党去。

  新党官员视察回京,说已经分流了八成,搞得司马光也无话可讲。

  究竟有没有分流八成?

  如果没有,是视察官员在撒谎骗王安石,还是王安石一直都知道实情?

  如果有,是不是分流八成也不够?

  这些事情,谁都说不清楚,只有当事人才晓得。

  但有一点却非常清楚,如果当时北宋财政充足,王安石办事肯定不会那么急——毕竟他担着被罢相的风险!

  赵渊望着愈发急促的河水,不禁感慨道:“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