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554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韩晁可是见证了朱樉在周地大兴教育的全过程,对其中需要克服的困难无不一清二楚,不要说亚加达不可能拿出这么大的投入。

  就算愿意,也无法像朱樉这样在短短数年之内搞起来。

  杨竹却不知道韩晁心里已经开始打起退堂鼓了,继续耐心地劝谏道:“只有普及教育,民众才能更精其业,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朱樉才会让身具天赋者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长处,以此来带动创新.

第1439章 轻下决断

  以此为基础,亚加达的贡献值自然会得到提升,满足核心成员国的条件也不是不可能嘛。”

  说得倒是容易,韩晁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专利保护委员会的,拿着杨竹塞在他手里的那本《天下专利缔约守则》。

  在大使馆里愣了很久,这才一五一十地将事情写下来,发回国内供韩伍定夺。

  自韩晁之后,各地也陆续拜访了杨竹,过程也差不多,都得到了一份为之量身打造的升级方案和相关文本。

  这么大的事情,没有一人敢轻下决断,纷纷采取了韩晁同样的策略。

  短期的无所适从之后,各地并不甘于全然受专利保护委员会摆布,又开始聚集起来谋求对策。

  这场风波远没有结束的迹相,甚至才刚刚开始,暗流不息之下,又发生了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

  春耕刚刚结束,渼洲令尹吴起带着三万护法军入驻陈城,向齐魏两国同时发出措辞严厉的最后通牒。

  出于对吴起变法的担忧,各地一边与渼洲联手谋求打破周的专利霸权,一边也积极联络不满吴起变法的渼洲贵族,准备打乱其变法进程,以免渼洲就此坐大难制。

  朱樉虽然不论渼洲贵族还是各地说客都极力隐秘行事,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频繁的串联活动让吴起终于掌握了一些确凿的证据。

  一有实证在手,吴起自然毫不手软,立即将涉事贵族按法令进行惩办。

  当然,被逮住的只是冰山一角,处于暗处的反对势力仍然不容小觑,只是吴起坚定法不诛心原则,并没有打算对那些没有掌握实证的贵族动手。

  而在这几起案件中,也让吴起获得了一些外国势力干涉的证据,其中就牵涉到两家魏、齐的中等贵族。这也是很正常的,毕竟这种事情大贵族往往都身居幕后,根本不会亲自上阵。

  渼洲的贵族被惩办了,魏、齐的贵族却已经秘密返国,可吴起却不准不备善罢甘休,以国府的名义向齐、魏派出使者,要求其进行惩办。

  朱樉强逼他国处理自己的封臣,这种先例并不是没有,原本的历史上方一志便是因卷入河蓝六卿之乱,在赵简子的逼迫下。

  被周室处以极刑;空梓失去鲁国执掌之位,也有U国囤兵边境进行威逼的因素。

  例子虽然很多,但无不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双方国力悬殊巨大,被逼一方不得不接受强者提出的条件,来避免更大的灾难。

  渼洲虽大,但齐、魏皆是霸主国,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受其威逼,向自己的贵族开刀,那岂不是会颜面扫地。更不要说遏制渼洲变法图强,本就是两国朝堂的共识。

  得知两国拒绝自己的要求之后,吴起随即露出自己霸道的一面,挥军北上,同时向两国发出照会:必须在十五天内将小事贵族绑送陈城,否则后果自负。

  魏齐两国没想到吴起的反应如此激烈和迅速,期限到了的时候朝堂上还在为此争论不休,随后便接到了吴起派出两支偏师深入两国境内百余里,将涉事贵族从封地抓走的消息。

  人抓走了,吴起还不忘发出“挑衅”:将会在一月后以煽动叛乱罪,于陈城公开处决二人,两国若有异议,不论文武,吴起都会在陈城静候。

  这可是赤祼祼的打脸行为,两国震怒之下立即各派三万组成联军,准备向渼洲讨个说法。

  别看两国的动作都很快,但内心却非常纠结:吴起这次带来的楚军并不多,摆明了只是为了“执法”,而不是向两国开战,可其行为却容不得两国有其他的选择。

  而且看吴起的架式,也不会固守坚城,两国派兵多了,难免有失颜面;可派兵要是少了,对面可是从未有过败绩的吴起呀!

  普荆不敢派出最精锐的武卒,毕竟那可是吴起一手训练出来的,反复权衡之下从邺城一带挑选了三万魏军由西门豹领军;U国则以檀子为主将,调集五都精锐赶赴陈城。

  等到魏齐联军抵达后,吴起以春秋古礼发出约战帖,容许两军休整三日后,摆开阵形由渼洲以一敌二,一决胜负。

  若是两国胜了,吴起亲自礼送两名贵族回国,并割让两座城池赔偿因此而造成的损失;反之,不仅要公开处决二人。

  还要两国保证从此以后再有类似的事件,必须将涉事者送交渼洲进行处理。

  吴起表现得如此有把握,倒让西门豹和檀子心里有些拿不准了。两人所率之兵虽非最精锐所属,却是长期处于二人调教之下,战力自然不弱。

  邺城紧邻赵都邯郸,西门豹不仅会治水,带兵打仗也可圈可点;檀子坐镇U国南都,一直处于U国与吴楚交锋的前线。

  就算在瓦剌国强盛之际也没能从他手里讨到什么便宜;而吴起的名声虽大,可其护法军才组建一年,视之为新兵也不为过。

  两人合计之后,虽然觉得己方胜算更大,可这赌注太过特殊,根本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只好向吴起要求宽限几日,然后飞报魏王和齐王进行决断。

  吴起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下来,甚至还派人送上酒肉到魏齐营中犒军,搞得好像是在进行友好的联合军演一般。

  七日后,魏齐两国接受吴起的条件,双方随即在陈城郊外以战之礼进行一场较量。六万对三万,以精兵对新卒。

  吴起再一次展现出其逆天的军事才能,一次冲锋便打垮了西门豹,随即回身反击由偏师牵制的檀子,再战击溃齐军。

  完全占据上风之后,吴起并没有趁胜追击,任两国收拢残军,甚至还派人救治战场上的魏齐伤兵,然后将其护送回营。

  朱樉两国都没想到会败得如此彻底,只好按照事前约定,由三方将领代表各自君王举行会盟,承诺不再干涉渼洲内政,也不包庇任何做出此举的个人。

  会盟刚一结束,吴起便连夜带着护法军返回国内:酝酿已久的贵族叛乱终于发生了!.

第1440章 精心布局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吴起这次虽然只带了三万护法军约架魏齐,可在出发前先后将剩下的两万护法军及鄀郢附近其他军力派赴江南、吴地、江淮等地进行巡查、换防。

  等到他北上陈城之后,楚都鄀郢仅剩下值守王宫的五千禁卫及少量城防部队,可以说空虚到了极点。

  对变法不满的贵族哪里会放这样的机会,就在吴起与魏齐两国佣兵队对峙之时,骤然起事,纠集近十万叛军攻入鄀郢,准备逼迫楚王罢免吴起,废除新法,恢复贵族被夺去的权利。

  时机拿捏得可以说无懈可击,不论战争的结果如何,只要他们能够攻陷王宫,将楚王握在手中,便可稳操胜券。

  若不是早有准备,吴起可以说根本就没有翻盘的可能,这一切并非阴差阳错,而他用来引蛇出洞的精心布局。

  叛乱贵族顺利地攻入了鄀郢,可接下来的一切都完全按照吴起的节奏进行着:位置最为关键且被买通的宫门守将在叛乱刚刚发生之时便被替换。

  迎接他们的是一场看不到胜利的攻坚之战。

  要知道沈竹亮可是连一个小小的叶邑也要修筑起三重城墙的主,由他主持营建的鄀郢不仅拥有集墨家防御精华的布置。

  城内更借鉴了朱樉在洛邑的模块化思维,遍地要塞,处处坚城。

  作为最核心的王宫就不用说了,城墙的高度比外墙还要高出五米,城内的所有关键机构无不各成体系,连平民的居住区也按闾坊进行划分,修筑了数米高的坊墙。

  城中守卫虽然只有五千,但用来守卫储备丰富的王宫已经绰绰有余,叛军不仅攻不下王宫,连掌控全城都办不到,陷入了艰苦的巷战之中。

  等吴起带着四面八方回援的佣兵队抵达鄀郢城外时,叛军甚至只占领了鄀郢城内三分之一的区域,不要说王宫,连关键的武备库和粮仓都没能攻下。

  战果的结果几乎没有悬念,一听吴起回来,叛军立即大乱崩溃,连一次像样的反击都组织不起来。

  干净利落地平息叛乱之后,吴起随即开始了一场大清洗。铁证如山,上千家参与叛乱的贵族根据参与的程度或被处决、或被流放。

  被蛊惑、利诱的平民亦遭到相应的惩处,连续数日,鄀郢边的汉水皆是一片血红。

数千人被杀,三十余万贵族、平民被流放至蛮荒边地,渼洲旧贵过半牵涉其中而遭到处罚,被新法打乱的贵族体系在这浩劫之下濒临崩溃。

  有罚自然就有赏,与齐魏一战的有功将士、积极参与平乱的贵族及平民无不根据法令获得了应有的奖赏,支持变法的新贵阶层随之崛起,大有取代旧贵之势。

  一切发生得实在太快了,各地收到渼洲内乱的消息还在考虑要不要借机之际,吴起便已经平息叛乱。

  该罚的罚,该赏的赏,让渼洲的各项事务都重回了正轨,就像这一切根本没有发生一样。

  挟两胜之威,吴起再度向各地派出使者,递上国书,愿意放弃此前的一切纠纷,以现有实际控制为疆界,与各地和平共处,而且还给出了二十年期限。

  二十年,正是吴起变法强楚的时间,各地多少有所耳闻,面对吴起的这份阳谋,着实让各地犯了难。

  外部环境的稳定几乎可以说是变法的必要条件之一,比如普荆变法便是自打服宿敌大明朝后才开始的。

  亚加达变法是低头向普荆臣服而起,大明朝为变法更甘愿接受割让门户函谷关的苛刻条件。

  吴起这是摆明了要为渼洲赢取变法的时间,自然没有一国希望其达成所愿,那便等同于二十年后将面对一个更加可怕的渼洲。

  可与长远的威胁相比,不接受的结果更加显而易见。吴起的护法军可是他亲自从渼洲各地挑选组成。

  仅成立一年便已经表现出了不俗的战力,以渼洲之大,扩军几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死磕的结果同样难以接受。

  到底是要解决远虑还是应对近忧,这道选择题并不好选,任何一种结果都会让自身处于危险之境。

  就在各地还在斟酌之际,大明朝第一个作出了响应,愿意以武关、西城为界,与渼洲签订期限为二十年的和平友好条约;随后U国也愿意与渼洲勘定疆界,订约和平。

  秦齐两国之举令其他各地,特别是韩魏两国大为震动,这不是简单和平条约那么简单,更像是一场二十年的赌约,赌的是二十年后谁的国家更为强盛。

  大明朝和U国都表现出了足够的自信,其他国家若是不敢“应战”,反而显露出自己的虚弱。没多久,亚加达、普荆纷纷响应,连不与渼洲接壤的赵燕也加入其中。

  有了渼洲这一先例,其他国家之间也开始订立类似的“赌约”,一时间带动起了一项潮流,凡是互相没有签订和平条约的,关系陡然之间便紧张起来。

  吴起这一怒,拉着天下进入了一个竞争的时代,比烂者将被淘汰,只有比好才有生存下去的资格。

  朱樉又开始觉得,吴起是“自己人”了。

  与秦、齐、韩、魏四个邻国签下二十年互不侵犯条件下的和平友好条约之后,吴起进一步加速了在楚地进行周化的步伐。

  虽然双手也沾满了鲜血,可在诸多的变法者中,吴起可以算得上是个“异类”,他并不崇尚严刑峻法。

  认为这仅仅只能算是一种辅助手段,要真正令治兵强,最重要的是给予国中各个阶层以希望。

  主动的效率,永远不是被动甚至被迫所能比拟的。

  借着对反叛贵族的大清洗之威,吴起开始了深入变法,开始在整个渼洲范围内实施精兵简政、轻徭薄赋、教化万民等策列。

  切实提升楚人的生活水平,为他们树立起美好生活的盼头。

  若说前面他还束手束脚有所顾忌,此时则完全放开了。

  吴起首先便完全废除了渼洲旧军制,仿照周地模式在令尹府之下设立防部,防部下设立左、中、右三军及由高级将领组成的参谋总部,将全国兵力归于三军之下.

第1441章 从容应对

  楚王为三军最高统高帅,吴起自己则为三军训导师,每军不设常设将官,平时由文芝组成的辅助团队进行调度管理。

  战时则由楚王颁下虎符,国府签发命令,从参谋总部遴选将官领军出征。

  三军每半年进行一次轮换,和平时期始终保持一军戍边,一军分散于各节点整训待命,一军则驻于鄀郢由吴起亲自训练的状态。

  一军分为四师,分别驻防吴起设立的渼洲四大武都:宛城、方城、陈城、寿春,以应对秦、韩、魏、齐四国威胁。

  每师亦没有常设将官,由对应武都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任何调动都需要得到鄀郢的命令。

  如此一来,渼洲三军完全置于楚王和令尹的控制之下,再不会有成为某家私兵的可能,不论是内外威胁,都可以从容应对。

  军和师没有常设主将还没什么,但士兵平时总要有人负责训练管理,吴起当然不会犯下“将不知兵”的兵家大忌。

  所以在每师之下再分为四个1250人组织的旅,设一相对稳定的旅将来负责一应事务。

  不论是平时调防还是出征,旅则是最为基本的组织元,所有旅将皆由令尹府负责选派,每次轮换到鄀郢训练时再由吴起亲自考核,根据部队表现的情况进行任免赏罚。

  师和军都不是完全固定的,令尹府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将命令下达到旅,再把抽调的旅临时组成师或军,进一步杜绝了拥兵自重的可能。

  吴起还第一次设立了明确的专业辅助人员,每个旅中只有一千人为战兵,分为十个百人队。

  剩下的二百五十人则由侦察、后勤、修建、医疗等人员组成,全盘采用周式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来考核这些人。

  渼洲新军制下,已经初具后世的综合兵团设立模式,成为各地中第一支相对规范的职业事力量。

  在此之前,因生产力的提升,各地也有职业化佣兵队的探索,但吴起一比,无疑都落后了不少。

  除了三军之外,另有两个特殊军种,一是完全由楚王掌控的五千王宫禁卫,另一个则是由令尹指挥,用于巡查执法的五千护法军。

  在这个模式下,整个渼洲的常规军力被缩减到了七万人,但全部都属于职业战士,不再采用此前的兵农合一模式。

  似乎也知道魏武卒制度所带来的隐患,吴起设立的渼洲新军并没有魏武卒那样一人入选则免除便宜赋税徭役的待遇。

  而是采用雇佣制度,每月按略高于渼洲民众平均收入的额度发放薪资,立功嘉奖则另算。

  一旦服役满二十年或因伤病不能胜任,则可以像周地退养制度那样申请退役,根据服役期间的表现领取对应等级的退役金直到死去为止。

  若是在战争或执行任务中死亡,则由遗孀终身享受抚恤金的待遇。

  这颗重磅炸一下,各地也只好跟随起舞,毕竟谁都清楚,临时征召的士兵与始终处于训练之中的职业战士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

  以前动不动就出兵几十万的渼洲虽然把兵力缩减到七万,可带来的压力却反而更大了。

  已经有一定探索经验的秦、韩第一时间调整了自己的军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借鉴;随着北方压力大减。

  赵国也开始缩减自己的骑兵数量;剩下的几个国家也不甘落后,纷纷着手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佣兵队制度。

  一时之间,由吴起带头而兴起的精兵路线成为天下主流,在战地时期大兴的兵农合一提前走向末路,一个新的战士利益集团渐渐形成,率先对旧贵体系发起了进攻。

  各地刚刚踏进职业佣兵队制度这滩“浑水”,立即就发现了有点不对劲:要养一支职业精兵实在太耗钱了!

  相比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各地动不动出能够征发十万级规模的兵力参战,甚至参战双方总兵力上百万的也非个例。

  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只要稍稍勒紧民众的裤腰带,还能够撑得住。

  现在走精兵路线,要养起几万职业佣兵队,反而比此前的数十万还要吃力。各地这才明白,佑大个渼洲竟然只有七万佣兵队并不是吴起随便想的一个数字。

  而是渼洲当前的国力极限就只能养这么多人了。

  到底是跟着走精兵路线这个坑,还是继续此前兵农合一的老办法,在各地朝堂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没有几个能够痛下决心,果断做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