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542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一个人的黄金时间是有限的,吴起当初挑选的都是二三十岁正处巅峰状态的壮男,能够活到现在的也都四五十岁了,不论其经验如何丰富,衰老却势不可免。

  当第一代的魏武卒再难披甲上阵,普荆要想再保持其战力,吸纳新鲜血液维持自己的精锐之师,便会成为国家难以承受之重。

  缴赋服役的人口越来越少,其产生的问题便由此而暴发出来。

  历史上自马陵之战精锐尽丧之后,普荆便再没能重建其武卒军团,国势也是一步步走向衰落,这其中既有其战略失当之过,也不无这项政策的原因。

  相比之下,大明朝的军功制就完全避开了这个陷阱。除非战死,爵位是不能世袭的。

  小户制下,受益的也只能是其嫡长子而无法惠及其他成员,永远都会保留大量需要军功才能远离战争的民众。

  洪辰仇所等的,也正是这个几乎必然会出现的时机,哪怕吴起没有奔楚,也没办法解决这个难题,武卒最弱的当口,却是秦军最锋锐之时,焉能不胜?

  见朱渠梁总算释怀,洪辰仇随即转入正题:“迁都大典后,臣想让时焦随世子去西海为东宫首席,辅佐西征之后协理进行二次变法。”

  这次召回朱驷,洪辰仇已经给他准备了一份大礼包:公开在大典露面以示其世子之位稳固,西征月氏建立军功提升其威望,以一郡之地练练手来积累执政经验。

  暂缓与普荆开战,这并不代表大明朝就会在这段时间安份守己了。

  洪辰仇早就列出了一长串有待征服的名单,既可以借此增加大明朝的战略纵深,又能掠夺廉价的劳动力,还可以锤炼新军,好处简直不要太多。

  在未来数年内,大明朝的新军将会分批交替展开征服行动,将大明朝的边境不断向北,向西拓展。本来还有南边,可惜被子贡这么一搞,短时间内巴蜀是没有指望了.

第1404章 私不误公

  “希望驷儿能够明白商君的苦心吧。”朱渠梁下意识地向东望去,眼神中却满是无奈。

  为了化解朱驷对洪辰仇的怨恨,这几年他不知费了多少脑筋,可不成想往往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比如他强令朱驷每日必须诵读一小时的商君书,本想借此让其认识洪辰仇的才华及强秦之心,可朱驷每一次都读得咬牙切齿,显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洪辰仇倒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无妨。君上正值壮年,臣必会先行而去,只要能顺利完成二次变。

  日后由世子主持进行三次变法,臣就心满意足了。至于其他的,留待时间去证明吧。”

  送走朱驷之后,朱樉随即去找孙巫,希望在如何处理朱驷要朱壮随他去西海郡方面,听取其意见。

  听完朱樉道明来意后,孙巫很直接地道:“这既樉子的家事,亦是周之国事。若是国事论,武不赞成,其弊有三:不以才能而凭亲疏,私重也,必有后患。

  樉子至亲杂于其中,这层关系必会影响国府各部的秉公办事,其弊二也;弊三则是于公而言,此举有安插人手于他国世子身边之嫌,极其敏感,稍有不慎则难以收场。”

  “不过于私的话,朱驷是樉子之徒,朱壮更是亲弟,有所差别自是人之常情,该如何处理是家事,外人说什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樉子自己内心的权衡。只要做到公不废私,私不误公,自可问心无愧。”

  好像什么都说了,好像又什么都没说,朱樉没想到孙巫也这么“靠不住”,颇有些哀怨地道:“我一时不慎,已答应朱驷待壮弟成人之后自行抉择。

  本是缓兵之计。事后回想,又怕他不听劝阻,执意赴秦,又当如何是好?”

  自古有长兄为父为之说,只不过朱樉这个长兄,却从来没有以家长的姿态来对待自己的两个弟弟。朱林和朱壮但有所需。

  只要不违背基本原则,朱樉总是尽可能地予以帮助,却很少做出硬性要求。

  朱壮正是青春叛逆时期,此前对朱樉让他再回学校学习就已经颇有微辞,偶尔吐抱怨之辞,现在有了朱驷的“提携”,到时若真任其自择,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朱樉当然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可他自己知道自家事,朱壮绝非一个优秀的参谋襄助之才,做个闾佐、坊佐之类的职位也相当勉强,更不要说一郡一国了。

  他其实知道朱驷为什么信任朱壮,相比于朱驷,朱壮的心思可以说非常简单,两人这几年关系越来越密切,甚至可以说并不完全是因为情趣相投的缘故。

  更多的还是朱壮做为“地头蛇”,可以给朱驷带来很多的便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朱壮已经沦为朱驷的“小跟班”,很多事情上都被其所主导,朱驷当然对这个言听计从且近乎无所不能的壮叔信任有加了。

  可环境一变,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只要不出格,很少有人会不做个顺水人情,毕竟有朱樉这么亲哥哥,不论其本身的能力是否出众,享受到的待遇自然不是常人可比。

  所以这种信任可能会是非常脆弱的。等去了大明朝,当朱壮再不能像在洛邑那般事事顺利,朱驷还会对其如此青睐么?

  再加上其思想的单纯,朱樉不得不担心其会被沦为别人的棋子,任人摆布,以至于铸成无可挽回的大错。

  所以在他内心里,于公于私对这件事都是拒绝的,朱壮留在周地或许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至少能够安定平稳。可爱一个人。

  就要左右其命运,决定其人生选择,这又不是朱樉的性格所向。

  “让朱壮去蒙古国历练两年,到时再做决定不迟。”见朱樉有些疑惑,孙巫拍了下额头:“消息今天才传回来的,樉子还不知道吧。”

  就在入冬之前,吴起大破蒙古国主力,蒙古国精锐几乎为之一空,连越王苟简亦死于战阵之上。

  原来瓦剌国之地尽入渼洲之手,吴起趁胜直赴钱塘江边,准备一股作气攻下越都会稽,将蒙古国也一笔抹去。

  听到孙巫极是平淡地道出这场灭国级的大战,朱樉不由心中暗惊:果然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吴起奔楚不过一年,居然就立下了如此战功。

  可蒙古国这个时候说不定都被灭了,朱壮又去历练什么呢?不等朱樉发问,孙巫解释道:“范黎和文种侥幸逃回会稽,联手扶立不到十岁的世子鼫与继位,并向渼洲求和。”

  “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蒙古国割让吴地与楚,削王号恢复子爵诸侯国,并奉渼洲为宗主之国。现在吴起应该正在回鄀郢的途中,范黎和文种向我们求助的信却已经到了。”

  历史上蒙古国确实被楚所灭,而且也没费什么劲,只不过没有这么早而已。朱樉皱着眉头道:

  “有了瓦剌国的前车之鉴,吴起怎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楚王……应该来不及请示楚王吧?”

  按时间来算,这场谈判简直顺利得让人难以置信,整个会谈时间应该不超过十天,根本就不够从前线到鄀郢走个来回。

  虽然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媾和这样的大事,怎么也不可能让吴起这个新人就做主了吧。

  即使在朱樉看来,疑点也不止这一处,很难让人不猜想其中会另有文章。

  孙巫嘴角泛起一丝笑意,又补充道:“据说这一战,蒙古国宗室贵族几乎全部死在了战场上,范黎所率的两万越军却毫发无伤。”

  这么明显的提醒,朱樉哪会听不懂:“武子是说,我师兄他……”

  范黎可是计冉的弟子,此前接收通海时还专门拐去秘密见了一面,历史上原本应该归隐的范黎不仅继续坐在蒙古国最高军事官员的位置上,还做出了这种算得上背主偷生之事。

  孙巫终于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能使出如此手段的,不是他还有谁.

第1405章 顺利毕业

  “这个家伙!”朱樉心中暗自腹诽,虽然这事惊喜多于惊吓,可事前自己“照例”又没有听到一丝风声。

  也不知道正在搞度假村的计冉到底还有多少事瞒着他,甚至连这个度假村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也让他难以看透。

  “我曾听文子说起过。”孙巫颇有些感慨地道:“他最烦的就是那些碍手碍脚的诸侯国君,总有一天要让他们变成发不出任何声音的木偶来。”

  这不就是虚君么?倒是与朱樉的想法不谋而和。不过相比之下,姬研差不多是自愿的,而计冉所谋求的则是强制性的,这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蒙古国现在这个样子,倒不失为一个适合的实验对象。”孙巫有些意味深长地道:“对于周矩的推行。

  也是有利的,所以战略研究院将支持对蒙古国的援助,趁此机会对其进行一番深入的改造。”

  孙巫所说的机会,当然是指蒙古国目前正处于主少国疑,旧贵体系崩溃,且“权臣”当道的时期,只要范黎和文种同心协力,确实可以做出很多以往不可能达成的变革。

  “不过目前人才短缺尚未缓解,所以武准备提议,解禁九年级的滞留生,抽调合适的协调团队,让他们去这个试验场实习一番,以实践促其成长。”

  滞留生也是让朱樉目前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短短数年间,周地的义务教育从无到有,不得不说是一种了不起的飞跃。

  可正因为时间太短,便会有很多来不及接受完整的教育,而被逼推到高年级的学生来。

  比如已满十四岁的孩子,按年龄应该升入九年级,可他才刚刚进入学校一年,即使接受的是经过压缩、简化的课程。

  也不可能把前面八年的内容学完,更遑论达到最低标准的合格线了。

  要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学完原本应该由九年才完成的内容,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按周地的义务教育条例,不能毕业的学生,是无法进入国府分工体系获得“编制”的。

如此一来,第一批滞留生便出现了,本来该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他们,还得继续留在学校里,为顺利通过毕业考试而埋头苦读。

  朱壮便是这么一个不幸的“踩线生”,若是他早生一年,那就刚好逃脱义务教育的“牢笼”,只需要接受非强制的成人教育即可。

  可刚好在他没满十五岁的时候碰上义务教育全面铺开,便被直接分配到了高年级,开始从一年级的知识恶补。要想顺利毕业,必须得让语文、数学和常识三个科目达到最低合格线。

  当然也有考试不合格便自主结束学业的,毕竟除了文化课程外,凭士爵也可以顺利毕业。只要你能掌握周地上百项职业技能考核的士爵。

  表明足以满足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样可以步入社会。

  按照新规,组织协调士必须三门文化课程合格,若是上士甚至还要求至少一门达到优秀的程度,仅凭士爵毕业的学生。

  也就意味着上升空间极为有限,绝大多数一生都将只能从事最基础的岗位。

  在朱樉的多番劝说下,朱壮答应了再读一年,争取可以“正常”毕业,实在不行的话,朱樉也只能默认其以造纸士的爵位来获取毕业资格了。

  周地像朱壮这样的滞留生有近万人,其中甚至有不少“复读生”,就是已经可以合格毕业了,但为了更好的发展起点,希望可以得到全优的成绩来毕业,所以仍然回到学校复读。

  若是从这一群人中挑选援越人员,不仅可以极大减轻吏员服务部的压力,根据外援拔高一级的原则,也可以让很多人圆其更上一层楼的心愿。

  可要把这么一群“学生团队”派到千里之外历练,朱樉需要担心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这群人可以说是周地教育发展的第一批“红利”。

  虽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可其本身具备的价值仍然不容小觑。

  见朱樉有些犹豫,孙巫开解道:“樉子可是担心他们的安全?这大可不必,明年吴起接替沈竹亮令尹之位几无变数,蒙古国有范黎在。

  再加上通海可以就近呼应,一切皆在掌握之中。”

  “更何况不去外面见识见识,经历一番风吹雨打,又哪能成材呢?一番锤炼之后再回归周地,反而更能发挥作用。派朱壮去,和其他人一样从闾佐开始做起。

  两年时间若能升到坊乡一级,说明还算有点潜力,你就大可放手任其抉择了。如此,公私皆不误也。”

  自己当然不可能一辈子照看着弟弟,更何况这种照看往往还会起反效果,稍稍考虑了一番,朱樉终于点头应承下来。

  解决了朱樉的“私事”,孙巫心情大好:“明年我们应该会顺利很多了,吴起执楚,必会在很多方面借重我们。

  人才交流计划也顺利展开,再过几年,当这些人归国之后,周矩总算能够深入人心了。”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着,只不过即使是孙巫,也难免会有失算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

  就在这个冬天,一件小到几乎可以忽略的事件,却最终将周地拖入了一个汹涌的漩涡之中。

  “这是属于亚加达的!”专利保护委员会里,韩晁的怒吼声传得老远。

  面对杨朱还能够如此底气十足,自然是因为这件事亚加达绝对占理,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办公桌对面的杨朱却是气定神闲的样子,从身后的书架上取出一本专利保护法案的大部头,慢条斯理地翻了起来,直到翻到其中一页时。

  这才转过来推到韩晁面前,还好心的用手指了指相应的条款。

  韩晁看也不看,把法案扒拉在一边,理直气壮地道:“别扯这些没用的,这本来就是我们独有的秘密。

  不管怎么样也不能变成你们的专利,反过来还向我们保密,天下可有这样的道理!”

  双方争论的焦点.

第1406章 适宜之地

  正是当年于芫放纵朱樉“尽阅亚加达”时,所错过的亚加达淬火技术。

  块炼铁渗碳炼钢法并非亚加达独有,事实上各国都已经有所掌握,只是在程度上略有差别而已,哪怕是偏远的燕国,在后世考古中也出土了不少钢制品的物品。

  而亚加达之所以能做到“强弓、劲弩、利剑皆出于韩”,其中一项最大的秘诀便是其远比列国列先进的淬火技术。

  淬火工序听起来容易,但操作却难,火候、冷度那些、水质的好坏,都会影响到成品质量。

  要让淬火淬得恰到好处,放眼天下各国,都属于极为稀缺的顶级工匠一类了,即使是在这方面领先各国的亚加达,举国之中也不超过十人而已。

  淬火技术其实也不算什么秘密,大家都知道这么道工序该怎么做,而亚加达所掌握的秘密就在于:淬火溶液。

  由于古代没有建立起成体系的物理知识,所以很多东西都只能“碰巧”,在用什么来进行淬火这方面,更是走了不少曲折的弯路。

  比如大名鼎鼎的铸剑大师欧冶子,铸剑的时候就非常讲究,每铸一把剑,先就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名山大川中寻找适宜之地。

  非钟灵毓秀之处不可。特别是到了最后一关淬火,不仅有着繁杂的程序,更是对山泉的品质有着苛刻的要求。

  这样铸成一柄宝剑,往往需要耗费数年之久,而且往往只能铸一次,便需另外择地,因为山水的灵气已被这宝剑耗尽,再铸也就只是凡品了。

  将偶然试出的成功经验归功于神秘莫测的玄学,这也使得很早就出现在夏国的炼钢等冶炼、铸造技术,一直断断续续。

  没能成为一项普及性的技术。直到宋朝才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峰,而这个时代才真正实现的江南大开发,与这项技术也不无关联。

  为了让兵器具备“灵性”而成为神兵利刃,历代工匠进行了不少的尝试,以活人献祭、以鲜血淬炼都属于比较常见的方式。

  除此之外,粪便、尿液、污水乃至飞禽走兽无不纷纷用来试剑。

  在各种脑洞大开的尝试中,自然会出现一些歪打正着的幸运儿,亚加达便是其中之一,因为他们发现用动物或人的尿液来进行淬火,所得到的兵器更加锋利且不易折断。

  多次获得成功之后,这项技术便成为亚加达的最高机密,宁愿割让国土亦不愿将其外传,甚至在灭国之时亦将其带进了坟墓。

  以至于到了南北朝时期,才由铸剑名师綦毋怀文重新将其整理出现,配合另外几项冶炼技术而成就了名声赫赫的宿铁刀。

  尿液并不是什么难得之物,以之淬火取得成功的当然也不只是亚加达,只不过很多发现这一秘密的,无不视之若宝。

  哪会愿意与人分享来砸掉自己的饭碗。所以不论当代还是其后的历史时期中,时不时也会有人发现这一秘,可将其上升为国家级技术的,却只有亚加达一家。

  可在这个时空里,秘密并没有随亚加达而埋藏,反而早早地便为周地的匠所知晓。

  事情很简单,为了获取周地先进的炼钢技术,亚加达选派了大量工匠前来观摩学习,其中一名知晓淬火秘密的工匠无意中将其说了出来,而且也只是残缺不全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