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益达
天幕中。
视频还在继续。
【20世纪60年代,袁老开始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
【1961年7月,他来到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选种时,发现一株形状特优的稻株,“鹤立鸡群”,长得特别好。】
【袁老如获至宝,推想这样的品种,每亩产量可能会有上千斤!他认为发现了好品种。】
【于是他收了种,准备在第二年春天种上1000多株,检验一下奇迹能否诞生。】
【但是,稻株抽穗后让他大失所望,抽穗早的早、迟的迟,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没有一株像刚发现那株好。】
【这次试验虽然失败了,但也激发了他的灵感。】
【...】
【四年之后,袁老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株神奇水稻:洞庭早籼!】
【经过高倍显微镜放大,证实了洞庭早籼就是珍贵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杂交水稻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
【在1970年11月23日,袁老又发现了一片面积大约有200平方米的普通野生稻。】
【经过镜检确认,这片稻田与试验田里不育株的花粉染碘镜检情况一样,袁老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
【“野败”的出现成为了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为杂交水稻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
【...】
视频采取的是时间线叙述的方式。
就像是讲故事一样。
将袁老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娓娓道来。
伴随着故事一点点深入。
大明位面。
朱元璋不禁也代入了进去。
“后面呢?”
“成功了没有?”
——————分割线——————
ps:
感谢13682...大佬的催更
感谢FL_**大佬的月票
感谢各位读者大佬的鲜花和评价票。
感谢.
【16】水稻亩产的震撼!稻神!立庙!
朱元璋仰首。
安静的看着天幕。
听不出语气波动的声音传出。
向身后的朱标问道。
“标儿,你说这个姓袁的后人成功没有?”
朱标略微一想。
便回答道。
“儿臣以为...应该是成功了。”.
他解释道。
“天幕这一期的标题名为稻神。”
“既然能以此为题。”
“想必是培育出了可提升产量的粮种。”
朱元璋微微点头。
是啊。
肯定是成功了。
不然的话。
视频标题会起名为‘稻神’吗?
其实。
他也是这么认为的。
之所以还会有此一问。
只是因为...
他不敢相信!
一句提升产量。
虽然听着简单。
轻飘飘的。
但纵观华夏数千年。
粮食产量一直在逐步提高。
提高到如今。
其实已经很难再有提高空间。
先秦时期。
《淮南子·主术训》提到:“十亩之田,率岁之收,不过四十石。”
相当于稻谷的亩产量为4石,折成大米为2.4石。
秦汉时期1石为14公斤。
秦汉时期的粮食亩产量为:水稻,96斤/亩。
隋唐时期。
南方得到开发。
“一顷百亩,出米五十余斛(石)。”
隋唐的1石为42公斤,1亩为如今的0.8亩。
隋唐时期的粮食亩产量为:水稻,157斤/亩。
两宋时期。
农业重心继续南移。
《奏救荒事宜状》提到“每亩出米二石。”
两宋的1石为49公斤,1亩为现在的0.9亩。
宋代的粮食亩产量为:水稻,220斤/亩。
到了现在大明。
湖广熟、天下足。
已经成为共识。
双季稻、麦稻两熟的轮作制逐渐推广。
明朝的粮食亩产量。
已经达到了小农经济时代的高峰。
来到了305/亩。
从96斤/亩到157斤/亩。
用了600多年。
从157斤/亩到220斤/亩。
用了500多年。
从220斤/亩到305/亩。
又用了100多年。
“天幕中的后世是600多年以后。”
“600年...”
“或许真能将粮食亩产再提高一大截!”
“具体是多少呢?”
“400斤?”
“还是500?”
朱元璋有些期待起来了。
如果真能做到500斤的亩产。
那么华夏后世。
恐怕将再也没有饥荒了吧?
而那时的人口。
又该有多少?
...
【1973年,袁老正式宣告华夏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推广面积达208万亩!】
【1979年,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推广!】
【2005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正式宣布,从2006年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
【这标志着华夏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句号!】
【并转而成为粮食援助捐赠国!】
后世的杂交水稻研发成功了?
视频中新的内容出现。
朱元璋霍然一震!
成功了!
竟然真的成功了!
这一瞬间。
他竟然有种热泪盈眶之感!
虽然不知道所谓的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是什么。
但是停止对华夏的粮食援助。
这就是已经在说明——华夏的粮食,够吃了!
...
【时至今日。】
上一篇: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下一篇:大明:无上国师,开局给朱棣算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