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再让沈括兄弟的后人,也进献其遗书。”
“把沈括所有的书籍,整理编撰成册,令天文院和工部好生研究。”
胡安国拱手道:“两位陛下沈括此人虽有才,但私德不敢恭维。就算要研究其作,亦不该大张旗鼓。”
阁部院重臣,纷纷附和此言,都认为沈括品行不佳。
赵渊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把沈括弄进文庙供奉时,满朝大臣就已经劝谏了一拨.
第三千三百七十七章 牛逼人物
当然,跟举报苏轼没有任何关系,主要是沈括在变法时横跳,把新旧两党全都给得罪了。
沈括举报苏轼,本就子虚乌有。
这玩意儿最早出自王铚的《元祐补录》,属于孤证,没有任何史料支撑.
就连作者王铚的儿子,都不认同这种说法。
而且,错漏百出。
尤其是“刘恕戏曰:不忧进了也”这句话,可以百分百断定是瞎编的。
熙宁六年十月,沈括离开江浙,回京已是十一月。
次年正月,刘恕从江西路过润州,当时苏轼正在润州赈灾。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沈括在京城弹劾苏轼,消息就已经传到镇江了?
要么此事已闹得满城风雨,要么就是有人给苏轼报信。
然而,此案牵连的新旧两党,他们全是文坛大佬,而且门生故吏无数,却没有一個提及沈括举报。
后来沈括得罪新旧两派,名声臭得如过街老鼠,却依旧没人说他举报过苏轼。
谁都不知情,包括苏轼本人都不知情,只有《元祐补录》的作者知道,且作者的儿子还写书反对此观点。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的作者李之仪,是苏轼和沈括共同的朋友。
不论何时何地,他都带着苏轼和沈括的画像。
他陪沈括一起玩耍,又跟苏轼一起玩耍,从来没有提过此事。
“乌台诗案”爆发的时候,李之仪一边请沈括为母亲写墓志铭,一边又积极奔走营救苏轼。
整个案子,所有的原始卷宗、弹劾奏章、审问记录、证物判词,因靖康之变而流到民间。
还被人整理刊印成书,没有一处提到沈括。
当时别说沈括,就连王安石都名声恶臭,有谁会故意把沈括的黑料给删掉?
沈括和苏轼私下交流,能确定的只有一次。
那已经是乌台诗案的十多年后,苏轼奉诏回京路过润州,而沈括正好搬去润州定居。
沈括把亲手制作并珍藏多年的石墨送给苏轼,而苏轼也写了一篇《书沈存中石墨》记录。
很正常的文章,却被有心人解读为行文冷漠,不复以前两人的亲密关系。
亲密个屁啊,两人以前的关系从未有人记载。
甚至苏轼私下赠诗给沈括,都极有可能是《元祐补录》编造的,因为根本找不到别的出处。
并且,苏轼关于墨条的文章很多,行文清一色都不谈感情,只侧重于阐述各种各样的墨。
难道苏轼跟所有送他墨条的老友都生疏了?
……
秦桧当然不管沈括私德如何,他只需要迎合皇帝即可,连忙上前说:“裴秀制图只有六体沈括制图却有七法二十四至。”
“即纵横十二大格,一路用地支,另一路取天干其八加四卦。”
“即可像飞鸟直达一样,无视山川起伏获得直线距离。”
“极好!”赵渊点头微笑。
大臣们围观好一阵,陆陆续续散去,秦桧也喜滋滋告退。
赵渊叫来懂得制图的工部官员,把盛唐超级地图复制一份,免得哪天火灾又给烧毁了。
沈括的各种著作,陆陆续续送到太清楼。
这日,闻焕章前来见过皇帝:“秦桧错了。”
“什么错了?”赵渊没听明白。
闻焕章说道:“秦桧说沈括的《天下郡县图》有误,这是秦桧搞错了。”
“沈括的《天下郡县图》没错,错的是裴秀以来的历代地图,包括那副超级大的盛唐地图。”
“甚至连沈括的飞鸟图法,秦桧都完全弄错了。”
赵渊更加好奇:“古往今来,所有人都错了,就沈括一个人是对的?”
闻焕章点头:“因为古今制图之人把大地当成平面来绘制地图。”
“所以距离中心点越远,地图的误差就越大。”
“而沈括的飞鸟图法,却是在地球上制图,他就没把大地当成一个平面。”
“秦桧认为是沈括制图有误差,其实那属于纠正之后的正确地图!”
“这么牛逼?”赵渊惊讶道。
闻焕章指着书架上的大堆图纸:“那些是沈括绘制的天文图,总共有两百多幅。”
“你把沈括的天文图,拿去对照沈括的地图,其实很容易就能发现,两者的格式完全相同。”
“只不过,沈括在绘制地图时,把天上星宿换成了地上郡县。”
“秦桧囫囵看了沈括的书,把沈括制图的二十四至都理解错了。”
“根本不是什么纵横十二格,沈括的二十四至代表着角方位,分别用十二支、八干、四卦来命名,这与北宋中期水浮罗盘一样。”
“即沈括把地图和罗盘结合起来,二十四至用来标记磁方位角,这是中国制图史的一个突破性创举。”.
第三千三百七十八章 沈家后人
“拿着沈括的地图,再捧着罗盘,可以进行傻瓜式操作。”
“所以沈括才在书中说,只要把他地图里的地点,以及标记的方位角、距离等数值记录下来。”
“就算以后地图失散了,也能通过这些数值,足不出户便把地图给重新画出来。”
赵渊只能用两个字来评价:“牛逼!”.
闻焕章讥讽道:“秦桧太急着邀功了,只要他对照沈括的天文图和地图,仔细辨别思考就能弄懂这些。”
“但他拿着地图就上疏奏事,还说沈括的地图不精确,根本没搞明白沈括的原意。”
“你今后需要做的,就是把沈括地图里的空白部分给补上。”
“他制图时材料欠缺,又无法派人实地测绘,许多偏远之地都是空白的。”
“特别是西南蛮夷之地,你得派兵攻占之后,才能够让工部测绘得更详细。”
“对了,还要添加经纬线,沈括的地图里没这玩意儿。”
赵渊笑道:“现在就可以开始搞,把已经实控的地方,全都派人测绘一遍。”
“尤其是幽州那边,当时属于辽国地盘,沈括根本没去过,只靠唐代资料绘制。”
绘制舆图,也是皇帝的文治之功,而且非常非常重要。
……
赵渊登基的第二次大朝会,礼官直接现场宣读诏书。
“大明定太史院统摄国史、天文、地理三馆。”
“诏曰:春官之属有太史,掌天象历法……”
大明新朝的圣旨格式,直接沿用宋朝,没有什么“奉天承运皇帝”。
整体为三段式:
第一,标题。
第二,内容。
第三,日期和盖章。
这道诏书宣读出来,没有任何人反对,因为赵渊在恢复古礼。
简单来说,就是设立一个太史院,最高长官为太史令。
下辖国史、天文、地理三馆,相关机构全部并入这三馆。
翰林院再次被削弱,只剩一群文学艺术家。
一些搞天文地理的伎术官,地位直接抬升到京官级别。
北宋最后一位状元沈晦,召回京师担任太史令。
……
“这是我整理的沈括飞鸟图法,”
闻焕章指着一摞稿纸,
“天文馆那些学者,一看就能明白。有简略或遗漏的地方让他们补齐就是,这些学者的造诣已经很高了。”
赵渊撇撇嘴:“真就走了?”
闻焕章说:“只是去实地考察,设计一下山庄,顺便散散心而已。”
翌日上午。
闻焕章就带着妻妾儿女,由三百禁卫护送,坐船前往陕西而去。
沈晦在濮阳做开德知府,接到调令立即回京。
还未办理升官手续,沈晦就被招入宫中奏对。
赵渊问道:“沈括是你的叔祖?”
沈晦回答:“曾叔祖。”
沈括的生母属于续弦,其父老来得子,因此他在沈家辈分极高。
赵渊又问:“《梦溪笔谈》是你父亲刊印的?”
“然也。”沈晦说道.
第三千三百七十九章 落魄了
赵渊再问:“你曾叔祖的本事,你究竟学到了多少?”
“略通一二,”
沈晦捧着一摞书稿,
“此皆曾叔祖生前著作,其中一些馆阁亦有收藏。”
赵渊让太监把书稿拿过来,仔细翻阅片刻,发现沈括去过辽国.
而且详细记录了沿途的辽国地理,还奏请皇帝加强河北边防。
合上书稿,赵渊赞许道:“你政绩不俗,仅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开德府的摊丁入亩。”
沈晦说道:“非一年之功,亦非一人之功。”
“大明开国之始,前任知府就丈量田亩,已经把基础打得牢靠了。”
“臣上任之后,又亲自带人巡查验证,纠正了丈田时的许多错误。”
“去年初接到朝廷政令,便立即着手摊丁入亩、吏役改革。”
“你纠正了前任的哪些错误?”赵渊问道。
沈晦说道:“各县官吏为了快速丈田,往往贪多求快。”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