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1706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用酒、醋、水蒸熟后,

  用醋和盐拌着吃.

第一千七百三十章 过节了

  橙子、新酒都是中秋时分刚刚有的,

  螃蟹也是最肥美的时候,

  橙酿蟹便是把三者融合于一起,

  一道菜就可以让人把新酒、香橙、螃蟹的味道全部尝到。

  宫中宴席散了后,

  赵渊便带着百官往城西金明池而来.

  金明池也已是张灯结彩,

  一派祥庆气象。

  皇上带着百官往临水殿继续宴饮,

  准备玩月。

  这次却是没了大鱼大肉,

  若是还有胃口的人,

  便吃宫饼。

  此时皇宫里吃的是宫饼,

  民间则叫做小饼、月团,

  这些中秋节特制的饼类又被称为“荷叶”、“金花”、“芙蓉”等,

  制作方法非常精巧,

  其实也就是后世的月饼。

  苏东坡有诗称赞说,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酥是油酥,饴就是糖,

  和后世的月饼馅基本一样。

  时人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

  而且还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

  起初先画在纸上,

  再粘贴在饼面上,

  后来,直接用模子压制在月饼上。

  宫饼更是御厨精心制作,

  不但味道可口,

  便是上面的图案都活灵活现,

  大家所绘的图案经由巧匠制作的模子和熟悉火候的御厨,

  完美的呈现在宫饼上。

  喝的则是玩月羹,

  以桂圆、莲子、藕粉等为原料,

  精心烹制而成。

  天色稍黑,

  金明池中的万盏华灯便一起点亮,

  把金明池照的通明。

  华灯一亮,

  池中心平台上便开始了歌舞。

  金明池东岸早已是人头攒动,

  出城来金明池的百姓主要目的就是看这宫廷踏歌,

  赏月反倒是其次。

  不喜欢拥挤和想赏月的人都呆在城中,

  没钱的去酒楼,

  有钱的则在自家楼阁,

  望月对酌,

  享一份悠闲。

  .....

  中秋之后,

  赵渊便往太学开始讲授数学。

  王安石变法后,

  将太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

  外舍生,每月考核“行”、“艺”。

  所谓“行”主要便是指遵法守纪的品行,

  “艺”则是每月由学官出题考试的成绩,

  也可以说是学校内部考试的成绩。

  各个学生的考试成绩记为学分,

  连同品行表现按月登记。

  到季度末进行检查,

  学分积累较多又没有严重违犯纪律的学生可以获得“季选”(季度评定)资格。

  到年终,综合学生的季选,

  选出积累学分最多的一百人,

  予以“校定”(年度评定)。

  相对学校每月举行的考试,

  朝廷每年也会派官员到太学出题考外舍生一次,

  称为“公试”。

  公试成绩列第一、第二等并获得校定者,

  可升入内舍。

  内舍生同样每月考核“行”“艺”,

  每季进行“季选”,

  但是每年“校定”的人数只有三十人,

  分为“优”“平”两等。

  “公试”的时间则是两年一次,

  成绩分为“优”、“平”“否”三等。

  如果公试优等、校定亦获优等者,

  即可升为“上舍上等”,

  立即释褐授官,

  称之为“两优释褐”;

  如果公试成绩与校定一优一平者,

  即可升为“上舍中等”,

  继续学习,待科举时,

  不用解试及省试,

  可以直接参加殿试;

  如果公试成绩和校定均为平等或者一优一否,

  即可升为“上舍下等”,

  继续学习,

  待科举考试时,

  只免解试,参加省试。

  如果一平一否,

  显然就无法升到上舍了。

  王安石最初设立三舍法便是想用升学考试代替科举,

  综合平时多次成绩,

  要比依照一次科举的成绩选士更加稳妥。

  但是王安石并没能推广开来,

  只是在太学中实施了三舍法。

  到了赵佶当政,

  赵佶才真正把三舍法在全国推广开来,

  一度用三舍法取代了科举制度。

  但是到了宣和三年便又罢了全天下三舍法,

  恢复科举,

  只有太学可以继续用三舍法。

  因此才有天下士子云集东京的事情。

  三舍法实施中也出现了许多弊病,

  免试入学者多为官宦子弟,

  而且学校的考试中也容易出现作弊情形。

  还有一些优秀的士子却是没有入学,

  对统治者来说,

  野无遗贤才是他们的目标.

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 太学

  虽然很多贤人进了朝廷,

  也会被他们赶出去。

  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好的。

  大梁也延用了宋朝的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