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可他们心存侥幸,”
“认为可以付出代价,”
“把大明的军队礼送出境。”
郑知常心思一转:
“兄长在崔家地位如何?”
文公仁不高兴道:
“何必多此一问?”
“不是赘婿,堪比赘婿。”
郑知常说:“崔氏门生故吏无数,”
“或许可以很快复兴。”
“但兄长想借崔氏,”
“振兴文氏一族,”
“恐怕还得倍加努力啊。”
如果用南北朝门阀来比喻,
崔氏属于失势的顶级门阀,
因为政斗落败而暂时沉寂,
但分分钟就可以再杀回去。
而文公仁则是小族寒门出身,
能做崔家的女婿,
纯粹因为年轻时长得帅、学问好,
中大奖一般得了崔氏族长(二十年前的宰相)的赏识。
他在开京贵族阶层当中,
虽然表面风光,
其实备受歧视,
所以才结交同样不得志的西京派。
郑知常突然学着皇帝的语气:
“兄长想做中国人吗?”
“什么?”
文公仁没听明白。
郑知常说:“皇帝已然承诺,”
“十年之内让我入阁拜相。”
“以大明现有的制度,”
“应该是内阁副宰相之一。”
“兄长如果帮助大明吞并高丽,”
“虽然做不得大明副宰相,”
“但做一个开州知府绰绰有余。”
“到时候,整个开州的豪门贵族,”
“都要仰兄长之鼻息,”
“都要看兄长之脸色!”
赵渊暂时只想吞掉大同江以北土地,
郑知常却打算让大明吞并整个高丽.
第三千一百一十六章 劝投明
文公仁大为吃惊,
“大明真有吞并高丽之心?”.
郑知常反问:“大明天兵一至,”
“高丽军队挡得住吗?”
“这可不是隋唐时候,”
“高丽也不是高句丽。”
“明军可以跨海而来,”
“军队在海边登陆,”
“开京到时候无险可守。”
“哪里挡得住?”
文公仁对高丽军队太清楚了。
纸面上的十五万兵额,
吃空饷就没了一大半,
剩下的地方军已沦为农奴,
也就开京的中央军还能打仗。
问题是,前阵子国王出兵北伐,
把中央军给葬送大半!
如今的高丽全国,
最多能凑足两三千像样士兵,
其他全是一触即溃的孱弱之军。
郑知常继续画饼:
“大明朝廷,把京畿一带划为开州府,”
“兄长做那开州知府怎样?”
“开州贵族都归你管。”
“到那个时候,崔家子弟还敢嫌弃你吗?”
“开京权贵还敢鄙视你吗?”
“他们会跪在伱面前,”
“请求你饶恕他们以往的不恭。”
文公仁咽了咽口水,
忍不住转身朝南边望去。
郑知常又说:“兄长才学渊博,”
“年轻时甚至惊动宰相,”
“以寒门之身迎娶崔氏贵女。”
“可蹉跎二十年,”
“如今却是什么官职?”
“区区户部员外郎而已。”
“那些豪族子弟,以他们的浅陋学问,”
“连给兄长提鞋都不配。”
“可他们一个个都身居高位,”
“一个个都是中枢重臣。”
“这凭什么?”
“是啊,凭什么?”
文公仁喃喃自语。
郑知常继续说:“大明天子与太子,”
“皆任人唯贤的明君。”
“愚弟驽钝浅薄,”
“亦被太子许诺入阁拜相。”
“以兄长之才学品德,”
“若是在大明做官,”
“恐怕也有入阁拜相的机会!”
身为高丽寒门士子,
却在大明入阁拜相...
文公仁没有去过大明,
但他对自己的学问本事非常自信。
他觉得就算到了大明,
他也是数一数二的人才,
或许真能在大明拜相呢。
“我该怎么做?”
文公仁的表情变得严肃坚定起来。
.....
高丽,开州。
金富轼询问刚回来的文公仁:
“大明出兵究竟是何意图?”
文公仁开始照剧本说台词:
“好教相公知道,”
“那郑知常听说自家男丁被流放、女眷充为官奴,”
“怒火中烧想要引导明军回国大作一场。”
“幸好在下与他颇有交情,”
“一番良言苦劝,”
“他的语气才有所缓和。”
答非所问,金富轼还不能发火。
文公仁又东拉西扯的绕圈子,终于说:
“虽然郑知常并未明言,”
“但其话语当中透出个重大内情。”
“大明那边的梁山皇帝,”
“武断专横,有吞吐八荒之志,”
“似是想要兼并平壤之地。”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