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曾几何时,
天下人都期盼着灭掉西夏,.
但是这个愿望,
却让他们等了一代又一代。
宋朝的皇帝也为之努力了一代又一代,
但是一代一代的皇帝去世,
西夏却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即使如此,宋朝皇帝也不愿完全信任边军大将,
让边军大将尽情施展。
那样或许会灭掉西夏,
但也可能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重演黄袍加身,
武将篡位的历史,
这也是宋朝历代皇帝最防备的事情。
大梁灭了宋朝,
西夏出兵犯边,
众人原本以为西夏或许会趁机侵吞了陕西,
甚至进犯京西,骚扰京师。
和唐朝时的吐蕃一样,
动辄发兵入侵。
但是谁也没想到赵渊带兵增援西夏后,
便以少胜多,
先破西夏晋王察哥大军,
后又破了西夏国主李乾顺的大军,
还生擒了李乾顺,
然后当众斩杀,悬首示威,
尽显大梁霸气。
其实赵渊带兵打察哥、李乾顺,
双方兵力几乎等同,
察哥和李乾顺的兵马都已在镇戎军、德顺军损耗近半,
所剩兵马不过十万,
而赵渊带的兵马也有九万。
如果察哥和李乾顺合兵一处,
还可以说赵渊是以少胜多,
但二人是被赵渊各个击破,
可以说只是两场兵力相当的战斗。
但是察哥和李乾顺领兵出征的时候,
却是宣称的每路兵马二十万,
在多数人想来,
西军既然求援,
那就是被西夏兵马压着打,
西夏的兵马基本保存了完整,
也就是说梁王打败了四十万兵马。
大梁并没说梁王打败四十万兵马,
但也没说打败多少兵马,
只是说打败了察哥和李乾顺两路兵马。
一则因为无法估量察哥和李乾顺剩余的兵马,
二则也未必没有继续把梁王捧上神坛的意思。
不过朝廷也并没少了西军的赏赐,
因此不少人还是从朝廷的赏赐中,
推算出种师中、刘仲武率兵杀伤的西夏兵马,
然后又知道梁王打败了多少西夏兵马。
但是无可置疑的是赵渊打败的是西夏精锐,
而不是做炮灰的撞令郎。
刘仲武杀伤的察哥十万兵马,
绝对无法和梁王击溃的十万西夏兵马相提并论。
因此无论真正知情还是不知情的人,
对梁王打败察哥和李乾顺两路大军的战绩都是十分钦佩的。
在众人以为赵渊已经足可以媲美历朝历代名将的时候,
赵渊却再次做出了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率领五千人突袭,
进入了西夏,
一举打破了西夏都城兴庆府,
然后带着五万兵马便灭了西夏,
完成了宋朝数代几十万兵马无法完成的任务。
从此汉人不用再向西夏“赏赐”岁币,
陕西百姓也不用再受西夏兵马的劫掠。
这一战之后,
汉人的脊梁便又挺了起来。
西夏灭亡的消息刚刚传来,
辽国的使者便快马赶来。
过去辽国使者来中原,
多半是为了商议增加岁币,勒索汉人。
但是大梁从未答应给辽国岁币,
更不用说先前梁王还曾经打败辽国大军。
辽国不敢向大梁勒索岁币,
正如百姓们猜测的一样,
辽国派来的使者并不是要勒索岁币,
而是商讨两国边界,
约为兄弟之国,互不侵犯。
当然这个兄弟之国不是过去辽国和宋朝那样的兄弟之国,
澶渊之盟,两国约为兄弟之国,
但是后面附属的条件却全是有利辽国的。
双方以白沟河为国界,
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
彼此不得停匿。
宋朝文臣害怕战争,
既有害怕武人建功,
也有畏战的因素。
在他们的约束下,
宋军不可能越界。
而辽国兵马却经常越境而来,打草谷。
不少时候,这些来打草谷的辽兵就会落入宋军的埋伏,
这时辽国便可以说这些辽兵都是越界的盗贼逃犯,
按照盟约,宋朝是不能扣留他们的,
只能把他们交回去由辽国处罚.
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士气高昂
但是回去后,辽国自然不会把这些辽兵当成真正的盗贼处罚,
因此很多时候宋兵无奈的发现,
上一次交给辽国的盗贼又来了。
两朝沿边城池,
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双方都不能在边境筑城池、堡寨,
就像后世双方都不能研究核武,.
或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样,
以免引发军事竞赛,
表面上看起来是公平的。
但是仔细思考一下,
这一条得利的毫无疑问也是辽国,
受害的是宋朝。
辽国以铁骑为强,
而宋朝则以强弓劲弩、城池为强。
两国交战,多数时候都是辽国入侵,
宋朝只能靠着城池和强弓硬弩坚守。
不能筑城,宋朝的战斗力便减少了一半,
也更有利辽国的入侵。
宋方每年赏赐辽国岁币银十万两,
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这一点不用说,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