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后面的村汉见状,
也都跪了一地。
赵渊看这丁三似乎真的认识他,
“起来吧,你是梁山老兵?”
丁三却是跪在地上,叩头道,
“小人在梁山当了一年兵。”
“刚才小人以为是谁冒充梁山得人,”
“才对大王不敬,还请大王恕罪。”
赵渊上前扶起丁三,
“不知者不罪,后面的人也都起来吧。”
后面的店小二和村汉闻言,
这才叩了几个头起来。
赵渊笑道:“你是在哪受伤的?”
丁三看赵渊毫无大王的架子,
这才放松下来,
“小人是年前跟随梁王打青州受伤的,”
“左腿落了残疾,不能再征战天下,”
“只好领了抚恤金退役,”
“前些日子打下泰安州后,”
“小人便还乡了,村里的人们又选我做了里正。”
赵渊也知道大梁的里正都是由村里百姓推选的,
一般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
没想到这老板居然当了里正,
八成是借了梁山的威望,
不过这样也好。
梁山老兵对大梁有归属感,
他们在最基层做官,
有利朝廷政令传达,
也会宣传一些大梁的好处。
“不错,你算是我大梁最小的官员了,走,我们进里面聊聊。”
二人进的屋子,
那妇人已经整理好衣服。
赵渊坐下,
指着旁边凳子,
“坐吧,我们边吃酒边聊。”
丁三忙道:“小人怎配和大王同坐,”
“小人站着就是。”
赵渊笑道:“好了,坐吧,”
“就和在梁山一样,”
“闲了不分高下都能坐一起吃酒。”
丁三也想起梁山的事情,
休假时间很多头领都会和士卒一起吃酒,
便也坐了下来。
那妇人也赶忙拿来碗筷。
赵渊拿起酒壶,
便给丁三倒起来。
丁三忙抢着道:“小人当不起,我自己来吧。”
“无妨。”
赵渊笑着给二人各自满上一碗端起来,
“我敬你一碗。”
丁三受宠若惊的道:“我也敬大王。”
两人一饮而尽。
赵渊放下酒碗,
“怎么样,这里正能做了吗?”
丁三忙道:“大梁的里正最是容易,”
“朝廷免了农税和所有徭役,”
“小人平时也就是决断一些村里的小纠纷,”
“还是能应付的。”
“再者村里百姓知道小人是梁山老兵,”
“也都敬重小人,没人故意闹事。”
赵渊笑道:“好,那便好。”
“朝廷给受伤军士的田地,你分到了没?”
丁三高兴道:“分到了,地契都给了我了,”
“按我的伤残等级,足足二十亩上好的良田。”
“村里的人看我分到钱和地后,”
“不少年轻后生都跑去县里报名当兵了。”
梁山攻占各地后,
杀了很多贪官劣绅,
没收了很多田地,
加上宋朝扩田所扩的田地。
可以说在大梁境内最大的地主便是大梁朝廷,
许贯忠等人主张把田地分给百姓,
但是赵渊却建议做为抚恤金的一部分,
分给伤残的大梁军士,
以保证他们以后生活无忧。
在赵渊极力主张下,
加上许贯忠等人分给百姓,
也拿不出具体的办法来,
要想把土地公平的分给所有百姓,
却不是许贯忠几个人一下能想出办法的。
最后便都同意了赵渊的主张。
赵渊本意是想让将士们没了后顾之忧,
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
也免得最后英雄流血又流泪,
却没想到反而引起一股从军风,
改变了北宋男儿耻于当兵的习惯,
汉人也慢慢开始尚武,
即使最后不能封侯拜相,
便是战死沙场也可保家人生活无忧.
第一千六百七十章 老兄弟
北宋为了防止军士逃跑,
入伍便要刺字,
这对有骨气的人来说,
无疑是一种侮辱。
因此当时有谚语说,
“好铁不打钉,好儿不当兵”.
赵渊听得很多人去当兵,
也是十分开心。
打下东京后,
缺的便是兵马,
新兵虽然无法上阵杀敌,
却能帮助老兵驻守城池。
“这个时节也该播种了吧?”
“县里可有借种子啊?”
“播了,小人雇了两个佃户,全部种了。”
“县里有借种子,”
“不过小人有抚恤金,”
“也不敢再麻烦朝廷,”
“自己买了种子播下去了。”
赵渊拍了拍丁三肩膀,
“不愧是梁山老兄弟,”
“村里佃户对没有分到土地有怨言没?”
丁三道:“没有,他们原本就没有田地,”
“又没对我大梁有贡献,”
“凭什么分到田地。”
“朝廷又提高了佃户分成,”
“比宋朝已经好多了,”
“村里百姓淳朴,这已经是白白得的好处了,”
“哪还有什么怨言。”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