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鬼谋帝师,教刘备先抢荆州 第149章

作者:释青云

  一提到太史慈,孙策就气不打一处来。

  那个刘繇旧部,盘踞于豫章与丹阳郡之间,屡屡拒绝了他的招降。

  他几次想率大军讨灭,却又因各种原因,不得不半途而废。

  而太史慈盘踞的地方,正好向西可威胁柴桑,向东又能威胁建业。

  这又迫使他不得不派程普,分五千兵马监视防范。

  “若能给我十五日时间,我必能讨灭太史慈,解除这一路隐患!”

  孙策自信无比的说道,却话锋一转:

  “只是我若去讨伐太史慈,必要带走半数以上兵马,就怕到时候大耳贼趁势顺江东下。”

  “到时候,光凭皖口剩余的兵马,只怕抵挡不住大耳贼啊!”

  朱治束手无策,只能摇头叹息。

  孙策陷入了两难之中。

  这时。

  吕蒙眼眸之中,一道精光忽然闪过,嘴角钩起一抹诡色。

  “刘备顺流东下,必以水军当先开路。”

  “只要挡住刘备的水军,就能守住皖口,挡住其东下。”

  “蒙有一计,只凭八千水军,战船四百,足能挡住大耳贼十五日!”

  此言一出。

  孙策精神大振,忙问道:“子明有何妙计!”

  吕蒙便不紧不慢,将自己的计策道了出来。

  孙策是越听越惊喜,越听越兴奋,

  “子明此计,当真是天马行空,妙啊,绝妙之极!”

  孙策听罢是拍案大赞,兴奋如狂。

  脸上因柴桑失陷,周瑜之死而笼罩的阴霾,仿佛也一扫而空。

  “吾折了周瑜,却得了子明你这等奇才,远胜周瑜十倍!”

  孙策一拍吕蒙肩膀,满脸信任的嘱咐道:

  “子明,我现在就任命你为水军都督,统率八千水军镇守皖口。”

  “你就大展拳脚,依你的计策去放手去做吧。”

  “我十五日内,必讨灭太史慈回师皖口!”

  吕蒙大喜过望。

  孙策这道任命,意味着他已取代周瑜,成了孙策最倚重的武将。

  吕蒙是感动至深,当即拜倒在地:

  “多谢主公厚恩,蒙必当为主公肝脑涂地,再所不惜!”

  孙策目光向着柴桑方向望去,嘴角钩起得意冷笑。

  “刘备,你害死了我公瑾,上天却又赐给我一个子明。”

  “你想侵我江东,夺我基业,到头来只会是痴心妄想!”

  于是。

  孙策便率军向东,退回皖口。

  紧接着率一万八千精兵4.0,南下由陆上直奔泾县。

  吕蒙则率八千水军,坐镇皖口。

  三天之内,数百名工匠被召集起来,开始在江边热火潮天赶工,实施他的计策。

  …

  黄昏时分,皖口江边。

  一名黑衫年轻儒士,正负手立于岸边。

  江上岸边,江东军的大动干戈,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凝视良久后。

  年轻儒士嘴角微微上扬,冷笑道:

  “竟能想到用这种方法,来阻挡刘玄德的水军东进,看来周瑜虽死,那位小霸王麾下,却仍有智谋之士…”

  感慨过后。

  儒士坐了下来,从怀中取出一封已皱的书信,再次低头审视起来。

  “我游历在外数载,没想到荆州竟已发生天翻地覆变化。”

  “如今看来,这刘玄德的身上,确实有几分光武帝的影子,三兴大汉未必没有可能。”

  “至于这个邓子御,我倒真想见识见识,这位鬼谋神算的奇人,是何风采。”

  “既是叔父再三召我回去,那便回去吧…”

  年轻儒士收起了家书,再次抬起头来时,眼眸之中已浮现几分决意

  于是他信步登上江边停靠扁舟,拂手喝道:

  “即刻程启,前往柴桑去吧。”

  舟船驶离岸边,溯江西去。

  …

  柴桑城,郡府。

  一道来自于下游的最新情报,已摆在了刘备案头。

  “那孙策,这是在做什么?”

  刘备看着帛书中的内容,脸上不禁涌起深深惊奇.

第116章 江东也盘着牛鬼蛇神啊!有卧龙的地方必有凤雏!老刘:我运气也太好了点吧

  刘备将那道帛书情报,展示给了在场众人。

  情报中声称,孙策得知柴桑失陷,周瑜被杀后,已率军退至了皖口一线。

  此后孙策不亲镇皖口,却率一万八千人马南下,杀奔泾县而去。

  留镇皖口的八千江东军,则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铸了三道铁锁,横亘在了长江两岸。

  “太史慈统帅刘繇旧部,盘踞于豫章与丹阳之间。”

  “向西可威胁柴桑,向东则可威胁建业。”

  “孙策想趁主公大军未东下之际,抢先讨灭太史慈,以解除后顾之忧,这倒也不难理解。”

  “只是他在长江上横了三道铁锁,这又是何意?”

  鲁肃看破了孙策第一层用意,却未能看明第二层用意。

  这也正是刘备困惑之处,便是看向了邓牧。

  “孔明,你觉着孙策这三道铁锁,用意何在?”

  邓牧则将这个表现机会,让给了自己这位学生。

  诸葛亮接过帛书,细细端详深思。

  良久后,眼眸精光一闪。

  “亮明白了。”

  “孙策现下最大的软肋,就是元气大伤,兵力太少。”

  “所以他不惜割肉,弃了合肥等江北诸城,将兵马尽可能往长江一线收缩。”

  “他讨伐太史慈,想来其中也有调程普五千兵马的意图在内。”

  “但他这么一走,却带走了半数以上兵马,皖口留镇兵马不足八千。”

  “这点兵力,倘若主公趁势大举进攻,如何抵挡得住?”

  “于是孙策便想用这铁锁拦江之计,以铁锁阻挡我水军战船,以弥补兵力不足的软肋。”

  “有了这铁锁阻挡,他甚至不消一兵一船,就能阻止我军直取江东。”

  “这就是这三道铁锁的用意所在。”

  诸葛亮在地面上划出一幅假想图,道破了其中玄机。

  邓牧微微点头,认可了诸葛亮的推算。

  刘备和鲁肃,这才恍然省悟。

  刘备站起来,围着诸葛亮在地上所画假象图,脑海想象着铁锁横江的画面。

  “子御,孔明言之有理。”

  “这铁锁截断江面,我军有再多战船26也不得过,岂非统统要被挡在皖口?”

  刘备眉头皱起,眼中流露出忌惮之色。

  邓牧却神色如常,反而问道:

  “能想出这铁锁横江之计者,必定不是泛泛之辈。”

  “不知这留镇皖口之人,是孙策哪员部将?”

  刘备似乎想起什么,忙是回到案几前,翻看先前送到的情报。

  一道不起眼的帛报,终于被他找了出来。

  “前日细作有报,孙策已委任一个叫吕蒙的年轻武将,代替周瑜为水军都督。”

  “难不成,这铁锁横江之计,是这吕蒙的手笔?”

  刘备眼神茫然,抬头看向鲁肃:

  “子敬,这个吕蒙,又是何方神圣?”

  显然,刘备对吕蒙这个名字,相当的陌生。

  不光是他,就连鲁肃这个孙策旧将,初听吕蒙之名时,也着实茫然了一阵。

  绞尽脑汁搜索记忆后,鲁肃才想起了些许。

  “若肃没记错的话,这个吕蒙应该是孙策部将邓当的妻弟。”

  “邓当战死之后,此人便接手了邓当部众,继续为孙策效力。”

  “后来孙策之弟孙权,举荐了一批年轻武将,这吕蒙就在其中。”

  “有传闻说,周瑜那烽火台之计,就是这个吕蒙所献。”

  “据说孙策当初能轻取合肥,也有此人的功劳。”

  “肃所知就这些,要说这吕蒙,确实有些智计将才。”

  “但孙策竟对他如此器重,竟能令他接替周瑜的都督之位,确实有些意外。”

  听罢鲁肃这番话。

  老刘脸上茫然有增无减,不禁奇道:

  “这个吕蒙,竟有如此本事,能让孙策这般信任?”

  邓牧却暗自一笑。

  老刘你也是大惊小怪,天下在野的奇人异士,多如牛毛。

  就许老刘你的荆州藏龙卧虎,不许人家孙策的江东,也盘着几路牛鬼蛇神?

  “这就解释得通了,这铁锁横江之计,多半是吕蒙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