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 第432章

作者:苍穹之鱼

  这话一出口,郗超已经明白对桓温而言,孰轻孰重,“晋室不过百年,却早已……病入膏肓……病入膏肓……”

  声音中带着无限的落寞。

  非但晋室病入膏肓,连周围的人也都病入膏肓,早已无可挽回。

  即便此次击退了梁军,挽救了襄阳又能如何……

  建康。

  司马昱、王彪之、谢安、王坦之恰好也在商谈襄阳之事。

  王彪之一脸笑意,“哈哈哈,他桓温也会有今日!”

  这十几年来,桓温压得王家几乎喘不过气来。

  如果说江东谁最憎恨桓温,肯定非王氏莫属。

  当年若是没有何充的推举,王导的默许,一个谯郡三流士族,如何能有今日之势?

  不过这事要怪还是应该怪在司马昱头上,何充推举桓温,侍中刘惔极力劝谏,认为桓温野心比庾翼更甚,建议司马昱督镇荆州,司马昱忙着清修玄谈,不肯上任,最终让给了桓温。

  “以襄阳城之坚固,桓温、梁贼必两败俱伤也。”司马昱抚弄长须,眼角的皱纹上挂着一层喜色。

  上一次梁国声势浩大的围攻襄阳,还不是无功而返?

  唯有谢安一脸平静,“若襄阳挡不住梁军,又当如何?”

  王彪之冷哼一声,“襄阳乃桓温老巢,襄阳丢了,桓氏也就穷途末路,我等大可效仿东吴,重建西陵、夷道防线,将梁国挡在长江以北。”

  东吴凭借西陵、夷道、公安等长江要塞,在蜀国灭亡后,顽强抵抗了西晋三十载。

  若不是东吴出了个暴君孙皓,完全还可以再抵挡下去。

  总之一句话,建康君臣对桓温的憎恨厌恶,还在梁国之上。

  这次梁国的战火烧不到他们头上,用不着他们担心。

  反而是桓温,一步步紧逼,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效仿司马家篡魏之旧事。

  “还是以防万一为妙,此次梁军入寇非同小可,不可坐以待毙,北府军应当出手。”谢安说的很慢,仿佛在斟酌每一个字。

  “安石莫非糊涂了?若桓温击退梁军,下一步,可就要行大逆不道之事,你我如何抵挡?”王坦之抛出一个更棘手的问题。

  桓温得势,建康的这种权力格局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如今桓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若不是他顾及名声,早就行司马师司马昭之事……

  一个对曹魏士族下手,一个当街弑君……

  晋朝的顽疾,在它立国时,便已经深入骨髓之中,药石无医。

  司马昱顿时感到脖颈后面凉飕飕的。

  桓温拥立他为皇帝,分明就是将他架在火上烤,亡国之君的滋味,不是那么好受的……

  “自然不是救援襄阳,而是扫平长沙贼武陵蛮,要防守长江,武陵长沙不可乱也,北府军既出,大司马岂能按兵不动?”谢安语气平缓。

  要建立长江防线,至少先守住长江以南。

  谢安算是提前布局,以免形势恶化。

  保住长江以南,还能将巴蜀连接起来,即便襄阳丢了,江东还能稳住。

  “安石真当时之孔明也!”司马昱赞赏道。

  “若桓温长驱直入,反入建康?为之奈何?”王彪之扫了几人一眼。

  桓温入主建康,最倒霉的肯定不是司马昱,桓温是司马家的女婿,也不会是谢安,在桓温面前,谢安常以臣子自居。

  只有王家,一件衣服都没穿,每次都站在反对桓温的最前面,坏了桓温不少好事。

  谢安和司马昱同时意味深长的望着王彪之。

  “大司马爱惜名声,应当不会行此不忠不孝之事。”

第七百章 指路

  李跃忽然发现一件奇怪的事,如此一场决定天下形势的大战,居然没有援军来救襄阳……

  要知道上一次攻打荆襄,各地纷纷来援,逼得李跃连到手的江陵都放弃了。

  这一次非但没有援军,连武陵、长沙的叛乱也不管了,一心一意待在武昌。

  这种局面,荆襄豪强一个一个的来表忠心。

  晋室连江东本土士族都压的死死的,更别提荆襄豪强。

  江东本土士族豪强们或许还能喝到一口汤,荆襄豪强只能去喝西北风。

  “桓温不来,朕围城打援就施展不了。”李跃笑道。

  “或许桓温已经看出襄阳不可守,不愿耗费兵力。”卢青拱手道。

  “算了,他既然不来,朕就先拿下襄阳。”李跃没精力去弄清江东这群人在想什么,这一战,襄阳必须拿下。

  “陛下,武昌有书信至。”亲卫捧着一封信进来。

  梁国推行纸张,江东也跟风起来,用起了纸。

  李跃打开书信,桓温一手行草遒劲有力,龙飞凤舞,常言道字如其人,桓温也算当世豪杰,眼界、韬略、权谋都有,可惜生在江东迷局之中,无法挣脱。

  出乎意料的是,信里面没有谈战事,而是追忆往昔,大谈当年的亲密合作。

  “桓温这是要投降吗?”李跃翻来覆去的看了两遍,有些弄不懂这个时候送这么一封信来干什么。

  难道李跃会因为往日的一丝丝交情,放过江东?

  如今裤子都脱了,怎么可能缩回去?

  “襄阳未破,桓温岂肯投降?此信是来迷惑陛下。”卢青强行解释。

  江东名士就爱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李跃踱了两步,“回信一封,就写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卢青一愣,“陛下这是……”

  李跃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全天下都知道他桓大司马要干什么,还装什么?让他干脆一些,若是没这个胆量,不如早些归降大梁,不失公侯之赏赐。”

  司马家立国之后,经受权臣一轮又一轮的挑战。

  历史上即便挺过了桓温桓玄父子,也没挺过宋武帝的一刀,早死晚死都是一死,没有五胡乱华转移矛盾,八王之乱后,晋朝就应该入土。

  李跃也算是给桓温指明人生道路了,就看他敢不敢干。

  卢青奋笔疾书,李跃走出大堂,外间将校云列,早已等候多时,旌旗随风飘扬,戈矛熠熠生辉。

  目光扫过,徐成、曹堪、秦彪、糜进……

  眼神中透露着对胜利的渴望,不过很多人双鬓已经染了白霜,脸上皱纹多了几道。

  “攻城。”李跃挥挥手。

  襄阳的命运已经注定,积重难返的江东,命运同样早已注定。

  要防备的只是他临死前的反扑而已。

  历史上即便赢了淝水之战,江东也没能一扫积弊、重新振作,反而加快了灭亡。

  “领命。”众将齐声喝道。

  片刻之后,战鼓轰鸣而起。

  襄阳城下,一架架新式投石机仿佛巨兽一般虎视眈眈,比旧式投石车大了足足三倍。

  每一架投石机都有五六十人操作,绞盘、抬石、拉绳索。

  在巨大的吱呀吱呀声中,八十余辆投石车蓄势待发。

  战场在这一刻忽然安静下来。

  城上城下无数人望着这些木制的巨兽,有人迷惘,有人惊骇,也有人不以为然。

  “放——”李佑拖长的声调,仿佛一支哨箭划破长空。

  “放——”其他传令兵也跟着呼喊起来。

  轰——

  八十三颗百斤巨石抛向天空,呼啸着,砸向襄阳西城墙。

  一声声巨大的爆响中,石屑纷飞,城墙肉眼可见的凹陷进去。

  接着第二轮第三轮巨石转眼即至,砸在城墙上,城墙一阵摇晃,再也没之前那么坚固。

  投到第十六轮后,挨着瓮城的一段城墙,在十几万人的注视下忽然裂开,然后崩开。

  战场忽然又短暂的安静下来。

  梁军和晋军都没想到一向坚如磐石的襄阳城,竟然会崩裂。

  虽然缺口并不大,只容一人经过,但给两边士卒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这种安静不到三个呼吸,忽然爆发出海啸一般的欢呼声,“破了,破了!”

  城墙上一阵惶恐,还有人从城墙上摔了下来,发出一阵阵惨叫。

  襄阳作为桓温的老巢,城内留有精锐,短暂的惊慌失措后,当即以木石塞住了裂缝。

  不过这注定是徒劳的。

  仿佛故意要放大城中守军的恐惧,拖了半个时辰,巨石再度降临。

  各种小型投石车、霹雳车、弩车也被推了上来,大小石头、踏橛箭雨点一般的砸了过去。

  城墙上的裂纹越来越多,连瓮城都被轰塌了。

  李跃望着热火朝天的战场,心中一阵感慨,技术不仅是生产力,同样也是战争能力。

  “陛下,何时出击?”徐成询问道。

  “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如今胜负已分,不必急于一时,传令,投石车日夜不停。”

  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火力覆盖。

  五万大军,再加上四万民夫,能让投石车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城中守军只要不是傻子就知道,这一战打不下去。

  因为他们的壁垒已经失效了。

  白天砲石,晚上火油、木头,隔上一个时辰就轰击一次,城头火光滔天,彻夜不休。

  李跃原本以为晋军会发动夜袭,谁料依旧龟缩城中。

  不过轰了一天一夜,投石车高负荷运转下,损坏三分之一,随军工匠修修补补,也还是有十一辆彻底报废了。

  其他小投石车损坏更多。

  但这些都是小问题。

  到了中午,襄阳西城墙坍塌了一小片,在城墙之间形成了一道由石头、木头和少许尸体组成的斜坡。

  斜坡之后,晋军推倒了屋舍,组成第二道防线,明显是要巷战,负隅顽抗。

  即便如此,投石车依旧不停,疯狂朝里面倾泻着。

  民夫们用牛车将一车车的石头运来,黑云甲士组成数个方阵在投石车前戒备,右侧,两支五千人的骑兵蓄势待发。

  一直到第三天,各种投石车损坏了将近一半,李跃才下令停止,“够了,给他们最后一刀吧。”

第七百零一章 识时务

  不见棺材不掉泪。

  不真刀真矛的厮杀一场,城内守军就永远有侥幸心理。

  冷兵器时代无论器械多先进,最终决胜还是要靠人。

  襄阳既然是桓温的老巢,肯定有死心塌地忠于桓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