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269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从一开始,于芫想的便不仅仅是击败他们,而是将其彻底消灭。要打败盗跖实在太简单了,只要召来大军甚至只是虚张一下声势,落荒而逃几乎是必然的。

  可要彻底消灭奉“打不赢就跑”为保命法门的盗跖何其困难,上千年来,不知道有多少身负韬略的名将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却无一人能够实现。

  于芫没有修习过兵法并不奇怪,因为在这个时代里,兵法并不是公之于众的学问,除非承自祖传,否则能够接触到的机会极少。

  成为亚加达国相之后,于芫倒是有机会翻看那些韩氏掌握的兵法书籍,但由于国事繁忙和性格因素,他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恶补这方面的缺漏。

  特别是身兼上将军亲手主持亚加达新军的训练后,韩武甚至主动送了他一套韩氏收藏的兵法,他也只是丢在一旁。

  和他颁布的新法一样,他的新军组建和训练也大量借鉴了魏武卒的编组训练模式,再从亚加达自身的特点和兵源具体情况上进行了一些改变。

  所以他还真没有诓骗朱樉,那部《六韬》确实是赶到渑池之后才找来恶补的。可这并不妨碍他信心十足的要把盗跖彻底歼灭。

  道家历来对征战厮杀不感兴趣,甚至是厌恶,《道德经》中描述的理想之世便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并不是不交往,而是双方不会发生战争,所有人都能寿终正寝。

  身为道家七子之一,于芫自然也不会对兵法感兴趣了.

第552章 调集兵力

  可道家却有一个人所不及的长处,那便是善于探索事物的规律,看清纷扰之下的本质。

  正因为有着这样一项长处,不谙兵法,他却敢主动请任上将军,亲自主持新军编练;初次领军,他就敢把目标定为彻底歼灭数量倍于己的盗跖集团。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于芫的做法也与别人大不相同,他不仅不从四处调集兵力。

  反而封锁消息,甚至也没有下令让附近各地加强防守,更上书请求韩武放手让自己施为,不做任何干涉。

  面对于芫的军队,盗跖集团也陷入两难之境。

  由于天下大势的剧变,他们横行无忌的辉煌早已散去,行事越来越低调,如果能够通过采集和狩猎满足生活所需,他们是不会犯险出来暴露行踪的。

  他们在崤山和邙山一带已经隐伏了数年,实在是无法生存下去才准备抢一票再找个合适的地方远循隐伏,没想到一开始就暴露了,更引来了一支亚加达军队。

  从数量和以往交手的经历来看,要打败这支**军并不困难,可这样一来他们想要达成目标并安然逃走就没那么容易了,关键是还有一批老弱妇孺需要保全。

  正因为有顾忌,还抱着没被认出身份侥幸的展雄,既没有像惯例那样撒腿就跑,也没有出全力击败这支**军,而是在山里兜圈子,指望拖累拖疲敌人,让敌人主动放弃。

  这本来是他们多次验证有效的成功经验,可没曾想于芫的眼光何其毒辣,在与盗跖周旋没几天后便找到了其老巢。

  如此一来,双方再无转圜余地,三次激战下来,展雄无法击退于芫,总在看起来似乎要胜了的时候因一处小溃败或小失误让于芫逆转了局面。

  痛失机动灵活的优势而陷入困境的展雄也明白自己的处境,第三次失利之后,担心陷入闻讯而来的**军四面围困,果断下令不堪行走的老弱自杀。

  其他人分成十余股向四方逃散,再到约定的地点汇合,自己则亲自带着四千人的主力吸引于芫的注意,只待其他人安全后再一击远遁。

  于芫似乎也上钩了,在截获其中一队主要由妇女和少年组成的逃跑队伍之后,便全军追赶盗跖。

  为了激怒展雄,他更不惜当着其面将这些人斩杀,可展雄志在掩护大队撤离,并不敢回身应战。

  也合该周王室倒霉,展雄的主力一出邙山,正好碰上了出殡的队伍,便被“顺便”洗劫了。若不是因为于芫在后面,只怕整个送葬队伍都要被他们劫走。

  看着盗跖主力一路狂奔,于芫并不着急。

  展雄本就是个睚眦必报的人,盗跖集团更有着极为记仇的传统,只要自己给他们机会,他们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当然,他虽然通过种种手段营造出只要盗跖全力一击就能打败自己的迹象,却不会真正乐见出现这样的结果,所以不论行军还是扎营都有章有法,不让自己有丝毫大意。

  听完于芫讲述整个事件的过程,偃师已然在望。

  顾名思义,偃师城本是周武王伐纣归来时所筑,表示“息偃戎师”从此马放南山,收兵入库,再没战争发生之意。

  可惜事与愿违,维持天下和平的周王室越来越衰弱,原本应该安守自己领地的诸侯们却掀起了更加激烈的战争。

  比起洛邑,偃师城就更显破败了,连城门都早已崩塌,只剩一个乱土堆间的缺口供人出入。天已近暮,除了**军驻扎的地方,周围都是一片黑暗,没有一点灯光。

  正要入城,一群农人却挡住了于芫的车驾。

  这群农人衣衫褴褛,脸上强装坚定,可眼神中的怯怯之色却完全出卖了他们。稍一询问,原来是**军行进中踩踏了他们的粟地,等在这里要求赔偿。

  于芫叫来一名先期赶到的军官,那名军官却昂着脖子道:“上将军,这些人实在是无理取闹,我们也没踩多少,更何况大多数还是盗跖干的,他们该找盗跖赔才对。”

  为首的老农声音有些发颤地辩解道:“我们也是没办法,水边的地全被糟蹋了,连今年的粮赋都交不上了。

  我们也知道贵军是追赶盗跖才踩才了粟地,其中的道理怎会不懂,要不是实在没了活路,也不会为难上将军。”

  “罢了。”于芫挥手斥退那名还欲再说的军官,对老农温言道:“此地已不宜居,不如我给你们一条活路怎么样?

  我手书一道命令,你们带着往东,到虎牢找当地官员,他们会对你们进行妥善安置,只要你们勤劳肯干,绝对比现在要好得多。”

  对于芫的特别照顾,老农却一点也不领情:“上将军这是什么话,我们世代为周人,怎么能抛弃祖先留下来的土地。

  你若实在不愿赔偿,我们也拿你们没办法,无非日子再苦一点,听天由命吧。”

  于芫显然没料到还能遇上这么有骨气的周人,顿生敬意:“如此,倒是在下唐突了。军需官,我们的军粮可有多余,能不能拿一部分补偿他们?”

  同在“城门”迎接的军需官道:“军粮只余五日,若急需,可就近调派,只是……。”

  于芫当然明白军需官的意思,周地四面与韩接邻,要调些粮食来并不是什么难事,可这样一来,势必会被发现,他以身作饵引诱盗跖回身与他决战的意图就要落空了。

  这下于芫倒有些犯难了。为了追击盗跖,还是他下令轻装简行的,辎重粮草自然带得不多。如果分给这些人一点而影响最终战局,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他虽然因这一年多的变法获得了“贵族屠夫”的称号,却从不为难庶民,想了想只能采用折衷之法,表示事后一定补偿偃师民众的损失。

  听到于芫这样说了,农夫们也不好再纠缠,各自散去。亚加达军队愿意赔偿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天大的好消息了,至于事后会不会兑现,那也只能看自己的运气了.

第553章 巡视军营

  朱樉当然也很同情这些周人,不过了解内情的他自然也不会去劝说于芫改变主意,远远地凝视着偃师民众那破烂的居所黯然长叹。

  进入中军处理完应急事务后,于芫便带着朱樉开始巡视军营。

  由于是作为武城修建,偃师城并不大,两千**军分别驻扎在情况稍好一点的官署、军营和已空无一人的刘氏老宅里。

  鉴于朱樉对军旅一无所知,于芫巡视之余便细细地讲解起当前各国军制的区别。

  为了适应当前这个大争之世,各国早已打破了《周礼》所规定的军制,不仅在数量上远超自己本该拥有的军力,在组织上也随之进行了改变。

  最初的时候,军队的组成是以战车为中心的,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计一百人为一个作战单元。

  战车并不只是负责冲阵的作战堡垒,更是最基本的指挥单元,军阵是否能保持完整,进退是否能听从号令,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战车去达成。

  衡量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经常是以多少乘为标准。

  春秋早期,千乘之国便已经算是了不起的强国了,而到了战国,更进一步发展到了万乘之国才能称强的地步。

  当然,这里的一乘并不全是指战车,因为一辆战车还需要三辆牛车作为后勤辎重车,所以很多时候一个作战单元便是四乘。

  早期参与战争的都是贵族,即使是跟在战车后面的步卒也是“旅下士”,属于住在城里拥有自己土地的最低等贵族。再上一级便是拥有一个作战单元,上百私兵的小贵族了。

  贵族的等级是与自己能够在国家发生战争时提供的兵力对应的,如果提供不了相应的兵力,便会被削去封地。

  如果是卿一级的大贵族,手里便往往需要师旅级的私兵才能保证地位稳固。

  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只由贵族来组成军队便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了,原本那些住在城外的“野人”,也开始被纳入征兵范围。

  如此一来,原本的军制便难以维持,一辆战车后面跟随的士兵越来越多,也不再纯粹由某个贵族的私兵构成,而是根据各国“集权”的情况,属于由国君直接控制的比例越来越大。

  列国之中,分晋而来的尚、普、亚三国“公兵”的比例最大,特别是**的武卒,更是不论出身完全通过选拔产生,绝对属于国君一人的武装力量。

  于芫在亚加达变法后,更是彻底剥夺了贵族拥有大量私兵的特权,将军队完全“公(国君)有化”,与之类似的还有正在大明朝变法的商鞅。

  至于尚京,虽然像平原君这样的亲近贵族对封地还有相当大的控制权,但外姓或旁支那些拥有封地的贵族已经连管理权都丧失了,更别说组建自己的私兵武装。

  其他诸国中,最先称霸的U国由于田氏代齐的影响,这方面反而落后于后起的三晋和大明朝。

  田氏既不希望公族力量太强而影响到嫡宗的传承,又不愿看到遇到危机时公族没有丝毫力量反抗,所以军制便公私皆备。

  从自由民和各族私兵中选拔出来的优秀者组成的“技击之士”完全属于国君,不过他们获取军功之后只会得到赏金而非土地。

拥有土地和私兵的田氏贵族是U国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他们的规模和数量都在严格的限制范围之中。

  贵族拥有再多的金钱、生活无论多么奢侈都没有问题,可一旦你想扩张自己的领地和私兵,那就是不赦之罪。

  国土最宽广的渼州军制就要更陈旧一些,只是在旧制的基础上,对国君所能掌握的部分进行增强,还是以“族兵”为主。

  一遇战争,各族便按商定的比例出兵,中下级将领都由各族自己选定,只有统帅才由国君任命。

  渼州空有远超任何一国的军队和人口,但历次北上争霸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战果,反而长期被齐、晋甚至**压着打。

  其根本原因还是制度的落后,得胜了,各族要按比例瓜分战利品,为利益归属争论不休;战败了,统帅却无法有效制约整个大军,难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其他的吴、越、燕、巴、蜀等国比渼州还要陈旧一些,不过吴国有深悉渼州情况的伍子胥和出身U国公族孙武主持军政变革。

  燕国也有苏秦、乐毅等人厉行变法,已不能用以往的眼光看之。

  总的来说,各国军制变革的本质还是以不断加强“公有化”为趋势,只不过这种变革动的都是各国贵族的既得利益。

  因国君、执事大臣和具体国情的不同,最终的成效也就大相径庭。

  魏武卒在河西一战击败十倍于己的秦军之后,天下为之震动,原本那种以战车为主的作战方式也开始悄然改变。

  由于战车需要开阔平坦的地形才能展开阵形,布阵时间又太长,以现在各国的军队规模,往往需要从早上吃过饭一直到中午才能布好阵形。

  现在的战争已经越来越不讲“礼”,以往那种待双方布好阵势还要互相问候、通知才开始战斗的战争模式早就荡然无存,偷袭、欺骗已成为常事。

  如此一来,几乎能适应任何地形且灵活多变的步卒便倍受青睐。

  于芫的**军中就没有多少战车的存在,少量的战车也主要用于指挥而非冲阵。

  虽然在平原旷野上,风驰电掣的战车仍然对步卒有着巨大优势,可现在谁还会傻到老老实实地在不利于自己的地形进行决战,“战之礼”已跌入尘埃,没有人再遵守。

  亚加达新军虽然几乎照搬魏武卒的“先进经验”,却远没有其奢朱樉。

  武器上,魏武卒要求负戈带剑,执弩背箭,可谓远近长短皆备;于芫的要求就简单多了,武器只有一弓一短剑。

  亚达加氏自立于晋国卿族便以善射闻名,其神射手射的比例更冠于各国,用于芫的话说,如果让**军陷入以短击长的肉搏苦战,那是统帅的愚蠢.

第554章 不堪一击

  为了保持士兵的灵活,节省体力,**军当然也就不可能像魏武卒那样“衣三属之甲”,对阵时还要执一面能护住全身的大盾了。

  而是采用了一种相当简陋的防护措施,只护住了一些身体的关键部位,为了减轻重量也多以皮革为主,与其说是护甲,倒不如说是更像护具多一点。

  对于亚加达新军的装备,见惯各国军队高式子颇有些不以为然,虽然亚加达以善于打造兵器闻名。

  这些弓、剑的质量也皆属上阵,但在他这样的高手看来,**军简直处处都是漏洞,根本不堪一击。

  朱樉却是兴趣盎然,甚至提出让于芫也给自己配发一套试穿的要求。

  于芫自然不会拒绝,朱樉欣然穿上后,立即赞不绝口:实在是太轻便了,以他这样单薄的身体,“全副武装”之后也能行动自如。

  唯一遗憾的是,成就劲韩之名的亚加达铁弓他只能拉到一半就再不能动分毫了,倒是高式子能轻易满开,连射数箭,箭箭命中,顿时让他腹诽不已。

  巡视完各军驻扎情况后,天已大黑,已辟为临时指挥中心的刘氏主客厅里却是灯火通明。详细了解过最新军情之后,于芫站在高挂的地图面前,时而来回踱步,时而驻足沉思。

  这张硕大的地图又引起了朱樉的注意力。

  由于交通不便和视野有限,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地图都属于机密信息,非相关人员不得一览,献图甚至等同于献土。

  来到这个时代后,朱樉只看过方一志那简陋不堪的九州地图和九鼎上神重于形的各州地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相当于朱樉看到的第一张地图。

  相比于朱樉那个时代由卫星测绘,再由三维重现,普通人也能获取到高度清晰的地图,眼前这张地图自然就远不在一个等级。

  可不要说朱樉对那些匆匆扫过一眼的地图没留下什么印象,就算真能记住,有着数千年的差距,再加上工业时代的改天换地,地形地貌早已发生变化,没有多少能够借鉴的地方。

  这张地图虽然简陋,却多少是现下真实的情况,而且地图的内容又恰好是伊洛为中心的洛邑盆地及周围。

  虽然只是简单的标注了河流、山脉的走向和城池的分布,但却终于让朱樉知道自己周围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

  “我们离渼州竟然这么近?”不一会儿,已经掌握这个地图描绘规则的朱樉便有了惊讶的发现。

  虽然之前曾与**联手打败过渼州,但自称“蛮夷”的渼州实在太大,身边有个这样的邻居,亚加达自然极为警惕,是以这张地图上韩楚交界的部分便画得尤为详尽。

  过了一会儿,朱樉又有了惊人的“发现”:“这是什么,难道是长城,不对啊,画错了吧!”

  对于长城,朱樉当然不可能不知道,而在韩魏与楚交界之处,有一条长长的标记,颇有些类似于后世地图上的长城,这让他如何不惊讶万分。

  在他记忆里,长城是在北方,用来抵御来自草原游牧民族威胁的一条长达万里的防御工事,怎么会出现在南方的渼州。

  对于朱樉这种完全没有“常识”的情况,于芫已经有了足够的免疫力。

  不厌其烦地解释道:“那是渼州方城,早在黄帝大战蚩尤时便有了,一直到大禹之时才把蚩尤部落从这里赶走。

  渼州不过是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修建,其后渼州虽多有败绩,却鲜有攻入方城之内的情况出现。

  有鉴于此,U、燕、尚、大明也多在自己主要敌人的边界修筑长城,用来防御外敌入侵。”

  “为什么韩魏不修长城?”原来长城不只是北方那一条,朱樉暗自汗颜自己对历史的无知,立即转移话题。

  于芫叹了口气:“不论是晋还是魏,从来只有他们攻打别人的,只需进攻,何用防守。至于亚加达嘛,只要强大起来,修不修长城都一样。”

  看着地图,朱樉立即明白于芫为什么叹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