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在何进的统筹下,卢植、皇甫嵩和朱儁这三支部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械物资的准备和粮秣后勤的准备。
在这段时间里,何进为了坐稳大将军的位置,真的是付出了如血汗工厂一般的劳动,天刚亮,大将军府就开始工作了,直到星星布满天,大将军府门还没有关闭。
何进用自己的勤勉和高效率,在这段时间还真是得到了一些人的称赞,比如卢植就称赞何进是个有点能耐的人,不是想象中的那种草包,或许还真能给他干出一番功业也说不定。
何进的确不是个草包,但是要看他在什么位置上。
大将军这个位置太高,职权太重,重要性太大,刘宏死后又出现了权力真空,巨大的权力真空需要极强的政治能力去兜住,但是何进的能力兜不住,就显得他像个草包一样了。
现在看起来他不是草包,主要原因是他只是在单纯的做着后勤工作,随着战争的结束,大将军需要面对的局势会更加复杂。
那个时候,才是分辨何进是否合格的时候。
不过最近刘备已经听到了一些风声,说今文学派那边似乎正在谋求某种在军事层面上的突破。
想想其实也不难理解,此番主要担负起镇压太平道职责的四个军事人物,何进与皇甫嵩都是宦官集团的人,卢植是古文学派大佬,朱儁游离在外无所属,兵权完全不在今文学派手里。
太平道乱局没有爆发的时候,军事力量在两大学派之间的政治斗争中还没有显露出重大的作用。
两大学派的政治斗争还主要体现在学术层面和朝堂层面,互相泼脏水搞事情,主要着眼点在社会性死亡层面,并未涉及到其他层面。
但是随着太平道起事,军队的力量陡然变得重要起来,且直接介入到朝堂之中,这个时候,今文学派的大佬们才骤然发现,他们在军事力量上实在是欠缺的太多了。
当然,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早在汉羌战争时期,雒阳朝廷就发现了关东地区人士整体的文弱化,当年刘秀赖以夺取天下的河北、南阳豪强集团的军事力量已经衰退的无法依仗,根本不能对抗凉州地区剽悍的羌人。
他们只想安心在家里辩经喝酒,不想去战场上喝风吃沙。
无奈之下,关西武人集团开始崛起,凉州三明登上历史舞台。
把控雒阳朝廷的关东士人不得不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关西人,并且暂时忍耐关西人通过军事功勋进入雒阳分润权力的局面。
不过这种利益层面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一旦出现,必然引起混乱。
凉州三明在政治上相继的失败使得关西人在政治上陷入颓势,而关东士人继续把持着雒阳朝廷的重要权力。
这也引发了边地武人与雒阳中央朝廷的离心离德。
尤其是凉州,在这一时期,关东士人不把凉州人看作自己人,凉州人也不把雒阳朝廷当作是自己的朝廷,凉州人就是东汉帝国的二等公民。
凉州甚至差一点就要被雒阳朝廷剥离出东汉帝国的国境了。
可是主导雒阳朝廷的关东今文学派内部的确是在不断的文弱化,根本出不了几个军事方面的人才,在他们的圈子里,根本没有能出现允文允武那种全才的环境。
都是一群养尊处优的无耻政客。
这一情况一直到太平道起事时期都没有改变,平定太平道起事的三个主要将领都是边地武人,北边的卢植,西边的皇甫嵩,南边的朱儁。
本来这个情况是有解的。
因为道德水平和政治操守都比较灵活的汝南袁氏行事风格较为多变,其他今文豪门家族未必愿意拉的下脸去接触边地武人,偏偏袁氏愿意。
现任河东太守董卓,就是袁氏家族辟召而来的故吏。
他是凉州人,属于关东士人家族眼中的野蛮人、二等公民,原先一直都在凉州人的圈子里厮混,因为作战勇敢有勇力而受到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的接纳和提拔。
不过后来因为某些事情开罪了凉州帮,在这个圈子里社死了,但是时任司徒的袁隗偏偏辟召了他,使他摆脱窘境,就此青云直上。
于是他也就成为了庞大的袁氏故吏团体当中的一员。
没人知道董卓是用了什么手段才能以凉州人的身份在社死之后还能东山再起、甚至还能攀上袁氏家族高枝的,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袁氏家族自此有了可堪一用的军事人才。
本来,这是今文学派的加分项,有董卓在手,今文学派一定会强推董卓上位,使之在太平道之乱中获取功勋,为今文学派增加政治筹码。
可惜的是,随着袁氏家族的跳反,董卓也随着袁氏家族进入了古文学派团体之中。
在本次讨伐太平道的作战中,河东太守董卓在袁隗的推荐下以讨贼校尉的军职率领一支军队加入卢植的麾下,接受卢植的节制。
眼看着古文学派的军事能力很强,人才济济,所以杨赐和今文学派的大佬们内心也开始逐渐焦虑了。
他们愕然发现他们的手中竟然没有拿得出手的军事人才,无法在这场战争当中分一杯羹,只能眼睁睁看着古文学派的人建功立业。
可以说,看着古文学派的人建功立业,比他们自己犯罪受惩罚还要难受。
一群人算来算去没什么别的办法能够抢夺功勋,便有人提议,说咱们讨不到好处,古文学派的人也别想讨到好处。
正面战场上咱们使不出力气,那就从后面搞事情。
粮食,军械,兵饷,赏钱,乃至于后方决策,咱们都能使上力气,咱们打不了仗,但也能让这帮家伙打不了胜仗!
杨赐对此颇为心动。
倒是一边的杨彪皱着眉头看着自己的父亲。
“父亲,他们若是被打败了,贼兵兵临雒阳,对咱们有好处吗?”
杨赐愣了愣,又想了想,然后看着杨彪。
“他们打胜了,声威大振,对咱们有好处吗?”
杨彪听后,低下头,默然无语。
杨赐看着杨彪,缓缓叹了口气。
“放心吧,大汉可以失败很多次,古文学派却连一次都不能失败,大汉战败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现在这天下依然是大汉的天下,但是卢植只要战败一次,我就能要了他的命。”
杨彪听后,还想说些什么,但是看着杨赐那一脸说一不二的表情,便知道自己想要说什么都是没有意义的。
于是杨彪放弃了劝说。
第一百四十五章 热情的董卓
对于眼下的状况,虽然杨赐有着想要搞事情的想法,但是今文学派的头头脑脑们商议一番,觉得倒也不能真的眼睁睁看着汉军一败涂地、黄巾军威胁雒阳。
真要把事情搞黄了,别人不说,大将军何进第一个就要跟他们拼命。
这可是他的立威之战,能不能坐稳大将军的位置,就要看这一战了,给人家搅黄了,人家不得拼命?
就算何进无所谓,那何进背后的张让是好惹的?
搅黄了何进的差事,张让也绝对不会让他们有好果子吃。
到时候,又是宦官和古文学派联起手来混合双打,上一次差点要了今文学派的命,大家还没好利索,别折腾了。
龙亢桓氏家族的领头人、议郎桓典苦劝杨赐,忍一时海阔天空,此时此刻,不是搞事情的时候。
杨赐默默看着侃侃而谈的桓典,眼睛里有些捉摸不透的东西。
他是清楚的,这个桓典,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属于袁氏故吏,因为他是受到了时任司徒的袁隗的辟召而入仕做官的。
但是龙亢桓氏家族本身也是《欧阳尚书》的传承家族,桓典本人也在颍川授徒,门徒数百人,名望不小,雄厚的家族资本使得桓氏家族不可能亦步亦趋的跟着袁氏家族去做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袁隗带领袁氏家族跳反的时候,别说袁氏家族本身就有几支族人对袁隗不满,公开反对袁隗,要另立宗门,袁氏门生故吏群体中但凡有点今文学派门路的,都曾有过怀疑和担忧,觉得是不是该及时跳船止损。
今文学派雄厚的政治底蕴摆在那边摆着,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几句什么彼可取而代之就能真正覆盖掉的。
所以作为既得利益者,袁氏庞大的门生故吏团体也会感到纠结。
本来门生故吏不应该背弃自己的恩师、府主,奈何袁隗自己先做了二五仔,背刺了今文学派的大家庭。
根据今文学派讲究的礼数概念,为尊者自己做的不对,那就没有资格责怪自己的下属做的不到位。
袁氏自己这个模范就做得不好,底下门生故吏群体自然有样学样,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桓氏本身就是有经典传承的家族,只是没有袁氏家族那么官运亨通,抱上袁氏大腿本来也是为了求官运亨通,现在你袁氏搞得有点天怒人怨的意思,我又怎么能跟着你们一条路走到黑呢?
于是当杨赐向桓典伸出了橄榄枝的时候,桓典稍微犹豫了一下,就果断脱离了袁氏家族的怀抱,正式投靠杨氏家族,并且很快得到了杨赐的帮助,成为议郎。
不愿脱离今文学派大家庭的桓典自然要为了学派的利益而奋斗,但是眼下他反对杨赐搞事情的建议,虽然有道理,却也不免让杨赐觉得不快。
“难道眼睁睁看着他们建功立业?什么都不做?”
杨赐面色不佳。
桓典看出了杨赐的情绪不对,赶快补救。
“卢植可以战败,但是汉军不能战败,您大可以对卢植做点什么,推动换帅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万万不可对汉军做什么,否则,后果难料啊杨公!”
桓典一脸苦哈哈的表情,实在不想在这个自己刚刚横跳过来的档口出什么岔子。
杨赐冷哼一声,沉默不语。
此时,已经率领军队开拔、准备讨伐冀州黄巾军的卢植并不知道雒阳正在发生的事情,与他同行的刘备也并不知道。
不过他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很在意——无所谓,何进和张让会出手。
刘备一门心思都放在了刚刚加入到大军当中一起行军的董卓身上。
历史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刘备的确撬动了它,但是随之而来的某些有趣的变化也在不断的发生着。
比如董卓。
原先跟着袁氏属于今文学派的董卓也随着袁氏的跳反进入到了古文学派的领域内,得到了袁隗的推荐,得以进入到卢植的军队里担任卢植的副手,职位是讨贼校尉。
见到卢植和刘备之后,董卓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热情。
似乎是得到了袁隗的提点之类的,董卓对待卢植和刘备都相当热情,态度十分友好,连着好几天都要招待卢植和刘备吃饭喝酒,一副把他们当作异父异母亲兄弟的模样。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抛开卢植和刘备在古文学派当中的地位,单说两人都是边地武人出身,对董卓来说可能就是个天然加分项。
凉州人是二等公民,幽州、并州、扬州、交趾等地的人士在中原士人看来差不多也是属于一点五等公民的样子,反正天然就是低他们一等的感觉,地域炮开的那叫一个响亮。
这种态度当然就逼着边地民众抱团取暖。
董卓可能因此就感觉到与卢植和刘备搞好关系是很有机会的事情,说不定,还能更进一步,达成某种更值得追求的目标什么的。
而且说老实话,刘备总是感觉董卓看着他的眼神比看着卢植的眼神更加热切。
什么意思?
不过在刘备看来,董卓的外貌真的是那种标准的传统的武将外貌。
膀大腰圆,正儿八经的虎背熊腰,容貌还真不能算丑,当然要说他容貌端正就实在是有点太勉强了。
他穿着盔甲全副武装骑在一匹高头大马身上,整个人奔驰起来颇有种肉坦的感觉,令人望而生畏。
那是真的凶悍。
和他比起来,刘备觉得自己身边的粗汉子代表人张飞都算是文质彬彬的。
这样一个人和刘备套近乎,反正绝对是感觉不到愉快的,不过想到他背后的袁隗,刘备倒也不愿意为此而得罪袁隗,于是尽最大的努力和董卓谈笑风生。
这一谈不要紧,还真让董卓以为找到了同路人,于是展现出了话痨的属性。
“当时虽然我在河东郡,但是也听说了玄德舌战群儒的大事,真是仰慕的紧啊!”
“听说玄德以一敌九,把今文那帮毫无廉耻的人驳斥的哑口无言,真是痛快!”
“那些士人眼高于顶,完全不把我等边地之人放在眼里,每每想起,不觉痛恨!”
“玄德一言,实在是畅快!畅快!”
董卓那一张嘴真是一分钟都停不下来,也不知道这家伙到底是哪里找来的那么多话题,在他这里,冷场这个词根本就不存在。
听说他善于和羌人交际,在凉州某些羌人部落中颇具威望,想来这话痨的能耐也是在那个过程中练出来的。
有那么一段时间,刘备甚至感觉这家伙不是来打仗的,专门是来搞社交的,反正刘备身边的亲信们都对董卓很不满意。
他们觉得咱这些老早就和刘备认识的人都还没来得及和刘备交流感情,你这粗汉就横插一脚,在咱们面前强占着刘备不停说话,什么意思?
于是他们对董卓那都是相当的不满。
其余人距离刘备都比较远,不太好说什么,那关羽和张飞都是跟着刘备的老人了,晚上扎营休息的时候逮着刘备那是一肚子对董卓的牢骚。
刘备也没啥办法,不想得罪袁隗,就只能耐着董卓,还好董卓情商不错,似乎看出了刘备麾下对他的不满和抗拒,于是稍微调整了一下自己的热情,看上去就没那么热情似火了。
顺便在宴请刘备师徒的时候,也会宴请他的这些部下们,行军不让喝酒,那就好肉好菜的招待着,于是大家的怨言就没有之前那么突出了。
别的不说,在人和人的交际这块,董卓还是拿捏得不错的。
第一百四十六章 刘备做先锋
一段时间的行军之后,大军可算是抵达了冀州,进入了魏郡。
在这段行军过程之中,刘备最大的感触除了董卓这个家伙着实不凡之外,还有就是一般民众和地方官员对汉军的那种恐惧。
刘备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感觉了。
就是恐惧。
汉军行军,汉帝国的民众和地方官员都为此感到恐惧,这种情况的出现好像还挺荒唐,不过这就是真实的情况。
卢植的行军路线是提前报备过的,何进的一系列物资准备行动也是以此为基础而进行的,大军需要的粮秣物资都在行军路线上准备着,如果脱离预订行军路线,卢植是要承担责任的。
上一篇:三国:八百大雪龙骑,吓退刘备!
下一篇:大秦:祖龙赐封地,打造不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