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534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管仲也是松了口气,又谈了一些其他的手段之后,极是严肃地对二人道:“老朽老矣,唯恐时日不多,故难免过于急切,还请二位不要介怀。

  矩行天下是一场特殊的战争,二位可以说是前锋大将,所担之责任极为重大。最后会是什么样子老朽多半看不到了。

  吾只有一言,附加,穷奢极欲地附加,将周矩尽可能地渗入其中,只有附加的值才是你们最应该去追求的值,才是真正的值。”管仲说完摇摇头便慢慢离去了。

  而另一边,想要以仁政令魏王天下的梦孜也随之心恢意冷,谢绝了魏王给他的高薪厚禄客卿待遇,最后陈述了一番自己的“仁政无敌”之论后,告辞而去。

  这一路他走得很慢,又在盟金休息了三天,弟子高子见其愁眉不展,劝谏道:“魏无尹士,老师既辞别魏王,又何必在此举步不前呢?”

  当初梦孜离开U国的时候,也是一路慢行并在边境住宿了三日,为的就是希望齐王能够回心转意.

第1381章 内心写照

  结果没等到齐王的使者,却被一个叫尹士的人讥讽:“看不清齐王不是商汤、周武那样的圣君,这是没有识人的眼力。

  明知道不是圣君还要来,那就是贪图富贵;贵来了又因为得不到赏识而去,又慢吞吞地希望得到挽留,这是何等虚伪。要留就留,要走就走,这样瞻前顾后的人实在让人瞧不起。”

  梦孜听了也不生气,只是对左右解释道:“我难道这样做,就能够说明我是真的想舍弃齐王吗?

  要是齐王肯用我的建议,天下的百姓就能够安居乐业。我向国君谏言而不被他接受,就需要将怨恨的脸色露在脸上吗,就是想离开也不能住宿吗?

  不仅是梦孜,也是当时很多有才而不得用之人的内心写照。

  虽然历代最宝贵的就是人才,可人才向来都不是稀缺品,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身具才华者因得不到赏识而难有施展。正是因为这样,“明主”才是诸多士人孜孜以求的。

  梦孜敢于毫不自谦地高呼: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但很可惜,他却一直都没能找到那个能够赏识任用他的明主。

  众弟子皆无言以对,事实上梦孜的命运还真和空梓相似,转了一大圈之后只能回归故里讲学著书

  最后还是万章出言劝慰:“老师,洛邑就在眼前,您不是对周政极是赞赏么,何需近求远?”

  此前在普荆,梦孜倒确实在诸多场合公开赞扬了朱樉对周地的治理。

  甚至认为其是当今天下仁政的典范,值得各国为之效仿。可真要让他把目标定在洛邑,心中的犹豫又岂止一星半点。

  就算不论周地小民寡,没有多少发展空间,对于梦孜来说,也实在是太“挤”了,即使是他这样自视极高的人,也几乎会“泯然于众”。

  公孙丑亦附和道:“周政仁也,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君子之行也。”

  长期追随在梦孜左右,多少猜得到梦孜的心思。

  公孙丑这其实是在委婉的劝谏他:反正想通过当执政来实现理想这条路已经快走不通了,当个配角来协助他人实现类似的理想,不同样属于君子的行为么?

  一众弟子也颇怀念当初在洛邑的生活,纷纷出言相劝,梦孜思虑再三也只好顺应民意,虽然这并不是他最理想的选择,但目前来看,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地方可去了。

  这一次目标既定,他也不再端着架子,一入城便主动登门求见。

  一听梦孜来见,朱樉欣喜万分,隆重地接待了梦孜一行。

  将低端产业逐步转移到各国后,周地中低端的劳动力短缺得到了很大的缓解,若是身无所长,想要找份工作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可高端劳动力,特别是文化领域,仍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弥补得起来的。

  通过政产教三位一体的模式,朱樉总算是解决了师资的问题,在华历三年彻底普及了周地的九年义务教育。

  让所有六到十五岁的学龄儿童一个不落的进入学校学习,连新加入周地的戎蛮聚盟亦全数涵盖。

  单是这一点,也可算得上是了不得的成就了,原本的历史上还要等上近两千年,惠及全民的义务教育才有实施的可能。

  但朱樉的目标却不止如此,他理想中的教育大业也才算刚刚起步,需要做的事情仍然有一大堆。

  首先是专门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大学,空梓倒是早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只不过朱樉并不希望周地的大学办成“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传统大学。

  品德当然要放在首位,但利用大学这个有力的筛选机制,为周地乃至夏国文明提供源源不绝的前进动力亦是同等重要。

  政务方面的事情他目前倒是轻松了许多,只要不是非常重大或难解之事。

  国府十部已经可以自行处理,连政务简报也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去关注,该关注的事自然会有孙武、杨朱等人提醒他。

  可这也没能让他真正闲下来,特别是补齐当前教育的首尾两端的很多事情,仍然需要他亲力亲为,难以完全假手于人。

  一边埋首于大学的教材编纂、师资选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另一边还要着手创立五年托幼机构的创办。

  这几年洛邑的新生人口形势相当喜人。通过韩楚秦三国引进大量适婚女子之后,周人的单身狗已经趋于“濒危动物”的倾向。

  诸多新组建的家庭积极加入到“造人”大军之中,连续几年新生儿的数量都破记录地刷刷往上涨。

  不过随之而来的“城市病”也开始出现:周地大部分家庭都属于“双职工”模式。

  一个妇女从怀孕到产子,还要照看婴儿长大,再怎么也要一两年时间才有可能重新就业,甚至有些只能就此回归家庭之中。

  虽然周地对于生育方面高度重视,制订了大量优惠政策,但仍止不住生育意愿的逐步降低,特别是社会地位极大提高的妇女们,更不愿回归到纯粹的看家带孩子的宿命之中。

  当然,此时问题其实还远没有后世那么严重,传宗接待的传统思想尚坚不可摧,只不过在多生方面,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城市化本就是天然的避孕利器,这个问题连后世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很好的解决。

  作为独生子女长大的朱樉对此倒没什么感觉,可察觉到这一苗头的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却如临大敌。

  人口太少一直都是阻碍周地发展的重大问题,若是不能通过大生特生的方式来加以弥补,那简直就是关乎国家安全甚至存亡的大事件了。

  经过大量调研之后,委员会甚至将这个问题的解决当作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头等大事。

  以至于出现了一些诸如禁止育龄妇女工作之类的极端提案,由此而当然遭到了朱樉的极力反对。

  可光反对是没用的,在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稳定面前,一切都得让路.

第1382章 极具可塑性

  周地的妇女地位好不容易才打破时代的束缚有所提升,为了避免走回头路,甚至进一步畸形发展,朱樉只好抽出手来缓解生育和工作之间的矛盾,寻求两全齐美的解决方案。

  其实问题的主要根源就在于,抚育一个孩子的时间成本实在太过高昂,生活贫困的时候倒还可以粗放式养育,大家庭模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主要劳动力。

  可现在周地小户盛行,六岁以上的孩子都被朱樉安排进了学校,育儿重任几乎全部压在了夫妻身上,矛盾也就越来越尖锐。

  要降低时间成本,幼托模式很自然的便进入了朱樉的视线。

  学前儿童的蒙学机构其实已经在筹备之中,只是限于人手问题尚未能纳入正式议程,所以朱樉准备趁着这个机会将零到五岁儿童的问题纳入全盘计划来解决。

  其实夏国成立之初,也曾学习外国模式建立了大量托儿所、哺乳室,由此来解决人们特别是女性带娃和工作的矛盾问题。

  带来了很多便宜的同时,也确实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以至于其后逐渐消失。

  最大的问题还是成本,婴幼儿的管理比蒙学、小学更加麻烦,不可能划分班级让一个人管理几十个人。

  由此便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要保障质量,让家长放心托付,还不能是随便找个人就能胜任。

  即使是后世的高福利发达国家,托儿所仍是良莠不齐,而朱樉简单估算之下,要在周地完善这一机构,投入成本甚至不会比九年义务教育少。

  特别是师资力量这一块,解决起来的难度更是大得多。

  他当然不指望让梦孜去看管周地的婴幼儿,但在解决大学的问题上,却无疑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也只能一步一步地去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作为“仲尼之徒”,梦孜同样也是个教育大家,甚至很早就主张将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而且相比之下,他还有一个优势:其弟子团虽不如孔门那般实力雄厚,但胜在年青,更容易接受新的观点和方法,极具可塑性。

  梦孜并没有想到朱樉已经把他及其弟子团都安排妥当了,一见面便长揖而礼:“孟轲拜见樉子。”

  “梦孜大师何需多礼。”朱樉连忙上前拉着他的手,极是热络地道:“大师再临洛邑,实在是晚辈之幸。”

  这个称呼梦孜可当不起,因为朱樉可是空梓的关门弟子,立即退后再拜:“轲何敢当也,樉子若不嫌弃,直呼表字即可。”

  “子舆亦可呼吾之表字,都是一家人,别搞得太生分了。”就算拜其为师,朱樉也不觉得辱没自己,既然对方这样说了,他又哪会与他客气。

  梦孜却有点不习惯,迟疑了好一会儿,仍然还是没能改过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轲亦算略有见识,然,天下未有如樉子般至诚者也。”

  表扬听得多了,但能够被连齐魏两王都骂的梦孜称赞,朱樉亦是大为受用,也就不愿与其绕弯子了:“子舆这次就不要走了吧,留在洛邑,吾盼之若久旱之甘霖也。”

  到底是形势不同了,以周地今时今日的情况,朱樉也有资格招揽这些被各国尊为上宾的子们了,而不是只能捡些遗漏,虽然这些被遗漏之人并非才能和品行有缺,含金量丝毫不低。

  梦孜没想到朱樉这么直接,沉吟道:“轲不才,何以用之?”虽然已经有心留在洛邑,可梦孜至死都是颇具傲骨之人,还不至于为了找份工作而低三下四。

  “大学!”大饼还是有的,只不过并不专为梦孜一人而已:“周地之小学已备,吾准备大兴大学,令天下有志之士皆可求得一学,专精其业。

  此事有孔师主持,然天下志士何止千万,聚孔门之众仍显不足,需天下之士同心协力方可,若有子舆之助,大幸也。”

  梦孜显得有些失望,毕竟他最大的理想是主政而不是开门授徒,空梓或许能安之若饴,他却多少带着点遗憾。

  不过现在,好像亦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内心挣扎半晌之后,他喟然叹道:“樉子心怀天下之志伟哉。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岂敢不从。”

  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可当梦孜真正接触到正在筹备的相关内容之后,才发觉自己以为已经高看,其实还是低估了朱樉的“野心”。

  此前对于周地及朱樉,梦孜还是下过一番功夫了解的,特别是在洛邑盘桓的那几个月,更是接触了大量第一手的情况,自认为已经算得上是个“周地通”了。

  可他并没有意识到,在没有成为教育发展委员会副会正之前,他只是一名“游客”。

  能够接触到的也只能是允许他看的东西,只是在他的锐目之下,能够看到的比别人更要深入一些而已。

  在严格的保密分级制度下,集诸子百家智慧结晶再加上朱樉这个外挂。

  周地目前不论是在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在技术的专业分支以及应用程度上的发展,可以说已经有了代差存在。

  公开展示的内容越来越庞杂,以至于让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周地的全部,已足以令人惊叹不已。

  可在这繁盛之下,新生长出来尚且需要保密的内容也获得了极大的丰富。

  不要说外人,就算周地的诸子级人物,也开始逐渐“分化”:只能精通于自己擅长的领的域,想要全部知晓已经不再是人力可为。

  可现在这一切,已经全部向梦孜揭开了面纱,只要他愿意,各种机密宝藏都可以任其阅观。

  其实在到底该授予梦孜什么样的密级时,连空梓都建议有所保留:几次接触下来,空梓完全清楚梦孜志不在此。

  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将自己真正看作这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心甘情愿付之一生.

第1383章 教材的编纂

  换而言之,若是现在某个大国国君突然“开窍”了,认为梦孜那套仁政之术真的能够让自己无敌于天下,空出相位来任其施为,梦孜恐怕不会怎么犹豫便欣然接受。

  还不是“自己人”,却尽悉周地的一切,这实在不是能够让人安心之事。

  可“洞悉一切”的朱樉却已然笃定,梦孜根本无法逃出自己的“五指山”。

  况且就算真的出现这种本不该出现的意外,凭梦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风骨,也不会做出背信弃义之事。

  退一万步讲,就算梦孜也到了由屁股来决定脑袋的时候,凭周地的目前的底蕴和发展速度,自己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总有一天,周也要步入与各国“公平”竞争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自信又如何支撑得起矩行天下的伟业。

  用人不疑,一步到位授予其最高密级,让其尽快融入周地,助力于当前的发展,既能够缓解当前的问题,又可笼络其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当梦孜到教育委员会报到听事时,空梓直接将其带到筹备组的机密档案室里,让其先熟悉一下情况后再考虑负责相应的具体事宜。

  示求教的梦孜来说,仍然觉得难以接受。

  负气之下,梦孜一开始便专挑硬骨头来啃,什么难就主动请缨去做什么,却没想到姜还是老的辣,恰好落入空梓的设计之中。

  目前洛邑的大学基本上还属于职业培训,并没有一所系统化的大学,能够借鉴到的现在经验积累并不多。

  所以朱樉着手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教材的编纂,由此来组成一套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涉及礼乐等传统学科上面,朱樉倒是操不了什么心,不论空梓、墨子还是杨朱、苌弘等人。

  在这方面都拥有着丰厚的积累和各自独到的见解,所做的也不过只是求同存异的汇篇,可在他认为应该增设的那些新的内容上面,就几乎只能独自扛起大旗了。

  算起来连朱樉自己也是门外汉,毕竟他连一天大学都还没读过呢,所以让他来设计的大学科目,也就严重地“高中化”了。

  初步设计的普及性科目便有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政治和语文十门。

  数理化就不用说了,除了偶尔榨取一下年事已高还档期排满的墨子,基本上就只能由他闭门造车。

  地理、生物也经常拉许行和四大神医的壮丁,可其后的改编亦不轻松,白话文接受程度最高的还是年轻一代,指望这些“老学究”们与时俱进,还是有些难为他们了。

  将新的“周礼”及各种为人处世等价值观统归入政治这个学科后,朱樉也没省多少事,内容倒是不用他去操心,可各家各派最主要的分歧便在这里,由他出面调和就成了常事。

  音乐课倒是得到了姬延的大力支持,经常感慨知音太少的他对于推广普及音乐深入民众的“大业”极是热心。

  不仅包揽了音乐常识及各种乐器入门、精通的内容,还表示可以赞助各级学校大量乐器,连师资也是现成的。

  体育暂时就只能借鉴御役进行改进,美术则暂时还没有领军人物,据说沈诸梁的画技倒还不错,只不过人家放着大国执政不当来当美术老师,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展速度自然就让朱樉觉得缓慢无比。

  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不管怎么说,目前的大体框架还是搭好了,余下的修补工作虽然繁杂,却还是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进之中。

  听说教材整理编纂是现在的难关,梦孜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展现自己水平的机会。好巧不巧,他一来就撞到了数理化这堵“铁壁”。

  朱樉的时间太过零散,根本不可能让他静下心来系统地整理相关的内容,很多时候都只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不要说大学了,连前面小学和中学开设的相关科目,其实都没有脉络明晰的体系,大多还是“以用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