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375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冒犯之处,还请樉子见谅。”

  虽微有一种被人窥视的感觉,可这本就是预料之中的事,朱樉哪能见怪,只好接下这个艰巨的任务:“那我只能勉力试之,成与不成,那就要看天意了。”

  当日杨竹就曾说过,随着朱樉在彭城的出现,周地就已经“暴露”了,列国派出人手查探周地的情报是必然之事。这本就在常理之中,朱樉又哪能怪罪。

  元朝之世,列国征伐又岂止在战场上,商战、谋战、情报战自然是无所不用其极。为求胜利而不择手段,不仅不会被道义所谴责,反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二人分宾主各归其位,时焦一边品尝着洛邑特有的新式饮品,一边意味深长地道:“大良造对樉子极为赞赏,行前曾对在下有言,与其锦上添花,倒不如雪中送炭。”

  自从农家配制的防暑汤在夏季屡建奇功之后,饮茶这个习惯便在周地流行起来。

  不过这与后世所说的茶又有所不同,主要是根据农家的药物知识,再辅以不同的季节特征,专门配制的一些药草熬制而成。

  秦桓自降身段归入农家门之下后,为了讨好许星,又对其进行了诸多改良,进一步发展出数十种各具效用的配方。

  随后朱樉也来凑热闹,让人将配好的药物用小布袋装好缝上,想喝的时候用开水冲泡即可。这种简便易用的方式立即让各式药包成为洛邑的爆款,引得无数人追捧。

  限于在前世养成的习惯,朱樉觉得药不太好听,便将其命名为茶。什么防暑茶、醒神茶、排毒茶……应运而生,闲时泡上一杯茶细细品茗,如今已经成为洛邑一道独特的风景。

  朱樉捏着白瓷细勺柄轻轻的搅动着杯里的茶包,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不由为之一振。

  从这话不难看出,洪辰仇居然看好自己,顿时让他信心又增长了几分。他也不接话,一心想看看洪辰仇到底送了什么“炭”来。

  喝了一口之后,时焦似乎也对种新奇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学着朱樉那样轻轻搅动着。

  嘴里倒也没忘了正事:“户户茨弩,樉子果然大手笔,大良造为示敬意,此次特遣十艘货船随世子而来,目下正泊于洛邑码头。”

  瞄了一眼朱樉,时焦刻意压低了声音:“大明朝贫弱,大概也没有什么能够让樉子看得上眼的东西,空船而来,唯有一些压舱用的铁锭劳烦代为处理。”

  朱樉顿时两眼放光:铁锭!这东西现在的作用,对他来说简直比黄金还要贵重。

  储备的铁矿石和废钢几乎已经见底了,开采量反而在急剧下降,用不了多久,远远领先各国的炼钢坊便要陷入半停工的状态。

  最近倒是在伊水上游的大山之中新发现了一处铁矿,可仅是要修好运输的道路都不是一两个月能完成的事,即使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要进行全面开采也得是明年的事了。

  别看他这段时间好像悠哉游哉地满城发弩,心里却早就在发愁了。

  以目前的物资状况,给每一户配发一具周弩倒还没问题,可人人持弩就绝无可能了。

  就连他的弩箭军计划也大受影响,就算每闾配备五辆风神弩,“弹药”的数量也远远达不到充足的标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墨家甚至已经开始大量采用储量丰富的木、石来作为替代,开始制作一些“旧式”的守城器械.

第836章 缺铁危机

  虽然这有违朱樉的效率理念,却也没有办法。

  果然不愧是洪辰仇,一眼就看清了自己的软肋所在,送得一手好“炭”。

  再咽一下口茶,时焦又道:“若无意外,以今日为始,每隔十日,都会有十船在此靠岸,望樉子好生利用。”

  这么大的惊喜,朱樉反而冷静了下来,洪辰仇送出自己急需的铁锭,绝对不会白送:“不知大良造有何求?”

  到底是做了这么久的掌权,他也知道国与国之间向来只讲利益。

  洪辰仇此前为了得到“术”和“势”,开出的也只是一张“两代秦君善周”的空头支票,现在送上实实在在的好处,还冒着开罪普京的风险,绝对不会毫无所求。

  时焦笑了笑,以极为平常的语气道:“洛邑的农具居然都采用钢制,实在令人羡慕。大良造倒不敢奢求其法,唯愿从明年起,以满舱铁锭换半数之钢。”

  洪辰仇打得好算盘啊!炼钢的成本,何止十倍于炼铁,亚加达的废钢率达到九成,仍然能领先列国成为冶炼魁首。

  经过朱樉屡次改进,目前洛邑的废钢率仍然高达七成,虽然废钢也能回炉重炼,可其成本就大大提升了。

  即使是十比一的比例,以铁换钢也是占足了便宜,大明虽然白送给自己半年的铁锭,可居然要求明年起五五开,这要求简直可以说得上过份。

  面对这样的“不平等协议”,朱樉却很难拒绝。

  毫无疑问,最终前来问罪的,必然是以U普为先,冒着得罪两强的风险帮助他,即使是于芫恐怕也不能爽快答应下来。换而言之,朱樉根本没办法解决目前的缺铁危机。

  大明朝送上的可是“奇货”,再高的价格他也不能不接受。想了又想,朱樉咬着牙道:“成交!不过此协议需三年一议。”

  目的达成,时焦笑得有些意味深长,竟没有对朱樉加上的那条尾巴提出丝毫异议,甚至还得寸进尺:“洛邑的不少东西大明朝都很感兴趣,所以大良造有意扩大两国之间的协议范围。”

  这还是雪中送炭吗?说是趁火打劫也不过过吧!

  听完时焦关于协议的后续说明,朱樉顿时明白过来,洪辰仇这是要把洛邑当成一个代工厂,大明出原料,洛邑代为生产,所得再按一定比例分成。

  毕竟各国对核心技术极为敏感,轻易是不可能互相交换的,洪辰仇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便想出了这样的种方法。

  相比于列国,大明不论文化还是科技都有所落后,变法虽可强秦,但这方面的差距却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弥补的。

  列国卑秦,恰好这个时候朱樉出现,手里还捧着大明稀缺的各种技术,洪辰仇怎么可能轻易放过这天茨良机。

  “事关重大,时子不如暂住几天,具体事务我会安排专人与你详谈。”朱樉终于回过神来,自己可不是做生意的料,讨价还价这种事更不擅长,专业的事还是交专业的人去干吧。

  嗯,前面那个交易自己答应得太不理智了,明显是吃在亏嘛。回头把这事交给杨竹,或者再加上计冉,嗯嗯,吕布威好像也可以,咱也弄个专业的贸易谈判小组,把吃的亏好好补回来!

  还没等朱樉去找杨竹,他自己倒找上门来了。

  对于朱樉提出让他担任与大明贸易谈判小组领队的任务,杨竹连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反而提出了一个令朱樉目瞪口呆的要求:成立一个名为专利保护协会的全新机构。

  “专利保护协会?”虽然杨竹的吐字足够清晰,可一听到这个极具“现代”风格的名称,朱樉仍不由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杨竹认真的点了点头,道:“我也不想添乱,本来应该再等等,至少明年再说。可是,连辛彦都这样了,我也不能这样闲着啊,还是得找点事做。”

  不知道发了什么巅,一向喜欢当甩手掌柜的计冉这次竟然主动请缨,而且是朱樉绝对没有预料到的事情:练兵!

  大战当前,虽然空梓的扩军计划被否决了,但小规模的组建新军却获得了一致通过。

  禁卫军改为城卫军,被扩编到一千人的规模,主将仍然是武卿,子录和邓棱子担任副将,前者负责训练格斗搏杀技巧,后者负责战阵协调。

  城卫军将是一只真正“全脱产”的职业化军队,除了肩负王宫和全城的安全之外,同时也作为周地的治安、消防、仪仗等诸多事务的主要力量。

  好吧,那点薪水可不是那么好拿的,除了备战,朱樉绝不会让他们有任何空闲的机会。

  计冉随即也跳了出来,表示自己也要单独组建一支军队,队人数不多,只要两百人就够了。难得他主动要事做,朱樉当然不会给他反悔的机会。

  只不过计冉的选拔标准有些让人费解,他居然满城挑选能跑的人,对其他条件基本不设任何门槛。

  若不是朱樉对他有了足够多的了解,恐怕会怀疑他这是在准备着万一形势不利,好有一群人协助他脱离险境了。

  不管朱樉怎么问,他都一副讳莫如深的样子,连一个字都不愿吐露。

  朱樉也没有办法,只得由他去了,他自己要忙的事情实在太多,哪有时间浪费在撬开计冉嘴巴这种注定失败的事情上。

  相比于计冉,杨竹就好得多了,不用朱樉问,主动便将自己的目的说了出来:“洛邑在你的治理下确实还不错,可潜藏的危机也非他国可以比拟的,若不能谨慎细致应对,必将铸成大祸。”

  又在吓人了!朱樉暗自腹诽,表面却不露声色,看看杨竹到底要说些什么。

“表面上看,只是公私不分而已。”

  杨竹却是一本正经的样子:“上到天子,下到诸坊正、闾政,都或多或少占了国府不少便宜。就以你来说吧,身为掌权,家里那些东西都没花过一文钱吧?”

  朱樉没想到自己居然被当成了典型,本想争辩几句,可又知道这些都是事实,只好面色讪讪的点头认领.

第837章 决心和斗志

  “这并不是你的错。”杨竹竟主动为朱樉开脱起来:“当今天下,哪国不是如此?只要有权有势,利,自然接踵而来,从来没有人认为这有什么问题。”

  朱樉已经习惯了这种套路,极为配合地抛出两字:“但是?”

  杨竹白了他一眼,表情竟有些激动起来:“可这恰恰就是问题所在!权势支配一切,个人利益完全附于其上,荣辱兴衰、生死存亡皆由其决定,何等荒谬!”

  朱樉不自觉地点了点头,眉头却皱了起来:“恐怕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即使是朱樉原来所处的时候,这种现象仍然是主流,整个世界范围内,表现虽然各异,可实质仍然无法触动。当然,在这个时代就更加明显了,朱樉虽然也有心改变,却毫无头绪。

  “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杨竹眼中闪着奇异的光芒,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斗志。

  “功成自不必在我,但功成又怎能无我!至少我们可以先从基础做起,不管能做到什么程度,多少也可以给后人积累一些经验教训。”

  “可现在……”朱樉不忍打击杨竹的积极性,可大敌当前,洛邑最需要的是上下齐心,稳定仍然压倒一切的重要因素。

  他可没忘记,当初杨竹曾说过会与墨子、许星、方一志等人“大战一场”,还提醒他要做好居中调和的工作。

  难得这几个月来,杨竹及其弟子除了调查洛邑各种情况之外,其他时间基本都聚在一起商议着什么,与洛邑各方竟秋毫无犯。

  意外之余,朱樉也有些小庆幸,毕竟和事佬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现在,杨竹终于要“发动”了,他的心里不由有些忐忑不安,这可真不是时候啊。

  杨竹显然早就考虑过朱樉的顾虑,却并不准备改变自己的主意:“你放心,我会有分寸的,而且这对接下来的大事也有利无害。”

  “说来听听?”朱樉顿时来了兴趣,他只知道杨竹追求个人权益不受侵犯,一直以来还没有与其探讨过该如何落实等细节问题。

  作为当前洛邑的中坚力量,不论农家还是墨家,都是带着强烈公有制色彩的组织。

  即使是到了现在,农墨两家都坚持单独居住,皆有专属的闾坊,不愿与周人混居,分配模式和生活习惯一如从前。

  朱樉自然希望将农墨真正融入到洛邑之中,却也不便强求,只是心里隐隐有些遗憾罢了。

  身为“局外人”,杨竹显然看得更要清晰一点,甚至在未抵洛邑之时便向朱樉发出了“预警”。等到他全面了解过洛邑的方方面面之后,更觉得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樉子善于调和,这确实是难得的优点之一。”

  杨竹罕有地露出思索之色,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之后才道:“不论许子、墨子还是空梓,皆是有大志向之人,以义束之不难。

  可天下志向高远又不顾个人得失者有几许?我们又岂能奢望人人皆如此?”

  “这就像你设立的专科医士一样,良医难求,庸医却遍地皆是。”

  似乎怕朱樉不能明白自己真正的意思,杨竹不得不以现实举例:“如果我们以扁鹊那样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医者,洛邑医院只能关门大吉。

  同理,好逸恶劳、贪奢求易、驱而为利这一绝大多数人不可避免的人性本质也不容忽视。”

  这确实是现实,朱樉只能点头附和。

  杨竹接着道:“一味以道义要求之,只能暂时压制,非良策也;一味以酷法制约,亦只能起一时之效,必遭其噬。

  世人何所求?利也!足其力所能及之利,是为安;弱其力所能及之利,是为怨;过其力所能及之利,是为贪。”

  朱樉当然明白杨竹的意思。

  民众能够获取自己能力相当的回报,那就可以安居乐业了;若收获低于付出,那么心中就难免产生怨恨;若收获高于付出,反而会进一步助长其贪欲。

  一声号召,诃萳和巩地的民众无不踊跃相从,这并不是朱樉的号召力有多强,又或是自带“王霸之气”。

  其奥秘并不复杂,仅仅只是朱樉治下,民众的付出可以得到更多回报,虽然未必能够相当,却远远胜于其旧时。

  以利相诱,这才是他兵不血刃地吞下诃萳和巩地的秘诀所在。

  “冉,利决于一人,洛邑仍如是矣。”

  杨竹盯着朱樉,面色肃然:“君若不改此心,亦不过持之一世而已,非万世之策。

  故,不若趁君心未改,励而革之,使人人皆知其利之界限所在,悉求利之方,明护利之法,以之深入人心,旦有乱之者皆受其反噬。”

  朱樉精神一振,顿时明白了杨竹的意图。

  一直以来,法治和人治的利弊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过度法治则人情淡漠,过度人治则利益勾连,要想从中取得平衡实在不易。

  在此之前,朱樉也是个崇尚法治之人,认为一切唯法是从是一个理想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可与极为崇敬的一代法神洪辰仇长谈之后,朱樉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么肤浅。

  即使是真正的法治,也不过是不悉法令者受治于精通法律者而已,归根结底仍然是人治,只不过披上了一层好看的外衣罢了。

  可若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权益所在,懂得该如何去追求更多的利,掌握维护自己合理合法权益的方法,那么操弄规则来为自己攫取利益的人,即使无法杜绝,可难度也将增加无数倍。

  “当前之要务,使利唯一矣。”

  杨竹显然已经经过深思熟虑:“君以捍卫周之发展成果凝聚人心,不过起一时之效而已,且全赖君之威望;唯有让民众明白,这是在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方能由内而外,上下一心。”

  朱樉向杨竹揖手一礼,虚心请教:“师兄,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虽然已经见过老聃,可杨竹并没有向计冉那样刻意去追求师徒名分,虽然朱樉总称他为师兄,可他却并没有一次以师弟回应之.

第838章 心惊肉跳

  终于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杨竹显得更加耐心细致:“专利者,专职确立利之界限所在,私利几何,公利何在,必须明确无误。

  只有公权私益分明,民众才知道自己的奋斗方向,付出多少?能够得到的回报是多少?如何付出?如何索取?如何捍卫自己应有的利益而不是某人的茨赠!”

  “如果利源于茨赠,那换个人来作为茨赠者又何尝不可呢?大战当前,此尤为重要;以长久计,此尤为重要。”

  杨竹起身而礼,语重心长:“农墨害利尤重矣,战前之战,望君允之。”

  杨竹这是要向农墨两家开战了,虽然明白他所说的道里,可若说朱樉心中没有犹疑,那也是不可能的。

  思虑许久,朱樉长揖及地:“如此,就交托给师兄了,唯望慎之细之,弟必全力相助!”

  安排吕布威全权负责与大明朝的贸易谈判后,朱樉一边继续自己的发弩之旅,一边关注着杨竹的动向。

  杨竹虽不愿接受谈判任务,却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朱樉不必着急与大明朝进一步扩大协议范围,在当前的形势下,大明朝能够提供的帮助实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