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苍穹之鱼
苻坚发动云龙门之变,乱了苻氏的正常传承,也给兄弟几人做了榜样。
如今看来,当初魏山没有追到姚苌反而是好事,姚苌这根钉子插在中间,刚好隔开了苻氏三兄弟,三人想要结盟都不可能。
“陛下,高、吕二将军没能拦住拓跋什翼健……”刘应前来禀报道。
李跃好心情顿时去了一半,“怎么回事?”
“拓跋什翼健原本就是佯攻,为了牵制我军,在云中设有大量斥候,见高将军兵动,转身就窜入草原……”
拓跋什翼健根本就没想过死战,也不可能为了苻坚出力。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如今氐秦已灭,朕不日就派兵去漠北找他。”李跃不怒反笑。
不过话说回来,拓跋什翼健这么闹一闹也好。
是在提醒大梁君臣北方还有一个敌人在。
十六国南北朝隋唐,正是草原空前发展的时代。
鲜卑之后有柔然,柔然之后有突厥,突厥之后有回鹘……
汉武帝击败匈奴后,草原衰弱了三百多年,遇上十六国中原混战,大量中原人避乱草原,让草原回了一口元气。
战争背后都有一条经济链条。
中原发动一次战争,需要准备粮草、军械、物资,费力不讨好,攻下来守不住。
而草原发动一次战争,提着棍子,骑着马往南,一边抢一边打,还能躲避漠北的哭喊,十分划算。
“关中天府之国,不知陛下以何人镇之?”
正当李跃思索如何一劳永逸解决草原时,崔宏忽然来了一句。
“除了王景略还有何人?”李跃脱口而出。
关中形势复杂,要面对苻氏和姚苌的反攻,需一个得力之人镇守。
崔宏目光一闪,“近日……军中多有流言……王都督功勋卓著,当为丞相……”
“竟有此事?”李跃瞬间警觉起来,盯着崔宏,感觉是这小子在从中作梗,不过转念一想,既然是流言,一查就能出来,崔宏不会蠢到来欺骗皇帝。
如果是王猛麾下之人传出的,那么问题就大了。
丞相不是简单的职位,相权能与皇权相制,放在秦汉稳定的环境,是好事。
但放在十六国环境下,设置丞相就是给后代挖坑。
董卓、曹操、司马昭、杨坚都当过丞相或者相国。
王猛为人,李跃自然相信,但问题在于,只要设置了第一任丞相,就有第二任第三任。
谁能保证后面几任丞相都跟王猛一样忠心耿耿?
三国其实已经解决这个问题,改为录尚书事,并非独立官职,而是兼领,能参政尚书台,与尚书令平齐,相当于群相制度。
出了这等流言,说明有人在推着王猛往前走,争取利益。
落在别人眼中,多少有些恃功而骄的意思。
国家大了,各种利益诉求很难统一,千头万绪,从古至今治理大国的难度就百倍千倍于小国。
所以很多势力,在崛起一半的时候,内部矛盾重重,遇上一点火星,立即分崩离析。
氐秦刚刚覆灭,梁国看见一统天下的曙光,各种利益诉求就开始背道而驰。
梁国到了如今的形势,外部已经不是大问题,问题在于内部各种势力……
“汝意下如何?”李跃直接反问崔宏。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梁天下,自然由陛下一言而决,臣岂可妄言。”崔宏拱手道。
这小子倒也油滑,知道这种事不能贸然发言。
“你小子长进不少。”李跃笑道,“不过王猛非是小肚鸡肠之人,不会因为灭秦之功而来要挟朕,此时按下不表,能镇关中者,非王猛不可,传令,加王猛都督雍凉秦三州诸军事,录尚书事,封清河郡公!食邑五千户!灭秦诸将,皆按功封赏。”
某种程度上,王猛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不过苻坚是天马行空,而王猛是脚踏实地。
李跃连从未封赏的郡公都封出去了,王猛应该知道背后的意思。
第六百一十九章 迁
李跃厚葬苻坚之后,潼关、武关、上庸、蓝田等地的秦军直接投降。
降军们拖家带口而来,只求一顿饱食。
半个月间,蒲坂人数增加到三四十万。
这些人名为归降,实则是逃难而来的,关中已经饿死人,很多秦军士卒连续两月没发粮食,全靠山里的野兽水里的鱼撑着。
但这些东西打打牙祭尚可,填饱肚子太难。
野兽也饿死不少,进入夏季,渭水已经干涸,鱼也没有了。
氐秦虽然灭了,却留下一个巨大的烂摊子,弄得李跃焦头烂额。
“何必那么麻烦,还要用大梁的粮食养着他们,依末将看……俘虏之中多有匈奴、鲜卑、羌氐,不如坑杀之!”张蚝面无表情道。
魏山镇守长安,张蚝押送氐秦宗室返回蒲坂,也就留在李跃身边。
此言一出,众人都望着他。
李跃现在才明白当年项羽为何要坑杀降卒,唯有如此,性价比最高,而且少了很多隐患。
“当年胡人杀了我们这么多人,如今杀他四十万,又能如何?算是为华夏百姓报仇雪恨!”张蚝咧着嘴笑道,露出一口白牙。
武夫的逻辑总是简单直接。
“陛下万万不可如此行事,大梁为天下正统,彼信我而投之,今若坑杀之,试问以后天下何人还敢归顺大梁?且降人之中多有华夏百姓、关西士人,不可一概而论。”刘应赶忙劝谏。
李跃望向崔宏,崔宏拱手道:“坑杀这些降人,只怕关中皆反,还有两月便是秋收,不如填充江淮之间,充实人口。”
杀人并不能解决问题。
现在是方便了,以后更麻烦。
在苻坚的影响下,氐人基本汉化了,一样取汉名,用华夏文字,读华夏典籍,一样耕种为生。
匈奴、鲜卑、羌、氐、羯、胡,其中羌和氐不算夷狄。
周朝时羌人就协助姜子牙灭商,汉羌大战,很多羌族部落协助汉军攻打其他羌人……
羌氐华夏,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北国本就人口空虚,坑杀三四十万人,只怕石虎也会哆嗦一下。
从任何方面考虑,坑杀都不是最好的办法,隐患巨大。
“那就先送往南阳,秋收之后,有粮食再迁往江淮,此事就由你亲自督办。”李跃对崔宏道。
人家都投降了,全部坑杀,传出去名声不好,氐秦灭亡,天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在要考虑吃相,南边还有晋室没灭。
天下间的杀戮已经够多了。
如果是胡人,李跃会毫不犹豫的痛下杀手,但投奔过来的一大半是中原人。
自己人杀自己人算怎么回事?
项羽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从此关中子弟跟随刘邦跟项羽死战到底。
关中还有姚苌、苻雅、苻洛未灭,这么干,其实是将人口往他们那边赶,等于帮了他们大忙。
“领命!”崔宏拱手。
“陛下,王都督奏表。”卢青进来禀报。
李跃接过奏表,“……臣整肃关东,抑制豪强,绝非为一人之私,民户皆为国有,岂可为一人之食邑?今若受之,则革新之功付之东流,还望陛下明察……”
王猛不愧是王猛,一点就透,不仅推辞了清河郡公和食邑的封赏,还严惩了几个胡言乱语之徒。
君臣之间没有任何避讳,奏表中还坦言立丞相之弊,支持李跃的群相制。
“景略真国士也!”李跃一阵感慨。
有他在,关中就乱不起来,李跃唯一担心的就是他的身体,寻思着回邺城之后,在长安设置医馆,多安排些名医,专门盯着他。
将医学、工学、算学各种学科并入太学之后,大梁各种学术呈百花齐放之态,很多精于此道的士子,不必再一门心思的入仕。
纸张和印刷术的推广,连沙门、道门都受到了波及,一起昌盛起来。
这段时日,平原县冒出一个天师道传人,名东方辰,自称汉武帝时奇人东方朔之后,奇门遁甲、阴阳五行、医术丹鼎,无所不通,在关东开宗立派,吸引了大量信众。
不过这年头和尚道士都不是凡人,动不动就提刀造反,天师道是其中的佼佼者。
校事府已经盯上了。
李跃对本土教派还是持支持态度,存在即合理,道门从汉朝传承至今,在大江南北都形成非常强大的势力。
而且道门崛起能遏制沙门的扩张。
江东有葛洪改良道教理论,道门由此大兴,连琅琊王氏都是信徒。
北国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宗教存在有其意义。
儒家高高在上,寻常百姓够不着,道门可以弥补一二。
再说这块领地,自己不占领,就会被外来势力占领,反之,如果道门崛起,或者沙门改良成功,以后也会成为华夏文明对外扩张的载体。
大梁名僧释道安正在太学疯狂翻译经书,使其儒家化,适应本土。
当然,现在都还在观察和酝酿中。
“陛下,大喜,洛阳三日前下了一场大雨!”亲卫在堂外禀报。
“大雨?”李跃也是一喜。
这是一个好兆头,洛阳如果大雨了,豫州、邺中的大雨也快了。
老天爷还算厚道,这场大旱也就持续了十个月左右。
“恭喜陛下,此乃上天降下的祥瑞,洛阳向为天子之畿,遂降甘霖。”刘应拱手道。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古代这么多王朝建都洛阳,自然有其道理。
洛阳居天下之中,东抚中原而控关东,西望河东而临关中,一条崤函古道将关东、关中连接起来。
荆襄、江淮的钱粮通过水道能快速运进来。
国家想要稳定,则大多建都洛阳。
另一方面,洛阳代表华夏正统,而邺城因羯赵多年盘踞,多少有胡都之嫌。
从汉末大乱至今,眼下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开疆拓土,而是稳定内部,恢复华夏元气。
李跃怦然心动起来,迁都洛阳有非常多的好处。
一则,可以打压河北士族,二则,与关中的联系紧密起来,三则,进一步获得正统性,打击江东的合法性……
这时代关中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地缘板块,潜力巨大,又遍地是胡人,邺城太远,无法完全掌控,稍有不慎,就是叛乱。
不过兹事体大,不能拍着脑袋决定,需要综合各方面的考量,再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
第六百二十章 分裂
雍城在岐山之西,渭水之北,临近陈仓,秦国曾立都于此近三百年,是陇右的大门。
姚苌不可能让大门被别人控制。
两三万人马穿过陇山,浩浩荡荡正向雍城挺进。
说是“大军”,绝大多数人身上却连一片铁甲都没有,横七顺八的挂着牛皮、铁片,就当是盔甲,至于武器更是五花八门,铁叉、钁、耒耜、耙等,都算是武器。
而很多“士卒”都一脸懵逼,不知道去干什么,就被匆匆召集起来。
姚苌一回陇右,屁股没坐热就召集诸部,强行起兵攻打雍城。
一路上,不停有人在劝谏。
上一篇:三国:鬼谋帝师,教刘备先抢荆州
下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