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518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洪君是在担心洛邑……”

  洪辰仇将目光投向绵延的群山:“樉子得孙巫相助,如虎添翼,正在加紧落子,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五年之内当见分晓。”

  朱渠梁对此却有些难以理解:“周力倡和平,谋求共同发展,又能够有多大的威胁呢?国之争,最终仍然要靠军争而定,洪君是不是太过多虑了。”

  “军争并非最高明的手段。”.

第1335章 如何能够争雄

  秦君虽然明睿,却终非知音,洪辰仇的眼中不由有些苦涩:“战争与和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有时候平和的方式,反而更加让人防不胜防。

  能够看清樉子攻势者不多,能够抵御者更是鲜有,连臣也不得不随之起舞,唯恐落后半子满盘皆输。”

  “那为何我们还要派出治粟内史赴周,冶炼技术已经足够当前所用,不与其配合即可,未必要等到不可制。”

  “君上万万不可有此想,不配合便会落后,落后又如何能够争雄呢?”

  说到这里,洪辰仇再不迟疑,再向秦君一揖:“屈身事魏,联动合周,请君上牢记,还有诸多军务待办,臣告辞了。”

  沈诸梁所率的渼洲新军居然与庞涓训练了六七年的普荆精锐拼了个旗鼓相当,牢牢地钉在了鸿沟与颖水交汇之处,让普荆无法通过水运之利向淮北郡输送一粒粮食。

  而是双方争夺的焦点江淮郡,此时早已落入渼洲掌控之中。

  上柱国昭阳趁着魏军主力未至,将战火漫延到了淮北郡,连克十余城后,见好就收,从国内运来大量粮食,以工代赈招募当地民众整修城防,全军转入防御态势。

  庞涓没有预料到陈城居然如此难以攻克,等到他醒悟过来分兵驰援淮北郡时,已然太迟。

  向U国借粮不成后,受补给线的影响,只好下令淮北郡的魏军入驻郡治所在的蕲城,与楚军展开对峙,将主要精力放在攻下陈城,打通水道。

  而在上路的孙何也没能达成穿插到陈城后方的预定目标,在渡过颖水之后同后样深受没有“制水权”的困扰。

  面对坚守不出的楚军,极不稳定的后勤补给线,他可不敢像孙巫那样轻兵突进,也难以因粮于敌。

  象征性地打下几个小城邑后,在公孙衍的建议下转而北上,以安陵为大本营,准备夺取叶舞盆地,进窥渼洲方城。

  能够在众星熠熠的普荆冒头,孙何也非善与之辈。在原本的历史上,他曾兵行险着,率军翻过崇山峻岭,绕过渼洲方城,直接进入丹水之畔渼洲源发之地的三户郛。

  只不过当时的渼洲不是几百年后的西蜀,缺乏后援的孙何无力扩大战果,只能在楚军大举反击之前全身而退。

  其后十余年,孙何一直活跃在魏楚争锋的前沿,数度攻克渼洲重要城邑,成为渼洲极为头疼的悍将之一。

  而在这一次,公孙衍也正是看中其性格中喜欢行险的一面,极力向魏王举荐,将其推上了一路统帅之职。

  并将自己离职前的各种准备尽数托予,希望可以借其之手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

  孙何虽然喜欢行险,但并不莽撞。见昆阳城早已做好了防御准备,在派兵封锁住主要通道之后,转而全力攻下舞阳。

  随即顿兵叶邑城下,准备将昆阳变为孤城一座,并做好了围点打援的准备。

  魏楚之间的战事陷入胶着状态,而在北方,战火也不断漫延,大有愈演越烈的趋势。

  在东北,已无路可退的东胡为了求存被迫发动了全面反击,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多次伏击秦开和粟腹所率的燕军。

  双方之间爆发了数十场小规模冲突,互有胜负,谁也无法预料最终的决战会在何时爆发,又会是何种结果。

  在云中郡,三族联军在最后一刻发现情况不对,令赵雍精心准备的伏击功亏一篑。见赵军有备,三族不敢硬拼,随即化整为零,分散在上千周里的战线上向尚京发起袭扰。

  洪辰仇面临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虽然非常顺利的攻下十余城,可义渠见秦军势大,根本不与其接战,利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点,与洪辰仇玩起了捉迷藏。

  秦军不断深入之后,后勤压力也越来越大,若是始终捕捉不到义渠主力进行决战,只怕洪辰仇的谋划亦将落空。

  而唯一没有战事的两个大国也没闲着。韩武拼命加强自己的“龟壳”,申不害则抓紧这策略窗口期深入推进二次变法。

  U国的晏婴一边与国中各方势力斡旋巩固自己的相位,一边整军练兵,补充被打残的齐军主力,静静地等待一鸣惊人的最佳时机。

  两个小国也没闲着。以明哲保身为基本策略的卫国忙着巴结普荆、讨好U国,还与意外复起的周眉来眼去。

  意图在魏楚争霸中显示存在感的勾践,也在蠢蠢欲动,只不过一时还没有决定好该如何选边站队。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面,意图掌握主动权的朱樉当然也不会坐壁上观。

  经过数月的“威逼利诱”,齐楚秦韩赵燕卫七国终于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同意派遣各自主管财政的重臣到洛邑,出席朱樉召开的国际货币大会。

  魏越两国虽然没有与周达成策略互惠合作伙伴关系,不过也同样收到了朱樉的邀请,见这次大会的阵仗这么大,自然也不愿意被边缘化,各自派出了代表作为观察员列席会议。

  一时间,当今天下仅存的九个诸侯国均齐聚洛邑。

  虽然出席者的职务高低不一,比如秦韩楚皆为财政主官,其他几国则派的是副职或与之相关的宗室代表,普荆更不伦不类地派了就近的孟津令,但不管怎么说,数量上总算是凑齐了。

  这种“国际会议”在春秋元朝时期出现过多次,最出名的便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了。

  只不过这些大多是由国家元首出席的顶级会盟,大多是为彰显霸主地位而开,而非朱樉这次所主张的“合作、交流、发展、共赢”为主题。

  在这战乱频繁的时代,这无疑是一股“清流”。

  当然,各国参会的目的并不像朱樉期待的那般纯粹,大半还是在周最近接连的组合拳之下,迫于无奈的选择。

  在农耕社会中,商业并不是重头戏,即使在重商的U国,其实也以国有加贵族垄断为主,真正的私商仍然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正因为大宗的交易几乎都在国与国、贵族与贵族之间进行,有没有规范的货币并没有多少影响,以物易物反而更能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

第1336章 货币体系

  货币规则的混乱,最受影响的还是普通平民和私商,只不过他们没有什么发言权,权贵们也毫不在意这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不便和损失。

  其实在此之前,虽然周和各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可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纸面,实际进行的支付方式仍然是以物易物为主。

  所以不论是朱樉提出的新币铸造还是货币监管规则,各国都觉得无关紧要,反而还要受束缚,自然提不起多大的兴趣。

  可朱樉实在太不地道了,居然弄出个限量和捆绑销售,这就逼得已经尝到周地新技术和器具甜头的各国,不得不正式响应这一提议,生怕自己再拖一拖,份额就被别人抢去了。

  即便如此,各国最初也只是想着配合一下朱樉的表演,只要能够拿到自己想要的,其他方面稍稍让点步,照顾一下朱樉的情绪就可以了。

  可朱樉费了这么大劲才办成了第一次能够汇集所有诸侯国的大会,哪会浪费这么好的机会。

  相关草案一经公布,各国代表便发觉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若是真的敷衍了事,只怕会吃下大亏。

  《货币条约》从七方面向各国发起倡议:第一条便是在各自国内建立统一化、标准化的货币体系,废除此前的刀币、布币、贝币等杂七杂八的币种,并禁止其流通。

  凡是愿意响应此条者,周愿意协助其解决技术难题和人员培训,并已经制订好了一揽子的援助计划。

  第二条是货币发行的专业和唯一性,只能由国府设立的专门机构进行,而不能交由任何个人或带有个人性质的组织,确保其公立性。

  任何非公所出的货币皆为伪币,各国应制订相应的法规进行打击惩处。

  第三条是国府必须保证货币的流通性,发行的货币必须能在全国范围内无阻使用,不得随意设置限制。

  第四条是国府有义务公开相关信息,包括铸币的成色、数量、总额等情况,不仅能够随时进行查询,还要主动在每季进行一次公布。

  第五条则是货币信用保障,除了国府背书之外,各国货币应该与粮食、布匹、钢铁等大额兑换。

  第七条是建立由各国组成的国际货币协调组织会,负责监察各国执行情况,并制订相应的措施,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和畅通。

  七条总纲之下,还有各自详尽的细则,将各种权利、义务及评估、保障措施尽数列出。

  整本条约厚达近百页,其中更包含着大量在周地实践后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和新式词汇,不要说那些来打酱油的非专业人员,即使是精于财政的大员,也难以完全吃透其全部内容。

  不过其中有一点却被所有人所感受,那就是公平。

  在这样的货币体系下,不管是原来U国利用经济战吞并小国,还是普荆用偷工减料的圜钱掠夺各国,几乎都将得到一定的扼制,再不可能那般轻松得手。

  对于弱国来说,这份条约简直是一把保护伞,特别是在大国夹缝中的卫国,更可一举摆脱经济完全受制于齐魏的悲惨局面。

  不过对强国就不那么友好了,特别是霸主国说一不二的规则制订权,更受到了严重挑战。

  幸好现在的霸主有三个,三国之间互相掣肘,其中两个更是正掐得你死我活,根本无法统一起来扼制朱樉的制霸之举。

  更何况即使是在公平的情况下,强国仍然拥有极大的优势,只不过再不能像之前那般明火执仗罢了,又有谁愿意在这个时候独受恶名呢?

  让各国不能忽视的还有另一点,那就是在这份草案后面,已经署上了朱樉的大名,这就让各国代表不得不重视起来,有话语权的代表开始参与到正式条文的修改制订之中。

  没什么份量的代表也纷纷向国内传讯,要求派出更高级别的人员,由此来保证不在这场国际盛宴中痛失入席的机会。

  不仅赵、齐、燕紧急派出朝中更具份量的官员赶来,各国也从国内选派出相关的专业人员,组成代表团,集体参与到其中来。

  虽然还没有一位诸侯出席,可这已经可以算得上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货币为主题的国际高级峰会了。

  不过来都来了,朱樉准备的菜可不止这一道,这么难得的机会,不趁机多端几份出来,那就太对不起与会的各国嘉宾了。

  趁着各国呼朋引伴,热烈地讨论着货币相关条款的时机,朱樉频频游走于各国代表团之间,像老火车上热情的推销员一样,卖力地推销着自己精心准备好的“零食”。

  “蜜枣、柿饼来一点?最新工艺制成,味道可是相当不错的。”朱樉凑到亚加达大司徒赵卓面前,从兜里抓出一把零食递了过去。

  后者不好拒绝,抓了一颗蜜枣塞到嘴里,一边点头称赞,一边狐疑地看着无事献殷勤的朱樉。

  “医士互认了解一下?”朱樉从高鹤提着的公文包里抽出一本协议,摆在零食旁边:“集四大神医之心血,洛邑的医学水平就不用我自夸了吧。

  只要签了这份协议,全部无偿传授给亚加达的医者,让亚加达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农夫工匠,都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一到洛邑,好友韩晁便将自己的经验之谈传授于他:一定要小心协议中的陷阱,亚加达可是为吃过大亏的,特别是韩晁自己,差不多也是因此被贬到驻周大使这个位置的。

  “无偿?”赵卓当然知道论医术,洛邑已然稳居天下第一,特别是周地制造的各种特效药,在各国贵族阶层中更中是广受追捧。不过事情真有这么好吗?

  医士互认协议的内容并不多,赵卓很快便浏览了一遍,也找出了其中的几个“陷阱”。“医士资格认定只能由周来进行?所有医士定期回到洛邑进行继续教育?

涉及医士人身安全的处罚需要得到周的许可?药品的种植、加工、生产、认证也需要采用周的标准,不定期进行核查?”.

第1337章 肯定有猫腻

  对于这些问题,朱樉早就做好了应对准备,听到赵卓的质疑便一桩桩的解释起来。

  “你看,人是我们培养的,知识技能也是毫无保留的传授,学得怎么样,有没有达到行医资格,不由周来认定,又能由谁来认定呢?

  莫非亚加达想由自己来认定,就算让你们自己认定,你生病了能放心这样的医士给你治病?”

  赵卓一时语塞,这个道理当然是不容辩驳的,可总让他感觉哪里有点不对劲。

  “至于继续教育,那也是必须的。医疗技术飞速发展,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每一月都有新的改进。连我师叔神医扁鹊都还在不断的探索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其他医者又怎么能仅仅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就可以使用终身呢?为了让贵国的医者紧跟时代步伐,我们凡有任何的发现,都会无偿拿出来分享,感不感动?”

  赵卓有点不敢动,朱樉说得越有道理,他心里便越是发毛。这里面肯定有猫腻,但他却无法找出来,这种茫然不知何方的感觉,让他不敢轻易点头附和。

  否则便重蹈韩晁和申无忧的覆辙,嗯,或许“受害者”名单里面还要加上申不害和韩武。

  “至于保障医者的人身安全,那也是合情合理的嘛。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你们直接拿回去用也就不说了,要是随便加以伤害,那岂不是让我们的心血白费了么?

  当然,医者触法该怎么办我们是不管的,我们只是希望不会因为治不好谁的病或是说了句不中听的话,就要打杀的。

  毕竟没人能包治百病,我师叔也不行,很多病症还需要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之后才能治疗,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赵卓眉头皱了起来。废话,道理谁不懂,可不要说医者,连他们这些贵族高官都还没这个待遇呢。

  生死荣辱尽操于国君之手,谁敢说半个不字来?不行不行,这一条是绝对不能答应下来的,回去肯定交不了差。

  朱樉等不到想要的回答,也不纠缠,继续分析道:“整个医疗环节的认证监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认证的医士,技术层面可以保证,但人心隔肚皮,道德水准就难以判定了。

  若不辅以严格的监管,万以为了图利,冒出些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情况,岂不是砸了我们的招牌,外人还以为是我们教的不好呢。”

  一听到监管两个字,赵卓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这一次货币协议里面,各种监管本就是争议最大的内容之一。

  大家倒不是说不应该有监管,只不过都打着“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的主意,总想加入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例外条款进去。

  监管的必要性众所周知,只不过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屈居人下”的感觉。

  凭什么就该由你来管我,而不是我来管你呢?就算你水平比我高,管得比我好,可我是大国啊,怎么能够轻易让人给管着呢?

  “当然,我们的规则是不干涉各国内政的,你们若是一定要自己监管也行,不过要具备相应的资质,你说是不是?资质的考核认定,总该由更加专业的人来吧,你说是不是?”

  赵卓几乎脱口就要说是了,从道理上来讲,这些完全没有可供质疑之处,强行狡辩亦不是他的风格,可一时半会也不敢点头答应,只好向朱樉表示自己会认真考虑,之后再给答复。

  朱樉知道不能逼得太急,从外面转了一圈,又端着一盘糕点去了渼洲代表团:“典令辛苦了,来来来,先尝尝美食坊今年新调配的百花糕,真的是香甜软糯,满口留香。”

  渼洲这次派来的是典令景差,亦是景氏的当家族长。在原本的时空里,景差是继孔德之后非常出名的辞赋大家。

  《楚辞》中便有其所作的《大招》传世,只不过作为孔德的粉丝,这篇辞赋带着浓浓的屈氏风格,以至于很多人怀疑就是孔德本人所作。

  而在这个特异的时空里,景差要比孔德大了许多,孔德尚未加冠,他便已经正式接掌景氏,并借助这个身份“分配”到了掌管典册和赋役的典令之职。

  相比于孔德,景差更懂得生活,比较喜欢追求安逸享乐,家中更是美食与美女环绕,珍宝与绚楼四陈,是周式奢侈品在楚的最大客户。

  景差向朱樉一揖,随即挥了挥手,立即便仆从抱来一个装着水的瓷缸,细细地净手擦拭之后,这才拿起一块百花糕,先是放在鼻前闻了闻,这才咬下一小口细细品尝。

  看来这味道确实不错,品了两三口后,景差赞不绝口,摆出一副不差钱的架式道:“这美食坊我买了,樉子尽管开个价。”

  这个要求可不能答应,将食盘放在桌了,变戏法式的拿出一份协议:“美食坊是国府经营,自然是不能卖给典令的。

  不过典令既然喜欢,我们可以签份《食品标准通用协议》,让典令可以身在鄀郢,也能随时尝到周地的各种美食。”

  景差礼貌地接过协议,只是瞥了一眼封面的几个大字,随手便递给身旁之人:“樉子总是喜欢搞这样那样的协议,实在太麻烦了。

  要我说,讲这么多规矩干什么,直接买多方便,听说樉子喜欢郢爰,我就用郢爰来买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