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一时间,他还是觉得拉不下这个面子来。
朱樉摇头叹道:“你是肯要面子还是发得起月俸?再说了,你手底下这么多人,也不一定需要你亲自上阵。
主意反正我给你出在这里了,做不做,做得怎么样就靠你自己了。实在不行,你回去种地让别人来干也行。”
“好好好,干干干。”周宇点头如捣蒜,连忙叫人拿来纸笔,把桌上的设计图临摹下来。
他哪里肯回去种地,想明白这种模式会带来的利润规模,似乎已经看到一枚枚钱币滚进自己的腰包,自然不愿放过。
无意间,“快餐业”在周地率先发展起来。
周宇出于私心,并没有把朱樉这个主意告诉其他两家,朱樉也没来得及让他们雨露均沾,可这并没有什么技术壁垒。
八珍馆的餐车出现在洛邑城中的第二天,他们也有样学样地跟风发展起来,连一些小商贩也看到其中的商机,纷纷加入。
激烈的竞争反而促使周地的餐饮业超出朱樉预料地兴旺起来,甚至还带动了诸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因为“居功至伟”,朱樉竟成了快餐业的鼻祖,成为后世诸多餐馆供奉的对象。
解决了周宇的难题,计冉留下的大堆订单让朱樉足实伤透了脑筋,思考了几天才总算想出了一套解决方案。
第一坊外的空地上临时布置起一座足可容纳数百人的会场,五百多名分布在城内城外大小工坊的工匠全被召集起来。
经过一年多的疯狂建设,朱樉着重发展的手工业体系已经初具雏形。
城内的四十座水力工坊已经有陆续运作起来,印刷、木器、纺织、陶瓷、铁器五大支柱产业都落户城内。
除此之外,以最初的村子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集几大养殖场、制肥场、冶铁炼钢、水泥、采煤、玻璃、铸币、造纸、伐木、育苗选种等行业的综合生产基地。
现在的周地虽然从原来的三十四“城”完全转变成双城模式,生产能力却有了本质上的飞跃,民生极大改善,温饱再不是问题,更日新月异。
由于新城采用模块化设计,闾坊相连构成一个个既独立又可相互呼应配合且具备一定防御能力的堡垒,朱樉还没来得及修缮洛邑的城墙,但对城外的部分却不能等同视之。
亚普目前还不会对周地构成威胁,可战败而逃盗跖始终是悬在朱樉心头的一颗巨石,石越是销声匿迹,越让朱樉不能心安。
当然,要把城外这部分布极广的场坊全部用高墙围起来,其工作量甚至远超重建洛邑城的城墙,凭现在的人力资源根本办不到。
朱樉也只能在关键节点设立防御设施,再由武墨负责日常警戒,工匠们则主要采用早出晚归的上颁模式,由专门的马车负责接送,万一遇袭也可以及时返回城中。
在墨子和鲁颁弟子的补充下,周地目前的专职工匠已经达到五百多人,“兼职”学徒也迈过了两千人大关.
第680章 难以望其项背
可相对于这么多的场坊,仍然远远不够,一座场坊能够分配到二十名专职工匠已经极为罕见。
数量众多的学徒们则来源于各互助会社,只有在满足农事作业之余才能够支援工坊。
由于农家的敬业,除非朱樉亲自调派,一年下来也没多少空闲的时间让他们进入工坊实践,真正能够通过定士考核的比例并不大,也无法充当独挡一面的主力。
大量的原料采集都需要另外征发徭役或临时雇佣来完成,根本无法与列国动辄成千上万的场坊规模相提并论。
随墨子而来的墨家弟子足有五百多人,不过其中有两百左右的武墨,还有数十名辩墨,真正的匠墨不过两百多人。
鲁颁的弟子虽然全是合格的工匠,此次随行却仅有三十多人。加上原来玉府的工匠,符合朱樉专职工匠要求的,也就这五百多人,再没有多少潜力可以挖崛。
虽然各个工匠都配有一定数量的学徒,可要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工匠,还真不是短时间能够办到的,更何况这些人还只是兼职,只有在农闲时期才能补充到各个工坊。
在朱樉制定出统一稳定的度量衡标准并采用流水线生产模式下,周地的产出效率已经令同时代的其他工坊难以望其项背。
每个人都清楚,周地生产力的已经被榨得一干二净,短时间内再无法有所提高。所以当朱樉说出新增订单的具体数额之后,满场哗然,连墨子和鲁颁也皱起了眉头。
最先发难的自然是大嗓门的泰杉:“这个容易,你先把空缺的工匠补齐。”
朱樉伤愈后,泰杉内疚稍减,渐渐又恢复本色,丝毫不顾及朱樉“师祖”的身份。在诸多工匠里,唯有他最为不满了。
朱樉最初答应给他一百工匠,八百学徒,一度也曾经兑现过,可旋即便被稀释到了新建成的各个工坊之中。八百学徒更是“临时工”,不仅农忙时要回去耕种,还惨遭墨家和同门师兄弟瓜分。
木匠协会会长的位子虽然没被动摇,可他现在手里实际可用的工匠不过八名,算上学徒也凑不上三十人。
再加上随墨子和鲁颁而来的工匠中,技艺不在他之下的并不在少数,虚荣心又迫使他不能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落后,只好没日没夜的呆在工坊中。
如非必要,连在朱樉那里露个面的时间都抽不出来,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了。
由于订单中有大量的铁制工具与自己息息相关。
高式子也不能坐视,他的语气稍缓,内容却大体相似:“最近确实在周地又找到几处矿脉,只要有足够的人手开采,要提高铁锭和钢的产量倒也不难。”
以禽华里为首的其他墨家弟子也纷纷表达出对人手渴求,他们手底下可用之人大多也和泰杉相似。
水力器械确实可以极大提高生产速度,可仍有一些精细活需要靠人力才能完成。要想提高目前的产出数量,又不增加人手,他们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朱樉又何尝不知道最关键的问题是人手。要是能够随便增加人手,他也不用费了好几天才想出解决办法了。
人手是没办法增加多少了,可解决的办法并非没有,那便是零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
周地现在的模式虽然进行了流水化作业改进,可骨子里仍然是一名技艺高超的工匠带领多名工匠进行生产,每个人负责其中一部分,由组织者协调监控。
一座工坊,生产一种产品,从原料加工到成品产出的所有步骤都由工坊独立完成。
比起各国目前采用的由一名工匠独立完成一件作品,这种方法当然能极大提高效率。
工匠们不需要掌握所有的生产技艺,专注于一个细节,不仅速度更快,技艺也更容易获得提高。再加上鲁颁不断改进各种水力机械,最繁重的原材料加工已经耗费不了多少人力。
综合比较起来,周地的生产效率已经比各国普遍高出五倍,部分领域甚至要达到十倍以上。
虽然采用了统一稳定的度量衡,人人手中的尺子误差极小,可毕竟大部分制作都受工匠技艺的影响。
每一次量出的长度必然有所差别,更别说一些工匠对自己的手艺极为自信,很多时候都靠目测来确定长短。
一般情况下,这倒没什么影响,可要达成朱樉标准化和通用化的要求,就远远不足了。
标准化大家倒是从朱樉嘴里听到不少了,可通用化这个新词是什么意思,除了少数人有所明悟,其他人却一头雾水。
和朱樉相处日久,大家早就习惯其不时会冒出一些闻所未闻的新东西,无不将目光投到朱樉身上,静听下文。
朱樉见状只好解释道:“所谓标准化,也就是制作出来的零件误差极小。比如一张桌子,不同工坊做出来的桌腿,其长、宽、高的误差应该控制在一毫米以下。
桌腿上的每一个孔眼、榫头,其位置大小的误差还要更低。
桌子的每一个部件都要达到这样的精准程度,这样一来,不论哪个工坊制作出的桌腿,都可以与其他工坊制作的其他部件直接组合成一张桌子,这便是通用化。”
“这恐怕太难吧。”鲁颁皱着眉头,他倒是听懂了朱樉的意思,可却更觉匪夷所思。
高明的工匠制作的物品确实能做到毫厘不差,可那是在全部过程由其一手完成才有可能达到,而且极为耗费时间。
若要多人合作还能毫厘不差,那难度就太大了。就算他和墨子两人合作,也未必能够达到朱樉要求的水平,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其他人也大摇其头。
道理大家也明白,事实上这个时代已经有了标准化和通用化的萌芽。
大明国的军械标准化与朱樉所说的就极为类似,几具弩的各个部件可以互换,弩矢之间的误差在一毫米以内,弩件的误差也在两毫米以内。
武器的制作工艺,其他各国有各有所长,标准化并非大明军独有.
第681章 集思广益
而且在同一时期的各个文明中,也都出现了标准化的雏形,这是技术发展的趋势,并不是任何文明所特有的。
当然,一毫米的误差对于朱樉来说,实在太大了,即使是丝米也不可接受,如果能达到忽米也只能算勉强。
可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想要再精确下去,难度还真不是一般的小。靠人力要想达到勉强合格的标准化和通用化,并不现实,朱樉只好再度给自己的工业化强国理念加速。
如果说朱樉之前要求的标准化、流水化是工业.0版,现在则是被计冉逼着跨步进入.0了。
虽然明知道步子跨得大了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可为了进一步提升周地的实力,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了。
“这个问题,我来解决。”朱樉双手虚按,安慰鲁颁之后对众人道:“今天召集大家来,第一件要做的便是集思广益。
未来一年之内,周地要全面实现标准化和通用化。一个部件,可以有多少种用途?桌椅上的部件,可不可以也用在车辆上?
可不可以也用在农具上?所以我们不仅要给匠士分等,零部件也要分等!甲等部件可以用在二十种以上物品之上,乙等部件可用在十种以上,丙等为五种以上,丁等为五种以下。
暂分四等,日后再做修订。这四等部件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修改,也可以自己设计,谁先提供,谁享有命名权,并发放相应数量的奖金!”
这下子,全场沸腾。
工匠们谁不喜欢偷偷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名字,这下子可以光明正大地由自己来命名,虽然只是个部件,可比起之前就完全不同了。
相比之下,奖金的诱惑反而没那么大,毕竟大家现在生活无忧,拿到更多的钱也不能在周地买屋置地,能够花钱的项目实在有限。
“各人设计修订,岂不混乱,又如何能通用?”到底是巨匠,名气对墨子已经没有多少诱惑力,头脑的清醒让他立即察觉出其中的不足。
朱樉当然考虑过这一因素,待众人平静下来之后,才又说道:“零配件要标准化,首先要实现的是接口标准化。
根据零配件的大小,其卯榫长、宽、深也要统一标准,这个就请老师和颁召集合适的人手制定并公布。
这个尽量少一点,可以先订个五六个型号,只针对我们目前主要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了。其他的以后慢慢补充。
我看,嗯,也可以考虑冲压钉子了。对了,螺丝,这个东西是怎么做的呢?”
在自己那个时代,很多东西的组装都采用螺母结构了,他自己从小也组装过不少模型和玩具,自然印象深珂。
经常和这个时代的工匠相处,他对传统的卯榫结构自然有了不小的认识。
卯榫技术虽然在美观程度上远胜钉、螺,稳定性上甚至也毫不逊色,可制作起来实在太耗时间,无法满足自己工业化生产又快又好的目的。
想到这里,朱樉立即把钉子、螺丝等更加简便易制作的连接手段的技术攻关纳入自己任务列表的靠前位置。
用钉子、螺丝等来取代复杂复的卯榫,生产速度至少能提高数倍,满足计冉签下的这批订单应该是没问题了。
不过朱樉之志并不止此,打开思路之后,他又有了更多的想法。
首先是工坊改革,从原来的每个工坊生产一种货物转变为生产几种零配件。政务中心根据需求调整各种配件的生产数量,然后将这些配件统一进行组装。
这样一来,“合格”工匠的人数便可以突破了:只要经过简单培训,大多数人都可以胜任组装的工作。
至于工匠的定士授爵标准,也随之改为可生产的零配件种类及成品率,同时也将会组装多少种产品纳入加分范畴。
听到这一个,工匠们大多数不乐意了:这也太瞧不起人了。
原本鲁墨两家经过多番商议后,对匠士的评定标准便是能独立完成多少种器具的制作,能够制作的种类越多,等级便越高,在工匠中的地位自然也就越高。
这种标准对于工匠们来说,无可非议,一直以来也差不多采用的这种标准。
特别是这些民间工匠,手巧自然很重要,但会做的东西多却更为关键,否则如何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来赚取佣金养活自己及家人。
朱樉这一改,不管你原来会做多少种物件,都不管用了,这不仅是对他们思想的巅覆,更有损其匠士荣誉:只能做几个零件也能称匠士?
那岂不是匠士就要像什么铲士、推车士之类的滥大街了?
见众议汹汹,朱樉只得让步,保留原来的标准,把新的工匠定士授爵标准作为一种补充加进来。
工匠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种来完成自己的定士考核,无论哪种都被国府所认可,只是在前面冠以器和物来加以区别。
比如泰杉,他目前便是大木匠士,标准改革之后就变成了木器大匠士。获得双匠士的工匠,以其中最高的等级享受相应的待遇。
心思细敏的立即察觉到其中的机会,开始成为朱樉新标准的支持者。
墨子和鲁颁毕竟是当世少有的巨匠,他们制定出来的标准虽然不至于像秦桓那样苛珂,却也不会让人随随便便就能过关,能够获得大匠士爵位的并不多。
可按朱樉的标准,能够制作二十种零件无疑要比相同数量的器具就简单太多了,那些少匠士、中匠士们想要通过原来的标准晋升为大匠士。
非得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不可,现在改用朱樉的标准,除非太过愚钝,否则顶多一两年便可轻松达到。
越来越多的人想明了此节,仍然表示反对的声音就显得微弱多了,只有那些大匠士和觉得自己有把握很快晋升大匠士的人才不满朱樉降低难度的举措。
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在越来越响亮的支持声浪中很快便败下阵来。
新工匠授士定爵标准的大致框架就此定下,细节上自然少不了朱樉与墨子等人不断讨价还价,却已无法阻挡朱樉工业化.0改革的脚步了.
第682章 生产和管理
有了前面的成功,朱樉的第二个举措:招募女工,遇到的阻力就小得多了。
这个时代,女人的地位并不高,基本处在男人附庸的状况。虽然如此,对女性的限制并不多,不论出行还是做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诗经中便有大量男女相会的诗篇。
再加上大多数人都住在城里,为了满足生活所需,女人出来做点活补贴家用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纺织业最发达的临淄拥有数万织工绣娘,其中便有大量的妇女,毕竟在一些行业里,女性有着天然的优势。
在此之前,朱樉其实已经招募了不少女工,比如洛邑医院的助产士们,便全是由宗室女和民间稳婆组成,随着周地的生育安全系数越来越高,她们也广受尊敬。
而纺织协会和造纸协会里,更大半都是女工,朱樉的母亲更是造纸协会的实际管理者。
正因为如此,让妇女出来做事对众人来说根本不足奇。
唯一让工匠们别扭的是,朱樉这一次招募的女工并非安置在“传统行业”,而是各个工坊。
把各个工坊由生产成品改为生产零配件,很多环节并没有多少体力上的限制,妇女自然有了胜任的可能。而要论起心灵手巧,女性更毫不逊色,不论是零配件制作还是成品组装。
先前各坊负责人都在叫嚷缺乏人手,却没想到朱樉以这种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上一篇:开局向大秦求亲,传承武林神话
下一篇:大唐:八岁熊孩子,气疯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