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431章

作者:御炎

这话句话噎死了想要提出反对的官员,因为刘邦确实没干这个事情,而大汉朝皇帝们共同的祖宗,只有一个。

刘邦。

什么,你说汉武帝也是我的祖宗?

可是刘邦才是正儿八经的大祖宗啊。

古文学派当年面对今文学派的威压的时候,就试图用周公来压孔子,往前找更古老的贤人,拉大旗做虎皮,搞得有声有色,那刘备有样学样,用刘邦来压住其他的祖宗,让其他人无话可说。

于是这个事情也被刘备强制规定要执行。

司法三司的官员从现在开始必须要去雒阳城外的律法学府搞一个特别班级,轮流去学习《汉律》,将来新进入的官员们也要搞学习班,还要搞结业考试。

考试通过才能上岗,考试不通过,休想上岗!

刘备还提出,就算入职了也不能在学习方面懈怠,对汉律的学习和提升必须要时刻进行,以后就算想要升职,也要参加升职摸底考试,看看这家伙对《汉律》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融会贯通。

这个事情的发生确实让官员们感到郁闷又无语。

他们又不是太学生,干嘛老是要考试呢?

但刘备也有话说啊。

我的军队,强吧?

打遍天下无敌手,双手插兜,都不知道什么是对手。

为什么那么强?

军官每升一级都要参加升职考试的!

不单单要战功,也要文化素养,要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又能打仗,又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否则他们怎么会那么牛逼那么能打?

什么叫精英?

这特酿的就是精英!

战术后仰.jpg

正是因为有军队的成功经验,所以你们这帮家伙以为你们能逃得掉?

正好刘备这边说了要推行官员淘汰制度,刘备干脆就把官员的专业技能考试给纳入到淘汰制度的考核标准里,比较抽象的政绩就不说了,但是比较直观的专业技能就有的考。

你这一个司法官员连《汉律》都不能精通,天天捧着一本《左氏春秋》在那边装大尾巴狼,我要你当什么司法官?

淘汰!

这个事情被刘备明发上谕通传八部予以执行之后,立刻引起了司法三司和一些其他部门官员的小小恐慌。

别说律法需要专业技能,搞农业也要专业技能,搞工程也需要专业技能,如果司法部门的事情成为现实,那他们也有理由认定只要刘备想,他什么都能给你整一个专业技能考试来。

官员们愁云惨淡的时候,刘备倒是开心得很。

他依稀会想起了自己上辈子很年幼的时候在学校里听到的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他曾为此感到非常的无力,屈服于考试的威力之下而无法自拔,但是眼下一转攻势,没人能考他,他却能考所有人。

愉悦。

他现在觉得大汉朝廷的虫豸那么多,不单单是社会问题和阶级问题,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很多因素一起造就了虫豸遍天下的局面。

有些问题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但是有些问题还是能立马上手解决的。

刘备没办法立刻上手诛杀全部的虫豸,但是他能让大家一起去考试啊。

虫豸那么多,一定是因为学习内容太少!专业考试的次数太少!

如果能让他们全都经历几次专业技能考试,那不单能把混子挑出来,还能大幅度提高官员队伍的专业素养。

考试的确不能选拔出道德君子,但是考试能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这一点对于现在的刘备来说很重要。

于是自太学生们和打仗的军人们需要面临考试地狱之外,这一股考试之风终于也吹入了雒阳朝廷,原先只是微风拂面,现在这风的强度明显增强了。

首先遭殃的司法三司的官员们就被吹得睁不开眼。

他们当中的好些人连夜向身边人咨询有没有《汉律》的范本,能借给他们抄录一份拿回去背诵研习,临时抱佛脚,指望着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但是该说不说,这个过程还是挺痛苦的,这一批司法三司的官员有不少都是当初赶鸭子上架拉上来的,对汉律了解有限,现在让他们准备考试,难度确实很大。

而据说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太学里的太学生们有不少都笑开了花儿,觉得那些当官的终于也要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了。

但很快又有比较明智的学生提出一点关键点——

高兴什么?咱们现在那么努力的考试,不还是为了当官以后可以不用那么痛苦的考试?

结果现在当官的也要考试,这对咱们来说难道是好事吗?

还以为当了官儿能轻松一点,结果当了官儿还要面临各种专业考试,考不过去就不能升官,甚至不能继续做官……

于是太学生们又开始愁云惨淡,感觉自己这辈子都逃离不了考试地狱了。

不过刘备到底也不是全方位的加强官员们的压力、而没有给他们提供哪怕一丁点的帮助。

他提供了帮助,还是非常非常大的帮助。

他下令印刷所紧急刊印了三百册《汉律》线装本送给司法三司,让三司分一分,拿回去给所有人阅读、学习。

还说他们不用着急用手抄录,当然想抄也可以,不过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线装本《汉律》下发了。

人手一本是大概率事件,只是稍微需要一点时间。

他们很快就可以拿着一本硕大的很厚实的《汉律》回去昼夜背诵、学习,然后彻底变成《汉律》的形状。

对于这个情况,三司的官员们和听到风声的其他朝廷官员感到非常震惊,纷纷前往司法三司观看这个传说中的线装本《汉律》。

挺大一本书,拿起来比他们的脸要大多了,还很厚实,翻开来左看看右看看,他们发现这《汉律》不仅每一本都一模一样,字形也一模一样,甚至其中还有用来断句的小小符号。

这就是那传说中的标点符号吗?

还有这些书看起来都一模一样,所以不是手抄,而是使用了传说中的印刷术吗?

刘备就在这个时候对朝廷公开了印刷术的存在。

他对外公布,有了印刷术之后,大家再也不用手抄书籍了,只要时间足够,一百万本书也能印刷出来,且每一本书都是一模一样,不会有任何区别。

大家放心的学习即可。

第七百七十三章 变法

朝廷的官员们没几个知道工巧研究院的存在,所以也不知道刘备到底是怎么弄出来那么精巧的技术,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此感到震惊。

并且他们之中的聪明人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技术的出现会给大汉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总而言之,就是读书学习的成本会大幅度地降低,并且很难再受到人为的阻碍,每个人都能学习都能读书恐怕是大概率事件,再想人为垄断某些知识的话,需要付出不少的代价。

总之,印刷术出现之后,家法传承这种东西是彻底没有指望了。

最后三个阀阅家族在刘备的要求下被自愿的选择了自我终结之路以后,也不会再有新的阀阅家族诞生。

历史的大变局居然就按么猝不及防的出现了,这让有些人怀疑这一切是不是刘备早就准备好了,只是等待他成功登基成为皇帝之后,再把这些东西给放出来,用以巩固帝位。

这些技术对于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来说当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他们本身也可以轻松拥有大量书籍阅读的权限,所以这些技术的进步对他们来说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这样的人到底是少数。

对于绝大部分没有足够书籍的人来说,这些技术的出现和足量书籍的供给足以让他们对刘备感恩戴德,向他效忠,为他办事。

他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他们会成为他最忠实的支持者,这会极大的巩固他的皇帝身份和权力基础。

一条从未出现过的道路被刘备打通了,放在他们面前,只要他们愿意走,就能走上去。

满朝上下了解到这个事情之后,但凡对这个技术有所需求的人,都是或明或暗的表示对这个技术的向往,和对刘备的感恩之情。

而对此无感的人也震惊于这个技术的突破性,以及这个技术可能带来的整个汉帝国局势的重新塑造。

不过他们也差不多习惯了,刘备成为统治者以后,总是会给汉帝国带来许许多多的变化,这要是不能习惯的话,还怎么在他的统治下继续生活?

朝廷的震动刘备完全不在乎,局面已经被他彻底控制住,接下来他要做的大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彻底的度田,完成这一波应该到来的财富的再分配。

而在此之前,他还想把自己的基础打得更牢固一些,把敌人更多的削弱一些,所以他亲自上阵,加入到了五经正义编撰组织中,和郑玄一起参与到编撰的工作之中。

然后他亲自公布了自己设计的标点符号,把具体的意思告知编撰组,让他们融会贯通,然后对于儒家经典文章开始进行断句和示意。

整个工作中,大体上是遵照郑玄的意思来的,郑玄如何断句,他们就如何断句,郑玄怎么解释,他们就怎么解释。

郑玄是如今天下经学体系的天字第一号招牌,有这个招牌,就能用最快的速度让标点符号成为人们所相信的东西。

用郑玄的名声替标点符号背书,效果是很不错的。

而当断句工作出现了一些明显的争议的时候,郑玄其实也挺聪明的,他会把这些明显的争议拿出来一部分,送到刘备面前,让刘备亲自决断。

就和当年的白虎观会议一样。

每到这个时候,刘备都会笑眯眯地看着郑玄,告诉他这个事情让郑玄自己决定就可以。

郑玄却回答说——

“当年孝章皇帝也曾亲自决断争议,天子亲自决断的争议,不会再有争议,臣不过是臣子,威望再高,也会有人质疑,天子则不然。”

这话说的刘备就很开心,于是以自己的儒学功底,对那些有争议的部分进行了自己的决断,亲自决定标点符号的使用,然后对断句做出释义。

怎么符合他的心情就怎么来。

这就体现出君主专制下的一点东西了。

管你古代先贤是怎么考虑的,管你是什么本意?

只要天子说了,那就是对的,天子说的,就是圣贤的意思。

他们今日所学的东西,是当年汉章帝决断的,而未来的人们所学的,又是今日刘备所决断的。

郑玄是一个学者,但是他也是一个聪明人,随着年龄越发增加,好像也越来越聪明了。

刘备很高兴。

到建安五年十二月底的时候,《五经正义》的工程已经完成了一半多,其他各项事务也稳步推进,官员们上手操作事务也越来越熟练,对于新体制已经没什么生疏的感觉了。

在这个基础之上,刘备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少,在繁重的工作之中,他得以喘息,甚至还有了一点时间可以去太学还有司隶学府给学生们亲自授课、发表演说。

对于教育的事情,他始终抓得很紧,始终不曾有什么放松的,而且在教育模式上,他也提前进行了改革,所以当前的学府内所教学的东西也并非都是儒家那一套。

更多的还是怀着一些实用主义的意思在里面,教授一些做小官小吏可能用到的东西,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是相当实用的。

不过对于大汉第三帝国到底要用什么作为治国指导思想,在《嘉德通义》完成之前,是不会有人明确了解的。

刘备曾思考过要采用什么学说来作为指导思想,但是思来想去也没有决定。

他派人去体察民情,了解民间舆论,发现民间读书人们的思想也相对混乱。

支持古文学派儒学的和支持原教旨道家学说的是大部分,差不多占了百分之八十左右,还有百分之十是其他诸子百家的余孽,最后剩下百分之十则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牛鬼蛇神。

甚至还有主张和刘备完全背离,想让大家一起跳大神来解决一切问题的脑残。

对这种思想,刘备嗤之以鼻。

所以说自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保守派被刘备物理消灭之后,大汉的思想界就没有稳定过,眼下这个思想界的情况,处于一个完全能被刘备左右的情况。

不管是古文学派的儒家思想还是尚在民间没有登堂入室的道家思想,那都是刘备说了算的。

所以主持编撰《嘉德通义》的阮瑀也多次询问刘备,到底是以儒学为主,还是以道家学说为主,是继续仁的思想,还是回归黄老之术的道路?

刘备纠结了很久,决定谁都不为主,他决定兼采众长,不从统治的角度去想,而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角度去思考。

就当前这个中央思想界处于权威真空的状态之下,他决定什么,什么就能成为大汉的治国思想,既然如此,何必囿于一家一姓之学说呢?

刘备决定亲自参与到《嘉德通义》的编撰当中,深度介入,对其中很多的内容进行亲自的把关和修改。

儒家的宽仁,道家的因循,墨家的兼爱,法家的严明,纵横家的机变外交,这些,他都想要采纳、融合。

只从统治的角度思考,自然会选择最适合统治的学说,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就能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

大唐不也是儒释道三家并行吗?

虽然最后也崩了就是。

但是在这个档口,刘备有太多太多的可操作空间了。

于是在建安五年的十二月底,在贞观元年年节之前,刘备明发上谕,昭告天下,决定变法。

因为对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的学说都有很深刻的理解,并且他本人同时遭到了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的背刺,所以他深刻的认识到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不足之处。

这种话让别人来说会显得苍白无力,但是让刘备来说,只会让人们感到信服,无话可说。