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443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梓恭从后面走过来,接过望远镜一看,也不禁皱起了眉头:“紧急状态令?发生了什么事,怎么沿途一点消息也没收到。”

  根据周地的战争动员机制,紧急动员令分为赤橙黄蓝四个等级,虽然不是最高的临战状态,可橙色代表着周地的全行业都已经处于“战时管制”之下。

  此前援楚之役,朱樉不等最终协议敲定便自己走了,其他人却没这么潇洒,特别是杨竹和计冉,更肩负着谈出一份最理想协议的重任。

  这一别,便是足足半年时间,二人竟然都了一种阔别经年的感觉。

  “不管了。”杨竹返身上车:“马上就到东二乡了,问一问杨有富自然一切就清楚了。”

  梓恭回头看了看身后长长的车队,脸上的担忧丝毫不减:“希望别出什么乱子,眼看就可以大干一场了。”

  他们二人并不是单独回来的。

  计冉留下来做了第一任驻渼大使,弩骑兵也被留下来供他使唤,吕布威则去淮水一带继续拓展市场,此次返回的周人并不多,可这支随行的队伍里却足有上千人。

  新任渼洲王是孔德的铁杆粉丝,而孔德却是朱樉真正真意义上的大弟子,借着这层关系,他们预定下的目标几乎都已达成.

第1123章 强有力的助力

  由于孔德把洛邑描绘成了人间乐土,连渼洲王都颇为心动,只不过渼洲经此一劫已是满目苍夷,新都又刚刚开始兴建,二人都不可能抽出身来新赴洛邑。

  可孔德的小迷弟并不止熊槐一个,在计冉的鼓动下,孔德向渼洲王建议,派出三闾学童赴周游学,既可增长其见识,又对发展周渼关系大有助益。

  渼洲王平时便对孔德言听计从,这次更几乎毫不考虑便答应了此事。

  比起目前在洛邑的那些游学士子,三闾学童的来头可就大了。能够进入三闾学习的,无不是渼洲根正苗红的贵族子弟,一般的小贵族想都别想能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

  一句话,三闾学童完全就是渼洲名副其实的“接班人”。

  计冉大力促成此事,用意自然是再明显不过了。

  他哪里会稀罕什么驻渼大使的差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想好好帮朱樉培养一下孔德,以保障渼洲能够按预想的方向发展,成为周地强有力的助力。

  可单凭一个孔德,风险实在太大,只有大量渼洲实权阶层都被拉上船,才能够做到真正的稳妥。

  要想深度改变现在的贵族,难度实在太大了,而这些“懵懂无知”的三闾学童正值三观形成的关键期,不仅好“骗”,更能深入其心,难以磨灭。

  本来杨竹在一月前就已经可以踏上归途,可为了此事,不得不一再推迟行程,以至到现在才抵达周地。

  此次随行的三闾学童足有九十多人,年龄大多在十到十六岁之间,其中甚至不乏芈姓熊氏的公室子弟。

  这些人无不出身显赫,自不可能只身赴周,算上每人的随行仆从,整支队伍的人数便已突破了千人大关,而且这还是一压再压的结果。

  如此庞大的车队,自然早就被周地的监测网络所发觉,待车队行至东二乡驻地一周里之际,“全副武装”的防疫已然严阵以待。

  看着数百名头戴玻璃罩盔,全身包裹得密不透风的周人拦路设卡,杨竹和梓恭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随着洛邑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周人多异服”已成为列国之人津津乐道的一桩奇闻。

  手里阔了,朱樉在原来的农夫套装的基础上,又让人根本不同职业需求设计出大量的职业套装来,林林总总恐怕有上百种款式。

  因其方便性与舒适性,除了上班时间必须穿上外,很多周人甚至将其当作了常服,只要在洛邑街上逛一圈,总能看到很多不同的职业套装。

  相比于列国普遍的深衣、袍、孺,周人完全就成了“另类”,尚京刚刚兴起的胡服潮流完全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对这一点已经习以为常的杨竹和梓恭却完全没有想到,他们离开这段时间,竟然又冒出来一种新的套装,其怪异程度完全压过了此前的那些奇装异服。

  二人所见的,已经是洛邑第三版的“防疫服”了,虽然这一切的发生也不过短短数日之间,消息甚至还没传出周地。

  拿到紧急状态令的授权之后,朱樉一边以治安军和闾坊管理人员为主体建立了防疫特别行动队,一边与秦桓挑选的“专家组”制订种种应对措施。

  第一步当然是排查出所有的伤寒患者,做到应检尽检,尽收尽收,应治尽治。

  能够被秦桓认可,能准确诊断是否患上伤寒的医士总共也才十几人,要靠他们去排查出这三十多万人,只怕日夜不歇也忙不过来。

  幸好绝大多数伤寒都有发热的症状,朱樉便下令玻璃坊停下其他制作,全力赶制专门用来测量体温的温度计。

  工业化2.0的威力在此时再一次得到凸显。

  一天之内,从设计定型到模具、机床,直至第一条流水生产线投入运行,几乎毫无阻滞。第二天黄昏,三千多支做好的温度计便运抵洛邑,第三天的产量更轻松飙上了五位数。

  连夜完成对防疫特别行动队的培训之后,囊括整个洛邑的大筛查便开始了。

  不知是朱樉设计的问题还是时空的变化,此时人体的正常体温并不是朱樉熟悉的37度,而是38度。

  到这关口,朱樉也顾不得检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便以此当作标准体温,凡是超过39度者,便统一送至洛邑医院进行观察诊治。

  其实稍稍拉长一下时间跨度,便不难发现人的体温一直都在变化之中,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体温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驱势。

  促进这一变化的因素很多,环境、生理、营养等多方面的变化,均会影响到体温的高低。

  说起来,发热本就是自身免疫系统的惯用的一种防御手段。当身体的免疫系统发现有入侵者后,“战争”的号角便吹响了,各种卫士细胞便会奔赴战场,消灭这些外来病原体。

  而这一过程,一般都会伴随着局部或整体的发热。

  不论最终免疫系统能否大获全胜,可一旦出现发热症状,至少可以证明身体已经处于“战时状态”。

  测体温的方法非常简单,效果也是出奇得好,在完善的闾坊管理体系下,几乎没有一个漏网之鱼,仅用了两天便完成了全城的大筛查。

  筛查出来的发热患者共有七百多人,剔除其他原因出现发热症状者,被确诊患上伤寒的只有两百余人,全部被收入洛邑医院进行单独隔离治疗。

  最终结果出来后,朱樉也是捏了一把冷汗。数字看起来好像不大,可这全是移动的传染源,眼看伤寒高发的夏季就要来了,若不是提早发现,天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可这并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以秦桓的经验判断,只有发病了才会出现发热症状,而发病的时间间隔却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一患上便出现各种症状,有的人或许要几天甚至更久才会有症状出现。

  这就是免疫系统的差异性了,病原体一来就全军覆没,或是只能局部苟延残喘,还是上来就大杀四方,表现出来的症状自然完全不同.

第1124章 遭受疫病之患

  因此,朱樉不仅没有解除紧急状态令,反而进一步加码:以闾为单位,每天筛查一次,反正温度计越来越多,很快就能达到户均一支,民众自己就可完成自查;

  以国府行政令的形式,再一次普及勤洗漱、饮茶汤不喝生水、垃圾指定丢放等卫生常识,以前主要是自觉,现在则制订了一套监督和处罚措施;

  所有外来人员也是同等对待,每天检测并适当限制聚集和流动情况,凡有异状者也要立即进行收治。

  为了防止向外漫延,连续几日洛邑都执行了准进不准出的管制措施,特殊情况必须外出者,也要通过严格审查后方可放行。

  外地进入洛邑的通道并没有关闭,只是增加了一层筛查隔离措施,这才有杨竹等人现在看到的情况。

  至于其怪异的装备,则是因为特别行动队要大量接触患者,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朱樉根据现有情况特制而成。

  没有棉花,仅靠麻布制作口罩根本就起不了什么作用,朱樉便专门设计了半封闭式的玻璃盔,以隔绝空气和飞沫传播;

  为了防止接触传染,朱樉更是花大成本为每个人配上了皮手套,再加上覆盖全身的加密加厚麻布套装,这个时代的第一款医用防护服便问世了。

  了解到事情的缘由之后,杨竹和梓恭自然只能配合,本来稍有异议的屈固也无话可说。

  因为冒死背出上任渼洲王的功劳,屈固也受到了封赏,被新王任命为少师,负责管理教育未成年的公室子弟,也是此行的总负责人。

  对如此阵容的外国使团进行全面筛查,在这个时代完全是不可想像的,屈固并不是朱樉的崇拜者,之所以不硬气,是因为渼洲此时也正遭受疫病之患。

  柏举、竟陵两战,渼洲死伤达到三十多万。深入敌境,孙巫和伍子轩当然没那么好心,管杀不管埋,遍野的尸体在高温下很快便开始腐烂。

  事实上早在朱樉仍在郢都时,渼洲的瘟疫便已经在两地开始爆发,随着战争的结束更开始漫延开来。

  一发现这一苗头,渼洲便按惯例进行了“封城”,禁止附近的民众流动,以期让这场疫病自然消亡。不过民众也不会乖乖坐以待毙,零星逃出者也在不断将疫病撒向各处。

  在组织控制力强的时候,瘟疫一般是难以大范围漫延的。可此时偏偏是渼洲最虚弱之时,新任令尹沈竹亮根本无法有效管束各地贵族,相关的条令执行起来也就大打折扣了。

  初闻洛邑爆发伤寒,屈固立即便有了打道回府的念头,要是这群三闾学童有点闪失,不要说他,屈氏也担不起这样的责任。

  随后听到全城大筛查也才查出两百余人,他悬着那颗心又落了下来:就这?整个渼洲地染上瘟疫的何止两万,贵族们还没怎么当回事呢。

  这么点人数,再加上洛邑与众不同的防疫模式,还有神医扁鹊坐镇,终于让他打消了退意。

  他并不知道,他这一念之变,在某种程序上竟拯救了渼洲。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经过初步筛查,整个三闾学童的随行队伍里,体温异常者的数量竟然高达三百多人,加上症状不显又略感不适者,需要转交专家组进行复查的人数已接近四百。

  很快,急救马车便载着几乎整个专家组赶来,进一步筛查的结果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当场确诊为伤寒者便接近两百人,其余的也需要继续进行观察。

  杨竹和梓恭虽然没有染上,却已惊出满身冷汗。

  若不是朱樉提前颁布紧急状态令并制作出相应的措施,早已安排好丰富行程的三闾学童几乎会走遍洛邑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将其身上携带的伤寒杆菌布散四方。

  而且根据专家组的初步判断,这群渼洲人所患的伤寒,远比目前洛邑已被控制住的那几种更加凶险。

  二人这才想起,未离楚境时便已有不少人因病被换下,这一路来更有数名仆从倒毙于道。

  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鲜见,二人只道渼洲人水土不服或不堪舟车劳顿,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直到现在才明白过来,自己竟给周地带回了一群灾星。

  情况如此严重,屈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缠着专家组的领队子阳,要求优先诊治其中确诊的十几名三闾学童,务必保障其周全周。

  子阳对这群不速之客显然有些不满,并不怎么理会屈固,径直走到杨竹面前:“杨子,按防疫条例,所有确诊者必须进入洛邑医院进行单独隔离治疗。

  其他人也需要隔离观察,十日之内不能四处乱走。”

  一般来说,伤寒的症状与后世的感冒有类似之处,《黄帝内经》中的热论篇,便详细记录了其从发作到治愈或不治而亡的全过程。

  先是头项疼痛、腰脊强直不舒,然后身体发热、眼睛痛、鼻腔干燥、睡眠不安,接着出现胸肋痛和耳聋。在这一阶段,一般可以通过发汗进行治愈。

  如果发汗无效,则会进一步出现腹中胀满和咽干,接着口燥、舌干而渴,直至心神烦闷和阴囊。

  这个时候,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五脏之气不通,绝大多数情况下就会很快死亡。

  死亡的高峰期是在发病六七日左右,若能挺过这一关,各种症状就会逐渐缓减,一般十到十二日左右就能痊愈。

  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人体免疫系统与病原体之间的战斗,后世也有“感冒七日不治愈”的说法。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和事实依据,可这只针对免疫系统大获全胜的情况,一旦在免疫系统与病原体激战过程中出现了其他的合并症,那病情便只会进一步恶化。

  根据总结出来的规律,专家组便划定十日为期,针对发病者和需隔离观察者,制订出不同的应对措施。

  “杨子,帮我说说,那几个人可不容有失啊。”事关重大,屈固也只好找杨竹这个熟人帮忙了.

第1125章 一视同仁

  不等杨竹开口,子阳转过头去,略有些不耐烦地道:“应收则收,应治则治,这是周地贯有的原则,不用你去强调什么,贵族、平民,我们一视同仁。”

  忙碌了好几天,眼看城中的情况已趋稳定,又来了个这样的“大礼包”,换谁也高兴不起来,子阳对此有所不满也是情理之中。

  按以往各国惯例,一旦某处出现了疫情漫延的情况,不仅当地会进行封城,国境也会因此而进入半关闭状态,非特殊情况是不允许互相往来的。

  这种办法虽然简单粗暴,但效果却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可在极大程度上扼制疫病的扩散。

  若是洛邑也采用这样的办法,自我封闭,以目前洛邑医院的医疗水平,这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事儿,哪里用得着进入紧急状态。

  可惜朱樉并不愿意改变对洛邑这座开放之城的定位,只同意准进不准出的十日封城令,务求不将周地的伤寒输出到临近的亚加达乃至其他组织。

  此举在道义上倒是好听了,可却忙坏了他们这些专家组和特别行动队的人,不得不放下很多正在进入中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防疫大战中。

  输入的口子不堵住,这场防疫便看不到心头,看清了这一点,子阳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

  这批渼洲人一下子就让洛邑直接“确诊翻倍”,要是再来这么几下,即使洛邑建立起了远超列国的全民医疗体系,也将难以承受。

  被子阳怼了这么一顿,屈固只好向杨竹投以求助的目光。

  虽然出身屈氏,可比起光彩耀眼的孔德,屈固就要普通得多了。若不是机遇巧合之下救出渼洲王,他最高的成就恐怕也就只是一名伴侍王驾的普通随从,在史书上留不下一丝痕迹。

  能够成为此次的领队,完全是出于孔德的推荐,所以对其极为推崇的周地,他也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再加上长期担任侍从,早已学会隐忍,面对强硬的子阳完全没有任何办法。

  杨竹当然明白屈固的意思,事实上他对这群三闾学童的关心并不下于屈固,不论是联合礼节还是隐藏在后的战略意图,这群渼洲贵族子弟都不容有失。

  见杨竹以询问的目光看着自己,子阳只好耐着性子道:“其中倒也有些病情比较严重的,应该已经发病四五日。

  不过杨子应该对家师有信心吧,若在洛邑治不好,天下也就没地方能治好了。”

  听到这样的回复之后,屈固这才稍稍放心,向子阳郑重一揖之后,反身开始进行相应的动员安排。

  根据情况,有的要隔离观察,有的要限制出行,而那些将会被送到洛邑医院者,同样需要进行安抚。

  三闾学童要来洛邑游学之事早就知会他了,按时间推算应该就是今天抵达,一大早他便在渼洲大使馆筹备迎接和安置之事,可直到下午仍未见人影,这才着急了。

  在紧急状态令下,所有身处周地的“外国人”都要受到约束。

  最初之时,相关条款都是针对周人自己的,可上次U普围攻洛邑时,大量普京商人进入魏营通风报信,幸好洛邑已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才有惊无险。

  事后,虽然以取消其代理权进行了惩罚,可为了杜绝这样的情况再度出现,这才补充了相应条款:一旦洛邑再处于战争状态,外国之人将会受到强制性约束,无法对外传递丝毫信息。

  约束之下,国府也会尽量提供服务,使其能正常生活,这其中也是有区别的。

  各国大使馆都安排了专门的服务人员,负责对外采买等日常之事;商旅学子也分客栈进行管理,吃住读写并无影响。

  至于被各部门录取的临聘人员,差不多已经被视为周人,被纳入闾坊管理体系,正常上下班并接受例行检查。

  黄歇被困在刚竣工不久的渼洲大使馆中,直至收到防疫指挥部的通知后,才知道三闾学童们被拦在了东二乡的检查站,而且被查出大量病患。

  按防疫指挥部的要求,所有渼洲人必须在东二乡提供的场所沐浴并换上周地的衣物之后,集体安置于渼洲大使馆中,直到封城结束才能视情况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