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579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樉子没有抛弃周,但却抛弃了在下。难道我就只能在这个小小的县正之位上,渡过此生了吗?”

  朱樉没想到黎返竟然是这样的心态,不由微微有些错愕:“学术宫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你若愿来,说一声即可,又怎么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呢?

  当初我就曾对你说过,我们是一个整体,遇事一定要多沟通,如此才能避免产生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不仅是黎返,包括洪辰仇在内的很多人对学术宫这种模式都难以理解,对他们来说以武力来一统天下,掌握绝对话语权之后,要做什么还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吗?

  先把学术正确的地位树立起来,再以另一种方式来完成统一,不仅更加麻烦,而且完全没有可供参考的范例,自然就让人心中没有底了。

  所以当各种消息纷至沓来之际,黎返也迷茫了,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搞砸这件事情。他并不是针对书珂,而是要尽自己的努力把朱樉“留”下来。

  若是周地民怨沸腾难制,书珂坐不稳掌权之位,朱樉的“抛弃”之举自然也就无果而终,只能乖乖回来收拾残局。

  黎返摇了摇头,眼中难掩失落:“在下不敢想像有一天会成为教导他人之师,研究技术就更不用说了。学术宫中,哪有我的用武之地。”

  对此朱樉当然也深有体会,即使由他亲自出面游说,也不是所有他中意之人都愿意投身学术宫。

  他当然也不会勉强这些人,毕竟在生产领域也同样需要人才的支撑,把周地彻底“掏空”并不是他所希望的。

  “也罢。”朱樉本想借此机会把黎返撸下来,以免书珂上任后不好相处,更不愿在这次的风波之后让书珂再背上“公报私仇”的名头,能做的恶人朱樉都准备扛在自己的身上。

  既然黎返不愿意进学术宫,不情愿更不适合留在嵩县任上,朱樉倒是给他想到了一条出路:“去南方吧,你不是想重回九黎么?

  巴国南面就有一座九黎城,在更南方还有疑似展雄的传闻。我允许你组建一个百人团队,不限于原来的北黎族人,以学术宫特别小组的名义去经略南方。”

  “周和学术宫仍然是你坚实的后盾,若事不遂意你仍然可以回来,你只要记住,你周人的身份永远不会改变。

  也不应该改变,更不允许改变。现在的九黎已经不是当年的九黎了,早就化为了成千上万的部族、村寨,祖先那一代的仇怨也该放下了。”

  “你去,把九黎重新带回夏国,这份功业应该足够了吧?也别嫌一百人不够,巴国、苌氏、百族联盟,都将成为你的助力。

  我甚至允许你以城邑的名义成为学术宫的合作成员,得到应有的支持。”

  “这……”黎返有点不敢相信,他已经做好了受到严惩的心理准备,却没想到朱樉会送他这么一份大礼。

  若是得不到周和学术宫的支持,就算所有北黎族人都愿意跟他走,也成不了什么气候。可是以这样的方式去经略南方,几乎可以说是无敌的存在。

  从小就想回归九黎的梦想可以实现,甚至还能在他的手里将四散的九黎部族重新凝聚在一起。

  至于到底是九黎还是诸夏,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黎返向朱樉郑重行下大礼:“此生,在下都将追随樉子,绝不会有二心,若违此诺,神鬼共弃!”

  蜀王杜预在大殿外的台阶上来回踱步,时不时还抬头眯着眼睛瞄一下高悬在空的太阳。

  与巴、苴两国修好,又对周边各大小部族实行亲善政策之后,蜀地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和平时期。

  相比于全面拥抱周矩的巴、苴和逐步接受周化其他部族,只开放了义宾一个对外窗口的蜀国几乎可说是在原地踏步。

  仍然处于奴隶制下的蜀国贵族们,本身就拥有最廉价“工具”奴隶,对新式生产技术和工具并没有多少兴趣。

  只对周地出产的瓷器、玻璃制品、羊毛纺织品等提升生活“品味”的工业制品极尽追捧。

  在工业对农业的贸易优势下,几乎拿不出像样产品的蜀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量的铜、金等贵金属通过义宾不断流出。

  除了贵族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外,整个组织反而陷入困顿之中,为了维持这样的生活,贵族们只能加紧搜刮。

  也算有点眼光的杜预开始感觉有点不对劲了。这种状态持续下去,蜀国没有灭于秦、楚的刀兵之兵下,恐怕却会死在周的“温柔乡”里。

  要维持在蜀地“一超独强”的霸主地位,摆在蜀国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要么打破传统,跟随潮流,与蜀中各地、各族一起比好。巴、苴加上周边部族全部加起来.

第1511章 无法观测到

  不论人口还是适宜耕种的土地数量,都无法与蜀国相比。

  虽然起步迟了点,可凭这样的底子,蜀国仍然有很大的机会保持自己的优势。

  可稍稍了解一番之后,他发现周化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便是解放奴隶,改善平民生活水平。这就让他有点不满意了。

  奴隶制可以说是带着浓浓政教合一色彩的蜀国的统治基石,他这个蜀王就是最大的奴隶主,踏上周化之路可以说是等同于自杀。

  反复权衡之后,他就更愿意选择第二条路:趁着蜀国目前仍然拥有较大优势,凭借武力将蜀地的局面扳回原来的路子,强力阻断各地继续变好,而是将他们拖回“比烂”的赛场上。

  更好的结果则是趁方势力没有防备,彻底统一蜀地,至于秦、楚的威胁,凭着险山激流,未必不能将其阻隔在外。

  到时关起门来安心过自己原有的生活,岂不是比现在这样要好上许多?

  正因为有这样的考虑,朱樉邀请他参加洛邑星官大会的请柬被他束之高阁,连个代表都没有派去。

  各族纷纷前去洛邑之际,他却完全封闭了内外通道,开始征集国中之力,厉兵秣马,准备一开春便多路并进,解除自己的心头之患。

  经过大半年的准备,杜预已经动员了十万大军和二十万负责后勤运输的奴隶,粮草物资也基本就位。

  这样的规模放在中原可能还算不得什么,可在蜀地及其周边来说,足以令各方战栗不已了。

  不要说各方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就算放手让他们去准备,也绝对拿出能够与之抗衡的实力来。

  杜预并没有想到,当他下令封闭边境那一刻起,其意图便已经难以掩藏,区别只是没有人会想到他会以倾国之力来向各方宣战。

  不论苴、巴两国还是百族联盟,准备还有的,只不过他们的精力主要还是放在了在周地援助下的大建设之中,对即将到来的战争预估皆有不足。

  一旦开战,杜预无疑拥有着极大的优势,可偏偏这个时候,朱樉派出的特使张仪投书求见。

  杜预本来不打算予以理会的,以免自己重蹈当初被端牧茨“忽悠”了的覆辙,可张仪的信上写得太吓人了:奉日之名,樉子特使张仪将于华历六年十二月三日拜谒蜀王。

  入城之际,天狗为驱,烈日回避,彰天之意,显地之和。

  做为以太阳为图腾的蜀事务教合一的最高领袖,杜预自幼便被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神棍”。唯有蜀王才是唯一的太阳神之子,才有资格与太阳神进行交流沟通,聆听其旨意。

  一个外人,居然敢说出这样的狂言,实在是令他怒不可遏:这无疑将动摇他在蜀人之中独一无二的神圣地位,甚至会影响其继承大统的合法性。

  他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要把这个张仪抓来血祭太阳神,以惩罚其不可饶恕的亵渎神灵之罪。

  祭在中原各地几乎绝迹,但在蜀国却极为盛行,但凡国中发生征伐、灾祸、庆祝、祭祀等大事,选一批活人,主要是奴隶,用来当作祭品几乎是必备内容。

  作为太阳神的后裔,日食自然是一件大事,甚至祭品里面还会罕有地出现贵族的身影。只不过蜀国的天文学水平远远不如中原。

  根本就无法掌握日食的规律,最多也就发现日食只会发生在朔日这一天,可到底是哪年哪月的朔日就无法进行准确预测了。

  日食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还不止一次,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够观测到。就算幸运地处于月影笼罩的正下方,也有可能因为阴雨天气而无法观测到。

  单就某一个地方来说,抛开天气因素的影响不谈,也要隔上两三百年才能看到一次日全食,没有足够的天文学研究和积累,自然也就无法掌握其规律,只能将其归之于神迹一类了。

  杜预虽然恨不得将“渎神者”张仪千刀万剐,可心里也免不了担心,万一其说的是真的呢?若真的在其入城之际,恰好发生天狗食日的天象,那自己又该怎么办呢?

  他可是太阳神之子,可太阳神都要为张仪而回避,又岂是他能够违抗的。向来都是他以神之名义来震慑国人。

  现在却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神之名对自己的束缚,体验到了“凡人”的无奈。

  杜预在那里焦急等待,立于船首的张仪看着越来越近的成都城,心里也是无比紧张。

  自从接到朱樉让他稳定蜀地三年的任务后,他很是下了番功夫了解蜀地的情况。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可不仅仅只是战场上的至理名言。

  对于他们这类靠嘴皮子左右天下局势的人也同样重要。

  由于蜀地一向对外处于封闭状态,即使是历代鬼谷子收集的信息里面也没有多少相关内容,他的主要消息来源还是朱樉这几年存下的档案。

  恶补一番之后他才发现,这项任务并不如预想中那样简单。

  最终决定“装神弄鬼”完全是一场意外,在查阅蜀地资料时,恰好碰上方一志的几名助手在档案馆里讨论十二月三日将会有一场日食。

  其中的几个最佳观测点中正包含了他的目的地成都。

  虽然只是几个助手,不过此时周地的天文学水平相比而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研究的重点之一便是日、地、月三星系统的种种规律。

  而这其中最具视觉效果的日食、月食更属于基本功。

  在岁差方面,祖冲之也有不俗的表现,他亲自观测验证了每年太阳运行一周,并不会完全回到上一年的冬至点上。

  虽然这个结果与现代的精确计算得出的七十一年八个月后退一度的差距较大。

  可若加地球公转、自转一直处于变化状态,恒星年、回归年、近点年也非永恒不变的现实,精确度已经是相当高了。

  因为朱樉的原因,周地此时的天文研究水平自然要比数百年后的祖冲之优越得多,计算出来的结果也更加精确.

第1512章 为了消灭战争

  预测未来三到五年的日食、月食时间根本不成问题,日食带推测的方法也渐渐掌握,当年的预测时间甚至已经可以精确到分钟了。

  旁听了几人的讨论之后,张仪有了一种拔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对以太阳为崇拜图腾的蜀国,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具威力的武器呢?

  为了稳妥起见,他专门拜访了方一志,以求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

  一听说这是为了谋求苌氏的和平发展机遇,方一志自然是倾力相助,专门带着助手们进行了缜密地计算,还好为人师地向张仪恶补了不少天文方面的知识。

  张仪当然志不在此,一拿到相关数据后便立即通过周的信息传递系统,向杜预送上了自己的拜帖,然后才不急不慢地向成都进发。

  虽然方一志向他再三保证,时间误差绝对不会超过十分钟,最最坏的预计也只会在半小时内。

  可这是他第一次“奉日之名”,万一要是天公不作美,或是方一志算错了,他的小命恐怕就得丢在成都了。

  船稳稳地停在了码头,张仪摸出怀表看了看,时间刚刚好,不过他抬起的脚却有点犹豫:踏上了岸,那可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不知是不是听到了张仪心中的祈祷,天空微微一暗,原本令人无法直视的太阳也随即黯淡下去,一丝细小的黑影出现在了其轮廓的边缘。

  张仪会心一笑,一跃登上码头,在战战兢兢的蜀人引路下,向王宫而去。他的步子很慢,似乎每走一步,“天狗”就会吞下一部份太阳,天地之间也逐渐黯然。

  阴影笼罩在成都城上,所有的蜀人无不目瞪口呆,完全无法接受,一直护佑着他们的太阳神,竟然也会有“屈服”之时。

  张仪却是信心满怀,他赌对了,更重要的是,他终于明白什么叫文明之力,这一种比他此前认识到的各种力量都要强大得多的存在。

  怪不得樉子能够鬼谷极子,因为他所持的剑完全不同,劈开的也必然是一片全新的天地。

  蜀地陷入一片昏暗之际,远离日食带的周地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冬日暖阳普照大地,一切仍如往常一般井然有序。

  义鹊要塞的战情推演室里,国防军所有百夫长及其上的中高级将领正襟危坐,手里皆拿着一本蓝色封皮的小册子,上面是四个印刷体的黑字:兵法要诀。

  与国府书城公开发行的《孙巫子兵法十三篇》不同,兵法要诀是孙巫在原有基础上,结合这些年的实践经验和个人感悟总结而出。

  再由朱樉进行“翻译”,行文更加通俗易懂,操作性和实用性也更胜一筹。

  这本是未来兵宗的内部教材,在孙巫即将卸任防卫部正前夕,他专门印出一批发放给国防军将领,并且亲自主持了这场为其五天的提升培训。

  虽然进入学术宫之后,孙巫不能再在国府体系担任职务,可根据紧急征召条例,一旦周地发生外敌入侵,学术宫也属于征召范围,照样可以由他来主持军务。

  只不过未来他所要面对的战场已经不经再这里,周人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捍卫自己的权益,只有他们自己能够立起来,才会真正获得安全的环境。

  和平向来不是由谁来施予的,更不是谁能够保障的,唯有靠自己去争取,去捍卫。

  “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孙巫环视众将,眼前坐着的这些人,大多数都是由他亲自挑选、培养而成。

  若是多来几场战争的洗礼,他相信这些人都将是合格的将领,甚至能够冒出一两个所谓的名将来。

  可惜,或者说幸好,时代变了,轮到他们的时候,战争或许很难再发生,所以他们需要在和平的状态下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将领。

  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仅靠通读兵书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将领,即使是孙巫也没有足够的自信能教出这样的人来,但这却是他现在必须要做的事之一。

  “赢得胜利!”众将几乎异口同声而答。

  士气倒还不错,可孙巫并不满意,微微摇头道:“你们求胜之心太盛,这很危险,因为这世间并没有人能够永远赢下去。

如果在不能取胜的时候还要强行去谋求胜利,那只会败得更惨。”

  这下子众人有点摸不清头脑了,不想赢,难道会去想败吗?心里这样想,只不过孙巫一向的威势在那里,倒也没有人敢出言反驳。

  “我想说,你们完全搞错了战争的目的,这并不是为了赢得胜利那么简单,而是为了不战,为了消灭战争!”

  见众人眼中都透着些不服,孙巫道:“而结束战争的最有效办法,那就是用战争去消灭战争。”

  “总有一天,我们会迎来没有战争的时代,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变得比对手更加善战,只有先拥有不败的实力,才有可能去赢得最终的胜利。”

  “那什么才叫善战呢?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敌人会如何行动,我们只能预测,却未必会完全根据我们的心意,我们能够控制的,只有自己。”

  “演习之频繁,天下无过于周也。可不管我们的御役演习搞得有多么好,那都只能是演习,预案做得再完善,也不可能囊括敌人全部的变化。”

  众将有些迷惑了。御役制度下,周地等同于全民皆兵,这也是他们自信能够守护周地的最大底气所在,可现在却被孙巫这番话说得他们有些无所适从了。

  “守护周地未来的重任就在各位身上,今天发给大家的这本书,虽然穷尽我所知的战争规律,可同样不是万能的,但我希望大家能够树立一种风气,那就是一定要善于学习。”.

第1513章 定下决心

  “为什么要建立防军,因为要以之战胜任何可能的敌人;为什么要学习战争的规律,因为要使用这些规律于战争之中。

  天下读过兵书者不知凡几,可真正能够知兵善战者却寥寥无几,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众将哪里知道,只能摇头以对。

  “那是因为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学以致用就更加困难了。有些人熟读各种兵书,可打起仗来说不定会败给一个没看过兵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