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其祖父、伯父皆为故宋状元。”
“其父梁适亦是能臣,”
“一改旧时弊政,”
“令山东冶铁业空前繁荣。”
“狄青当年能做枢密院使,”
“正是梁适在背后使力。”
赵渊吐槽说:“这幅楹联适合挂在燕子楼,”
“却不该挂在黄堂这边,”
“至少不该作为黄堂的大门主联。”
“请殿下留一主联!”
旁边官员士绅纷纷说道。
文吏连忙捧来笔墨纸砚。
赵渊提笔搜肠刮肚一番,
写下一副雍正的对联:
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
乐民之乐以和性怡情。
“好!”
“殿下真是爱民如子。”
“此联挂在黄楼,”
“正可谓相得益彰!”
“.....”
一时间,马屁声如潮。
外围那些士子,
听到对联内容,
也开始热烈赞颂。
待赵渊阔步回到车上,
宇文常对身边官员低声说:
“请一篆刻名家,”
“把皇帝楹联刻好,”
“梁太守的楹联要挪个地方。”
“是!”
那官员立即去安排此事。
下一处是燕子楼,
此楼在五代已经毁掉,
如今这座属于重建,
而且距离府衙不远。
包括隔壁的苏轼故居,
都卖给了本地富商。
赵渊前去逛了逛,
没有关盼盼,
也没有马盼盼,
倒是有个楚盼盼,
被富商刘穆叫来唱曲.
第一千九百三十一章 题词
一听名字,
就知是附庸风雅。
宇文常听着小曲,低声对赵渊说:
“朝廷不准再养官妓,”
“各地陆续裁撤。”
“少数倡优从良,”
“多数却是被富户雇佣,”.
“这位楚盼盼以前就是徐州官妓。”
从中央到地方,
官妓皆由各级财政养着,
大明朝廷哪有恁多钱?
一股脑儿直接裁撤了,
但官妓和乐师又没别的活路,
有名气的可以给富商打工,
没名气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不论如何,
新朝不会再有相关衙门,
官员们想找乐子都得自己出钱。
在燕子楼吃饭听曲完毕,
赵渊就直奔城南而去。
项羽的戏马台早就不在了,
官吏们临时在山腰清理出一个土台。
旁边就是台头寺,
相传为刘裕所建。
赵渊问道:“寺里有多少僧人?”
宇文常连忙说:“无度牒者已经勒令还俗,”
“山下寺田也抄没了八成,”
“用以安置流民。”
“如今,台头寺只剩一百多个和尚。”
“很好。”
赵渊点点头,
又去逛山上的其他名胜。
居然陆续发现两庙一观,
赵渊询问之后,
得知都是宋朝创建的,直接说道:
“台头寺属于古刹,”
“自然可以保留,”
“其余两庙全拆了,”
“和尚转移到台头寺念佛。”
“拆庙之后,其石料和木材,”
“可以改建为书院。”
“是!”
宇文常对此无所谓。
赵渊要来笔墨,
题写“南山书院”四字,问道:
“本地富人可愿捐钱建书院?”
“草民愿捐一千贯!”
刘穆立即附和。
“我捐三百贯!”
“俺张家捐五百贯!”
“.....”
几分钟时间,
建设书院的资金就绰绰有余,
甚至有徐州名儒愿意免费来教书。
当朝皇帝亲笔题名的书院啊,
今后必定闻名天下,
有能力之人都想进来掺和一脚。
至于毁庙之后,
那些佛像有现成的处理方法。
完好无损且有来历的佛像,
会转移到其他寺庙。
有损伤或者普通佛像,
直接挖坑掩埋。
后世的考古学家,
经常挖出宋代大坑,
里面埋的一堆堆全是佛像。
其原因就是宋代新儒学兴起,
时常有毁庙行为。
又或者是寺庙经费不足,
没能力修复受损佛像,
于是就不断挖坑埋下去。
赵渊坐在半山土台上,
观看徐州新军,
操练了一番军阵,
今天的活动差不多就结束了。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