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画凌烟
“那还有何事?”
“霍郎君何必如此心急?”
“丞相久闻赵公有大义,方才派遣在下来的,在下赤诚一片,两位却故意羞辱,不谈也罢!”霍弋道,“待来年王师兵临城下,赵公可不要后悔了今日的决定!”
“此事关乎重大,我等毕竟是大魏臣子,怎可能三言两语便投靠,难道丞相想找不忠不义的墙头草?”
“当今魏贼涂炭天下,万民沸腾,汝等来投,是大义,是民心!”
“这般你看可好?”赵虞说道,“纸我们要了,粮食照给,劳烦霍郎君为老朽向诸葛丞相带话,就说在下十分仰慕他的大德和志向。”
霍弋面色稍缓,并未再多言。
双方做了交易之后,霍弋也就离开。
赵氏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表明态度了。
什么时候表态呢?
谁赢了就跟谁!
霍弋此次前来,最重要的是向赵氏伸出利益之手。
等到来年战局稳定,汉军西进,赵氏会知道该怎么办的。
建兴十二年在一个落雪的夜晚悄然结束。
这个夜晚,远千里之外的建业皇宫,灯火通明。
一封从关中发来的纸质书信,送到了孙权的桌案上。
东吴丞相顾雍急匆匆入了宫。
“臣参见陛下。”
烛光下,孙权面色深沉,他将这份书信递给顾雍:“诸葛孔明在信中说,曹魏主力已经被他困在关中,希望明年我们可以再发兵北上。”
第72章 关中新局势
顾雍沉默不答。
孙权又说道:“朕还听闻魏主这一次亲征关中,竟未能击败蜀军。”
顾雍还是沉默不答。
“卿是不赞成在出兵么?”
孙权立刻知道顾雍的态度了。
顾雍是寡言之人,更准确地来说是一个慎言之人。
这也是孙权选他做丞相的原因。
孙权沉思片刻,说道:“魏主今年亲征东南,又亲征关中,朕不信明年他还能再亲征,丞相若有何想法,但说无妨。”
“陛下今年北伐,虽说并未有大的损失,但军备消耗不小,何不养精蓄锐,再图北上?”
“来年开春正是好时机。”
“来年开春,蜀军和魏军尚在关中作战,我们可以等到战局明朗之后,再做决定。”
“会不会晚?”
顾雍说道:“诸葛孔明从今年四月抵达关中,到现在为止,已经九个月,魏蜀僵持了九个月,往年蜀国北上,从未如此长时日过,说明这一次蜀军在战局上确实占了一些优势。”
“岂不是更要趁机北上。”
“再等等。”
“再等等?”孙权微微蹙眉,眼中的急切却掩饰不了。
“既然蜀军有一定的优势,说明这一战可能短时间内不会结束,何不等魏蜀彼此再多消耗一段时日,我们再北上呢?”
顾雍言简意赅地说道:“如此有三点好处:一是我们可以更多时日养精蓄锐;二是魏贼消耗更甚,我军北上阻力更小;三是诸葛孔明必然也有消耗,两方弱,则我强。”
孙权不由得点头,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还是心急了一些。
今年三路大军北上,纷纷遇挫,来年开春再北上,即便能集结一支大军,战力恐怕也不会理想。
“卿所言有理。”孙权点了点头,“既然蜀军此时在关中站稳脚跟,来年诸葛孔明绝不会放过这一次的机会,蜀魏双方还会有大战。”
“魏主亲征,亦未能奈何局面,臣窃以为,来年魏主必然会再往西线增兵。”
“那就更好!依卿所言,暂且不动,但要提前准备。”
“喏。”
“诸葛孔明书信之物,有些奇怪。”孙权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纸上,“质地细腻,这竟然是纸。”
君臣二人却并未在这细节上多讨论。
孙权提笔开始回复诸葛亮的书信。
建兴十三年,正月二十日。
李衡刚用完早膳,就离开陈仓新城,赶往五丈原的主帅行辕。
等李衡到的时候,一众将领都在。
诸葛亮正坐在案前翻阅文书,不仅仅有关中诸军、县城的汇报,还有来自汉中、成都的具体事务。
费祎示意李衡坐在一边。
李衡落座后不久,不多时,杨仪才说道:“据斥候最新的汇报,长安周围诸县,都已经接到消息,魏军开始在民间征集民夫,虽然没有说明征集民夫的目的,但目前来看,必然是要筑城了。”
这下众人的目光再一次落到了李衡身上。
连姜维都对李衡更加刮目相看。
到这一步,魏军的行动,依然在李衡之前所料。
杨仪说道:“魏军现在筑城,是想拦住我们去长安的路,司马懿并不知道,我们的目的不是长安,而是陇右。”
“不,司马懿知道。”李衡突然说道,“司马懿不仅会在长安到眉县的两百里筑城,还会在渭河北岸筑城,北岸筑城之后,与郭淮的北原遥相呼应,以此来牵制我军西进。”
杨仪反驳道:“郭淮已经驻扎在北原,陈仓县就在渭河北岸,陈仓县和郭淮完全可以遥相呼应,司马懿没有必要再在北岸筑城了。”
杨仪说的也有理有据。
陈仓是关中重城。
汉军想要高枕无忧地西进,就必须切断陇道。
切断陇道就是在五丈原附近,渭河南北都要占领。
若是只占领南岸,魏军随时可以调大军跟随西进,将汉军堵在陇右。
若是南北两岸都占领了,魏军就不可能发一支兵高枕无忧地跟随进入陇西。
这也是当时郭淮提出上北原的原因,是从战略局势上来遏制汉军。
两军相持了近十个月,现在还是要回到汉军刚进入关中时的战略目的:断陇道。
姜维说道:“司马懿行事也极其谨慎,筑城也不是不可能,为了增加陈仓的防御。”
“甚至司马懿已经推测到我军准备在陈仓附近筑城。”李衡说道,“他也会派遣一支兵马,在那里筑城,就是为了拖住我们。”
以眼下的战略局势来看,司马懿要识破汉军下一步的战略目的,并不难。
李衡绝不会轻视司马懿。
“你凭什么说司马懿推测到了我们准备在陈仓县附近筑城?”杨仪不服气。
“司马懿必然能猜到。”这时,诸葛亮查阅完所有公文,放下了笔。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了诸葛亮的身上。
诸葛亮继续说道:“司马懿不是一般人,即便他看不出来,郭淮也能看出来,我们不可轻视敌人。”
“行军打仗比的不仅仅是谋略,还有治军、行军、作战,既然我们双方都知道今年最关键的在何处,比拼的自然是谁的兵力更强。”
这也侧面地说明了,谋士和统帅的区别。
众人点了点头。
诸葛亮继续说道:“我已经给吴主写信,邀请他今年继续北上,但此次东吴恐怕不会轻易出兵,而是隔岸观火。”
“回禀丞相,下官觉得孙吴是否出兵不重要,重要的是,丞相的书信送达孙权手中,这个消息传出来,最好传到合肥,从合肥传到洛阳,让魏主知晓。”
“知我者,济安也。”诸葛亮笑道,“我亦不指望东吴能再出兵,只要魏主知道我已经书信孙仲谋即可。”
这明显是战略施压。
让曹睿两头顾及。
“说回正事,此次召集诸位前来,是商议接下来在陈仓筑城一事,我们只有三个月时间,在五月之前,一定要完成在陈仓西侧筑城的任务,因为司马懿必然会集中人力,率先在那里筑城。”
“丞相,下官还有一言。”李衡突然说道。
第73章 对魏国的战略欺诈?
李衡说道:“下官以为,从现在开始,要暴露我军在增兵的消息。”
李衡此话一出,众人面面相觑。
我军增兵?
我军何时在增兵?
杨仪一脸疑惑,李济安,你是不是脑子坏了?
一项老实巴交的马岱,都一脸疑惑地问道:“李参军,我军要增兵吗?”
“我军已经增兵。”李衡说道,“去年投奔过来的百姓,皆可为我军所用。”
“那你刚才又是何意?”杨仪冷声道,“什么叫暴露我军增兵的消息?”
“去年我军多次获胜,在局势上也占据了主动,以至于魏主不得不亲征,但即便魏主亲征,亦未能撼动我军,使魏军进入防御之态,我们此时正好可以利用魏主的防御心理,布下疑兵。”
魏延似乎意识到了李衡想做什么,他眼睛一亮,说道:“虚报兵力?”
“不仅仅是虚报兵力。”李衡说道,“还要真实增兵。”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真假难辨,虚实难分。
“司马懿如此狡诈,这点小伎俩能骗得过他?”杨仪当即否定道。
古代虚报兵力实在常见。
“若是去年四五月,我们对外号称增兵,司马懿必然不信。”姜维说道,“但现在却未必,眼下局势利于我军,诚如方才济安所言,魏主和司马懿此时正处于防御心理,防御心理的时候,是最多疑之时,若是我们大张旗鼓,司马懿即便知道我们虚报,却也绝对不敢坐视不理。”
“这般做的目的是什么?”杨仪问道,“难道就是为了恐吓魏军?”
李衡答道:“是为了让魏主往长安投入更多的人、粮食和钱货。”
“现在我军与魏军对峙于长安,你却希望魏主往长安增兵,伱意欲何为!”
李衡重复一遍:“都说了,让魏主往长安投入更多的人、粮食和钱货。”
“你这不是等于自设困局么!”杨仪怒道,“我却未听过如此愚蠢的策略!”
“杨长史,您又忘了。”李衡摇了摇头笑道,“我们的目的不是长安,魏主在长安投入再多的兵力,对我们也没多大影响。”
“我军主力就在斜水,魏主往长安增兵,怎么可能没有影响!”
“只要我军完成了在陈仓修建城寨的任务,就切断了魏军与陇右的联络,魏主增再多的兵,也不会有影响。”李衡说道,“我们就是要让魏主增兵,以此来消耗魏的内部实力。”
杨仪没有料到李衡这个策略竟然是从前线兵力对峙,延伸到后方。
但他还是说道:“魏拥有九州之地,魏主可以调动更多人、粮食和钱帛,这个策略并不会影响到魏。”
“若是让魏主在关中再增加二十万大军呢?”
“魏主根本不可能再往关中增加二十万大军!”杨仪肯定地说道。
李衡说道:“第一个阶段,我们对外宣称我们的兵力增加到了二十万,司马懿会如何想?”
“司马懿会怀疑真假。”杨仪说道。
“他会派人去探查,而我军若是从汉中再征调一万人,只需要一万人,分好几批过来,也能迷惑住司马懿,再加上我军去年在关中招募了数万民众。”
杨仪不屑地说道:“如此司马懿就相信是真的了?”
上一篇:红楼:拒卖秦可卿,召唤并州狼骑
下一篇:我刷的短视频通古代,古人破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