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433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互利共赢,这个词听起来很美好,却完全违背了这个时代的普世价值,偏偏朱樉还说得理直气壮,不要说田温,连已经与周成为战略伙伴的黄歇和赵圣都有一种怪异的感觉。

  恐怕也只有于芫才敢当着他的面指出执政应该以损人利己为外事准则,其他人即使心知肚明,可这种言论又怎么能够拿到台面上,那不是给自己找骂名吗?

  “可是……”田温本想点醒朱樉这种“不成熟”的观点,可想了想还是没能说出口,毕竟这在道理上还是讲得通的,至于实际嘛,自然会有看到结果的那一天。

  没有得到预想中的回应,朱樉却不愿错过这大好的机会,不断向四人兜售自己希望天下和平繁荣的诸多理念,甚至连命运共同体之类的有所涉及。

  直至这场国宴结束,朱樉也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有没有达成,可他却已经顾不了这么多了,眼前需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恐怕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不会再有这样的空闲。

  一年之计在于春,他所谋划的种种大计,即将进入关键的实施阶段。

  还有五天才立春,洛邑第一师范大学里已然人潮涌动,春意盎然。

  今天是洛邑师范大学第一届学员的毕业典礼举行的日子,不仅身为学正的朱樉盛装出席,更由他亲自出面邀请了诸多重量级人物前来“助阵”,连姬研也在受邀之列。

  虽然现在姬研差不多已经处于被“架空”的状态,国府只是以月报、季报的形式,定期将周地的军政要务呈送王宫,不要说决策权,很多时候他连建议的权力都没有。

  可有了“前车之鉴”,姬研对目前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再加上最大的爱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他才没有半点插手政务的兴趣。

  仅是制订天籁堂每月的演出安排和对应排练,差不多已经占据了他所有时间,连《乐经》的修订也为之缓了下来。

  照着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致完辞后,好不容易得到“空闲”的姬研很快便沉浸到音乐的世界里,其后诸多上台致辞者的话,他连一个字也没听进去。

  空梓、墨子、许星等人一一致辞后,终于轮到朱樉这个“主人”上台了。

  身为学正,也就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他可以说是极为不称职的:不要说赴楚之行一去就是几个月,就算人在洛邑的时的候,呆在学校的时间甚至还比不上很多前来客串讲学的人。

  不过正因为由他出任学正,洛邑第一师范大学的师资力量也是空前绝后的。

  周地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几乎都无法拒绝邀请,或多或少前来进行授课,甚至连老聃都曾为学员们上过两节道学启蒙课。

  看着台下端坐着的数百名准“人民教师”,朱樉内心已是激动不已。

  今天之后,周地将拥有了第一批专业的教师队伍,这不仅开创了天下之先河,更奏响了一个新时代的序曲。

  全民普及教育,这项直至工业化时代才逐渐开启,到二十一世纪仍未能在全球完全铺开的重要举措,即将提前上千年在周地由他拉开序幕。

  长揖及地,朱樉这才开始了自己的演讲:

  “恭喜诸位!在座诸君,古往今来第一批师士的荣誉属于你们!千百年后,你们的名字和事迹都会被世人所知晓,刻于石上,录于书册,万世流芳!”

  这么高的赞誉,反而令台下的学员们有些忐忑不安起来,凭心而论,他们中的绝多数人并算不得优秀,只属中下之资。

  “一般来说,第一很容易被人铭记,所以有志者无不勇于争先,不甘人后。负起指引数十名孩子开启人生道路的重要责任。”

  “孩子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所以诸位的责任很重很重。你们不仅要培养优秀的种子,让他们成为各行各业未来的领军人物,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你们也会培养更多普通的孩子,他们或许并不优秀,甚至笨拙,可你们也要竭尽全力将他们培养成第一,哪怕成不了班级中的第一,也要成为他自己的第一,让他们有机会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每一个周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何愁我们的事业不能日胜一日,发扬光大。在此,做为你们的学正,做为国府执政,我将这份重责托付于你们,拜托了!”.

第1095章 客观的看待

  见朱樉又重重的一礼,所有学员都站了起来,回礼齐应:“学高身正,誓为师范;鞠躬尽瘁,不负重托。”

  环视全场,朱樉极是庄重:“责任既加于身,唯愿诸位心无旁骛,潜心从教,为周培育出更多可用之才。其他的一切问题,国府责无旁贷。”

  朱樉也经历了十二年寒窗苦读,各式各样的老师都曾遇到过,倒还算能客观的看待。

  对于由自己大力推动新手建立的首支教师队伍,他寄予了无比的期望,既希望他们能够乐于奉献,却也不会要求他们甘于清贫。

  当然,在周地富民分配原则之下,凡有职业者都将与贫困无缘,而且国府还一直大力控制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即使拥有热门专利者,也会通过统筹再分配进行适当的调节。

  目前洛邑的薪资等级只在原有基础上做了轻微调整,大体上仍然没多少变化,即使是他这个执政,固定工资也才刚刚调到九千文。

  这还是为了给更多人提升空间而做出的“让步”,否则朱樉还无意为自己涨工资,毕竟已经够用了。

  根据最新的二十等薪资规定,新出现的师士自然也适用其相关条例,朱樉并不能破例给予他们太高的薪资,但在其他福利保障和荣誉地位方面,却绝不吝啬。

  除了同等享受目前周地日趋完善的住房和医疗待遇,朱樉还借鉴了义鹊的成功经验,率先给予专门的师士闾“私人定制”之权,容许有资格分到新居的师士自行设计自己的房屋布局结构。

  这个待遇未来必然会为全民共享,只不过洛邑目前的布局已经趋于完善,短期内不会再大兴土木,更不可能将已建成的闾坊推倒重建,这才让私人定制成为一项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的特权。

  这些其实都没多少特殊可言,真正对师士重大利好的是“师泽专利权”,可以让教师“师凭生贵”,教出来的学生越优秀,教师便能享受到更多的荣誉和实利。

  有奖,当然就有惩。

  相比于其他行业,师士们的惩罚规定还要更严得多。

  比如其中一项保底条款便规定,若没有智力缺陷等特殊原因,一名学生经过为期十年的学习。

  最终毕业时连一个胜任某项工作的下士资格都不能获得的话,其指导师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被剥夺师士资格。

  相比于其他工匠们收徒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一规定对师士们来说就要严格得多了,甚至会显得有些不合情理。

  不过为了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也防止师士过多关注优生而忽略差生,这也是不可动摇的底线所在。

  朱樉直起身来,将目光投向坐在排那两百多名显得局促不安的学员:“在座中,有的学员今天将获得师士资格,而有的学员仍需继续努力。”

  在首批近一千名学员中,陆续又有些人退出,最终只有八百多人坚持到了现在,而能够顺利通过考核的,仅六百多人,毕业率还不到八成。

  毕不了业的将面临两种选择:要么知难而退,要么“留级”,随下一轮学员一起进行新一期的学习。若连续留级两次仍不能通过,则会被劝退,改为从事其他行业。

  “刚才我说,师者要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毕竟是速成班,生源也算不上好,朱樉也不能对他们要求过高,所以语中倒没有多少指责之意:“不仅如此,我们也应该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只要有进步,只要付出了努力,则无须纠结于结果如何。”

  “不久之后,你们将会被分配到各所新的学校,正式开始自己的工作。该如何工作,此前已经讲得够多了,今日不再赘述,明年夏天我们有的是机会进行交流。

  我只想再重申一次,毕业并不是终点,更是起点,不论你们遇到什么问题,学校、教育研究中心,甚至国府,都将是你们的坚实后盾,都可以给你们提供无限支持。”

  根据初步的设计,周地的教育也将采用春秋入学,寒暑休假的制度,最热和最冷的时候学生放假。

  教师却要回到师范大学进行短期的培训,进行知识储备的“更新换代”和技能的加强培训交流。

  虽然现在周地的变化远不上后世那个知识大爆炸时代,可横向比较的话,发展的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

  各种技术在不断更新,各种知识和理念更日新月异,要让学生学到的都是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教师搭车享受的寒暑假自然也就为之缩水了。

  “最后,我希望大家牢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命唯新,方能欣荣不衰。一年之计在于春,周百年之计,系于来春!”

  看着自己办公桌上堆成小山的书籍,朱樉欲哭无泪。

  眼前的这些,全都是等待印刷的周地义务教育第一版审订教材……其中的一部分。

  朱樉的教育大计从规划到搭起教育委会员的班子,从基本确立各方面框架再到第一届师士毕业,差不多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其间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丝毫不亚于战场拼杀。

  把各方面大致框架搭好之后,朱樉因为渼洲之行耽搁了几个月,其后的完善工作几乎都交给了教育组织会:最主要就是孔门诸子。

  不得不说,此时已经年逾六十五岁的空梓,精力实在旺盛得令人难以置信。被朱樉“以兴人文”的大饼砸“晕”之后,迟暮尽扫的他似乎又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

  每天除了分段小睡总共不超过三个时辰外,其他的所有时间都几乎都在工作,连子录、子我、子游都纷纷叫苦不迭。

  老师都这样了,他们这些理应“服其劳”的弟子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除了极致“压榨”出在洛邑的孔门众弟子外,这几个月来,空梓一直在不断联络散落在各地的其他弟子以及能够入他法眼又同样不得志的亲朋伴友。

  使得整个孔门进一步壮大,总人数已经快经接近两千人,与其全盛之时也相差无几.

第1096章 教育竞赛

  一见此状,墨家和农家自然也不甘示弱,想方设法地投入到这场“教育竞赛”之中。

  一回到洛邑,朱樉便收到了这份由诸子合力打造的“大礼包”:数以百计纯手抄版的教科书。

  ……

  粗略地扒拉了一番,朱樉就已经头大不已:这堆教材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天文、地理、礼仪、农业、工业、医药……几乎当世所有的智慧成果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朱樉自己也是经历过十二年系统教育过来的人,两相比较之下,抛开时代差距的因素,从内容到数量,这元朝版的教材体系竟然还要胜过自己以前所学的那一套。

  他不由同情起这个即将首次出现在这个时空的学生们来,他们的学业负担实在是重了!

  按目前的规划,周地的义务教育也才九年的时间,要学完这么多的内容,其学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不行,必须减压减负!

  减轻学生负担和压力,在他那个时代便多次被提及,可由于高考的存在,要想真正减轻学生的压力又谈何容易。特别是一度成为热门的快乐教育,更存在着诸多的弊病。

  做为一名学生,朱樉深知学习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即使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人的大脑也更喜欢接受刺激,而不是改变,这也是碎片化更容易为人所接受,真正成体系的知识鲜有人问津的主要原因。

  执政数年,朱樉对教育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提升上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则是一种重要的筛选和分层机制,以此来完善整个社会的组成结构。

  所以在这个时候,朱樉更多的是从执政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为什么必须大兴教育,因为每一个个人的上限,将决定着一组织的上限,要让周地不断发展,越来越好,教育几乎是唯一的途径。

理论上教育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越多,对组织的发展就越有益处,可实际上,即使是不存在于现实的“完美教育”。

  也不可能把每一个人培养成“子级人物”,连教育大家空梓,门下也只有七十二贤人而已。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周地是没办法搞这种高大全的教育模式的,那不符合当前的发展需求。

  反复权衡之后,朱樉终于痛下决心,一个字,减!

  小学阶段只保留三门课程:语文、数学、常识。

  语文以听说读写为教学目标,力求让学生经过五年的小学语文教育,可以达到听能解其意,说能表己思、读能顺其文、写能正其字。

  如此,一大堆经典著作便被朱樉给捡了出来,暂时放在旁边。最先铺开的一二年级启蒙阶段,先以听和说为主,少量读写。按这样的原则,教材也就只剩两三本了。

  至于高年级甚至中学,反正还有一段缓冲期,到时再慢慢谋划。

  搞定语文,数学就让朱樉有点郁闷了:这堆教材里关于数学方面的内容实在少得可怜。

  算经十书里的《周髀算经》已然成书,但它其实更像一本天文书;修订删补《九章算术》张苍估计还没出世,仅有一些残章。

  孙巫尚未归隐,《孙子算经》自然尚未出世,当然也有可能不是这家伙写的。

  现成几乎捡不了,幸好朱樉此前为培养算士而自己弄了一本《简单计算速成》,勉强可以拿来充充数,只不过仍然需要大量修改,使更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以自己的学习经历为借鉴,朱樉倒是没花多少功夫就完成了一二年级的《小学数学》,其实也就是一百以内的识数,九九乘法口诀为主的简单乘除法。

  朱樉暗自揣度:花两年时间来学习这点内容,负担应该不会太重吧。

  最后则是五花八门的科目的设置,这一块内容就太多了:天文、地理、农业、工业、艺术、历史、礼仪、安全等诸多内容。虽然相应的书籍倒不少,可用来做教材却有些不太适用。

  诸子们编写的教材其实还是相当有水平的,可惜只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人拿来学习,要将其做为启蒙教育的教材,就显得太过高深了。

  果然还是不能偷懒啊。

  朱樉早就预感自己会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可在实际开始做之后才发现,要做的事比自己想像中实在多了太多太多。

  为了赶在开学前完成初步设置,朱樉只好找了个捷径:常识科暂时不定教材,而是以游学为主,孩子嘛,让他们多看看,增长一下见识就行了,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多了。

  模式一换,难度就大幅降低了。天文就带去观星看月,地理则游山玩水,每逢农时带到田边旁观助威,闲时进入工坊参观游览……书本暂时就可有可无了,嗯,关键还是根本就没有。

  当这份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设置大纲送到教育组织会的时候,顿时引得众人大哗:天下间何曾有过这样的教育?

  朱樉倒是振振有辞:“各位,书山有路……苦作舟,这当然是至理名言。可是,我们真的要让年幼的孩子们,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场辛苦的旅程吗?

  轻松一点,简单一点,先给他们点甜头,再慢慢提示这个残酷的真相,岂不是更好一点?”

  看到朱樉嘴角那抹诡异的微笑,再联想起他当初对第一届师范学员和工农高级研修班那些人的所做所为,所有人都沉默了。

  开学季终于降临,周地的孩子们从此享受到也与众不同的待遇。

  立春,新的一年来临了。

  费宏站在东一乡外的大道旁,举目西眺,远方地平线上的那轮红日仅剩下一半,余晖已经不那么刺眼了。

  经过前期长达一年的精心准备,洛邑城内新建成的二十所小学在今天终于开学了。

  作为洛邑的首批试点乡,东一乡几乎全由青壮农士组成,其中大部分在刚刚过去的冬天才登记结婚。

  由于重男轻女和长期贫困等历史原因,整个洛邑男多女少,成年单身汉的数量足有数万人.

第1097章 置身事外

  相比之下,适龄未婚女子的数量就少得可怜了,再加上朱樉执政后将男女嫁娶年龄提高到了十八岁,更加剧了场这本已狼多肉少的激烈角逐。

  经过年终结算,去年东一乡即使考核积分最低的,也得到了超过十万的分红。

  兜里有了钱,原本很多根本不敢奢望娶上媳妇的人也有底气,费宏为此也花了不少功夫,总算让乡里多了一百余新组建的家庭。

  不过这仍然是杯水车薪,东一乡仍然还有六百多户光棍看不到多少曙光。

  以前大家生活困苦,一年到头能够不饿肚子就算是上等之家了,重男轻女也实属无奈,毕竟多一份劳力,便多一份生存下去希望。

  这两年生活逐渐好转,那种主种要针对女婴的遗弃甚至溺杀行为也随之绝迹,新生代里的男女比例渐趋平衡,只不过历史的欠账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偿还得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