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 第261章

作者:寡欢太叔

第三百一十四章 额伦河

李景隆带的人不多,只有区区几百人。这几百人,押送着不多的粮食,踩着雪,慢慢沿着圣旨天使,一点一点的往东北方向走。

抬眼看去,漫天的白色,还有一望无际的雪原。

入了春,早就已经不似前些日子那么冷了。地上的雪,也变成了冰碴。河湖岸边,河水与土壤的连接处,也已经是些许的化开。

只是,这样的路,泥泞不堪,更加的难走。

马蹄深深的陷进去,费了好大的力气拔出来,后蹄又陷了进去。伺候好了马,又有人陷进去泥地里。

五六个人,一块儿用力,才给拖拽上来。

一路上,都是这般光景。

不由得,李景隆有些烦躁,“他娘的,还有多远。说是让赵思礼他们等着,可他们究竟有没有在等咱们。”

整日都是这么走着,李景隆有一种,怎么也走不到头的感觉。

副将听着李景隆骂完,悠悠的开口说道,“让燕王与高丽侯等着咱们,这可是圣旨里说的。不管如何,他们也不敢违背皇爷的旨意吧。”

李景隆哼了两声,声如细蚊,“赵思礼不敢,可燕王不见得...”

突然的,李景隆眼睛一瞪。坐在马上,照着副将的屁股就是一脚,“怎么着,听你这意思,老爷我骂错了?”

“老爷我可是告诉你,别看他赵思礼受封了高丽侯。可他见着老爷我,还是得毕恭毕敬的。即便是燕王,他也不能小瞧了我。”

副将连连的点头,“那是,那是。”

李景隆自讨没趣,闭上了嘴,自顾自的往前走。

虽然嘴上有着抱怨,可李景隆丝毫不敢耽搁。且不说这军国大事,不得有半点私心的掺入。

就单单说,朱元璋、朱标、朱允熥这祖孙三代,可都是重视的很。

“爷,额伦河。”

李景隆猛的抬头,“可算是快到了,再走下去,这些粮食,还不够运粮车队里吃的呢。”

额伦河,就在大宁府的边上。

往东南,往蓟州,入渤海。

而往西北,则是捕鱼儿海。李景隆心里可是清楚的很,这捕鱼儿海是个什么地方。

沿着额伦河走,果然能看到大明的旗帜,还有那标志性的红色塔楼。

“点拨点拨,送进去存好了。派人,严加看管,未得军令,擅自靠近粮仓的,斩立决。”李景隆跳下马,一边把缰绳递给手边人,一边开口说着。

“还有,把粮队里的马,都给喂饱了。要用上好的草料,别他娘的不经心。”

军营里的一切,对于李景隆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尤其是看到这么多的朝鲜兵,李景隆更是觉得诧异。

在京城时,李景隆就有听说,燕王十分擅长用别人的兵将来对付自己的敌人。

先前有说,朱棣勾上了兀良哈。

而现在,又是这么多的朝鲜兵。似乎,在朝廷中朱棣的那些风言风语,也不尽是空穴来风。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李景隆嘟囔一句,看到赵思礼,赶紧迎上去,“高丽侯,您身子骨可还成?”

第三百一十五章 我打头阵

快步走过去时,李景隆眉开眼笑,完全忘记了在过额伦河之前的那几句抱怨。

赵思礼松了一口气,回头看一眼朱棣,朝里面招呼着,“燕王,曹国公到了。咱们商议商议,何时进军。”

一句问话,等来的是朱棣不温不火的回答,“嗯。”

嗯?

赵思礼轻笑一声,也不在意,走出中帐,“曹国公,您可算是到了。下官在这儿盼着您,可是盼了好些天了。若不是怕与您走岔了,下官还真想出去迎接您呢。”

几句寒暄,李景隆眼珠子四下乱看,始终没见到朱棣的身影。

“燕王呢。”李景隆小声问道。

赵思礼指了指中帐里头,“在里面呢,您动作慢了些,燕王有些不悦。可您也知道,燕王并非小气之人。他这阵气啊,来的快,去的也快。”

掀起帐帘,果然见着朱棣,坐在火盆旁烤着火。

听到动静,朱棣别过脑袋,往里挪了挪,“来了,再不来,我还以为你死在外头了呢。正准备起草折子去京城,给曹国公你吊丧。”

李景隆心里骂了一句,嘴上却软趴趴,“我也想快,可那路,压根快不起来。走几步,马蹄就陷进去了。”

不解释还好,解释了朱棣反而是一肚子的火。

他一下子蹦起来,“老子的大军,这几天可都是在和马抢草料吃。你个狗日的,脸比屁股大,刚来就要用上好的草料喂你的马。老子告诉你,那些上好的草料,在这儿,都是给人吃的!”

李景隆有些错愕,看一眼赵思礼,后者冲他轻轻的点头。

这时候,李景隆自知理亏,也不多说了,“大不了,赔你些上好的草料就是了。”

朱棣被气笑了,“不打仗的玩意儿,不知道打仗有多难。”

李景隆大怒,就要发作,却被赵思礼死死的摁住,“曹国公,您息怒。燕王他也是心里头着急,毕竟于大军来说,粮草可是第一位。咱们断了几天的粮,自然不好过。”

深吸一口气,李景隆问道,“既然是断了几天,那大军为何不乱。”

刚进大营时,李景隆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大军。完全不像,一个已经断粮好几天的样子。

“这些朝鲜人,在他们那儿当兵时,连草料都吃不上。”

赵思礼小声的解释着,“至于我们带过来的那些人,要么是跟过开平王(常遇春)打过恶仗的,要么是跟着燕王吃过苦的。这断几天的粮,也不是不能过。”

李景隆舔了一下嘴唇,也无心去和朱棣争论什么。

“咱们什么时候拔营。”

朱棣不说话,赵思礼两边都看一看,竖起右手,“明天,过了今夜,明天一早,咱们就拔营起寨。到了抚顺府时,与信国公汇合。”

“永昌侯那儿呢?”李景隆又问。

赵思礼摇摇头,“永昌侯那儿,信国公已经是派人了。先前的天使,也一路往西去了。咱们便按着旨意,跟着路去走就行。”

李景隆摸了摸下巴,“得,就这么着。你们坐住了,明儿一早,我打头阵!”

第三百一十六章 开拔

起初,在听着李景隆要打头阵时,朱棣还有些许的不屑。

旁人不知道,他可是对李景隆清楚的很。这个纸上谈兵的富家公子哥,哪能做得一方主帅,带兵出去打仗呢。跟在后头,做个参赞,都得想着李景隆是不是该少吃点,节约粮食。

清早,这边与别处相比,太阳要起的更早些。

朱棣提着一捆刚刚送来不久的干草,到马棚喂马。

已经是没了印象,这匹马上一次跟着自己一块儿去打仗,那是个什么时候。

“委屈你了,窝在这棚子里,动弹不得。”朱棣将干草塞进食槽,一只手轻轻的抚摸马脖子上的鬃毛。

马叫唤几声,嘴里嚼着草料。

朱棣叹一口气,打开整个马棚的大门。刚刚走进去一步,朱棣就愣在原地。眼睛环视一圈,一个挨着一个的数着数。

数完这些,朱棣心里头凉了半截。

他急忙的冲出马棚,大声叫着,“来人,来人。人呢,都他娘的死哪去了。”

马倌系着腰带,赶紧小跑着过来,“燕王,小的在呢,您吩咐。”

朱棣手指着马棚里头。大声质问,“马呢,里头的马少了一半。没老子的将令,谁他娘的允许你把这些马放出去的!”

马倌有些委屈,却又不敢辩解。

后面,闻声而来的赵思礼,微微皱眉,冲马倌摆摆手,示意他先去。

“什么事,值得燕王如此大动肝火。”

朱棣回过头,火气仍然不减,“赵思礼,这些马呢。就李景隆那个德性,你让他带这么多人走,又与送死有什么区别。几千人的性命,就要白白葬送在他李景隆的手上。”

听着这直呼其名,赵思礼有些不舒坦。

虽然读书不多,但赵思礼却也知道。被人直呼其名,多半是对方真的没把自己放在眼里。而且,这其中多多少少的,还有侮辱的意思。

可赵思礼并不发作,拍了拍朱棣的肩膀,“燕王,曹国公可是奉旨来的。”

“旨意也没说,准他带兵打仗!”

赵思礼一时语塞,他可摸不准,这是不是朱允熥的意思,又或者是朱元璋的口谕。

吸一口凉气,赵思礼回头吩咐,“来人,去把曹国公给追回来...”

“行了!”

朱棣不耐烦的抬手打断,转身进帐,“吩咐下去,咱们就出发吧。他就算是死,也别死在老子的面前。要不是看他和老爷子那实在亲戚,老子真不给他啥脸面。”

“大明朝会打仗能打仗的多了去了,何时需要他李景隆冲锋陷阵了。带着几千人,就这么去找鞑子去了,简直胡闹!”

瞧着朱棣的背影,赵思礼摸了摸脑门。

一边是燕王,一边是曹国公。

两边的话,他都不能不听。而且,李景隆只带走了少量的骑兵。他们今早出发,兴许还能追上李景隆。

只不过,赵思礼看着朱棣的眼神,愈发的不同寻常。

“高丽侯,那咱们...”

赵思礼淡淡的开口,“拔营吧,就照燕王说的那样,追上曹国公。”

第三百一十七章 劫后余生

头一回自个儿带兵去找鞑子,李景隆心里生起一丝的忐忑。

在李景隆所想中,脑子里全是他爹李文忠打仗时的路子。否则,两眼一抹黑,都不知道自个儿该往哪儿去。

“这是啥地方。”

这地方阴森诡异的很,刚刚给头顶着大太阳。

自打他们离了山谷口,这里挡住了最后一点太阳。进了这里之后,就是一片阴冷,毫无生气。

有向导,看一眼两边的岩壁,“曹国公,过了这儿,便是大蟒子河。”

过了大蟒子河,就会更显荒凉。这条河,一般被认定为是一条界河。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最北边的一处分界线。

李景隆心里头瘆得慌,只得催促道,“快走。”

这儿,曾爆发过很多次战役。

金辽、金蒙,都曾在这里相战。以至于到如今,李景隆似乎还能闻到空气中,浓重的血腥味。还有就是,从骨子里散发而出的阴冷之气。

刚过大蟒子河时,李景隆心头的不安,更加浓烈。

他知道,过了刚刚那条河,就是到了兀良哈的地界。就他手底下的这群人,在遇见兀良哈最精锐的骑兵时,几乎毫无胜算。

抬头一看,黑压压的一片。

李景隆不由得心头一沉,握紧缰绳,“那些骑马过来的,是不是兀良哈。”

副将眼尖,一眼就看到了那辨识度很高的兀良哈骑兵。约摸着人数,怎么也比自己这边,多出许多。

再看一眼李景隆,副将试着说道,“曹国公,要不咱们把鞑子给放过去。”

这里地段狭长,却并不是去往大宁府的必经之路。左右两边,都可至大宁府。而且,往右边去,也能更快些。

因此,副将认定,只要自己不主动招惹兀良哈。

那兀良哈,一定会从山谷右边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